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企业内部控制对策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内部控制对策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对策研究
【文章摘要】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迫切要求企业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本文将就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的一些现状和对策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企业;内部控制;对策研究
引言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从而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性。其主要作用:一是有助于管理层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二是保护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三是保障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除此之外,保障企业内财务活动的合法性也是内部控制的目标。内部控制受企业内外环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是为了达到某种成果目的而进行的一种动态过程,是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与企业经营活动结合在一起的。
一、采购环节的内部会计控制:
采购商品或取得劳务是企业组织生产和满足销售的前提。它主要涉及生产计划部门、采购部门、验收部门、仓储部门、会计部门。
(一)采购业务的基本活动包括:
请购商品——签订采购合同——商品验收——编制付款凭证——确认与记录负债——偿付款项——记录现金、银行存款支出。
实物资产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审查与评价一般采用抽样会计控制的方法,选择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实物收、发、存业务进行检查、评价。评价实物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效力,通常要抓住内部会计制系统的关键控制点进行重点审查。
(二)采购环节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和内部控制要点:
1)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一般应达到如下目标:
首先采购业务和生产销售要求一致。采购环节上的内部会计应使采购材料的一切活动包括提出定货、向供应商报价、材料和商品的验收等须严格按照生产和销售的要求进行。其次支付款项后获得相应的物品和劳务。采购的内部控制应合理揭示企业应享有的折扣、折让。
2)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目标和内部控制要点:
控制目标:所记录的购货都已收到物品或已接受劳务,并符合购货方的较大利益;已发生的购货业务均已记录;所记录业务的估价正确;购货业务的分类正确;购货业务按正确的日期记录;购货业务要正确记录于应付账款和存货明细账中,并已汇总。
控制要点:请购单、订货单、验收单和卖方发票一应俱全,并附在付款凭单后。购货按正确的级别批准。对卖方发票、验收单、订货单和请购单作内部核查;订货单、验收单、卖方发票、均经事先编号并已登记入账;计算金额的内部核查,采购价格的批准;采用适当的会计科目;要求收到商品或接受劳务立即记录购货业务,并作内部核查;应付账款明细账的内部查核。
(三)采购环节的内部会计控制
1)合同控制
审查购进合同的合法性和可行性,检查合同的履行情况是采购环节会计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合同管理是由存货采购部门管理的,会计控制主要起监督作用,应查明以下事项:合同能否按期履行。通常,可先核实到期应予履行的合同数,并将这些合同逐一与存货采购或存货明细账中的相关进货业务进行核对,查明合同未予执行的原因,明确相关责任。或者合同虽以履行,但相应的合同进货长时间没有验收入库。在审查此项问题时,可通过存货采购或存货明细账与应收、预付款和应付款账户记录的逐笔勾对,查明货款已付而存货尚未入库的采购业务,并进一步追查到与此相关的合同缺陷。
2)存货业务的会计控制
通过抽查存货采购业务手续、存货质量,实地验证存货采购数量,对存货成本进行市场或计划价格分析。存货采购成本会计控制的内容包括:采购成本的构成项目的合规性;采购费用的合理性;存货采购价格的合法性,采购成本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对采购成本变化较大的存货,实施会计控制时,要进一步抽查某一批次购进存货的凭证。
二、销售环节的内部会计控制:
销售业务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是企业营利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所以说销售业务在整个企业中地位举足轻重,它主要涉及销售科、财务科、合同科、供应科等诸多部门。各部门只有通力合作、并实行严密的内部会计控制才能保障销售业务的健康有序进行。
(一)销售环节的基本业务:
接受顾客订单——批准赊销信用——编制销货通知单?——开具销售发票——记录销售——处理货款的收入业务——处理销售退回与折让业务
(二)销售环节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和内部控制要点:
内部控制目标是企业设计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旨所在,内部控制目标能否得以实现是检验所设计的内部会计控制成功与否的标准,可见内部控制目标在整个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工作中具有关键的统领作用。
控制目标:登记入账的销售业务确实已经发货给真实的顾客;现有销售业务均已登记入账;销售业务的分类正确;登记入账的销货数量确系已发货数量,销售业务的记录及时;销售业务已正确记入明细账,并经正确汇总。
控制要点:在发货
前,顾客的赊销已被授权批准;销售业务是以经过审核的发运凭证及经过批准的顾客订单为依据登记入账的;销售发票均经事先编号,并恰当登记入账;每月向顾客寄送对账单,对顾客提出的意见作专案调查。发运凭证均经事先编号并已登记入账采用适当的会计科目,内部复核。销售价格、付款条件、运费和销售折扣的确定已经适当的授权批准。由独立人员对销售发票的编制作内部核查。采用尽量能在销货发生时开具收款账单和登记入账的控制方法。每月定期给客户寄送对账单;由独立人员对应收账款明细账作内部核查;将应收账款明细账余额合计数与其总账余额进行比较。
(三)基本内部控制制度:
1、适当的职责分离:职责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对于销售环节,适当的职
责分离有肋利于防止各种有意或无意的错误。
2、正确的授权审批:授权审批就是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执行必须经过一定形式的批准。
3、充分的凭证和记录:充分的凭证与记录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载体,也是其他控制形式的有效保障。凭证与记录需预先连续编号,检查全部有编号凭证与记录是否按规定处理是检查完整性的重要控制措施,可有效防止经济业务的遗漏,并可根据完整性检查发现是否有舞弊现象。
4、定期寄送对账单:定期与企业的客户进行帐务核对工作,有利于检查企业会计处理是否及时正确,同时有利于减少债务纠纷。企业应独立于出纳、销售人员及应收账款的记账人员定期向客户寄送对账单。
(四)销售确认的内部会计控制 1)一般销售业务的会计控制
企业销售业务发生后,财会部门根据有关部门转来的凭证做销售帐。一般销售业务会计控制的主要环节是主营业务收入的入账时间和金额是否正确,增值税销项是否及时入账,主营业务成本的计算和结转是否恰当,当期的收入是否配比。通过会计控制既不能使企业多计收入而夸大财务成果,也不能少计收入而偷逃税款,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的要求进行销售环节的会计控制,以判断收入账是否存在问题。
2、现金折扣、销售折让及销售退回的会计控制
(1)现金折扣的会计控制:现金折扣是指企业为尽快回笼资金而发生的理财费用。折扣比率和信用期限是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方面,企业根据当期确定的信用政策,进行信用成本与收益的权衡,决定恰当的折扣和信用期限。
(2)销售折让的会计控制:销售折让是对销售折让的处理应通过“销售折让”的账户。其会计控制的重点是看折让是否经过审批手续,有无随意给顾客折让的行为;是否存在虚拟折让行为,人为调节主营业务收入;是否存在对折让的会计处理不正确,将折让作为产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入账。企业应避免销售折让失控,给企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从会计核算角度应进行正确的账户归类。
(3)销售退回的会计控制:销售退回是企业售出的商品,由于质量、品种不合要求而发生的退货。为了控制销售退回业务,除经授权审批外,还需要视顾客是否已支付货款入账的实际情况,可以收回原寄交的销售发票,也可以重新开具红字发票。对销售退回业务的会计控制既要加强对凭证手续的审核;也要对核算过程进行监督。
四、成本费用的内部会计控制:
成本控制就是在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其事先进行筹化;事中进行指导、和监督,使之符合有关成本的各项法令、方针、政策、定额,及时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使各项具体的和全部的费用消耗,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事后进行分析评价,并在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修订和建立新的成本目标,促进企业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开展成本控制,可事先限制各项费用和消耗的发生,有计划的控制成本的形成,使成本不超过预先制定的标准,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一)成本控制的基本要求:
为了充分发挥成本控制的作用,成本控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成本控制要对成本形成全过程进行控制,包括产品投产前的设计、工艺的确定及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
2、企业为了有效的控制成本,正确协调处理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把企业的各种力量动员和组织起来,按照归口分级落实到每个部门和每个人员。
3、成本控制必须从人力、物力、财力使用的效果来衡量,考核各项成本支出是否符合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经济效果,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最终目的。
4、成本控制必须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同它相互配合。
5、成本控制必须按例外管理原则,重点剖析例外差异。一般企业日常出现的成本差异管不胜管,为提高成本控制的工作效率,管理人员要把精力集中在例外差异上。也就是要根据差异率和差异额外负担的大小,差异持续时间长短和差异本身的性质决定。对于这些例外差异一定要重点剖析,及时反馈,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管起来,才能有效控制成本。
(二)成本控制的方法:成本控制要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
1)成本的事前控制成本的事前控制包括预测、决策、计划等内容。成本事前控制以成本预测确定目标成本开始,通过功能分析和制定降低成本的措施方案,保障目标成本的实现,并编制成本计划,将总的目标成本分解为各部门、各区域的成本费用的定额指标。合理的目标成本和对产品的设计与功能进行必要的分析,是加强成本控制的关键。
2)成本的事中控制是对成本形成过程进行监督,执行成本核算的控制标准,制止生产活动中的成本浪费。而且要随时运用成本计算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实行成本现场控制,并通过成本控制的信息反馈体系,及时掌握成本的发生情况。
(1)对原材料的控制。材料费用受材料消耗数量与材料价格的影响,要节约材料消耗量,首先应以标准消耗量为依据,严格落实限额发料制度,更好控制材料费用的支出。
(2)工资费用的控制。生产工人工资的控制主要从有效利用工时,提高劳动效率和监督工资金合理使用等方面进行控制。
(3)控制制造费用。为控制制造费用,企业要实行费用指标归口管理,明确责任单位。实行这一控制方法,应按费用的性质和发生地点确定归口单位。3)成本的事后控制成本事后控制,是整个成本系统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对产品成本形成之后的综合分析与考核的成本控制活动。
降低生产成本,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产品成本的90%是由产品的设计阶段和执行阶段决定的。因此我们应改变过去那种只强调事后控制的局面,建立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把重点放在事前和事中控制上。
结论
控制与创新要相依相伴。实施内部控制是为了保障企业经营健康发展,绝不能让内部控制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障碍。因此,企业在协调控与被控的关系时,应注意:
①把握重点,描准主要目标,有针对性地工作;
②善于抓住战机,善于捕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信息,以事实为先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③主动把自己置于受控制的地位,把握自己的行为,不能给别人受之以柄;
④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调整内部控制的思路,使内部控制与企业经
营变化相适应。
企业内部控制对策研究:浅论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 “安然事件” 《萨班斯法案》 内邵环境 企业文化 权责分离 财务监督 会计监努 激励与约束
论文摘要: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秋序和社会,y众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最初的内部控制定义是内部牵制,它基本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为手法,以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对象。内部拉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但核心是内部会计控制。2002年发生“安然”、“世通”等公司的破产揭露出一系列的财务欺诈丑闻,暴露出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平衡和外部监督缺失。其结果导致美国的资本市场损失了7万多亿美元的市值,对投资者造成了重大损害。为了提高民众对美国金融市场及对政府经济政策的信心,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25日出台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或“SOX法案”)。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出台,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一了中国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发展,从国际上一些比较成功的企业管理经验看,完善并运转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是这些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在这个时期必须从国有企业的“内功”人手,在现有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健全,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持续快速发展能力,这是现阶段国有企业建设中的一项非常紧迫和必要的任务。内部控制是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话题。对我}}i来讲认识内部控制还刚刚开始,企业会计一信息失真、经营失败及不守法经营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或不具备可操作性。以下从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探讨问题的成因,研宠内部控制的对策。
1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内部控制从形式上表现为一整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连接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通过发放内部控制调查表、实地走访我们看到被调查单位普遍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大都侧重于企业外部环境的梳理,而忽视了内部各环节、各岗位的牵制;侧重于经营环节的程序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整体的协调;侧重于内部控制的制度学习,而忽视了执行制度的人的素质提高;侧重于对货币、实物的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环境的建设等等。调查发现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从调查情况看,不少企业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机构设置,企业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企业制度不健全,一是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二是人事政策和实务不完善;三是企业制度不,顾此失彼现象严重;四是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2企业内控部门的责任与权力、控制与监督
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从调查中发现,作为承担内部控制主要部门的财会、审计部门存在严重的责权不对称现象。国内大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只是服务于企业负责人,这就造成内部审计既不能监督上司,也不能监督同级。财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所有者,而会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外部利害关系人,其提供的公开化会计信息必须体现“真实、公允”的原则。由财会部门的主管人员既管理财务收支又进行会计一信息处理,极易导致基于财务收支需要而捏造会计信息;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本营运系统,而会计的对象是信息系统,财务与会计合并一处也不符合实物管理与会计记录分离原则。
2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决不是“一日之寒”,既有人的素质原因,也有制度原因。主要成因有:
2.1双重控制主体矛盾导致内部控制不力。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客观上产生了两个控制主体,即所有者控制经营者、经营者控制主体,两者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所有权与经营权制约失衡使内部控制权责不清。内部控制是控制主体意志的体现,控制者都希望成为控制主体以实现其控制目标,他们期望获得真实的企业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便进行未来投资决策;另外,他们还希望能够控制会计政策使其向维护所有者利益方面倾斜,比如贯彻谨慎性原则,足额并加速补偿固定资产成本等,确保自己投人资本的保值与增值。而对于经营者来说,则可能因其不会过多地关心企业长远发展而采取与所有者相反的会计政策,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更看重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这种短期利益驱动体现在会计上则为张扬或夸大经营成果,掩盖决策失误和经营损失,侵占或者损害所有者利益,如提前确认收人,不足额提取费用,在职时的过度消费等。
2.2计划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陋习仍在延续,导致内部控制得不到重视。
政府包办企业一切事务和企业经营大锅饭思想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两个鲜明特点。经济体制改革后,理论上要求政企分开,但在实践中执行并不彻底,一方面,以各种形式改头换面但仍然存在的主管部门,基于权利和利益的双重考虑,仍把持着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客观上企业并无真正的理财自主权。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国家“呵护长大”的企业,主观上还保留着吃“大锅饭”的意念。而政府对经营不善企业的盲目保护机制,又助长了这种意念,企业干好干坏一个样,致使加强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
2.3各种监督机制弱化使内部控制的刚性被扭曲。
事实上,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会受到来自企业以外的各种监督机制的约束,为其“保驾护航”。但由于这些监督机制隶属于不同职能部门没有形成一个综合整治的合力,使得监督机制弱化。财政、税务、银行、审计等各社会监督机构,工作中各行其是,未能形成综合监督的合力,对企业的威慑力不够。对审计的独立监督、公正职能未予以充分重视,审计未形成规范化、法制化和经常化。对查出问题的处罚,往往就人不就事,重人情而轻规定,执法的刚性被扭曲。
2.4企业文化落后、内部控制执行者素质不高,使得与内部控制要求不协调。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管理者有高尚的道德、健康的人格和完善的价值观念,才能影响和激励企业文化的建设。而企业形成独立的文化氛围的基础在于员工素质的提高,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
3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保障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而面,作为一项制度建设,其客观的成份越多,科学性就越强。在今天,内部控制已不再是简单的差错防弊机制,而是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各种资源、各个方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整体效率、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1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机制。
实施内部控制,首先需要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从所有者的立场出发,不但要把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使权力的过程纳人内部控制的监控范围,而且要将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监控对象,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使决策系统一、管理系统和监督系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
3.2“约束+激励”作为引导、规范经营者行为的主要方法。
在存在双重控制主体的现代企业中,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双方“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企业所有者希望通过经营获利使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价值较大化。因此决定了在双重控制主体构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首要的也是基本的目标应该是协调双方的利益和矛盾,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协调,找到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处的均衡点和平衡点,才能实现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以上两个基本目的。
企业内部控制对策研究:浅论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 “安然事件” 《萨班斯法案》 内邵环境 企业文化 权责分离 财务监督 会计监努 激励与约束
论文摘要: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秋序和社会,y众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最初的内部控制定义是内部牵制,它基本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为手法,以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对象。内部拉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但核心是内部会计控制。2002年发生“安然”、“世通”等公司的破产揭露出一系列的财务欺诈丑闻,暴露出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平衡和外部监督缺失。其结果导致美国的资本市场损失了7万多亿美元的市值,对投资者造成了重大损害。为了提高民众对美国金融市场及对政府经济政策的信心,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25日出台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或“SOX法案”)。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出台,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一了中国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发展,从国际上一些比较成功的企业管理经验看,完善并运转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是这些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在这个时期必须从国有企业的“内功”人手,在现有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健全,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持续快速发展能力,这是现阶段国有企业建设中的一项非常紧迫和必要的任务。内部控制是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话题。对我}}i来讲认识内部控制还刚刚开始,企业会计一信息失真、经营失败及不守法经营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或不具备可操作性。以下从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探讨问题的成因,研宠内部控制的对策。
1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内部控制从形式上表现为一整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连接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通过发放内部控制调查表、实地走访我们看到被调查单位普遍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大都侧重于企业外部环境的梳理,而忽视了内部各环节、各岗位的牵制;侧重于经营环节的程序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整体的协调;侧重于内部控制的制度学习,而忽视了执行制度的人的素质提高;侧重于对货币、实物的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环境的建设等等。调查发现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从调查情况看,不少企业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机构设置,企业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企业制度不健全,一是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二是人事政策和实务不完善;三是企业制度不,顾此失彼现象严重;四是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2企业内控部门的责任与权力、控制与监督
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从调查中发现,作为承担内部控制主要部门的财会、审计部门存在严重的责权不对称现象。国内大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只是服务于企业负责人,这就造成内部审计既不能监督上司,也不能监督同级。财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所有者,而会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外部利害关系人,其提供的公开化会计信息必须体现“真实、公允”的原则。由财会部门的主管人员既管理财务收支又进行会计一信息处理,极易导致基于财务收支需要而捏造会计信息;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本营运系统,而会计的对象是信息系统,财务与会计合并一处也不符合实物管理与会计记录分离原则。
2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决不是“一日之寒”,既有人的素质原因,也有制度原因。主要成因有:
2.1双重控制主体矛盾导致内部控制不力。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客观上产生了两个控制主体,即所有者控制经营者、经营者控制主体,两者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所有权与经营权制约失衡使内部控制权责不清。内部控制是控制主体意志的体现,控制者都希望成为控制主体以实现其控制目标,他们期望获得真实的企业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便进行未来投资决策;另外,他们还希望能够控制会计政策使其向维护所有者利益方面倾斜,比如贯彻谨慎性原则,足额并加速补偿固定资产成本等,确保自己投人资本的保值与增值。而对于经营者来说,则可能因其不会过多地关心企业长远发展而采取与所有者相反的会计政策,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更看重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这种短期利益驱动体现在会计上则为张扬或夸大经营成果,掩盖决策失误和经营损失,侵占或者损害所有者利益,如提前确认收人,不足额提取费用,在职时的过度消费等。
2.2计划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陋习仍在延续,导致内部控制得不到重视。
政府包办企业一切事务和企业经营大锅饭思想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两个鲜明特点。经济体制改革后,理论上要求政企分开,但在实践中执行并不彻底,一方面,以各种形式改头换面但仍然存在的主管部门,基于权利和利益的双重考虑,仍把持着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客观上企业并无真正的理财自主权。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国家“呵护长大”的企业,主观上还保留着吃“大锅饭”的意念。而政府对经营不善企业的盲目保护机制,又助长了这种意念,企业干好干坏一个样,致使加强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
2.3各种监督机制弱化使内部控制的刚性被扭曲。
事实上,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会受到来自企业以外的各种监督机制的约束,为其“保驾护航”。但由于这些监督机制隶属于不同职能部门没有形成一个综合整治的合力,使得监督机制弱化。财政、税务、银行、审计等各社会监督机构,工作中各行其是,未能形成综合监督的合力,对企业的威慑力不够。对审计的独立监督、公正职能未予以充分重视,审计未形成规范化、法制化和经常化。对查出问题的处罚,往往就人不就事,重人情而轻规定,执法的刚性被扭曲。
2.4企业文化落后、内部控制执行者素质不高,使得与内部控制要求不协调。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管理者有高尚的道德、健康的人格和完善的价值观念,才能影响和激励企业文化的建设。而企业形成独立的文化氛围的基础在于员工素质的提高,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
3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保障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而面,作为一项制度建设,其客观的成份越多,科学性就越强。在今天,内部控制已不再是简单的差错防弊机制,而是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各种资源、各个方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整体效率、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1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机制。
实施内部控制,首先需要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从所有者的立场出发,不但要把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使权力的过程纳人内部控制的监控范围,而且要将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监控对象,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使决策系统一、管理系统和监督系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
3.2“约束+激励”作为引导、规范经营者行为的主要方法。
在存在双重控制主体的现代企业中,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双方“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企业所有者希望通过经营获利使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价值较大化。因此决定了在双重控制主体构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首要的也是基本的目标应该是协调双方的利益和矛盾,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协调,找到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处的均衡点和平衡点,才能实现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以上两个基本目的。
企业内部控制对策研究:强化企业内部控制能力的对策建议
【摘要】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种动态的积极行为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决策层、执行层和全体员工,任何层级和任何个人都不能超脱于内部控制之外。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不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统一起来考虑,并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关键词】 企业管理 内部控制 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经济形势虽已企稳回升,但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在社会各阶层、各行各业、各界人士都在深刻反思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与北京物资学院联合举办了这次2009企业内部控制高层论坛。举办这次论坛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研究金融危机对企业所造成的现实影响,使企业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更重要的是促使企业从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获得启迪,以检讨以往的经营管理,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建立和完善企业防范风险和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与世通公司财务丑闻爆发之后,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受到美国和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针对企业财务弊端而制定的《萨班尼斯——奥克斯来法案》明确要求上市公司的年报要包括内部控制的评价部分。根据这一要求,在国际上内部审计重新介入企业的内部控制领域。2003年9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执行副主席理查德?钱伯斯先生在北京国际内部审计高级研讨班上发表了以《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为题的主题讲演。他指出了新形势下国际内部审计呈现的三大发展趋势:一是重新介入内部控制,二是推动更有效的公司治理,三是对内部审计师的期望在改变(期望值提高)。这三大趋势传达的一个信息是,企业内部控制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更加重要的新地位。受国际发展趋势的影响,我国也更加重视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有关专家认为企业决策失误、经营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及违法违纪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可归咎为企业内部控制的缺失或失效。因此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务是当前最紧迫的课题之一。
一、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最突出的问题是,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循与不循、究与不究,一切以法人代表的意志为转移。一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挂在墙上显眼的地方,就是熟视无睹,不去遵守,好象是给别人定的,与自己无关,即使偶尔执行,也只是领导说了算,不以制度为准,伸缩性很大。
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失效。企业内部控制失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会计信息失真。近年来,企业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如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等等。②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如有些企业业务费用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导致部门经理大手大脚,挥霍浪费,使本来微利的企业出现亏损,本来亏损的企业雪上加霜。③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如有的企业主管财务的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挪用、盗窃资金,或与企业外部不法商人相勾结,利用虚假发票,非法侵占企业资金等。
3、在内控制度建设上,普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是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二是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大事无标准,决策无民主的现象;三是财产清查没有形成制度,清查期限、清查程序不明确;四是内部审计没有制度化,该设内审机构的不设,该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的不配备等。
二、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1、认识因素
过分强调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目标,忽视经营性目标。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经营性目标、财务报告目标、遵循性目标等方面。内部控制的目标有兴利和防弊两个方面,兴利是最主要的。防止会计信息失真虽然是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目标,但内部控制最本质的作用乃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目标。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既不是内部控制惟一的目标,也不是最重要的目标。而我国会计界很少谈及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这与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严重的会计环境有关。
2、体制因素
经公司制改造后,国有独资公司和产权主体多元化公司中的国有股权所有者缺位问题依然存在。各类国有产权背后仍然缺少所有者的真正严格监督和硬性约束,国有资产所有者在实质上依然“虚置”。在没有所有者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期望国有产权代表像经营自己的资产那样管理和经营国有资产;另外,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它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行为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各行为主体利己的动机是普遍的。在信息不对称、监督与约束软化时,就有可能将这种利己动机转化为现实行为,会造成人之间的“合谋造假”。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1、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研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以人为本,实现、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用以指导我们的思想与工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在一切工作中和工作的所有层面上真正做到尊重规律和科学,反对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等一切违背规律和科学的思想与行为,这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是一次新的更加深入的思想与工作上的拨乱反正。由历史和诸多方面原因所致,我们太习惯于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了,好像已经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定势。如果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方面也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不仅这一制度建设要落空,企业的发展也没有希望。
2、研究企业内部控制,不仅要研究企业内部小环境,也要研究企业外部大环境。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理论告诉我们,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而存在、相互影响而发展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系统的制约与影响,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与影响,如果大系统、大环境不够完善,存在缺欠,子系统不可能独善其身。所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不能只着眼于小系统的优化,只有将其和所从属的大系统联系起来,从整体优化的角度考虑和解决问题,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企业内部控制对策研究:浅论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论文关键词 :新经济;企业内部控制;挑战;对策
论文摘要:新经济时代,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实施情况的好坏,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因此 ,应找出其在新经济时代面临的挑 战并强化其措施。
我们要充分把握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挑战 ,尽较大可能化挑战为机遇,才能真正保持企业的良性发展,才能使我国企业更好的融入国际经济中。
一、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挑战
企业内部控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发展和完善,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转轨时期,其变动尤为迅速,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适当的变革和创新。如今正处于新经济时期,可以说,企业内部控制的变革已经跟不上新经济发展的步伐,因而使得新经济时代企业内部控制创新还面临诸多问题。
1.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目前 ,我 国多数企业的管理者是非职业管理者,相当一部分管理者未进行过系统的管理培训。因此,他们中的多数人,对内部控制尚未形成一整套的理念、方式与风格,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性质、内容、作用、意义以及建立的方法不甚了解,有的即使了解 ,也未予以重视和应用;有的企业把内部控制制度只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汇编及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有的企业在处理内控与管理、风险、发展的关系问题时,错误地使强化内部控制与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有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尽合理 ,更多的是有章不循,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在员工方面,有人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就是整章建制,是较高管理层的事,与会计人员无关,或者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就是相互牵制,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方式、方法与手段没有整体的认识。
2.产权关系不明。产权制度改革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而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键要看董事会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但在我国现阶段 ,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甚至是有形无实,尤其体现在董事会这一重要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使得企业运行机制面对新经济显得异常的不灵活。有不少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一味地“放权让利”,致使原厂长负责制的领导班子现在既是经理层又进入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高度重叠,致使国有单位产权主体缺位、权责不清,增加了内部控制受益主体的模糊性。这种责权不分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所有者对经营者不能实施控制,作为代表公司股东的控制主体一董事会也就形同虚设。
3.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很差。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都极差。我 国企业 的内审机构 只是企业众多 职能部 门之一,既不能监督上司,也不能监督同级,其独立性只能取决于单位领导的认识水平和廉洁 自律的程度,难以依法行使职权,影响内审工作正常开展,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在内审机构设置上,目前大多数由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直接领导,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指导和监督。也有些内审机构不是单独设置而是由其它部门领导或合署办公。这种状况导致了内部审计机构受各方利益牵制,难以开展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从内部审计人员方面看,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是由总经理任免的,内部审计人员的稳定性还得不到保障,严重制约、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削弱了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 的独立性 。
4.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有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帐 目,而在内部稽查 、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外部监督方面,我国企业外部监督乏力。目前,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监督功能交叉,再加上缺乏横向信息沟通,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
5.企业财务信息严重失真。由于企业内控制度不够完善等原因,致使企业财务工作秩序比较混乱,经济业务核算不、真实,造成财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一般有如下表现:一是财务账目管理不规范,混乱不堪。会计校算不规范,无系统性,账证 ,账表 ,账 目,账实严重混乱不相符 。二是财务报表弄虚作假。会计报表具有真实性,反映单位的义信情况,为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的考察提供依据,但为完成义信考核的需要或少纳税款及获取贷款的种种需要,在报表上大肆弄虚作假,毫无根据人为的调整报表数,严重的是建立两套报表,一套对外供查阅,一套内部留用,各有各的目的和用途,这种、弄虚作假的做法最终使上级难以了解下级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收支状况及企业的经营效果如何,对人对己都有害处。三是资产成本收入费用等严重失真。为了多截留转移坐支收支造成收入的失真。在费用上采取应摊未摊,应提为提高留低转 ,低转高留等手段使费用失真,资产的失真表现为企业资产账面价价不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拥有数额,资产不准,家底不清,账用和实际不符。四是原始凭证失真,做假账。在原始凭证的填写上不规范、不完整,不,甚至可做假账手法只走原始凭证,使一些灰色的收支批上合法的外衣,为个别腐败分子贪污和相行堕落受贿提供有利条件。
二、新经济时代强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1.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一是要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职责范围。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 、董事会 、经理层和监事会组成。其 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是公司的决策机构;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是公 司的经营机构 ;监 事会是公 司的监督机构。这样就根据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原则,形成一个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适合于公司发展要求的内部治理结构。二是要实行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经理层的经营绩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还要通过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及经理人员市场,建立起相配套的经理约束机制。只有建立起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经理人员既享有充分的经营管理权,又能使其尽职尽责地履行对委托人的义务,才能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较大化。三是要严格制订考核和实行奖惩制度。对于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较好的,应给予必要 的精神 和物质奖励 ;对于违规违章甚至造成重大损失的应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迁挂钩,以达到有效控制的 目的。
2.加强企业负责人的控制意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成败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 ,而企业负责人内部控制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更为关键。从理论上来讲,内部控制本身也有局限性,其中主要是企业较高领导人控制的随意性或相互串通,搞内部人控制。因此,提高企业负责人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意识显得更加重要。一般来说,一项较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符合四个标准:首先,控制系统必须深入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不留下任何的管理漏洞,保障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都纳入内部控制范围;其次,业务权限的划分必须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使之真正成为企业管理者的行为规范,在实际工作中易于操作;第三,控制程序必须规范,过程控制必须完整,即内部控制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机制,并突出控制重点,使内部控制能防患于未然;第四,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使内部控制得到有效发挥。
3.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任务是相对独立地监督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和计划执行,对内部经营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它主要是为企业经营者服务。从目前来看,企业内审机构力量薄弱,素质不高,因此有必要加强内部审计力量。一方面,要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充实审计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制订一套操作性强的考核奖惩制度,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另外 ,从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来看,还主要立足于基层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专项审计等,而对各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与评价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少,因而,舞弊行为、违规违纪事件时有发生。
4.完善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果及控制效果。应采取以下措施,以达到内部控制的实效:一是确保组织结构的适当性及其提供管理企业所需信息的沟通能力;二是按照主管人员所担负的责任,判断其是否具备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三是保障各主管人员所负责任的适当性;四是企业应根据环境的改变相应调整其组织结构;五是关注员工特别是负责管理及监督职能的员工人数保障足额。
5.建立完整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其目的在通过建立建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明确各企业的业务规程、要求和职责,做到按章办事,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防范经营风险的发生。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要切实地在微观经济中加强管理和控制,整章建制,严肃纪律,把控制的水平提高起来,让改革和控制一同成为企业化解风险,创造效益的有效途径。
6.创造良好有序的外部监督机制。发挥政府在建立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在管理者内部会计控制观念普遍淡薄的情况下,应当依靠政府的性,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实施。具体说:一是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合理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帮助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应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 、检查与监督 ,加大执法力度 ,增 强威慑力。三是要切实抓好注册会计师职业质量的监管,使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责到位。四是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