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创新 实践

[论文摘要]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新途径,是当今教育界一热门话题。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浅谈了打破旧观念,树立新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问题。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新途径,是当今教育界一热门话题。在此,笔者想结合自己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体会浅谈一、二,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教师必须打破旧观念、旧模式,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以往的教学中,虽然我们都在努力地使用启发、诱导等方法,但是效果总是差强人意。而今我们应如何突破旧禁锢,走出新路子呢?笔者认为:一要从教师自身做起,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勇于创新、敢于创新。二要敢于承认自己是创新教育中的新兵,努力钻研,积极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边实践边总结,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能力去创新。三要广开视野,更新知识,博纳求新。

其次,创新教育必须善于建立民主课堂,使学生敢想、敢问。实施创新教育,应充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理性的奴性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活跃课堂教学,创建多向互动的创新式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延伸、发展。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教学不应只强调学生要掌握什么,而更应鼓励学生去发现点什么,点燃学生创新思维之火,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真正的从“应试”转为“应世”。目前国内外的教学改革都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无论是采用暗示法、发现法、自学法、辅导教学法,还是研究性教学法,都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独立获取知识。这就要求在实践中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的研究。

第三、创新教育必须注重培养质疑能力,诱发学生悟性、灵性。有人说的好:学习,如果只在于教会学生“1+1=2”,而不能由1+1联想到其他的东西,那就意味着没有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若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发现创新的能力,那就是非常失败的教学。教学中时时渗透质疑法,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大胆创新。例如,文学作品的赏析,每次我们都毫无例外的要从写作背景讲起,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的认识是较为模糊的,这就直接导致他们对这部分的知识不感兴趣。基于这种现象,教师搞了一次这样的活动:给出这样一句话“河边的树注视着水中的叶”,请大家分析它的寓意,结果得到了好几个答案:表达父母对游子的牵挂与无奈;表达对岁月逝去的无奈与忧伤;树在照镜子孤芳自赏;分手的恋人……,教师揭示谜底:这是一句同学毕业留言!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它是同学离别之情!在学生们兴奋的议论中,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偏离作者的原意?“不知道写作背景!”大家异口同声。这时教师趁势告诉他们,其实这就是我们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不同的人,不同时期,不同心情,阅读同一作品会有不同感受,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文学欣赏,没有1+1=2的固定答案,我们要敢于质疑,勇于发现。同学们兴奋不已。

,创新教育应实施开放式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这里我们摒弃了传统的老师留、学生写的做法。改为学生自己出题自己做。要求大家每学完一课,都要自行总结它的重点、难点,甚至可以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实践证明这个方法很不错,它的好处在于:一来可以通过作业检查出每个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二来可以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还可以看出教师自己是否完成、达到了自己的教学目的。而在作业的批改过程中,教师有时还可以从学生独特的见解中得到启示。 对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作文训练,教师也不再搞那种教师命题,学生审题,然后作文的形式。因为那样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它不需要学生提出什么,只要学生说明什么;它不需要学生创造什么,只需要学生证明什么。这对开发学生的潜力和培养创造性思维是非常不利的。作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学生有情而抒,有感而发,有问题即可以冒出来,或思考或研究,而后形成流畅的文字。因此将“命题”的任务交给学生自己,给学生一个随意写、随心写的空间。体裁不限,可诗可文,可议论可叙述,篇幅可长可短;既可以是对时事、热点的关注,也可以是对身边生活精彩瞬间的及时捕捉。让他们自由驰骋,尽情挥洒;关注自我,关注生命。在批改时,也一改传统的评改方法,不再单单关注字词、语句的使用,而是做一个热心的读者。不讥笑、不漠视、不斥责;多关心、多鼓励、多扶持,多一份关怀,多一份情感。有一个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诉说自己的迷茫与痛苦:进到大学,没了升学的压力,没了中学老师那种耳提面命,自己一头栽进网吧,不可自拔,“而今转眼大学生活七十天已过,看落叶飘飘,秋风瑟瑟,自己的心好痛!”看到这里,教师不禁提笔写到:“亲爱的同学,我的心更痛,我好想哭!”第二天,他交给老师一张纸条“亲爱的老师,我决不会再让您心痛!你看着吧,我会让你为我自豪,为我笑的!”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这是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做到的。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创新教育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摘 要 随着中国对自身教育领域发展越来越重视,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为目标,各种教育改革政策不断的提出并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在目前正落实到教育领域中。其中创新教育,属于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创新即不默守陈规,与教育相结合,则是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态度,做到学以致用的同时,让学生拥有创新意识。

关键词 创新教育 意识与能力 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应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出创新意识和能力兼具的学生,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则是让学生明白语文的学习,并不指的是单一的记忆前人的知识。而拥有现代语文教学中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导致小学、中学、大学个年纪语文教学给学生的感受都极其相似,改变的只是语文课本里内容深奥、复杂的程度,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对语文的理解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1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语文教学的重视度问题

高职大学由于教育的目标,是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方面,以令学生拥有一技之长,这就令语文这门实践能力较弱的学科受不到学生和老师的重视,也因为这样,学生对于语文教学的印象,只是写作文和课本上由汉语组成的现代文和古文,因为语文没有实际操作的技术,所以在学生眼里,这门学科变的可有可无,形同虚设。而学校和老师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态度。对语文学科的不重视,就会造成学生学习语文只是为了学校的考试,而且目标会定位及格就足够了,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停留在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和表面。

1.2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

高职语文教学的内容,看似容易理解,但因为语文即是代表中国从古至今的思想文化发展,所以具有一定的深刻、内在意义。但很多老师,只是在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把表面的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教授于学生,并没有利用语文知识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这就造成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单一和枯燥,特别是在作文上的体现。因为语文教学缺乏创新精神,从而部分学生在写作时,其目的只是为了尽快的完成相应的字数,所以作文的内容变得缺少新意,而且相似度较高(学生之间的相似度和其它文学作品的相似度),这就导致学生的写作内容,并没有体现出自己思想的独特性,这也就表示学生并不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中的创新,可分为“创”与“新”来看。“创”即指的是创造,创造与教育的关系,则是分析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最科学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新”,从字面上看很简单,就是更加适合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但这里的新,还要注重与新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而不是看似拥有理想效果,但却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空想式教育理念。创新教育不是前所未有的教育方式方法,而是针对不断发生变化的社会发展过程,来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创造新的比之前的教学更加有效更加适合学生学习和未来生活、工作以及发展的教育教学策略。语文,是中国历代文学学者们思想文化的集合,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上的内涵,则是让学生在学习、掌握了语文知识之后,拥有足够的灵活运用能力的教学方式,而这种教学方式会根据社会发展情况所出现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即创新。

3创新教育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3.1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式的思维模式

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学会创新式的运用语文知识。首先要做的是改变学生以前的思维模式或是增强学生自己想法中的独特性,即是让学生在拥有属于自己性格的前提下,与语文学习融合在一起。很多高职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背、记和看,但却不会使用,根本原因是在语文领域中缺乏自己的思考能力,针对这点,老师可使用交换形式的辩论比赛教学,来改变学生学习语文和使用语文知识的方式方法。即:以语文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为辩论题目,让学生自己选择支持的观点,然后在辩论的过程中,交换正方反方的观点,加强学生的多角度、客观的学习、思考语文知识,令学生逐渐学会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思考方式。通过这种让学生不断去思考新观点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客观思考,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语文知识,在结合学生自身的主观想法(即属于学生自己独有的想法),即是创新意识成型的开始。

3.2培养学生写作上的创新能力

语文写作是学生把语文知识实际化体现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学生自己的想法、观点以及思维模式在语文上的直观表现,所以学生语文写作内容的创新性,则是其在语文上创新能力的体现。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过于直白,缺少隐喻的部分,而一个文学作品中,留给作者自己想象、思考的空间十分重要,这也是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体现之一。在针对学生语文写作创新能力进行教学时,应教会学生在面对已给出的题目时,通过联想法来扩展作文内容。比如:作文题目为“妄想”时,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大致上是谈论某些人错误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但通过联想法给以联想到“妄想症”,虽然这属于医学领域,但学生仍可以以这种病症的患者的24小时或一生为写作的内容,而由于妄想症的特征,则可以有效的把学生的想象力转化为语文学习中的创新能力。理想,这是非常常见的作文题目,大部分学生都把这个题目同未来的职业画上了等号,但理想一词,还可以是理想乡,即类似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理想的职业,也可以是以面试的过程为写作的内容。培养学生写作上的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应用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4结语

创新教育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意在培养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因为积极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注意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的以老师为主导地位的课堂气氛,以促进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欲望。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创新教育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思路构建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如何保障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来讲,如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创新教育的思路,以不断的实现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从创新教育基本理论出发,首先探析了目前创新教育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和归纳了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如何以创新教育理念去促进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实践思路的构建。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职大学生教学;实践思路构建

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培养能力更强的复合型人才。将创新教育理论纳入到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可以实现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还将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为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因此,文章以创新教育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思路构建为研究课题,去探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创新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实现融合的必要性

创新教育的灵魂在于创新,以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终极目标,这是符合时代不断发展的特点的,也是教育事业取得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将创新教育纳入到大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去,也是有着客观必然性的。其一,大学语文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这是实现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重要环节,现阶段的大学语文教学观念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急需要一种更加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实现调整和改善,以保障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其二,创新教育视角下,大学语文教学活动可以很好的成为其创新思维的平台,处于这样的情境下,为激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我们将创新教育观念引入到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去,其将更好的实现对于社会的服务,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需求。

二.创新教育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思路构建

实现创新教育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思路构建,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从多视角去审视和开展。虽然很多教学者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但是目前创新教育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思路构建依然存在很多的不全,如教师主体创新精神缺乏,教学创新教育方法不明确,难以形成良好的创新教育效果。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出发,做好教材的选取工作

不同于一般性质的语文教学,大学语文关注的是将知识进行整合和组织,从而展现出更多新的事物。但是实际上目前高等职业学校选择的语文教材往往将作品放在基础性位置上,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得学生与传统人文文化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教材的攒泽工作,将人文气息比较浓厚的内容纳入到教材中去,为促进学生心灵健康,思维扩展和文化素养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切实转变教师的角色,实现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传统模式的语文教学将注意力放在语文知识的讲解上,往往过多的关注于教师的重要性,所以在整个课堂中,教师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因此,在创新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放下自己的核心地位,主动的从讲台上走下来,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切实做到从教学者到聆听者,引导者身份的转变。在自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枷锁才会被打开,从而给予学生更加大的空间去实现创新。

2.3积极调整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善,应该是在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之后,积极采取措施实现对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革新。具体来讲,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其一,健全精讲和泛读相结合的阅读体系,对于语文教学来讲,充足的阅读量对于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二,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不断培养其创新思维意识;其三,借助多媒体资料的帮助,实现良好学习情境的创设;其四,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对于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思想,观念,进行比较分析,以此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4改变单一评价模式,形成创新教育评价机制

传统语文教学在考核的过程中,往往希望可以以试卷的方式来进行考核,很多情况下都是以客观题出现的,其评价模式往往显得比较死板。倡导开放式、合作式训练。学生通过训练能够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情感与智慧,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所以,大学语文的作业必须大力倡导开放式、合作式的训练方法,让学生敢于自己给自己出一些训练题目,让他们真正拥有充足的发挥自我展现的空间,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以及创新潜力。让具有几千历史的中华文化能够在语文可同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传承,甚至是不断创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处于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下,教育事业要想得以更加,更娇高效的发展,就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以创新的视角去审视问题。对于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工作来讲,也是一样的道理,应该将创新教育纳入到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体系中去,从而为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保障其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我相信,随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认识,高职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将会不断提高,其对于社会的服务能力也会不断强化。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关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创新教学探讨

【摘要】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已成为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如何朝着符合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是摆在所有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营造“开放式”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并在语文教学内容、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将文化、写作、欣赏融入整体课程教学中。本文旨在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创新的新思路,推进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进程。

【关键词】高职语文 创新 教学

随着教育部开展高考扩招,使得高职生源质量一再下滑,学生普遍基础差,语文能力欠缺,文化素养不高,部分学生工作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成了其遏制其发展的瓶颈,因此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语文素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 。在以技能培养为主的高职院校,其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落后已经成为制约高职《大学语文》发展的“瓶颈”。在全国新课改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课堂有哪些有效途径开展创新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高职语文教学的出路之一。

一、多种教学手段并用,营造“开放式”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课程要想切实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就要丰富其内容,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主动汲取知识,充实课堂,内容要新要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如:音乐、影视、网络文学等都可以进入我们的教学内容。

1.以《大学语文》教材篇目为依据,倡导开卷有益。每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应该在每天课程中指导学生多读这些作品,倡导学生多在大学期间读文学作品,对于了解文学、陶冶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中虽然也有不少名家作品,我们要以《大学语文》教材篇目为依据,提升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在教学中“课文是例子”,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知识,再延伸引入新知识,拓展学生的文学思路,如:在讲解《婴宁》时,应向学生介绍作者蒲松龄的生平、聊斋志异反映的时代背景以及相关评论等等,还应该借此给同学们讲授《聊斋志异》里的其他作品和故事,让学生在课后广泛阅读,扩大读书的眼界。

2.学习方法改革,“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打破一贯语文教学的“填鸭式”方法,尤其语文课,用“欣赏”的角度解文章,不仅是单纯的背诵、记忆应付考试,而是掌握其“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让学生能自己总结出文章:“阐述了什么,揭露了什么,批判了什么,歌颂了什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学习方法的教学远重于知识的传授。

3.活动促进语文教学,多种媒体映衬情景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里的“孤”是什么意思?偌大的江面怎么会只有一条船呢?学生大脑思维的火花一下被点燃了,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经过思考探究,学生领悟了“孤”写出了诗人目光的专注,对其他船只视而不见,船孤正体现出情深。

4.教师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学以致用加强交流互动。生活中处处有大学语文,不管是辩论赛、文艺晚会,还是就职演讲、校运会,无不显示着对语文的巧妙应用。高职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校内活动、参与学生生活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情境,使语文学习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还可以加强校园广播、报栏、校刊、教育通讯等舆论宣传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体验生活,进行现场采访,使语文小世界浓缩社会大世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得更多更好的语文知识,探讨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生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帮助高职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了如何做人。

二、高职语文教师的创新

1.教学观念的创新。应当从备课到讲授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从“应试”转变为“应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2. 教师语言表现的创新。精湛、艺术性的课堂语言,语言要形象生动,老师在讲授时要努力反映作品本身的形象,同时又要用自己的语言再现作品的内容,又要注重教学氛围的渲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激情和表现力,激情对于语文教师尤为重要,这种激情是指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声音洪亮,特别是在制造气氛、渲染情景时,浓墨重彩;幽默,幽默可以让学生们在笑声中茅塞顿开,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从而也体会到了教师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作者单位: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教育模式

一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误区:记忆型、接受式教学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表现为一种“记忆型、接受式教学文化”。教师主要是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则被动地接受、存储信息,长期浸染培养使得学生仅会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失去了积极探寻、思考及评价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就目前而言,大学语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教学目标定位偏差

大学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个组成部分。学校开设大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使不同素质的学生达到同等水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为探讨其他学科打下一个语文基础。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是以课本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目的,对学生侧重应试训练,学生也只是为了分数死记硬背书中的知识,对文章的理解就只能符合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因为不这样的话,恐怕很难拿到学分。老师所重视的也只是学生是否及格,并不重视学生想象力、创造性、人文性的培训,这种传统教授学生知识指向的性、确定性、事实性使学生丧失了对文章类的鉴赏能力,对于文章思想内涵及丰富情感的理解能力、个性化语言的表达能力,这必然导致一种封闭的知识结构。所以,应该改变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这种授课方式,老师不仅要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讲授大量的课本外的语文知识和与之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知识,使学生有开放、多元、立体的知识结构。

2 教育主体对象颠倒

谁是教育的主体?这个话题历来都是争论的焦点,我们积极提倡的是“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路人,其中的探索还是以学生为主导。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以教师为主体”。这种长期形成的传统模式必然使教师在教学中忽视方法和方法论方面的教育。这种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方式,势必使学生不敢质疑问难,不敢批评教师。学生作业和考试答案,都要求与书本和教师讲的一致,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是目前许多司空见惯的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近年来开始成为人们经常提及的话题,但落实到实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年的传统教育形成的弊端短期内不可能发生实质性改变。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代替“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到大学语文上就是教师既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又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自我完善的思维空间。在课堂讲授上也可以打破一言堂的格局。在某些问题上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考核模式陈旧

从传统的模式看,分数是对学生考核的标准。与其他学科相比,大学语文在知识的运用上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综合性,即语文知识的运用是综合的,孤立地去掌握各项知识并无太大意义;二是个性化,语言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语言风格,独特的审美能力及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知识。三是模糊性,即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难有一个的划分。所以。单凭教师掌握的知识或书本固有的知识作为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是不正确的。当前语文测试却与之相反,它忽略了语文的综合性,忽视语文的模糊性而过分强调性,特别在基础知识测评上越来越有偏、怪、难这种倾向,这势必让学生为了考试而去死记背,为了分数而去钻牛角尖,这些教学方法势必严重束缚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欲望,它实际上严重地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

所以,对于大学语文就应该采取松散式的考试方法,即可以规定在一个大范围内,不脱离大学语文的基础上,任由学生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只要学生表达的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就应该说达到了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了。

4 教学方式单一

一直以来,一支粉笔、一本教案是教师们通用的教学手段。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比如在讲授古诗词时,可以运用现代化手段,把诗词配之以画面、配之以音乐投影出来,然后把跟诗词有关的大量资料揉入其中,使学生在学习时有身临其境之感,获得审美享受。同时,大量的资料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使大学语文教学形式活泼、生动。

二 构建多样互动的创新教学模式

1 情境型教学模式

借助于形象化课件和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富于变幻的课堂环境,使教学鲜活而有节奏感。语文是由语言构筑的一种形象艺术,其学习离开了语言的活动和交往,离开了生活的运用和实践便难以使语文知识内化为真正的语文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个体的适应和参与,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生动的社会文化和自然情境,让学生直接感受、品味语言,领悟语言的韵味和蕴含其中的深致意理;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形象感人的描述和深刻性问题的启发形成问题情境,从而将阅读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将感知的新信息、新材料、新问题联系起来,通过激发其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去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在关系和本质内涵。并对阅读材料进行冷静思考,发表独立见解。

2 研究型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信息搜集与处理、调查与实践、分析与思考、表达与交流等实践探索活动,使其主动地运用和建构知识,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研究型学习是对传统被动接受学习的一种改革,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习的实践与体验,对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研究技巧,提高创新品质、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求教师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新的问题,通过设问,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信息加工和思考,认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发现异议,针对所学内容进行批判性思维,并将所学应用于问题解决、决策及其他较高层次的实践活动。学生熟读作品后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讨论,老师则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中分析总结。同时,教师应大胆突破单篇课文、狭小课堂的局限,将教学视角积极向外和更深处拓展,或者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相关单元主题研究或专题讨论;或者根据学生生活的适切性,选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设计具有多元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研究课题,帮助和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社会调查和实践等方式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提炼,学生在知识的联系和运用过程中,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3 活动型教学模式

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精心设计各种活动项目,发挥学生耳、口、目、心、脑、手等各种器官功能,挖掘其听说读写、观察、思考与操作等各方面智慧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创造力与发展潜力只有在宽松、

愉悦的氛围中,在对未知世界强烈兴趣的推动下,自觉主动地追求才能得到发展。而且随着社会对人才理性思维、情感表达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加大思维和语言的训练已成必然之势。因此,大学语文应突破传统的记忆型、接受型教学模式,重视与实践结合,根据教材具体内容精心设计表现性、活动性教学。如学习《长恨歌》之前,请学生根据文章内容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故事进行复述,培养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围绕人物命运遭际的变化提出问题进行对论,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作者刻划人物的艺术方法。此外还可组织排演课本剧、诗词吟诵、讨论或专题辩论,通过自编自演,自读自悟,自析自评,提高学生的思维、写作及语言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创办各类文学社团和沙龙,开展演讲、办报刊、采风,举行读书报告会、专题研讨会及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形式,相互合作,增强与外界的交往和创新能力。

4 合作型学习模式

这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在一定激励机制下较大化个人和他人学习成果而进行的合作互助性学习。它强调学习过程中各动态因素间的合作性互动,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实现,对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过程及其情感性、社会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增强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沟通能力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实施合作性学习策略应根据教学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确定协作学习的目标,使学生针对特定任务,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收集资料,进行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教师辅导课、全班性研讨会和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进行交流和争鸣,互教互学,达到激发其认知及自我认知潜能,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学习《哈姆雷特》之前,先介绍戏剧的特点及戏剧写作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讨论、设置剧情,并根据各人的兴趣和特长分工,创作和表演剧本,在各组表演完毕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论。改正表演的问题和不足,在讨论中进一步深入理解作品,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主题内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性学习具有更广阔的交流背景。教与学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向互动中实现的。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参与度与适应性,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使学生在轻松喻快的学习中,培养语文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成为有能力的独立学习者,为其步入社会,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实践证明,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每堂课都作为学生创造探索的历程,才能敞开学生的心扉,放飞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灵性,才会达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