在线客服

生活教育理论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生活教育理论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活教育理论研究

生活教育理论研究:谈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生活教育的观点看来,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与生活是一致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将阅读教学与认识世界,体验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因此,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以下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景,在生活中观察

语文来自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语文。许多课文的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不知其然的,教学时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加深对课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前,我让学生请父母养几只小蝌蚪进行观察。没想到引来了学生一大串问题,有位学生说:“我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就是青蛙,可小蝌蚪与青蛙不一样,它怎么可能变成青蛙呢?”一个学生开了头,其余的学生都纷纷说开了,有的说:“其它的小动物小时候多少与它妈妈有点像,可小蝌蚪什么也不像呀?” 有的说:“它到底是先长后腿还是先长前腿?”……

面对学生这些问题,我想: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亲身观察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学生彻底搞清这一系列的问题。于是,我带领学生捉来了一些小蝌蚪,养到鱼缸里,每天观察小蝌蚪的变化,还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到了第九天早上,有个孩子突然叫了起来:“小蝌蚪长出后腿来了!”这一叫,同学们都围了上去,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楚些,我把小蝌蚪放入透明的塑料杯中,放在投影仪上放大。学生们都睁大眼睛,两眼放光,小脸通红,那份激动啊,简直难以言表!就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任何封闭的课堂教学无法获得的!

二、引导实践,在生活

体验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体验也是如此。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其含义是“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就是通过“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学生自己会做。”

因此,我们应该用新课程理念来实施教学,对教材内容加以充分挖掘,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起来,做起来,在实践的体验中学习。

三、再现原形,在生活中感悟

着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理解。

如教学《龟兔赛跑》时,让学生戴上头饰上前表演故事情节。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创设了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并能使他们更直接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加以发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制作课件,演示乌龟一刻也不停步地向前爬的动作。当学生们看到小乌龟这样努力地爬行,都情不自禁地为小乌龟呐喊“小乌龟,加油!小乌龟,加油!”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仿佛就在赛场,亲眼目睹了这场比赛,并深深的为乌龟的精神所感动。这比我们平时的说教所起的教育效果显然要好得多。

四、手脑相长,在生活中创造

陶行知就手与脑的关系,提出了着名的“手脑相长”的论点。他认为脑与手联合起来才能产生力量。陶行知先生还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真教,学也不成为真学。”在“做上用功夫,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它能极大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为此,我们要让学生们在“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中感受“人生的需要”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教学时,要打破“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读,学生记”的常规,坚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求得成功,在实践中尝试成功,在实践中,发展创造力。例如,学习了《一次科技活动》后,我要求学生开拓思路,大胆设想,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发明创造的小模型,并举行竞赛。评选出“发明小博士”和“创造先锋组”。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开动脑筋进行创造的兴趣,获得充分展现创造才能的机会。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从而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生活教育理论研究: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涵义

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生活教育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其一,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是教育的决定性因素,而教育要最终回归生活,为改造生活服务,也就是说生活与教育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二,社会即学校。学校要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开展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该教育思想主张学校将教育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中,将社会生活展现给学生,力求实现学校生活社会化,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改造社会生活;其三,教学做合一。是指教学本身就是教、学、做的统一,要加强三者的紧密联系,强调教法要适应学法、学法要适应做法,教学要以“做”为中心,即以实际生活为中心。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蕴含着终身教育思想、大众教育思想,是符合中国实际教育情况的教育理论,对明确教育发展方向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二、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核心思想符合高中物理新课标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生活与教育要紧密联系。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情境,将抽象的学科知识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借助实际生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充分发挥生活教育理论在指导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应具备问题性、真实性、生活性的特征,要使教学情境贴近现实生活,但不是照搬生活情境,而是要对生活情境进行加工和净化,使其符合物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建立起物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学习的重要意义。例如,在学完力的合成与分解之后,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取一根绳子,在绳子中间系上一个重物,让两名学生分别拽着绳子的两端,要求学生将绳子拉直,并保持重物处于平衡状态。但是,无论这两名学生怎么努力都无法拉直绳子,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为什么无法拉直绳子呢?谁能运用刚学习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在引导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应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应用范围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激发学生探究实际生活问题的兴趣

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对物理规律的探究,如伽利略在斜面实验研究中证明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奥斯特在大量实验中发现了电流磁效应的存在,法拉第经过十年研究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将探究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活跃学生思维的途径,通过引入生活教育理论,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经历中探究生活物理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尤其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变化和探究体验,使学生在物理课堂上自主探究知识、获取知识,并能够将物理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去。例如,在教学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让学生观察两个不同的手电筒,一个手电筒是生活中常见的装有电池的手电筒,另一个手电筒是手摇式、里面没有电池的手电筒。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手摇式手电筒没有电池也可以发光?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唤醒起来,这时教师打开手摇式手电筒的外壳让学生观察内部装置,发现手电筒里有磁铁和线圈,学生必然会想到手电筒发光与这样的装置有着某种联系。而后,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入这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电磁感应规律。通过将生活问题与物理规律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成效。

(三)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为生活服务。对于物理教学而言,就是要运用学习到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进而改变生活。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造成学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只会运用知识解决书面上的习题,而不会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此,物理教师必须转变这一教学现状,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物理教学,将实际生活与物理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放手让学生探索物理现象的本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再用物理改变现有生活。例如,在讲授完牛顿第三定律之后,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释以下生活问题:在拔河比赛中,甲队战胜乙队的原因;人为什么能跳起;马为什么能够拉动车。如此一来,学生可以独立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发现并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

结论:

总而言之,将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其实质是利用实际生活与科学研究之间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物理知识,提高物理学习效率。所以,物理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积极找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素材,通过加强生活与物理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生活教育理论研究: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幼儿科学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教育"。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那么,我们如何利用生活这个教材,科学、合理地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幼儿特长,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呢?一方面,需要我们根据幼儿特点去选择活动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教育幼儿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它更容易被幼儿接受。

科学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活动材料,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指导幼儿参与科学探索活动,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粗浅的知识和经验,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培养对科学的兴趣的过程。其目的就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为幼儿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幼儿由于年龄小,许多复杂和抽象的概念还不能理解,他们必须去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才能在活动中理解学习的内容,而我们就是要利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作指导,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问题的思维方式,为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做准备,为此,我们开展如下科学活动的探索和尝试。

一、 以"生活教育"为指导,选择活动内容。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们把它理解为:教育要使幼儿理解生活,教育要利用生活,教育是为了生活。因此,我们在选择内容时首先要强调内容的生活化。

1、了解幼儿的兴趣点,根据兴趣确定主题。

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感官的充分运用与训练,只有让幼儿不断地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又动脑,才能让幼儿不断地发现科学的奥妙,激发其学习科学的兴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幼儿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精神呢?

A:鼓励孩子"发现"的好奇心和兴趣,帮助幼儿获得一些事实性的知识。让幼儿多听、多看、多操作,让幼儿口动、手动、眼动、脑动、与活动材料充分接触,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关于科学的概念,体验和技能,让幼儿独立操作,去观察,去体验,使幼儿成为获得的主体,启动幼儿内在的积极性。

B:为幼儿提供可操作性的材料。根据目标及时进行调整。如各班在区域活动中设立"科学区",在这里,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这里是孩子们每天课余时间进行观察、操作,想象和创造力尽情发挥和发展的地方,孩子们在这里了解了磁铁的作用,明白了小灯泡怎样才能亮起来的道理,知道了万花筒为什么那么漂亮,望远镜是怎么才能看到远处的物体,还有那些形态各异的动物模型。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了解了他们的名称和特征,懂得了如何保护大自然的道理。

2、在主题活动中教会幼儿内容的整合。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注重各学科之间内容的整合,教会幼儿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在活动中。如在"中秋节"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吃月饼来了解月饼的制作方法,月饼的种类及口味。大班还通过分月饼来让幼儿了解平分等分等数学知识。这样,即让孩子们在语言方面得到了锻炼。同时,又有科学的观察与比较。而且还有数学方面的知识等等。其内容是综合的,自然而完整地使幼儿在生活情境中获得经验的积累。

二、以"教学做合一"为指导,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支持,引导孩子实际参加操作活动。例如:大班幼儿在"自制望远镜"活动中,老师为幼儿提供了手工纸、胶棒、皮筋、浆糊,双面胶等操作材料,让孩子自己去结伴合作制作望远镜。当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老师只是及时地给予鼓励,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或是讨论,幼儿用了不同材料进行纸筒的连接,有的孩子在连接过程中发现自己做的纸筒一大一小,观察时的效果不一样。于是,进行改进,制作完成后,幼儿间有了交流,制作过程中,孩子能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完成任务,幼儿通过整个制作活动,满足了自己的兴趣需要,体验了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使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提高了探索的能力。

三、以"社会即学校"为指导、发挥潜在的社会教育功能。

陶行知强调,把整个社会作为学校,教育材料、教育方法、教育的工具。这样,教育的环境就可以大大地增加。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幼儿充分和环境中的人、事、物产生有意义的互动,从不同的资源中获得有意的信息。

1、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幼儿外出参观。

社会资源的利用,即可以弥补幼儿园科学教育设备和资料的不足,又可以使幼儿在社会大环境中亲自感受体验,获得广泛的感性知识。如:在"图书馆"主题活动中,我们组织幼儿亲自到学校图书馆去参观,让他们亲自感受大学生在图书馆中学习、借阅图书的情境。懂得了安静阅读的道理。在"春"的主题活动中,我园利用"春游"活动组织幼儿去看梨花,亲眼目睹梨花的美与特征,惠园后各班组织了一系列的"春游"主题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不仅调动了幼儿的多种感官,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学科学的机会,开阔了幼儿的眼界,丰富了幼儿的科学经验和生活。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幼儿在园学习的主题活动内容都是反映幼儿生活,幼儿不仅在园学习,同时在家也能学到、做到。因此,家长对幼儿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四)、转变教师观念,优化科学 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必需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么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的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么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了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兴趣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来确定。这是保障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进行科学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选择和兴趣。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丰富多彩的,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作为幼教工作者,要把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当前的幼教改革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其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

生活教育理论研究:探析新课标下的英语生活教育理论

摘要: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课程改革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新课标;英语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前 言

英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其课程设置应符合信息时代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和多元化社会的要求。教育部2003年2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求从教学观念、目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新《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生活教育三个内涵体现的正是这种学生中心,学生的发展为本,给学生以发展与个性的统一的思想。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这就是陶行知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对于课程资源的全新思考。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也是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也必是我们受益终身的。在教学新课程过程中,把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对推动教学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课程里就是以生活教育理论为理念,渗透着各个内涵。

一、生活即教育的体现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对它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明白无疑地阐述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揭示了生活教育的本质特征,与我们现代教育十分吻合。我们的教育必须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融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强化学科课程中的生活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活动,生活背景中选取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这样课程内容就能贴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更能较易地掌握课程内容,且还能通过课程更深一步了解生活。传统英语教学中,教材里那抽象的知识与生活难连接,更谈不上溶合。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的这种教学不仅是一机械地灌输,更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及其他品性。

在新《标准》英语课程中,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教材采用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一体,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目的就是让教学来自生活再走向生活。例如高一及时册下unit13 healthy eating 其实目标就是谈论身边的habits和healthy;practice seeing the doctor and giving advice and making suggestions ; learn some useful cooking terms etc.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生活。再如unit14 festivals 其目标为谈论些节日和风俗习惯;practice expressing; learn to use the modal verbs; write an invitation for a festival etc.其他单元也如此,所有这些课程内容无一不是我们生活的呈现。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受教育,再走向生活使之更美好。从新课程教材里每单元设计的warming up到listening到speaking; 再到pre-reading到reading,post-reading;还有language study,integrating skills 无一不是渗透着身边生活的影子。新课程里体现的语言点或语法点知识都是用我们学生身边的环境,熟悉的氛围,恰合我们学生心理特点来编制的。当然在教学中还要拓宽生活方面的相关教学,尤其是些关于英美文化方面的知识,如果只是限于课堂的教学,知识面相当狭窄,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在教学前后进行课后延伸,让学生再把教学内容带出课堂,走向生活,有了来自生活的体验,学生还可挥笔流利地写下他们的真情感受,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都会自然地得到发展。陶行知先生深信生活是教育的指南针,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就是要求我们要把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带领学生融进生活,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获得对生活中诸多问题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做合一的体现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具体化。陶行知先生认为,“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就是教”。教学做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新课程教材中的教学目标就体现着这一思想。如前面说的unit14 festivals里的各个教学目标,谈论节日和风俗习惯,锻炼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情态动词到最终学会节日方面的邀请函等等都一一体现着教学做合一思想。其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其实正和陶行知先生所坚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相一致,就是把生活的内容引入教科书,让学生在生活中任务中学会知识,培养能力,成就自我,再回归生活。

教学做合一中,做是中心,也即实际生活。为此,除教学时要体现新课程教材里生活教育思想外,我们更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代生活需要的是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实施素质教育,小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为中华为腾飞打下坚实基础。新课程里虽体现了生活教育思想,但却不一定教学工作者都会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因为,新课程的教学中,同样要以生活教育理论为理念,教学与教材合理相配,让学生达到的发展。

三、社会即学校的体现

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材料,也为孩子们的活动贡献出比教材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新课程教材里采用的每个内容,教学采用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其模式的本质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只有把社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中充分展现他们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再带着这任务能力走向社会,才能使课本知识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变得“活”起来。新课程教材里的一幅幅鲜活画面,一个个学习内容都是学生身边一个个生活环境的统一体,是社会的一个个部分。在这样课程教材学习中,就如同在一个整体的社会的不同部分不同分工里劳作着,同样交织着各方面的能力和精神。英语课程的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英语获取信息、处

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打好高中英语课程的共同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特别强调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在非英文为母语的社会中,尽管有点难度,但只要有这心,让学生主动自动去创建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学生不仅是获得教材内容的掌握,还是懂得了与人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激发起探究热情等各方面的能力。在践行社会即学校这样的理想中,我们可开展各种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以获得更广更深的财富。作为教师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从社会和政治的高度研究中国的教育,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是丰富而博大的,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搞好教改实践的理论宝库,是我们在各种教育思潮中站稳脚跟的强大思想武器。这对于我们的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及其他课程改革都将大有裨益。

生活教育理论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一、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填鸭式”教育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做”,对学生“满堂灌”,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别说将知识灵活应用了。为了考试过关,学生往往临时抱佛教,死记硬背。所谓“教师讲,学生听,堂上记笔记,课后抄笔记,一切为考试,考后全忘记”。什么自学能力、生活能力、创新力,全都无暇顾及。这样做,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导致事与愿违。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但现实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基础课不太感兴趣。我觉得这与当前的应试教育、教育内容脱离生活、教学方法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等这些原因是紧密相关的。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学说,集中了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思想精华,奠定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想基础。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了积极作用,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生活教育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所组成。“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决不能脱离生活,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 “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要与社会密切相联系,扩大学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 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实行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今计算机在生活中、工作中应用广泛。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强,如果教学跟生活脱离实际,教育出来的学生就会空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动手能力,这样的人才是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的。

因此,生活教育理论对指导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化教学,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创新能力。

如何将生活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相结合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实践经验。

1.改变教学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学校要求学生要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于是上课时,往往会给学生强调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的重要作用,期末考试的重要。而忽视了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考试,而是教会学生将计算机知识灵活应用到生活、工作中。改变教学目的,老师才会摆脱教材的束缚,在教学中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这个工具,而是灵活地应用知识,去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上课时多给学生展示往届学生的作品。这些优美的作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增加他们对学好这门课的信心。同时让他们从心里意识到这门课程是非常有趣的,对生活和工作也非常有帮助。

2.改变教学方法,将计算机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这样才能真正使计算机成为他们的一个应用工具,而不是成为他们考试的负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跟日常生活相关的工作任务,下面举几个例子。

比如计算机的进制转换,内容比较枯燥,而且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感觉学完就是应付考试,没什么很大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我提出“我能猜出每个同学的年龄”,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我讲解了二进制、十进制的知识,简单介绍了操作系统中“计算器”这个工具的进制转换功能,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其中的窍门。通过这样的活动,将理论的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技巧。

学习office办公软件时,更加可以跟生活、工作很密切的结合起来了。比如母亲节就要来临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给母亲设计一张节日贺卡。在五一节的时候,我开展“五一节电子小报设计比赛”。在学习到powerpoint软件时,那时刚好遇上“2008年奥运会福娃”的推出,因此我布置的作业是设计演示文稿,向大家介绍“2008年奥运会福娃”。这些练习都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能力。

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开设一些教学内容。如给学生布置设计个人简历、排版毕业论文等这样的实验题目。学生每一年都要进行一次综合测评,涉及到大量的计算,学生往往用计算器来计算,效率慢又容易出错。通过excel的计算功能,让学生对全班的综合测评表进行计算、统计分析工作。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其实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跟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一方面,激发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让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能学有所用,让他们体会到学懂计算机,真的对生活工作有帮助。

四、总结

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即教育之场所”。生活是教育的海洋。我们应该将生活教育理论应用到日常教学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