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物流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物流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物流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物流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论物流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1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落后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国际上属于起步晚的国家,水平也相对于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这不只是制约着我国物流市场的发展,更加阻碍了物流产业规模的扩大,同时影响着物流服务的各项环节,包括对物流产业经营服务手段、运营方式等多方面,使得物流市场的竞争力和物流市场的自动化水平发展艰难。1.2物流管理人才不足物流管理方面的精英人才不足是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阻碍。传统观念对物流的理解已经不能符合现代物流行业的运行,我国如今的物流行业急需精通物流管理的专业素质人才。现代物流管理对高素质员工的需求很大,企业迫切需要能够正确理解现代物流技术,并能在工作中熟练运用的物流人才。

2使企业物流信息化畅通的对策

2.1转变传统观念,增强对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正确认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际上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大量进入我国,物流管理理念正是众多先进理念中较为重要的理念之一。物流管理理念进入我国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是,受传统物流观念的影响,我国物流管理产业仍然发展缓慢。一部分企业对于物流管理的作用以及意义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企业通常只注重财务、生产、组织以及营销的管理,从而忽略了物流管理以及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的作用,这就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者要转变管理观念,从对物流进行管理和以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畅通的角度去考虑,争取做到企业的进一步扩大与发展。所以,企业必须转变传统观念,重视物流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正确运用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手段,以便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要意识到物流管理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物流管理信息化理念作为先进理念,势必会对传统理念进行冲击,且被人们接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够真正被人们所认同。2.2重视网络运用,提高技术水平在当今时代网络技术十分发达,信息技术也被运用到企业的各个领域中。物流信息化管理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手段,必须需要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支持。信息的畅通是维持物流管理正常运行的重要纽带,是实现供应商和顾客之间无沟通的保障。通过物流管理信息化大的推广,促进物流信息系统的网络化进程,提高物流服务的高效正常运转。随着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对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世界范围看,全球信息网络系统是全球化市场的基础,国际知名的物流公司都拥有覆盖全球的信息网络系统。国内的企业应该学习国际经验丰富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在物流管理上加强投资,取长补短,对于外国物流管理的方面应该加强学习,并将此运用到我国,改造我国的物流管理模式,提高物流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化水平。2.3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利用首先,国家要大力扶持物流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加大财政支出,加快引导物流信息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其次,国家应该在科研计划中增加对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课题,加强对物流技术和物流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力度。还要扶持企业运用物流管理信息化手段,促进企业的发展;,促进大中型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网络共享建设,推进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核心任务就是企业物流信息的开发。开发物流信息不仅能够为物流信息化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也是物流管理的最终结果。企业要正确的对待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开发利用,使物流信息化管理做到标准化、规范化。但是,如今大部分的企业由于忽视了信息采集的重要性,没有做好信息采集和信息采集管理的合作,导致系统缺乏信息资源,使得企业对于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了重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企业整体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代企业信息化资源的建设是一个艰巨漫长的过程,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在长远的发展中平稳健康的前进,获取更多、快捷的信息资源。2.4加强信息化与物流流程再造相结合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所以,企业在进行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时候,要注重流程再造的过程,因为物流信息化就是对于企业物流流程再造的过程,物流管理想要取得成功,就离不开物流业务和管理流程的再造,要想通过物流信息化实现企业进一步的发展,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就要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2.5注重物流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一切技术和公司运作的根本。现如今,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很高。物流管理人才不仅要熟悉生产与经营,还要了解相关附带产业的运行,以及相关业务的管理等等方面。企业只有将人才的作用发挥到位,才能保障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正常运转。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可能较大效率的运用物流信息化资源,促进经济效率的增长。因此,企业要经常对物流人才的专业素质进行培训,争取提高物流环节的有效性,通过加强培训,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并提高企业整体员工素质。

3结语

总之,面对物流发展的新局面,企业正面临着物流管理发展的新挑战“。改革是一场革命,发展才是硬道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产业的发展,所以企业必须提高对物流信息化的重视。对物流产业进行专业的规划,大力开发物流产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物流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有关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1. 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

1.1物流概述

物流是一个新的科学分支,它最早起源于美国。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点到消费点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有效的物流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

传统意义上的物流,通常是指一个产品在空间与时间上的位移,为解决商品生产与消费的所在地是不同地理位置而产生的实践差异。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现代物流是利用现代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打破了运输环节独立于生产环节以外的界限分离,通过建立供应链管理,来实现对企业供产销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以实现物流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业务进行优化整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1.2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通过协调市场,企业,供应商之间的物资与信息的流动,以满足客户的消费需要。它构成了企业价值链的基础环节,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企业物流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供应,经过生产加工,到产品的销售以及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回收和再利用的完整的活动周期。

2. 物流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企业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物流管理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纳入企业战略计划中需要考虑到的重要因素,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方面:

2.1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传统的观点看,企业物流是企业中的一个属于支持性质的部门,仅仅只是对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起到一种支持和促进的作用。然而在现代的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系统和生产系统中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现代物流在整个供应链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它是连接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关键,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因此,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企业对物流的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的改造,使物流管理水平得到提升,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和库存成本,提高了库存周转率和资本回报率,使企业从物流中心获得丰厚的利润,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3. 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物流观念陈旧,缺乏正确的认识

受传统的物流管理观念制约,物流企业服务有限公司一般都存在着经营成本大、资源浪费严重、管理模式落后、交货不够快捷、安全性差、缺乏竞争力等缺点和劣势。极大的影响和制约了物流企业服务公司的发展与壮大。

3.2企业物流管理滞后,现代化设备不足

许多企业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停留在纸笔时代,或者一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等现代化设备,但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更不用说通过网络管理企业物流的方方面面。虽然有些企业应用了现代物流设备,但是效果一般都不好。长期以来物流专业人才稀缺,主要原因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没有得到相关企业和部门的足够重视。

3.3物流管理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落后

在我国,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落后这一因素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物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和物流市场规模的扩大,也阻碍了物流管理服务方式、运作模式的组织创新和发展,制约了物流市场的竞争力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4. 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4.1要积极建立和完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从生产规划,采购到仓库管理,目前的物流管

理业务和库存控制操作系统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如何使企业的物流总成本达到低点,依靠人工记忆的处理是困难的而且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能保障正确的购买,验收以及保障货物质量和交货,就会导致浪费时间,致使库存堆积,交货延误,成本增加,进而企业就会失去为客户服务的机会。因此,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至于要用什么样的信息系统,企业应该从自身的情况考虑,选择最合适的信息系统,来满足企业自身的需要。

4.2转变管理理念,完善物流管理知识

首先,企业必须树立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改变过去只重销售忽视物流管理的思维模式,加强对物流管理在企业战略层面的分析和研究,建立符合实际业务的现代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其次,企业应重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对企业的核心业务要加大力度管理,并积极与供应商和用户进行及时的联系与沟通,实现供应链管理系统运作整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再次,应树立绿色物流的概念,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企业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4.3加强物流人才培训体系的构建

中小企业需要的综合物流专业的管理人才稀缺,是制约当前物流管理服务创新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培养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中心;是物流人才管理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在物流理论学习的同时,公司还应设立物流示范操作区,使工作人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现代物流人才,首先要认识到物流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物流管理人员资格制度和相应的培训体系,并运用相关激励措施,加强物流人才教育培训;再次采取教育和在职培训相

结合的方式,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培养现代物流人才。 4.4改善物流管理信息化

提高物流管理信息化,加强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物流中心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支撑点。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客户,供应商和制造商联合起来,有效地控制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物流信息共享知识,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实现物流信息系统的改进和升级,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加强物流信息系统管理是提高中小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降低营运成本的关键。

结语

总之,物流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手段和方法,已经受到越来越企业的重视。在企业物流管理科学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内部特征与外部环境的要求,逐步完善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水平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物流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浅析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带薪课程实习的问题和对策

浅析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带薪课程实习的问题和对策

一、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带薪课程实习的问题

(1)学生方面的问题。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宗旨是培养适应物流行业一线需要的要素质技能型人才。带薪课程实习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尽早的进入企业经营过程中学习实践的课程实习。学生在完成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后进行的一项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学校、企业、学生等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岗位职业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因为,带薪实习的以上特点,使在这个阶段学生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到准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不适应;二是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及沟通技巧;三是学生对自己课程实习目的不清楚,认为是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四是对课程实习的艰苦性准备不足;五是大多数学生缺乏理论和实际对接;六是学生在参加带薪课程实习中的自身权益如何得到保障。(2)企业方面的问题。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在政府、学校层面上,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学校在与企业联系学生课程实习上,表现出有较高的主动性。但作为带薪课程实习主体之一企业,对接受学生实习并无积极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这种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提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既可以说,一方面企业对高职高专学生缺乏认同感,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效果不了解,对学生有顾虑;另一方面企业担心学生在企业工作的安全责任划分问题,即学生走出校门,学校认为学生是企业中的特殊劳动者,理应受到试用期员工的权益保障,企业认为学生是生产岗位的特殊学生,学校还是主要责任人,而学生家长认为顶岗带新课程实习是学校安排到企业实习的劳动者,如果学生有问题,学校和企业都有责任。二是缺乏能承担较多学生课程实习的岗位与生活条件(特别是住宿条件)。三是缺乏学校与企业结合的双赢机制。四是政府对企业在带薪课程实习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二、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带薪课程实习的对策

(1)实习前的准备。带新课程实习的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一般而言,我们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准备:一是指派经验丰富、有责任感的中青年教师,制定完善的实习计划、内容等向同学们介绍,使同学们更多的了解本次实习的目的;二是实习教师应与班主任一起,及时向参加本次实习的同学家长联系并告知实习情况;三是实习教师应联系本次实习企业相关部门到学校进行实习前的动员,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使同学们进一步的了解企业。(2)实习过程管理。一是带薪课程实习期间,学校应安排指导老师入驻企业,代表学校配合企业对学生在企业遇到的问题进行,进行及时时间的指导和管理;二是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实习过程的监督,及时与学校领导、企业和学生家长建立多方面的沟通机制;三是指导教师多方面引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立足企业岗位进行实习工作;四是指导教师应多与企业的各主管部门部长、经理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奠定基础。(3)实习后的交流与总结。在整个实习阶段,我们除了重视实习前的准备、实习中的过程管理工作,我们还应该把实习后的交流与总结放在及时位。因为,如果我们把实习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得以总结并记录下来,将对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一定借鉴意义。例如:认真听取,指导教师、企业主管部门和实习生所在具体部门的意见,总结在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做的好的方面。

总之,带薪课程实习,是一种新的课程实习类型,它能帮助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尝试具体的工作岗位;为将来的就业充分准备。因此,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做好学生带薪课程实习工作,提升实习实际效果,并将带薪课程实习、学生就业等相结合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对于提高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适应就业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物流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物流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从实践过程来看,该模式却面临着深层的矛盾和问题。面对矛盾和问题需建立该模式顺利运行的有效机制。

[关键词] “订单式”培养模式 矛盾和问题 有效机制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订单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零距离上岗,这种培养模式可弥补学校所教知识与企业需求的不相符,使所教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该模式本身设计思路来看,它加强了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共赢”,是一种产学结合的“高层次形式”。

然而,从实践过程来看,该模式却面临着深层的矛盾和问题。首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校企合作基础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总体上处在一种就业市场疲软的状况,几乎很少存在短线专业,人才的相对过剩是一个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对人才具有较大的挑选余地,因此,从企业角度出发去积极主动寻求合作伙伴开展“订单式”培养的热情不是很高。相反,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寻求“订单式”合作培养的积极性却很高。在合作双方积极性不对等的情况下要开展“订单式”培养,其难度很大。学校与企业的这种合作往往是在大量的搜寻过程中的一种“偶遇”,而且,连续性不高,因此,难以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其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合作企业经营风险的约束。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市场扩张的能力就强,表现为对人才的需求量大,“订单式”培养的人才也就不愁没有岗位,一旦企业经营处于一种萎缩状况,按“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就业就成为问题。因为高职学生的培养周期一般需要3年,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企业出现了经营风险而导致对人员需求的下降,则这种风险将直接转嫁到学生身上。由于“订单式”培养方案是按照企业的要求制定的,针对性较强,专业能力过窄,学生转岗的困难很大。第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学生就业双向选择的约束。企业与学校的协议一般是在学生开始专业学习之前就确定的,其中,关于对毕业生的接收是协议的重点内容。在专业学习之初,学生可能看好该企业,但是到了就业阶段,如果有些学生找到了自己更加理想的单位需要毁约,这将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相反,若经过3年的培养,部分学生难以达到该企业的要求,企业又不愿接受该生的就业,对学生又是一种更大的打击。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将会处于两难境地。诸如此类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订单式”培养的目标和效果。对此,必须探索合理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办法,建立该模式顺利运行的有效机制。

及时,建立对“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企业的调研论证机制,克服确立“订单”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市场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处处存在,学校在确立“订单式”培养项目时起码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信息需求:一是学校对社会上具有合作愿望企业的整体市场情况需要了解;二是学校对具有合作愿望的企业本身情况需要了解。对这两个方面情况的调查论证不充分是导致“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一系列问题的最初根源。因此,学校首先必须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建立具有合作愿望的企业信息库,尽量收集更多的企业合作信息,在对比分析中确立初步合作伙伴。同时,对于初步确定了的合作企业需要做详细深入的调查了解与可行性论证。这些调研论证工作应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展开:一是企业的发展潜力,其衡量标准应以其是否为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为主,围绕地方经济主导产业设立的企业往往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二是企业的经营能力和风险,其衡量标准主要是企业家才能,包括市场开拓能力、资金运作的决策能力和风险化解能力等;三是企业合作的主要动机和出发点,应选择真正具有人才培养需求愿望而不是急功近利、只求获取廉价劳动力的企业。

第二,建立培养对象的选拔和淘汰机制,实现动态管理。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对象的确定,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充分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这既是为满足合作企业的要求,也是为尊重学生及其家长的利益,从而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共赢”。单一从学校出发以整个专业或班级“全盘端”的做法,必然导致实施过程中的矛盾重重。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淘汰不具有适应性的学生,从而建立对学校、学生的逆向激励机制。根据调查,培养“订单”一经确立,往往存在个别学校、学生放松要求的现象,逆向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但同时也要求企业在整个过程中及时参与和动态监管,实现校企合作的紧密结合。

第三,建立培养方案的外部论证机制,实现培养内容的社会适应性和合作企业岗位针对性的充分兼顾与融合。在“订单”关系下,学校往往为迎合企业,满足企业对培养方案的一切要求,容易形成培养内容的针对性太强而知能面过窄,导致各种情况下的转岗困难,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培养方案的外部论证机制,针对该问题进行协调和处理。其主要内容是:培养方案先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然后,聘请除合作企业和学校以外的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方案进行论证,重点分析方案在满足合作企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更广范围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要求,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由学校、合作企业在考虑这些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

第四,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还处在一种零敲碎打的初级阶段,由于每一个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因此,不可能寻找一劳永逸的合作企业,只有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使这一模式永葆活力。学校应针对不同企业的合作要求,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既可以在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开展长期、中期和短期等多层次的“订单式”培养,也可以开展针对岗位要求、关键能力和企业文化等多形式的“订单式”培养,还可以开展针对企业员工再培训的“订单式”培养。

物流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唐海军 蒲忠 杨力 陈曦

[摘要]生产实习既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丰富学生专业技能的必要手段,本文在分析作者多年指导校外生产实习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目前物流管理生产实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关键词]物流管理 生产实习 顶岗实习 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网络经济成为时代主流。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依赖于社会化物流体系的构建和不断完善。在新形势下,社会对高校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特别在实习教学上,固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对此,如何提出有效的解决手段,本文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一、物流管理专业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实习单位少。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行政指令性实习教学,难以制约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实习单位多不愿接受实习学生。对企业而言,实习学生的到来既干扰了企业正常的工作程序,又加大了企业的安全责任负担,如果对实习学生的培养不具有可持续性,企业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对实习的参与性就会大大减弱。况且由于高校招生的持续扩大,人数众多的实习生也会导致企业“不堪重负”,从而越来越不接受学生实习。

2.实习经费普遍过低。虽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物价上涨过快,在交通与住宿这块的支出占了实习经费的大部分。部分接受实习生的单位逐步要求经济补偿,以弥补安全与管理的支出。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实习的区域,更制约了实习单位的选择。

3.实习质量不高。一方面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的培养漠不关心,另一方面学生对生产场地和工作内容十分陌生,迫于经费和安全的压力,指导老师更多关心纪律和与实习单位的关系,导致很多时候生产实习走形式,过眼不过手。物流企业生产设备大型化、专业化程度高,叉车和吊车等特种车辆需要持证上岗,学生根本无法实际操作。这就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生产实习的意义,降低了实习的最终质量。

二、物流管理专业生产实习中出现的新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推进物流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和消化,同时也引入了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思想,这些管理思想和技术要后一步进入高校。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际操作真正对接,在顶岗实习时必须要提前培训,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同时在实习教学计划不变的情况下,相对缩短了生产操作时间。

2.实习单位性质单一。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受其自身学科建设的限制,可能与某一种物流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忽略了物流市场的多样性。比如西南石油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基地,主要是中石油内部的单位,生产任务也主要是石油物资供应与成品油运输,而与现代物流中的港口物流、航空物流接触较少,缺乏的生产实习能力。

3.指导师傅不负责任。顶岗实习原则上每位同学都要安排一位岗位指导师傅,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完成实习。目前单位对自己常规员工具有一整套考核体制,实习学生的到来对指导师傅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有些师傅认为实习学生在理论上高过自己,有取代自己工作岗位的趋势。这就势必造成指导师傅应付带队教师和单位负责人,不愿意把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交给学生,更不愿意让学生实际操作,仅让学生干一些简单体力劳动,比如打扫卫生,端茶倒水,根本起不到实习的效果。

4.学生不重视。由于就业压力大,很多学生急于求成,认为自己的实习应该和自己的工作岗位一致。否则就不加重视,以应付了事。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抓,忽视了对某一个生产环节的深入细致实践,结果实习结束什么都没学好。

三、物流管理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和探索

推动物流管理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是西南石油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项目。在指导实习的过程中,通过深入分析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相关各方的关系,本文认为避免物流管理专业生产实习中普遍问题出现的方法在于厘清实习参与各方的权责关系,针对不同角色制定不同的规范,以多方共同获益来推动整个实习过程的圆满完成。

1.制定新的激励机制,扩大实习基地建设

学校与实习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建立平等互利的实习关系,规范相互权利和义务。适当采取激励机制,用为企业培养储备人才作为利益驱动,与企业创立可持续发展的实习关系。并引入竞争机制、机制等新形式合作方式,拓宽实习基地范围,增加实习企业经济形式,避免单一性质实习企业的弊端。西南石油大学不仅建立了为中石油西南物资公司的实习合作关系,还不断引进新都物流中心、南充铁路货运站和遂宁公路货运站等相关物流生产企业,以为企业培训“对岗”人才为依托,建立校企新型合作关系,既保障了实习的可持续性,又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变被动实习为主动适应,取得了良好实习效果。

2.引入科研资金,拓宽实习资金渠道

在学校不断增加实习投入的基础上,实习队提炼出实习岗位上的具体生产操作理论,申请中石油或学校相关科研课题,以科研资金支持实习生产操作,以实习生产中的技术和理论创新推动科研,可以实现互利双赢的效果,企业也在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革上得到了好处。此外,实习队还广泛联系本专业往届毕业生就业单位,争取兄弟单位的赞助,引入社会资金。

3.开办技能培训课程,增加学生资本

在实习前期或实习过程中,结合操作实际和企业场地,开办叉车操作,吊车操作等劳动技能证书培训课程,在实习中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既避免了学生不能持证上岗的尴尬,也满足了学生实际操作的需要,同时可以引入指导师傅培训制,适当给予师傅授课报酬,提高了指导师傅的责任心。

4.建立模拟就业体制,提高学生实习兴趣

实习动员会时,实习队以模拟招聘的形式组织学生实习,从参加招聘会到培训上岗,全部模拟学生实际的就业过程。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签署劳动协议,明确相互权利义务,既培训了学生面对就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兴趣与实习过程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实习的最终质量。实习过程中,对实习学生的管理与企业原有员工的管理同等对待,严格考核,让学生真正有参与企业建设的责任感。

5.培训企业员工,形成相互依赖

学校在委托企业实训学生的同时,定期举办企业员工的免费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理论水平,将学校科研逐步转化到企业生产中来。企业员工作为指导师傅,势必为获得免费培训的机会对实习生更加负责,这种双赢的形式得到了企业及员工的一致好评,从而使实习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实践经验。

四、结语

培养大量“适岗”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生产实习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避免实习过程原有问题和新问题的出现,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探索,总结经验教训,大胆改革尝试,努力推进可持续型实习关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