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心理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心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心理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心理: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心理探索

[作者] 黄雪莲

[内容]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反馈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完成这一过程?笔者认为:注意观察学生听课时的言表等心理反映,同时根据学生的共同心理特点和因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所形成的个性差异,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而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教学,就能使教学活动变得和谐愉快,并收到较好的效果。

初中学生时期从心理特征方面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初一阶段和初二、初三阶段。

初中一年级学生刚刚踏入中学,从心理成熟角度看,还带着小学时的稚气。而且,由于已习惯了小学时靠死记硬背便能学好语文的学习“方法”,所以无论是对中学的授课方式,还是学习方法,都感到不适应。由此,造成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淡薄了,往往教师抓得紧,他也紧;教师抓得松,他也松,他们这时有三大特点:一、课堂上好动,缺乏自制力,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较差。理解与记忆离不开具体、实在的感性材料。二、他们喜欢向老师敞开自已的胸怀,不加思索,想什么就说什么,显得亲切、大胆、热情可爱。好胜心强,都愿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希望教师给他们充分肯定和较高的评价。敢于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争先恐后,无所故忌。三、这个阶段老师在他们心目中形象特别高大。

他们的眼睛象一架摄像机。随时摄下老师的喜怒哀乐,甚至每个眼神,他们又善于模仿,因此教师的身教显得特别重要。身教是无声的命令,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针对学生的三个特点,要求教师要把知识性同趣味性、形象性、生动性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兴奋状态下于有意识和无意识之中记忆。教师应使学生感到接受知识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受罪。这样就要求教师把所讲的内容进行组织加工成艺术品。教师还要使师生双边活动频繁,尽量在教学设计中多运用些设问句、反问句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运用眼神的威力,用眼睛与学生交流,启发他们多动脑、动口、动手。课堂上教师的语态直接影响着教学课堂气氛,只有面带微笑的启发性提问,同学才能踊跃发言。教师要爱护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尽量照顾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回答的不够或有错误时,要从不同角度,尽量给予肯定、鼓励和安慰。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身教,和蔼可亲,使课堂教学在严肃、活泼、轻松、愉快的的气氛中结束。

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适应了中学的学习生活,学校开设的科目也多了,不能把更多的时间、精力都用在语文学习上。这就要求教师“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教师在课堂上要抓住重点精讲,要言不烦,讲到学生的心坎上,肯出时间进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得到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他们进入初二后,由于心理渐趋成熟,发言不象以前那样积极了,要经过“熟虑”以后才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此时,他们的观察与鉴赏能力增强了,他们喜欢老师领路,在复杂中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讨厌老师把一篇文章嚼得稀烂再喂给他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法上点到即止,给学生留下回味余地,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让他们做主人,掌握主动权,做演员、当主角。教师当配角、做导演工作,把学生不断从消极状态中引导到一个积极状态中,并最终使他们在不自觉中变为一个积极的知识探索者。此时教师切忌指手划脚,充满说教气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不愿意老师再把他们当小孩看待,管这管那,希望得到尊重与信任,要求自由,主张“自我设计”,自作主张,显示自己是一个强者,已经是个大人了。这就要求教师要放手发动群众,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支持、鼓励,细心培植及时引导,少责难,少泼冷水。

总之,教师应该象善知时节的春雨一样,点点滴滴浇在学生的心头,真诚地爱学生,以火一般的热情去进行有效的教育。

(作者单位:大庆十二中学)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心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期待与学习后进生的转化

教师的期待,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形成对学习成绩的期待。它是 激发学习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影响着学生个人行为的选择。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怎样通过心理期待促进学习 后进生的转化呢?

一、利用不熟悉的环境,造成“首因效应”,形成师生的

期待。

首因效应,即给人留下的及时印象所产生的效应,它可以给人以先入为主的作用,并由此扩展到其他方面 。从小学升入中学学生学习生活发生了重要转变,学生的学习环境改变了,见到的是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 。此时,差生心理上有一种想要改变自己形象的迫切愿望,期待着新的老师以新的眼光看待自己。老师如果因 势利导,给差生以新的期待,将会使差生燃起希望的火把,提高前进的勇气。

1.以“一封信”的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期待。开学前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及时次到校,我让学生以“给任课 老师一封信”的形式,给语文老师写一封信,介绍自己语文学习的情况和对语文老师的期望。这是学生与任课 老师的及时次交流,在这封信里,学生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并对语文老师提出了希望。刘志红说:“小学时, 每到考语文,如果有阅读部分,我一看心里就敲鼓,因此,总是在这里扣分,我真希望语文老师让我们多练一 些这类题,使我们的分析能力有所提高。”李卉同学说:“郭老师,跟您说,在小学里我最怕写作文,……希 望您能在这方面多帮助我,教教我怎样更好地搜集素材,在作文上多辅导我们。”

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希望,就为语文教学和辅导打下了基础。

2.交一篇小学时好的作文。我让学生在开学时将自己认为小学好的作文工整地抄好,交给老师。这样 既了解了该生在小学的写作水平,以便制定提高措施,又激励了学生想要改变自己形象的愿望。据了解,有不 少学生为了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是将作文重新修改抄好之后才交给老师的。

3.及时次期中考试,要鼓励差生考好,使他们在及时次成绩亮相之后,得到较为满意的分数,以增强学习 的信心。那种在及时次考试时将他们打蒙,再来促使他们好好学习的做法,往往强化差生的心理定势,使他们 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老师失去信任感,从而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期待。

二、以心理暗示法促使后进生转化,形成角色期待。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动产生影响的一种做法。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通过 自己的语言、表情、态度等方面的暗示、影响来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消除对语文学科的畏难心理,提高学 习成绩,就是这种心理暗示法的应用。具体做法如下:

1.给学生“吃偏食”,形成心理暗示,促使成绩提高。学习差的学生,上课大都不爱发言,老师也很不爱 叫他们发言,(因为他们的发言质量不高)因此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被人遗忘。为此,我在布置作业之后 ,专门找班内的几个差生给予指导,并鼓励他们积极回答。另外,我还根据他们的特点,在一些教学活动中, 有意识让差生参与。如在讲授《变色龙》时排演小话剧,专门找了班内两个语文学习最差的男生,让他们分别 扮演奥楚篾洛夫和赫留金,使这两个人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允许学生不断修改语文成绩,表明教师的期待,对学生心理形成暗示。对于语文成绩,如平时的作文、 小测验的成绩,我采用了不固定成绩的方法,对于你认为不满意的成绩可以重写或重测,分数由此也可以改。 这表明老师并未将学生“看死”,期待着他们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

这样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少学生作文做了三遍,才得到满意分数。学期结束记分册上虽然多数人平 时成绩十分好,可这其中凝聚着学生的多少辛勤的汗水啊!

3.利用学生的“成才欲”,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实现自己的期待。主要做法是:

(1)自初一开始、每学期编选《未来作家文集》,每学期期末,将一学期各次大小作文以及观察日记等内容 编为一本习作集,要求每本习作文集自起题目,自编目录,每篇习作后自写评语,并将每次作文分数标在目录 上。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我要求每位家长为自己子女的习作题辞,写序言。三年六本,这六本真实地记载了 三年学生的作文提高过程。由于每篇文章要在目录上标上分数,因此,每次作文,学生相当重视,特别是差生 修改重写的积极性也很高。

(2)让进步大的学生在班里举办《×××作文展》,以激励差生。在作文展上,既有家长、老师的寄言,又 有自己的写作体会和反映自己写作较高水平的文章,这样做,是对差生进步后的激励与奖赏。

三、以目标激励法调动内在动因,启发学生形成正确期待。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调动内在动因,面目标的确立为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是因为,目标在未 实现的时候,对人们的学习来说,是一种期望值。这种期待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因素,它激励每一个学生为提高 自己的学习成绩而努力奋斗。主要做法如下:

1.确立赶超目标,明确竞争对手。

要求学生明确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奋斗目标,并将它具体化。具体为在班内赶超某个同学,并在行动上处 处以其为榜样,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如班内有个叫王云的学生,学习处在班内下等水平,初二及时学期 ,他给自己确定了赶超对手,并将对手名字写在文具盒里,等期中、期末考试后,再看与这些同学的差距,超 过一个划去一个人的名字,一年之后,靠着这股韧劲,终于超过了班内所有对手,由班内30名跃居为班内及时 。语文成绩也由倒数几名跃居为班上第五名。

2.给自己制定不同阶段的“座右铭”,以不断进行自我暗示。实施中,可采用不断告诫自己,进行自我反 省,并给自己制定不同阶段的“座右铭”的方法。如上文提到的王云,在他取得了成功之后,总结道:“当我 在学习上有些不用功时,我就记起了我的竞争目标,问自己‘不用功,学习能超过他吗?’于是我又打起了精 神,更加刻苦地学习了。”他给自己制定不同的“座右铭”,放在文具盒内,每当自己出现毛病时,就翻开笔 盒,看看座右铭,通过口头命令组织自身的心理活动,获得了精神力量。后来他在初三中考时语文为93分,中 考成绩为582,考入了北京师院附中。

四、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以实现

期待

1.优化课堂环境。要打破课堂上中上等学生“一统天下”的局面,要为差生的发言,留有“一席之地”。 为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差生回答不理想也要让他把话说完,给予耐心的指导。另外,要将差生安排到 学习的位置上,并将好学生与差生混排在一起,使好学生成为角色榜样,对差生产生间接影响。这是因为 ,只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学习减少干扰,提高注意力,而只有在课堂上有成功的体验,才能在全班 同学面前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实践证明,单调、呆板的教学程式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乏味的感觉。生理心理学认为 :“长时间在一个单调的环境中,肯定有有害的影响,个人的思维损害了,他显示出孩子气的情绪反应,他的 视觉变得混乱了;……他的脑电波模式改变了。”“如果感觉剌激被限制为一种不变的环境的重复,单调的刺 激,它们就很快失去了这样做的能力,在这些环境下,皮层的活动受损,因而大脑的活动就不正常了。”(《 生理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81年6月及时版,387页。)

为避免对大脑的单调的刺激所造成的抑制状态,教师必须在搞好基础训练的同时,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 几年来,我进行了以下实验:

(1)设置情境作文,激发写作兴趣,促使差生写作水平提高。如在初一进行景物描写时,带着学生参观校园 一角,或公园一角,给学生以实际观察的机会;在进行人物描写时,以学生或老师作模特来临摹;在进行场面 描写时,让学生以两元钱去农贸市场买菜,设身处地体验;在进行说明文写作时,老师通过实验让学生懂得了 “有意注意”在课堂教与学中的作用,等等。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学生乐学。

在一次情境作文后,纪克的同学写道:“这节课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大家,45分钟很快地就过去了,下课铃 声响了,同学们惋惜地叹着气,觉得时间太短了,这节课可真有意思呀!”

梁李同学说:“上完了这节作文课,我还坐着回味这堂课的趣味,写完作文还兴趣未消。”

这样的作文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差生也受到了感染。实践证明,在这种情境下作文,差生大 都写得比较好,仅以《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一文为例,虽是难写的事理说明文,连平时最差的张超同学也写 了800字。

(2)课堂教学上激发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时,讲课前开展有 将评画活动,先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给班内错误思想画像,并配之以漫画,同时将学生的漫画在教室内展出 ,根据画像的性和语言的概括性让学生评奖之后,再让学生准备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评论,写一篇议论文 。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两个方面的需要,一是如何使语言更简练;二是怎样分析评论一种思想。学生 有了心理需要,便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再来讲课文、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很大兴趣,不再感到这篇文章 “枯燥,没有意思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又如在学习《听潮》一文时,先看录像片《观海》片断,这时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同时发生作用,感到一种 壮美,心中产生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此时让学生描绘海的壮美,并使之同课文作者的描述 相对比,反映出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不足。这种差异感,也是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之一。

(3)利用“内驱力受阻”的原理,激起学生“跳起来”学习的欲望。

生理心理学认为:“人或其他动物的一种内驱力如果得不到充分满足,任何刺激便不能再引起它。另一方 面,一种内驱力受阻抑的时间越长,它会变得越迫切,而引起相应行动的刺激范围也越宽广。”“在许多行动 中,如果内驱力受阻抑的时间太长,在没有适宜刺激的情况下,行为模式也会出现。”(《生理心理学》 318页)

如在听评书时,说书人往往在关键处戛然而止,这种故意使内驱力受阻的形式,激起了听书人想要继续听 下去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内驱力受阻”的原理,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讲《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运用了这种方法,收到了很好效果。初二七班陈伟征同学在作文中记叙了 这一情景:“上课了,这节课要讲新课《食物从何处来》。可首先,郭老师却不让我们翻书,而提出了一个似 乎与语文课文无关的问题:什么是食物。并设下了重重悬念,什么是水呀,药片呀?等等。并问大家,这是不 是食物呢?一下子,课堂气氛活跃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们提出了好几种不同观点,纷纷争论着。 各抒己见,互不相让。郭老师这时却摆出一副坐山观虎斗的架式,直到我们争得面红耳赤,难解难分的时候, 他这才慢条斯理地说:‘请大家打开书,看一看第六课,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把食物的定义找到。’我们急忙 翻开书。哦,原来这课书就叫《食物从何处来》,里面对食物的定义及来源说得清清楚楚,为了尽快知道争论 结果,我们便一起低下头去,认认真真地读起这篇‘枯燥无味’的说明文来。”

采用“内驱力故意受阻”原理,在课文教学中当学生有了强烈的阅读欲望时,故意“馋着他”而不让他读 ,只有当这种愿望积聚到一定时间才让它实现,这时这种强烈的阅读欲望就变成了一种迫切学习的行动。

我在情境作文中,也运用了这种原理进行过一次试验,效果是十分好的。在进行说明文写作训练时,我进 行了一次学生注意力的测试。在大家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测试了男生的注意力,结果记忆率很低。此时这部分 男生十分生气,认为自己没有注意,产生了要重测的欲望。而老师却不测男生了。反而在女生有准备时测试她 们。男生的内驱力受到阻碍,产生了极大的不平感。这种不公平的结果,老师又故意大加渲染,说:“女生聪 明男生笨。”激起了全体男生的“义愤”,这时我再来引导大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这堂作文课的“有意注意 ”在课堂听讲中的作用,学生一下子恍然大悟,此次难度大的作文,全班均达到本次作文的要求。

通过运用期待的理论对初中语文学习中的后进生进行实验研究,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仅以八班为例,语文 中考分低为79分。就是这个学生(张超),其他科的成绩仅为2—30分,我一问他语文成绩,他还认为没有发 挥出正常水平呢。

经过实验研究,我深深体会到,对于学习后进生,教师决不能抱以成见,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应以满 腔热忱给予真挚的期待,这样才能激起后进生感情的“回流”,形成对自己学习进步的期待,这正是调动学生 非智力因素的结果。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心理: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

摘要: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由于思考能力和思考范围有限,不懂得如何解决问题,但又存在着较强的独立性的特性,因此,往往表现出的逆反心理较为严重,这个阶段必须经过在其思想和意识上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上的教导正是处理初中生叛逆心理这一现象的解决办法,通过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基础上,经由文章和文学的熏陶感染,逐渐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个性发展和人格的养成得到完善,从而帮助学生能够主动意识到自己的叛逆情绪并逐步克服。

关键词:初中语文;初中生;叛逆心理;引导

不同于理工课程的理性和逻辑性,语文是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并且感性的课程,通过对于语文的学习,从而培养出来的语文素养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这对于让初中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现如今学习的重担和学校以及社会的高素质要求,当代的学生无不都是压力满满,久而久之的积压造成的叛逆心理现如今也成为了教育界的关注重点,叛逆心理造成的负效应不可忽视,因此对于语文教学更应该认真对待,利用语文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对初中生心理进行排解和疏导。

1多数语文教学中对于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不足

出生在新时代的初中生,思维和想法与以往的学生有着极大的不同,现如今的学生见识更高,思维更广,不甘于被长时间的约束,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因而表现出的叛逆也更甚于过去的学生,面对这种现象,如今的初中教学工作者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会明显的感到力不从心,管理难度大,对于这些精力充沛的学生感到没办法。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学,语文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老师的个人演讲,简单地向同学们灌输着书本上的知识,强调字、句、章的结构和内涵却忽视了中国文学的精髓———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实际教学中的老师多数不会对课本内容进行再拓展或者对于学生课堂表现的再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较重,以自我为中心,这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上也形成了阻碍。

2对于疏导学生叛逆心理教学中的合理做法

2.1掌握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氛围:教学过程中,课本内容是进入教学活动主题的根本和依据,但是轻松活跃的氛围则能够对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不仅要对课文中蕴涵的深刻的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和讲解,同时,教师要想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更好更为有效的疏导,应该赋予学生一定程度的自由学习和探讨的空间,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更能了解学生的真正学习需求和想法。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和学生的密切交流构建出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学中,适当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课堂小活动,带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讲解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针对学生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与鼓励,通过认真倾听,逐渐渗透积极的思想意识和对学生缓解叛逆心理的技巧和方法进行引导。课堂上的相互交流更能让学生感到到教学工作者对其的尊重和理解。2.2结合课文内容,对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进行渗透:语文是个丰富多彩的存在,充满了积极性和正能量,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可以通过对不同内容之间的理解进行有机整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借助语文课本中的美好描述转移注意力和思考的方向,联想到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教学结束后,为学生有意留下专门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通过自我反思,为自身的叛逆心理寻找释放点和解决办法,逐渐学会去体谅理解他人,懂得去调节自身情绪,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生活的趣味性并逐渐融入其中。2.3课后与学生真诚沟通,构建信任与情感基础:课上课下的交流是进行心理疏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中的挚友,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不断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点与长处,积累的多了,就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信念更加明确和坚定,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长期交流与相处,不知不觉中就可以使学生改正一些缺点和错误。学生产生的亲近感、信任和尊重是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的关键点,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敢于畅所欲言,更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情感的了解,当然也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的目的。

3结语

语文教学在学生心理成长上处于良师益友的地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能够有效排解学生的负面心理,当然需要结合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以自己深刻的见解为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出相应的回复,要充分的认识到叛逆心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意识到语文教学对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应从多个角度和方位出发,通过不断的优化教学方式适应学生逐步去引导学生的真性情,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学生面对自身偏激不成熟的心理这一成长进程中的过渡阶段。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提高

【摘要】初中生是我国人才教育的主要对象,学生能否有好心态,积极乐观面对生活以及学习的态度,对学生的中考考试有着一定的影响。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肩负双重职责,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心理健康能力的双重培养。本文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语文 渗透策略

心理状态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心理强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退缩的人生活即使不会一帆风顺,但也是充满阳光的。反之,若是一个人心理脆弱,无法承受打击,那么即使再有才华,也会被生活中的挫折所打倒。由此可见,保持健康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为了维护初中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初中语文教师就应采取有效地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1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外在条件

1. 1 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创新的教学观念在落实过程中因为缺乏经验,所以落实起来困难重重。在此种情况下,初中学校必须要为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初中学校领导应结合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学教育这一新理念来转变教学管理理念,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为语文教师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精神等多方面的支持,以此来促使语文教师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2 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有所要求

语文教师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在两种教育结合开展过程中,对语文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应具有使命感,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教育的结合作为自身工作的使命;其次,语文教师应清醒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是需要时间过渡以及累积的,教师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稳扎稳打,不急不缓[1];,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同时还应富有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如此教师才能将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融为一体。

2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 1 根据教学内容开展课堂导入设计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教育形式是新颖的,教师在开展渗透教育过程中,应注重的是语文教学是主体,需要在做好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不能本末倒置。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做好课堂内容导入的设计工作。课堂内容导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地课堂内容导入方式,先让学生融入到课文内容中,然后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举例来说,当教师想要为学生讲解《背影》这一课文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与背影有关的图片或者是视频,以此来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当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整篇课文。在整篇课文中,朱自清先生通过对父亲给他买橘子这件小事的描写,将父亲对他深沉的爱清晰的描述出来。当学生将之前观看的图片以及视频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之后,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会更深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爱,感受父母的不容易,进而培养感恩的心理。

2. 2 结合文章作者生平事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教材中的每一篇内容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讲解,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想要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则可以从教材中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入手。很多文章的作者之所以能够写出有内涵、有真情的文章,是因为在生活中经历了很多困苦,但其依然具有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当前很多学生存在自私自利、不关心社会、不热爱国家等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语文教师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培养学生的品德,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比如说,在初中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比较多,有《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在数量有限的教材内容中,鲁迅先生的作品数量之所以如此多,不仅是因为其文章写的好,有内涵,有深度,更重要的是鲁迅先生这个人就是好的榜样,值得初中生去学习,崇拜[2]。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其责任感,对国家深沉的爱,为了国家可以牺牲生命的觉悟。鲁迅先生所具有的品质值的后代学习。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将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讲解给学生,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鲁迅先生,并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优良的品质,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成为一名有品的学生。

2. 3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开展的教学工作环节比较多,教师要先导入课堂内容,指导学生通篇阅读文章,对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介绍,之后引导学生归纳主题,对文章结构段落进行划分等。在这一系列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多个环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孔乙己》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应先让学生通篇阅读全文,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这一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此篇文章的作者是鲁迅先生,在创作这一篇文章过程中,正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封建思想依然残留,鲁迅先生通过此篇文章的创作来抨击当时的封建教育制度。教师在进行背景介绍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以前的教育和现在的教育,来了解当前教育的来之不易,进而让学生能够认真地学习知识,珍惜当前的生活。

3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语文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关联的,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中,就应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地渗透,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心理:教育心理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教育心理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有用途,因为此时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转折点,教师不但要好好引导学生,还要方法得当才行,否则学生也听不进去。因此就要求教师能够通过教育心理学和语文教学相互结合起来,既可以让学生养成一个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能够把该学的知识记到心里。初中语文相对于小学语文来讲,它更加具有联想和创造性,同时,它也充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还有值得让人深思的地方,并不单纯再像小学课文那般简单。这也体现了初中语文的与时俱进,符合充满朝气的初中生的性格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只有如此,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融入到学生的心中,只有精通学生的心理,并把所讲课程与心理学合二为一,完成有效结合,那么我相信针对问题学生就能见招拆招,不但能说进他们心里去,还能让学生充满自信的去面对接下来的学习。这看似简单,实则要求教师有较高的造诣,不仅是过硬的教学技能和个人魅力,还要熟悉班上学生的心理特征,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能把语文教学工作完善。本文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下教育心理学给予学生的帮助,以及个人的一个看法,希望能和同仁相互学习。

一、善于发现教材中的教育心理学内容并放大

我们知道初中生的年龄阶段正值不服管教,听不进好赖话的时候,而且来自家庭和社会外界所给的压力也大,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上有难度,也有心理阴影,这就会导致学生变得更为敏感,不愿与人沟通交流,以此恶性循环。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表情活动,切忌不问青红皂白先批评,学生做的不好,做的不对是常有的事,但是一定要分析其中原因,切不可既冤枉了学生,又打击了学生的自尊,此时他们的内心也挺脆弱,要多安抚他们,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开导学生,让学生把心理话说出来,再来找解决方法。现在初中语文课本包括练习册上的阅读中,也都有心理教育方面的素材,教师一定要善于找到突破口去营造这样一种心理教育的环境,让学生沉浸其中,对乐观积极的态度要多采纳,多向好的方面看齐,而不是钻进牛角尖不出来。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学生的作用,作他们在黑暗当中的指明灯。

二、做好教学课堂设计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想把一堂课上的出彩,让学生学到东西,那么就要做好课下的课堂设计工作,一定要打有把握的仗,对此我简单提出我的方法和建议,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一)通过课文感触学生,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态度

现在社会发展如此之快,信息量也在逐渐增多,每个人都要不断学习才能立足这个社会,否则就要被社会淘汰。通过这样为切入点,为学生学习《孙权劝学》定下基调,以此打个比方,阐述如何通过课文和学生产生共鸣。吕蒙受益孙权劝学,之后学识见长,所以鲁肃再见吕蒙时,颇感佩服,与之结为朋友。他们都如此之忙,尚且还要不但学习,作为初中学生,怎么能说学不好,怎么会说没时间呢?何况当前的学习环境比古代要好千倍万倍,谁也都愿意在若干年后取得一定的成绩,得到别人的肯定,就如鲁肃肯定吕蒙一样。我经常给学生传授一种思想就是,读书,好好学习是当前作为学生的好的出路。没有渊博的知识,就没有足够的智慧去让你掌控以后生活的方向,现在的偷懒会让你以后为之付出辛苦的代价。所以,一定要见贤思齐,只有学习才能不断增长经验和知识,才能厚积薄发。

(二)选取恰当方式,和学生谈心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想办法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只有触动学生的心,才能收到实效。记得在教学过程中做过这样一件事,我让学生写随笔,写出想对老师说的话,什么都可以,不用拘束。结果有些学生写的着实让人感动,更令我深有感触。学生对老师鼓励的话语深深的记在了心里,当时有个学生就说到,老师这么为我们负责,我不能再令老师失望了,我要重新扬起学习的风帆,争做语文小组长,争做语文课代表。也有个学生写到,因为老师的鼓励说,他记东西这么快,考个及时名不成问题,仅是这简单的一句话,就真正鼓励到他,而且他真的做到了,考了个及时名,一直也是名列前茅。我常常以此告诫自己,要以身作则,要多用心去发现去聆听学生的所思所想,尽一切可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家长的期许,把学生内在的潜力挖掘出来,真正让他自己感到学习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三)把课堂气氛渲染好,让学生畅所欲言

课堂气氛活跃与否能看出学生对这节课的喜欢程度,只有喜欢,学生才会更加积极投入其中。比如在讲《木兰诗》的时候,我会把文章的背景分析透,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去深入讨论木兰的品质以及心理活动,还派每组的代表进行简短的演讲,把木兰勇敢善良的品质放大,进而去感染学生,让其深刻收到启发,也帮助他们塑造一个过硬的、健康的心理素质。

作者:赵鹏 单位: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丽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