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幼儿教学理论初探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幼儿教学理论初探: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适用性
[摘 要]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幼儿教师及幼儿课堂存在着不当的小学化教学倾向,为避免这一不良习惯,笔者主张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引领我们的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理念在于尊重孩子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注重教师对于学生知识经验的引领积累。这,对于当前的幼儿教育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久旱甘霖。
[关键词] 建构主义;幼儿教育;教学策略
我们知道,幼儿学习阶段是小学学习的铺垫与启蒙阶段,这个时期我们要更加注重对于孩子们的人格品行的养成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看待生活,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与看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更多地在强调教师对于幼儿的引领与潜移默化,更加强调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然探究与主动参与,这为我们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明确、而科学的工作方针与主旨思想。
一、建构区域活动的大体框架
教师按照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阶段投放适当的材料,并提出层层递进的目标,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兴趣及主观能动性。而幼儿在不断的游戏及探索中又会发现新的感兴趣的事情。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又通过细心观察,关注到幼儿的新发现,从而顺应幼儿的发展需求不断丰富区域活动的内容。在这样的你来我往当中,幼儿的认知得到充分的满足,教师也逐渐探索出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方法。主、客体的角色不断转换,相互作用,使得双方都得到发展。在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的作用是重要的。我们既要放手让幼儿独立的操作,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干预。在此,应注意树立教师的角色意识,运用适宜的教育机智。比如,在小班幼儿玩娃娃家遇到问题时,教师化身成娃娃家中的人物帮助幼儿就远比以教师的身份进行干预好的多。
二、为幼儿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传统的幼儿音乐课堂教学形势较为单一,常常是司空见惯的学习歌曲演唱,或者律动舞蹈,还有什么音乐游戏之类,这些教学活动一般单独进行,很难从整体上对学生产生一个音乐素养的熏陶及音乐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让教学目标中的审美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引之下,我们的课堂不要刻意去追求我们教学的具体音乐知识与技能,更要把这些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提高融化在一定的自然活动与生活游戏当中,在润物无声的环境里让幼儿的审美意识与能力,创新精神与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与提升。譬如笔者曾上过一节《粤剧“丑角”》的音乐课,在这堂课上,学生通过观看影视资料,进而自发地模仿粤剧行当“丑角”诙谐幽默的表情、动作,很好地激发孩子们对于音乐的兴趣,对于戏剧知识,行当了解的了解。
三、基于日常生活情境的数学知识内容应用到社会生活
对于儿童来说,每一个概念的建构,都要基于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对于各种几何图形的概念,儿童最初的理解和建构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如长方形的桌子,正方形的书本,圆形的盆,三角形的积木等。如何使儿童从对概念的表象理解过渡到对概念的抽象理解呢?教师捕捉到了融于真实生活之中的数学问题,使得儿童能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几何图形和图案的概念和关系,满足个体不同层次的知识需求以及好奇与探究的心理需求,并加深逻辑思考并建构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师呈现的各种图案都是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拼的主题小人儿也是在各种书本、玩具、电视中可见的形象,且这些形象的特点都是多样的,能激发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在此,数学知识不再被看成是静态的、确定性的客观的知识,而是生成的知识经验。
四、建构主义理论在幼儿生活活动中的运用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还存在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并纠正,那就是,由于老师有时嫌麻烦,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让孩子自己动手的事情,由于教起来很麻烦,需要劳心费神,而且见效不明显,老师们为了省事有些事情就变成了能省就省,生怕幼儿操作不好增加麻烦,学习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真正是教育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刚刚入园的小孩子能具体学到什么并不要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够引导幼儿了解自己已有的能力水平,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具体的学习知识与生活经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总是告诉学生怎样做,然后让学生照着自己刚才的做法重复一遍。我们应该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并动手操作,面对具体的任务我们该怎么办,然后想尽一切办法来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样一来,孩子的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就得到了极大的培养。
总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使得我们的幼儿教育在科学教学,有效培养的目标征程中又大大地迈出了一部,加速了我们幼儿教育的理论体系。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应当尊重幼儿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合理定位幼儿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认知,以促进幼儿能力与人格的发展,健康成长。
浅谈幼儿英语教学理论对幼儿英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幼儿英语教学在中国的广泛实施只不过是十几年的时间,但越来越多的幼教机构意识到幼儿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可随之而来的许多问题是:幼儿英语教学方法不成体系,幼儿英语教学相关的理论研究的不够深刻等。本文旨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介绍相关的教学理论对幼儿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脑 语境 幼儿教师 目的语
神经语言学研究表明:使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活动使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这种语言能力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它的物质基础之一就是脑中专司言语功能的言语中枢。脑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之一,承载着人的智慧,主宰着人的行为。脑分大脑、脑干和小脑三部分,其中大脑是脑的高级部分,与人的言语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的功能主要是语言、计算和科学研究,侧重抽象思维。右半球的功能主要是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活动,侧重形象思维。人脑的言语中枢主要位于左半球。最早被发现的言语中枢叫做“布洛卡区”,是人脑的言语表达中枢,它为人类听和说的能力奠定了物质基础,使人具有了听和说的可能。
任何一个听力和神经系统发育正常的幼儿,无论是掌握母语还是外语,都是他言语能力获得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无论其智力如何,都有学会说这种语言的能力。但是,外语和母语掌握的过程在神经生理和心理上是有差别的。在学习外语时,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感知和认识能力。比如,发音器官的完善使幼儿具有了外语语音模仿的能力,感知能力的不断发展,决定了幼儿英语教学的直观性、多样性等。所以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尤其注意的是教学方法要多变,同样的教学材料在首次学习时如果采用了体育教学法,那么复习的时候可以变换一种相对安静的美术教学法。实际上,掌握外语的过程就是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过程。在幼儿英语教学中:要采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幼儿言语交际的动机,从而形成构思,是促使幼儿开口说英语的必要条件。另外合理选择交际内容,创设特定的语境,并使幼儿保持一种积极的交流态度,会大大提高幼儿学习的效果。而且合适的语境,也有利于幼儿对外语语言的理解。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在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及其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掌握了一定母语系统的前提下,在目标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教学有着直接和密切的关系,其习得理论对幼儿英语教学有着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第二语言习得的个性差异表明学习者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取决于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因此,个性因素制约语言策略的选择。教师应该意识到语言学习中的这种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适当及时的帮助和指导。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学习关键期则表明学生年龄越小,越容易习得纯正发音。因此,在幼儿时期及时进行英语语言的听说训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供可理解性输入,即教师提供稍高于幼儿目前英语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学习动机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成败的重要情感因素。从语言学角度讲,动机是指努力实现学习语言这一目标的意愿以及学习语言积极的态度。学习动机越强烈,学习热情就越高涨。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创造轻松愉快、自然和谐的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的多元化学习动机,从而有效促进其语言学习。
建构主义是20世纪末备受关注、影响日益深广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重视个人凭借自己原有经验和现实处境对事物的主动理解。而社会建构主义赞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把学习看成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重视学习中的“互动”但这种互动不仅仅是个体与其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更多的个体间(儿童一儿童、儿童一成人)的相互作用。这一理论对幼儿英语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首先,学习者学习的是具有个人意义的东西。真正能够同化学习者认知结构的是那些在学习者看来有意义的东西。如果教师忽视幼儿的背景知识、兴趣情感、现实处境等主管因素,而一味地将“知识”、“客观真理”强加给学习主体,那么,这样的知识教学是无效的。所以提供对学习者真正有意义的任务,才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产生。而且,所谓真正有意义的任务,一是任务本身要有意义,二是对学习者要有意义。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对任务的理解和情感反应会因人而异,这将是教师识别学习者需求和调整学习活动的依据。任务的选择和提出总是体现着教师的教育理念。而教师借助任务发挥中介作用还在于要通过他们本身的语言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学习并研究相关的幼儿英语教学理论基础能够更好的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较大程度的发挥出教师的教学效果。而教师也可以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学习体验教学理论,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使幼儿正确有效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
幼儿教学理论初探: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中的新方法
摘 要:在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中,幼儿心理学则是该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学校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就业作为导向,依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不断探索和创新更为有效的教学新方法,提高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学生,间接为我国幼儿健康成长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
幼儿心理学是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性专业课,作为基础性专业课程,教师应该更重视基础性的知识教育,因为理论教学课堂是教师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主要教学活动,如果没有把握好理论知识传授的技巧方法,往往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教育的目标本来就是要培养出可以适应社会的人才,如果没有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就难以在社会立足。因此,教育者应重视学生的基础性知识教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成就更多实用性人才。
一、整理教材知识内容
教材内容是大众化的,而学生的学习特点则是多样的,同时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能力差异,可以是学习的方法,对知识点的记忆,或者思维开拓的程度都有所不同,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结合学生日常学习中所反映的学习情况,然后回到教材上,总结或者探索新的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教学方法或者是教学模式。
例如,可以从目前使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心理学》教材内容得知,教科书的内容主要可以整理为四个部分:心理学概述、幼儿心理的特点、国内外儿童心理研究发展新趋势以及幼儿常见心理问题。那么结合目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将前面的两部分内容作为基础性教学,充分使得学生掌握好基础部分的知识点,然后从后两个部分的内容入手,和学生进行探讨研究幼儿心理在目前社会中的变化,理清幼儿的个性特点、情感和智商的发展情况。
进一步研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儿童智力早期开发和0~3岁亲子教育等儿童心理研究相关的新理论和新成果,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拓展性知识和扩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视野。由调查数据得知,大多数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课堂知识内容和掌握相关技巧的是幼儿常见心理问题这一部分,那教师应该把这一部分视为重点,努力探讨如何解决常见的心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二、制定教学新方法
1.进行师生互动,既有效又活跃
首先教师认识到兴趣是好的老师,要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那么教师可以考虑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思考课堂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辩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还有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幼儿心理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把收集的一些有意义性的问题进行相互讨论:“小新,六周岁,特别怕黑,由小到大,睡觉时必须开着灯,至今仍然每晚都缠着妈妈陪他睡觉,白天也不敢在家单独呆着,自主独立性较差。”师生针对这一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讨论。从这样的互动环节上,教师能很明显地发现课堂教学气氛比起往常都更为浓烈,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加深其对知识点的印象。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探索思维
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有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精神。首先,在展开课堂讨论活动时,教师先把学生进行分组,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本班学生人数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合理地编排小组。实践证明,小组成员的数目一般在3到4最为合适,如果过少就会让小组讨论的结果不够,如果过多就会让小组讨论内容不集中,让小组长难以管理好组内成员。还有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和个性问题,最理想的是采用互补型的方式进行分配,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培养不同的思维方式。
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之后,然后给小组布置拓展性的知识问题,经过激烈的讨论合作后,由小组内任意一位成员进行对问题的解答。如果教师想有多种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不妨进行深入探索,前提是要符合实际情况。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组间答题竞赛的方式,这都是比较理想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强教学课堂气氛。
3.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情境想象思维
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身体感官,可以将知识生动、直观、形象化,更好地让学生把精神融入情境当中,利用情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知识。
例如,在教学幼儿心理学的内容前,教师可以把一些真实的纪录片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对视频里的景物、声音、动作表达出来的现象进行理解,或者思考对应的问题。往往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表达,使学生对事物发展的经过记忆深刻,在展开讨论的时候可以围绕重点,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使接纳的知识更为深刻,理解更为透彻。
三、总结
提高学生对中职院校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是该课程教育课的核心任务,那么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培养对幼儿心理学基础知识有深刻了解的学生,为学生成长为成功的幼儿教育者创造更有利机会。
幼儿教学理论初探:4―5岁幼儿钢琴游戏教学理论初探
摘 要: 游戏教学是指运用游戏性语言和游戏活动进行的教学。本文从幼儿钢琴教育现状入手,重点探讨4~5岁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钢琴教学的基本规律,从而引出幼儿钢琴游戏教学的理论依据,为游戏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游戏教学 钢琴教育 幼儿教育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随着幼儿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作为“乐器之王”的钢琴自然成为有一定经济基础家庭的学习对象。一般说来,4~5岁是孩子开始学琴的年龄(部分孩子因生理、心理发育不同,可依据情况或早或晚)。这一时期孩子的小肌肉群已发展好,练琴不会影响手的发育,并且年幼时手的关节和腱膜很柔软,从演奏技术来看,手指间的伸张力、手指关节的弹性都能得到有效训练;除生理条件适宜外,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也进步不少,比如,能够接受一些任务,完成每节课的钢琴作业;在听觉方面,这一时期孩子的听觉器官比其他器官更活跃,他们的好奇心、模仿力、记忆力都较好,加之没有作业负担和升学压力,时间比较宽裕,易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探讨适合4~5岁幼儿钢琴教学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研究缘起
1.1钢琴教育的普及
钢琴传入我国大约一百来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不少家长开始让孩子学弹钢琴,尤其近十多年来,全国琴童数每天都在飞速增长,钢琴在我国得以普及。琴童数量增加,对钢琴教师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质量却有所下降。理想的钢琴教师应既有较好的专业演奏技能,又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
1.2普及后钢琴教育出现的问题
现今幼儿钢琴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总的说来是教师队伍鱼龙混杂,好的教师稀少,这样的队伍很难保障教学质量。面对4~5岁幼儿这样一个特殊群体,钢琴教育出现了教育成人化、与幼儿认知脱节、填鸭式教学、不注重基本功与音乐性、只为考级、家长教师功利化等问题,造成孩子对钢琴产生抵触情绪或硬着头皮弹出毫无音乐性的曲子。这都亟待老师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素质,尤其在幼儿初学钢琴时下工夫。
1.3个人实践经验及兴趣
笔者从五岁开始学习钢琴,最初也是抵触钢琴的孩子之一,深知孩子心中渴望什么样的钢琴课、渴望拥有什么样的音乐回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游戏教学的魔力――能让孩子,尤其是开始比较抵触钢琴的孩子在面对枯燥的技术、抽象的音符及每天固定的练琴时体会到快乐并获得一定的音乐成果。
2.4~5岁幼儿钢琴游戏教学的理论初探
2.1游戏用于幼儿钢琴教学的心理学依据
钢琴是一门需要严谨、自觉、刻苦学习态度的技艺,怎样才能让儿童对这门技艺产生兴趣呢?首先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和试验认为4~5岁幼儿的心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2.1.1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儿童思维的真正形成期是在2岁左右,幼儿期(3~6、7岁)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4~5岁最典型),这一时期幼儿主要通过感知、依靠表象认识世界。他们能够掌握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易掌握抽象概念。比如:乐理教学比较抽象,若用成人化的教法,则孩子不仅无法掌握,还会因艰涩难懂失去兴趣。运用游戏教学法,能使抽象变得具体,更易让幼儿学习钢琴。
2.1.2注意的不稳定性
这一时期的幼儿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在幼儿注意的这种特点下,游戏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游戏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将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延长其注意时间,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1.3幼儿期是形成最初个性的关键期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3~6岁)是最初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对于4~5岁的幼儿(属于幼儿期)来说,教师应运用幼儿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游戏,使幼儿形成有利于钢琴学习的个性倾向,比如,端正幼儿学习钢琴的态度,培养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养成练习钢琴的习惯等,这些能使幼儿在最初学习时就进入良性循环。
2.2幼儿钢琴教学的价值取向
幼儿钢琴教育属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范畴,因此它的目标与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促进儿童人格整体和谐地发展。
2.2.1幼儿音乐感的培养
国内幼儿钢琴教育多以技术训练为主,这是因为钢琴的确是一门难以掌握的技艺,很多人苦练十多年也未必成才。这种偏向容易导致孩子成为一个机械娃娃――只会钢琴动作,毫无音乐表情,不懂得技巧,只是表现音乐而已,不知道这些技术该怎样表现音乐,为音乐服务。这样的钢琴教育会使孩子陷入匠人式的危险。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幼儿钢琴教育的目标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基本功和音乐感同样重要。大多数家庭不是抱着培养钢琴演奏家的目标,更重视孩子音乐感的培养。虽说天赋是音乐感的主要来源,但后天的熏陶非常重要。基本功、音乐感不仅不相矛盾,反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音乐感的培养更能激起孩子学习基本功的劲头,基本功学习的好坏决定音乐感表现效果的优劣。学琴初期就要重视培养音乐感。
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呢?
游戏教学符合孩子心理特点。如以上下台阶的方式学音阶比乐理课式地讲解要生动得多,有效得多;在弹《麻雀》、《小天鹅舞曲》等动物形象鲜明的音乐时让幼儿做游戏,老师弹奏,孩子模仿麻雀蹦跳和小天鹅轻巧的舞步。通过玩这样的游戏,孩子在弹奏以上乐曲时就能把握好音乐形象,并从中得到乐趣。
2.2.2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音乐感的表达需要儿童动用联想、想象和创造力,将抽象的纸上音符转化为心中流淌的“歌唱”,再用一定的手指技术将其呈现在琴键上。只有充分启发创造性思维,幼儿才能通过丰富的想象充分理解音乐内涵,增强音乐感。孩子学习音乐可以开发智力。通过音乐学习,记忆、协调和集中力得到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发展智力的核心。在钢琴教学中有意识地启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力,而且对幼儿智力的发展十分有益。
怎样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启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呢?
游戏教学能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如模仿游戏,用音乐模仿雷声、小溪流水、鸟叫等大自然美妙音响;听音想象游戏,老师可以弹奏或播放形象鲜明的音乐让幼儿闭上眼睛想象,甚至可以画下来等。
总之,游戏应用于钢琴教学是基于儿童心理特点和钢琴教学价值取向的。能让幼儿愉悦主动地学习钢琴是每个老师和家长的较大心愿,但对于很多4~5岁的孩子来说,学琴有时候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的,自发性、随意性都很强,因此需要适度的压力,毕竟钢琴本身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技术和技巧要求高,哪怕音乐天分再高的人,也不会在的轻松愉快中习得,非持久的日日磨炼,难以掌握。对于4~5的初学者来说,游戏教学确实益处良多。“万事开头难”,希望孩子不仅不会绊倒在初学钢琴的道路上,反而会在游戏教学的引导下,一步步迈向美妙的钢琴世界。
幼儿教学理论初探:试论尝试教学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在尝试教学的运用与探索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尝试为幼儿教育工作带来的活力,在尝试教学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都调动起来了,为将下一代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试论 尝试 教育 幼儿 应用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在大力提倡“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注重培养幼儿主动性”的今天,邱学华先生创导的尝试教学理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一直指导着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平时工作中大胆尝试、勇于探索,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和总结感觉出“尝试教学理论”对我们本职工作的指导作用。
一、“尝试教学理论”对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
“尝试教学理论”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模式,也强调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从小就有“试一试”的精神。因为当前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娇生惯养、百般依赖、胆小、任性等不良的现象,那么我们幼儿教师就要让幼儿在干什么事的时候都要自己去想,自己试着做,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品质,这些品质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将有极大的益处。从根本意义上讲,在幼儿园采用尝试学法,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能充分展示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在尝试中培养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幼儿年龄小,天生好奇好动,对于一些新奇事物特别敏感,往往会刨根问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特点,将尝试教学理论应用于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使幼儿对教师准备的活动材料和所提出的问题跃跃欲试。比如在认识水的沉浮时,教师事先为幼儿准备不同性质的材料,有铁制品、木制品、纸制品、塑料制品、布制品等许多幼儿常见玩具,让幼儿自由操作、尝试、总结,大家一齐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幼儿在这种活动中,情绪高昂,注意力集中,既没有压抑,又没有限制,通过自己操作尝试,不但解决了本节活动的教学目的,而且效果非常好, 同时还引发了一些新问题,更加激发了幼儿课后还要尝试的欲望。
三、在尝试教学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尝试教学提倡让幼儿干什么事都要先想一想,再去试一试,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组织及设计活动时,除了以游戏为主要形式,还要考虑为幼儿创设一种使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尝试的环境。比如在教幼儿认识“颜色”的时候,在认识三原色的基础上要让幼儿发现其他颜色是怎么来的,教师就为幼儿提供滴管、透明的小瓶、三原色、纸等,让幼儿试着把两种原色调和在一起,得出其他颜色。
通过多次试验观察,幼儿就会明白,将不同比例的三原色中的任何两种色调和在一起会变出另外的许多颜色。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新问题、新现象。记得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多么大,有伟大的自然急待他去发现,有广博的大社会急待他去探讨。”在儿童的一日生活中,凡是幼儿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幼儿能够想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去想,不要把大人的思想强加于幼儿,更不能强迫幼儿做不愿意或不感兴趣的事,我们应当从小就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在一日教学活动中,各项活动都有让幼儿尝试的可能。在每一项活动的开始,教师不要马上将结果演示给幼儿看,充分让幼儿自己试、自己想、自己操作、自己找规律、自己发现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这就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不知不觉操作能力便提高了。如在计算教学中在学习“数的组合”的时候,教师为幼儿提供积木、图片、分合板、橡皮泥小球、小铁棒等,让幼儿动手操作,试着将总数分成两部分。幼儿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了数的分合方法和分合规律,如部分数交换,总数不变,或者是分合时一边的数字从开始逐渐增大,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另一边依次减少1。课后幼儿在玩游戏时,提醒幼儿可将参加游戏的人数分成两组,每组可以是不同人数。这样,幼儿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了,寻找和发现规律的经验也大大地丰富了。
四、在尝试教学中启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当前教育有很多地方急需改革,如何从小培养幼儿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是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悟出,尝试教学为幼儿形成这些优良品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尝试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索意识,启发幼儿的创造力,拓展幼儿的想象力。如续编故事,看图编儿歌,用直线、横线、波浪线作画等活动,孩子们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把那天真烂漫、充满童趣的想象展示于现实生活之中,画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讲出一个个动听的故事,这一幕幕让人欣慰的场景,体现了幼儿具有极大的创造性。
五、在尝试教学中渗透耐挫折思想
如今的幼儿一般都生长在比较优越舒适的环境中,很少尝到失败,很少受挫折,为了磨练幼儿的意志,提高幼儿对环境的适应力和承受力,我们不妨让幼儿在尝试教学中去体验什么是挫折、什么是竞争,使幼儿明白,有时侯要想成功,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战胜挫折,要有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比如游戏活动“打保龄球”,要想一次击倒所有的瓶子,必须掌握扔球要领,这就要求幼儿在一次、二次、三次……不断的扔球过程中,自己领会掌握要领,试了又试,才能成功。幼儿尝试成功的过程,也就是幼儿与挫折作斗争的过程,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孩子们通过这种探索尝试,掌握了技能技巧,磨练了意志,同时心理承受能力也逐步得以提高。
总之,在尝试教学的运用与探索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尝试为幼儿教育工作带来的活力,在尝试教学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都调动起来了,为将下一代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