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浅论学前儿童双语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浅论学前儿童双语教育: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
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
[摘要]:语言的多样性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学前儿童的双于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然而在我国虽然学前儿童的双于教育已经普及,但由于学前儿童双于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人们对双语教育的理解上也存在较大的偏差。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本文将从双语教育的概念出发,阐述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在对学前儿童实施双语教育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学前儿童 双语教育 关键期
现代社会是知道全球化的社会,同时也是双语以至多语的社会。“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它既是民族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 [1]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双语教育受到了相当广泛的重视,双语教育的低龄化也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开展双语教育成为我国学前语言教育的“热点”。
一、双语教育的概念。
“双语”的英文表达为“bilingual”,英国着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一个懂得听、说、读、写,但通常也有他的一种语言知识和能力比另一种语言好的情况。[2]早在公元一世纪,罗马着名的教育家昆体良,就及时次提出了“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问题。他所提出的“双语”是指希腊语和拉丁语。昆体良主张,在语言的学习上应先难后易。时至今日,为了适应时代、社会的需求、变化,我们提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所谓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幼儿首先习得母语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的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初步的双语口语交际能力,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和国际间交往的日趋频繁,一个以汉、英两种语言为媒介的双语教育正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蓬勃兴起。双语教育成为了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与趋势,更是21世纪培养适应全球一体化,是世界激烈竞争中取胜人才的需要。而许多生理学家和教育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幼儿期是人学习语言的时期。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将是总的趋势,势不可挡。而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在我国,有80%的以上的幼儿园和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杀、双语教育表示赞同。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
学前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因此,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应该是在发展母语的同时所进行的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它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发展母语的同时,为幼儿提供良好第二语言学习环境,通过幼儿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方式,将第二语言的意识灌输给幼儿,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以及其发展的教育过程。
有研究表明,0—9岁是儿童语言发展发重要时期,特别是5岁半左右是儿童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每个孩子都有形成两种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但是,
孩子在这一敏感期内若未获得第二语言的刺激,则第二语言的中枢机能就不可能转入 活跃状态。[3]可见学前期儿童不仅有能力并学习第二语言,而且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时期。
另外,根据彭菲尔德(Penfield)和米勒(B.Milner)等人的调查,学前儿童似乎有一种“转换机制”[4],如果他们的左半球语言中枢受到损伤,言语中枢就会转换到右半球,
其语言能力仍然可以发展,只是不那么完善。而若成人的左脑受损伤,则会出现失语症,
而且语言机能不能恢复。
神经生理学研究证明,最初儿童的大脑两半球都存在着发生语言的形态学基础。对患病儿童施行大脑部分剖离手术研究发现,10岁前的儿童仍能恢复语言能力,而10岁以后则会形成长期的言语缺陷。这一实验表明,儿童的语言中枢尚未定位,此时大脑的可塑性使得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可以不受大脑语言中枢定位的影响,大脑的两半球都可以参与语言的学习。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不易受母语的干扰。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在此时期幼儿对语言学习刺激特别敏感,故而在生理心理上也较易接受这种刺激,从而建立与该种刺激联结的行为(形成经验和知识)。因此在这一时期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可以使儿童的语言的获得更轻松、更容易,发展也更迅速。
(三)双语学习对学前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前期幼儿具有惊人的学习潜力,一些专家认为,让学前期儿童大量接触外语将会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语言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对学前期儿童进行双语教育有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拥有两种语言的儿童思维的灵活性比只拥有一种语言的儿童要强。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对此进行对比:“如果允许你给事物任意起名字的话,你是否可以把“狗”称为“母牛”,而把“母牛”成为“狗”?”有50%的双语儿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而单语儿童作出肯定回答的只有20%,差别产生的原因在于双语儿童能较早的意识到物体与名称之间是一种语言代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并不是天然形成的,但单语儿童这方面的意识明显比双语儿童要差[5]。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还是交际的工具。双语学习是在真实的或者模拟的社会情景中进行的,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见双语的学习不仅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三、开展双语教育注意的问题
(一) 合格、称职的师资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保障有合格的、高水平的幼儿教师。所谓称职的师资就是 “外语教师幼教化,幼儿教师外教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能胜任学前双语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熟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状况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组织活动,并通过双语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发展;二是有较为扎实的外语基础,能运用规范的语音进行正确示范,掌握丰富的词汇并能随机灵活运用,能了解外语国家的 文化背景、习俗、传统,等等。
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师资相当匮乏,因此我人为应大力开展双语师资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专门师资,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高等院校里的学生,使其具备相当的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知识,把学前双语教育设置为独立的专业,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前双语师资现状;其次,在学前师资培训内容上,特别要考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重视应用性内容,强调英语口语化,包括一日活动组织用语、教学用语、日常交际用语等等。
(二) 教育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样,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对学前儿童实施外语教育时所要采用的方法与成人不同,施用于成人的教学方法在幼儿身上是行不通的,但是同时不同的教学方法又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对于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必须要寓教于娱乐,寓教于生活中,寓教于应用,这样才能让学前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和愿望。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6]同时,幼儿期儿童是认知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他们的思维方式又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并不严格强调知道的逻辑体系与知道的掌握程度,强调的是孩子们构建知识时的感受性,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对语言的兴趣及敏感性,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学前儿童的外语教学应尽量采用游戏化、生活化、情景化教学。如儿童节快到了,可以以儿童节为主题开展主题活动,其主题就是“Children’s Day ”,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及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明白“Children’s Day ”的意义,并学会说;当然可以选则国外的文化进行游戏教学等,如当圣诞节来临之际,多组织一些有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了解圣诞节的来历,学会说圣诞节相关的句子,如“Merry Christmas”等等。
双语教学的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语言的完整性,用外语来学习外语,而不是借助于母语。保持语言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对培养幼儿的语言是相当重要的。例如:你一边洗苹果一边对孩子说:“I’m washing an apple.Do you want to eat it ?”会比教师先用汉语把要说的话要做的事说清楚后再告诉幼儿要好的多。前一种方法保持了语言的完整性,使幼儿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而不知不觉得学会可外语。而后一种做法即会让幼儿有种除母语以外的语言不是很重要的想大,不仅降低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还会引起语言上的混淆[7]。
另一方面在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教材的选取方面也是尤为重要,要根据学前儿童本身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选择对学前儿童有利的,让其感兴趣的教材。再结合教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发到及至。
(三)明确双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前儿童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初步的外语听说能力
从教学目标上看,以培养学前儿童兴趣以及语言是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兴趣的培养是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而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幼儿喜欢以快乐的方式接受新知,他们是在玩耍中得到知识、锻炼能力等。其次,孩子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在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中进行的。结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让孩子在直观中感知、在游戏中记忆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产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当孩子积累了若干个动物单词后,教师可自编一个边讲边练边玩的儿歌:I can run like a horse ;I can walk like a duck;I can jump like a frog ;I can swim like a fish……。
由于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实施直观教学、教学与游戏相结合,教学的全过程都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沟通,这就使得幼儿在没有教学任务压力的情况下,自然轻松地学习语言。另一方面鉴于幼儿有天生的好奇心,一种新的语言本身对他们就有强烈的吸引力,这对他们兴趣的培养也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实验说明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加,幼儿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也在增强,并促进了汉语的学习。遵循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就要,就要强调听说经验丰富、以听促说、听说结合的原则。当儿童在早期逐渐获得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后,就会逐渐用所获得的语言同母语者同老师以及他们的伙伴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情感交流,这个时候教师或是家长一定要给予幼儿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让幼儿在经常性的使用中,逐渐形成了第二语言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了第二语言的习得和发展,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同时,家庭也是学前儿童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 。
生活中有许多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家长要有目的地选择日常的事物,作为激发幼儿兴趣的素材。如逛超市时,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眼光,适时地用双语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如在游玩时,家长要主动地运用英语问候语向外国友人、朋友打招呼,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问候语的使用。又如,孩子喜欢看卡通片,家长可选择卡通和英语相溶的碟片,让孩子在看看、玩玩中习得英语。
(四)开展多形式的活动
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活动主要以兴趣活动为主。通过活动,儿童可以获得身心自由,处于精神愉悦状态。
自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形式生动,范围广泛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情景中自由学习是相当重要的,不能让幼儿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双语教育的学习。
当然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应根据学前儿童的特点、水平、需要以及内容的不同而选择。教师或是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而采取适合的有效的活动方式来促进幼儿第二语言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发展。 (五)创设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
有人说,教育实质上是环境的再造。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刺激性原则[8]。儿童的语言习得特别需要有大量的无处不在的听、说、读的多重语言信息的刺激。即要求为幼儿提供时时复现的语言环境,不仅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有机渗透,同时在儿童接触的其他环境中也要尽可能地出现,使语言多次循环,不断得到强化。可见环境的创造相当的重要。环境的创造主要是指物质环境的创设和精神环境的创设 。物质环境包括场地、电教设备、操作材料(图片、粘贴、手偶、服装等)、教师用书、儿童用书、家长用书以及各种印象资料等。精神环境指的是:创设一个能够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的语言学习环境;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爱说、并能够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交往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接纳、自由、宽松、和谐、关怀、鼓励、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要利用一切条件尽可能为学前儿童创设丰富的外语学习环境。学前儿童学习语言主要靠“习得”而不是“学得”,就是说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上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然习得的语言机会。如在活动室播放外语歌曲或儿歌,选播英语录音带、电脑软件等。在区域角投放双语故事书、卡片等,让儿童耳濡目染的认知环境。
另外在家庭方面,创设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景,也是促进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与孩子形成一种良好、亲切的个人感情交往的氛围。多与他们玩,多给他们讲故事。在玩玩讲讲中自然渗透已学会的英语内容,互动中给孩子把听到、看到的内容进行充分复述的机会。如:将孩子已学会的单词标贴在家中相应的物件上,创设语言学习的氛围,增加孩子看、说、练的机会。又如,孩子前几天刚学会rabbit,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讲rabbit的故事,做rabbit的动作,看rabbit的图书等等。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练习、运用已学会的英语。
总之,同其他教育活动形式一样,对学前儿童实施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因此它该成为对发展有益的教育过程。虽然学前儿童具有学习第二语言的潜能,但是同时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多方位的支持与努力,发挥教育合力,摆脱目前存在的误区,正确处理好及时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关系,学前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幼儿在快乐中学习第二语言,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享受快乐。
浅论学前儿童双语教育:中德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比较
摘 要:本文从教师的组织和教学方法为切入点,通过追溯当代中德双语教育演变的历史,从而探讨影响中德双语教育的内在因素,试图揭示双语教育的本质和中国双语教育的走向。
关键词:双语教育;学前儿童;中德
一、什么是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认为“所谓‘双语教育’,通常是指使用两种语言作为非语言学科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我国学者王斌华指出:“‘双语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等学科内容的教育。”
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是个特定的概念,是指在学前儿童语言、数学、游戏、美术、音乐等教学活动中以中文为主,穿插英语教学,给学前儿童创造一个双语学习环境,以便更好地掌握母语及第二语言。它不同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是指所有科目都用一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第二语言仅仅在外语课上使用。
二、中德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比较
(一)背景
中国和德国都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培养双语人才,进行经济文化交流。除此之外,我国的双语教育还有为了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二)双语位置
中德两国都要求达到双语的平衡。德国把德语和俄语放在同样的位置,立足平衡。我国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同时,也不能放弃母语的教育,不能以牺牲母语教育为代价。
(三)以教师为主导与以儿童为中心
中德两国都在寻求二者的平衡点,没有单纯地只采取以教师为主导或者是以儿童为中心。两国的的教学活动以游戏为主。
(四)培养目标
德国双语幼儿园以培养幼儿两种的语言高水平的表现力,能够用于日常生活的交流为目标,重视语言的操作能力。他们不仅在幼儿园进行生活,学习的交流而且在家庭和社区都会应用。
我国双语幼儿园以培养幼儿对英语的兴趣,具备简单的听说能力,培养目标模糊。他们大部分只在幼儿园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家里和社区一般只说母语,缺少对第二语言巩固的大环境。相比德国,我国幼儿语言的实践能力差。
(五)课程设置
德国大部分选取的新型的课程,幼儿使用哪种教材,决定权不在教育部而在幼儿园。政府没有规定统一的教材,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教材,它们的主动权,灵活性比较大。幼儿园活动以游戏为主。
当前我国学前双语教材或辅助材料也有很多,或者是直接引用外国教材,或者中外合编。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选用了四套在国内流传较广的幼儿园英语教材,从教材的平均语句长度、教材的语言内容分布与教材的语言认知内容三个方面对现有的幼儿园双语教材的语言教育水平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从平均语句长度的变化趋势与年龄阶段的适合性方面看,这四套幼儿英语教材中英语学习内容的难度普遍偏低,各个年龄班教材中使用的最长语句均来自儿歌和歌曲,但儿歌和歌曲的语法不够规范,不适宜作语言学习材料。(2)从教材的语言内容分布上看,四套教材各个年龄段的英语学习内容中,认知性语言(reference language)、社交性语言(social language)和叙事性语言(narrative language)语言的分布明显不均衡。叙事性语言所占的比率明显高出社交性语言和认知性语言。这说明在幼儿园英语教材中,对儿童语用方面的关注不够。(3)从教材的语言认知角度看,这四套英语教材所覆盖的内容只占汉语主题活动内容的很小一部分,也就是说幼儿英语学习的内容与汉语学习的内容之间缺乏系统的联结,幼儿园英语教材中覆盖的主题范畴非常狭窄,这是教材中存在的较大问题。因此有关专家提出,在选取教材时要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标准选择内容,学前双语教育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其难度应达到平衡;应根据幼儿五大领域教育的知识框架,实施学前双语教育。
我国教师可以在知识框架内享有一定的空间,自主安排具体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学前双语教育的内容体现在幼儿园一日常规活动中,强调学前儿童的主动参与性。同德国相比,我国的双语幼儿园也有一定的自主性,在这种自主性却带着一定的功利性和盲目性。我们更侧重的那些“品牌”(例如,剑桥英语等)。
由于缺少大环境,我国双语教师更注重英语教育环境创设形式化,英语教育的情境创设和英语教育融入儿童日常生活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采用英语浸入式教学方法,双语整合课程等,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兴趣。
幼儿园活动设置时选取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适合幼儿的能力、需要和兴趣的英语活动,并与幼儿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产生一定的联系,这与德国考虑的因素是一样的。
(六)教师的选择
普赖斯(Price,1985)曾指出,成功实施双语教学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拥有足够的双语教师。本哈德(Bernhardt,1992)强调:“若希望双语教学项目获得成功,最为重要且最有难度的就是要找到胜任的教师。”可见,师资对双语教育具有至关重要性。
德国双语教育教师的来源是东道主国家或者是移民。它们双语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利的师资保障。教师的专业性强,两种语言老师都具备,保障了双语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他们同时也会考虑家长的需求,如有问题,他们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家长解释其合理性。
而我国的双语教育教师大部分来自于我国本土。他们大部分毕业于幼教专业,外语水平普遍不高;有的毕业于外语专业,但缺乏必要的学前教育知识。师资特别少,专业化水平低,这是我国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存在的较大的问题。创建合格的学前双语师资队伍是开展有效的双语教学的关键,途径有:
1.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鼓励他们考取双语教师资格证,有条件的还可以出国参加培训。
2.招聘具有学前教育经验的外籍教师。在条件许可前提下,从聘请“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阶段过渡到聘请“EFL/ESL经验的教师”到“有双语教学经验的外籍教师”。
三、启示和不足
我选取的有关德国的外文献,使用他的结论,只能代表他调查的幼儿园的基本情况,不能代表整个德国双语幼儿园的现状。而我所写的我国学前双语教育,参考了多个文献,代表着有关情况。并对他们进行了比较。
我主要是从双语教师的组织和教学观念出发,根据外文献的几个维度,对我国和德国的学前双语教育比较异同。
浅论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加强我国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研究势在必行
2007年1月14~15日,由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系主办的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中华女子学院召开。来自英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以及我国内地和香港20余所高校和有关幼教研究机构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邀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Geva教授、英国迪蒙福特大学金立贤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赵微教授等国内外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主题演讲。与会代表围绕“学前儿童双语的发展特点”“中国幼儿园双语教育的现状”“幼儿园英语活动设计和组织的基本规律”“双语教育实践模式”等四个方面展开了学术交流。在这次研讨会上,与会代表积极参与讨论,讨论的范围既包括会议主题涉及的理论问题,也包括目前我国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困境以及急待进一步解决的实践问题。
一、学前儿童双语语言发展的研究
在这次研讨会上,共有三个报告涉及双语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Geva教授介绍了她对多伦多市12所学校中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所作的六年追踪研究。研究表明,在词汇发展方面,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词汇发展的起点高于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但是,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词汇发展的速度要比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快。在语音加工能力发展方面,两组儿童的发展水平均为逐年提高,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在词语阅读技能发展方面,在词语辨认能力和假词解码两个方面,两组儿童的发展水平也均为逐年提高,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拼写能力的发展方面,两组儿童没有明显差异,而且口语的发展状况与拼写技能的增长不相关。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中,阅读困难儿童在整体情形上非常相似;在拼写和词语阅读方面有困难的儿童,在语音意识、快速认读、快速命名、记忆和流利阅读以及写作方面同样有困难。
Geva教授还从其关于双语儿童语言和阅读能力发展的研究结果出发,对中国的双语教育实践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例如:汉语和英语是不同类型的语言,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区别;英语的阅读与口语发展之间有许多相互关联的成分,因此英语学习需要同时考虑口语和阅读两方面能力的发展,但教给双语儿童口语和阅读技能应该适度,等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闫嵘副教授等人对半浸入式课程模式下的汉英双语儿童语音意识与词汇认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对双语儿童的语音意识和词汇认读能力进行了双向测查,以探究在汉语表意文字和英语表音文字之间是否存在独立的语音和词汇加工过程,两者是否具有跨语言的迁移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双语儿童在两种不同语言水平的语音意识和词汇认读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在对英语和汉语词汇认读能力的预测中,汉语音节辨认和英语音素识别成为重要的指标,表明语音意识对词汇认读能力具有跨语言的双向预测作用;双语儿童语音意识与词汇认读之间存在跨语言的多重相关。
香港浸会大学幼儿教育部的邱素娥、卢婉娴等对汉语幼儿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的研究也为我们了解汉语儿童的英语学习和发展规律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从上述研究中,我们获得了以下启示:(1)双语学习未必会阻碍儿童语言的发展。(2)双语儿童两种语言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3)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儿童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在语言学习的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二、我国幼儿园双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在这次研讨会上,一些学者通过调查对我国幼儿园双语教育的现状作了调查。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选用了四套在国内流传较广的幼儿园英语教材,从教材的平均语句长度、教材的语言内容分布与教材的语言认知内容三个方面对现有的幼儿园双语教材的语言教育水平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从平均语句长度的变化趋势与年龄阶段的适合性方面看,这四套幼儿英语教材中英语学习内容的难度普遍偏低,各个年龄班教材中使用的最长语句均来自儿歌和歌曲,但儿歌和歌曲的语法不够规范,不适宜作语言学习材料。(2)从教材的语言内容分布上看,四套教材各个年龄段的英语学习内容中,认知性语言(reference language)、社交性语言(social language)和叙事性语言(narrative language)三种语言的分布明显不均衡,叙事性语言所占的比率明显高出社交性语言和认知性语言。这说明在幼儿园英语教材中,对儿童语用方面的关注不够。(3)从教材的语言认知角度看,这四套英语教材所覆盖的内容只占汉语主题活动内容的很小一部分,也就是说幼儿英语学习的内容与汉语学习的内容之间缺乏系统的联结,幼儿园英语教材中覆盖的主题范畴非常狭窄,这是教材中存在的较大问题。
这项研究为幼儿园选择和使用幼儿园英语教材提供了理论指导。它告诉我们,在选择和使用幼儿园英语教材时,既要选择和使用符合儿童语言发展规律的教材,还要考虑英语教材与幼儿园课程以及幼儿当前经验的关系。同理,教材的编写也要考虑这些因素,以避免教材编写的盲目性。
来自河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和浙江师范大学的学者就部分省市的幼儿家长对幼儿英语学习的期望、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看法以及幼儿园英语教师的素质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香港维多利亚教育机构孔美琪校长对香港和上海两地幼儿英语教育的状况作了比较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周敏副教授则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教师在英语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这些调查结果基本反映了我国幼儿园双语教育现状,具体表现为:(1)家长对幼儿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高,幼儿双语教育存在低龄化趋势。(2)幼儿园和家长对幼儿学习英语的期望主要在于培养幼儿对英语的兴趣,具备简单的听说能力,幼儿园也普遍重视双语情境的创设和游戏在英语活动中的运用。(3)幼儿园英语教材繁杂,缺乏统一的选择标准,有的不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有的缺乏配套教具;英语教师的英语专业水平较低,既具有良好的英语专业水平又懂得幼儿教育规律的师资匮乏;英语教育作为学科教育的现象突出,与幼儿园其他课程不能很好地融合起来;英语教育环境创设形式化,英语教育的情境创设和英语教育融入儿童日常生活存在很多问题;偏重英语语言学习,忽视英美文化的介绍。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幼儿双语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幼儿园英语活动设计和组织的基本规律
英国迪蒙福特大学金立贤教授在其主题报告中指出,幼儿园英语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也应当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将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目标之一,要处理好语言表达技能的学习与语言创造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当转变向儿童传授语言技能、让儿童模仿的教学方式,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逐步发展第二语言的表达技能。金立贤教授介绍了由她和Cortazzi提出的双语教学中发展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然后以发展幼儿叙事性语言能力为例,说明了这种教学模式在幼儿园英语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金立贤教授介绍说,在组织幼儿第二语言活动时,教师可以将幼儿熟悉的故事按照情节顺序制作成一系列卡片。教师利用这些卡片组织幼儿运用第二语言开展各种讲述活动,比如组织小组讨论,描述每张图片的内容,将图片进行排序,说明排序的理由,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故事,比较不同版本的故事,进行总结,阅读故事,深入理解文本中的词汇和语法,自己编写故事,等等。利用故事卡片和信息卡片发展幼儿讲述能力的活动,有利于幼儿建立第二语言与他们熟悉的故事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循序渐进地丰富词汇,提高表达技巧和表达能力。也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意识,培养幼儿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往的意愿和信心。这样的活动不仅能为幼儿创设宽松的语言运用情境,而且能培养幼儿用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在运用第二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参与、创造性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系余珍有副教授介绍了他对幼儿园英语活动过程中师幼交往所作的实证研究。该研究以教师不同类型的语言输入作为教师语言指导策略的指标,以幼儿在交往过程中的平均语轮长度(Mean length of turn)、语言复杂程度(Mean complicacy of turn)、参与交往的认知水平(Mean cognitive level)以及使用的交往策略等作为幼儿学习过程的指标,探讨了教师的语言输入对幼儿英语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教师的真实性提问能够激发幼儿较高的认知活动的参与和生成性交往策略的使用。教师的真实性提问会促使幼儿产生新的信息,促进师幼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利用幼儿的语言反馈或真实性后续提问比教师单方面的诱发行为对幼儿学习过程的影响更大。
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系张磊等就浸入式双语课程模式下的认读教学法对儿童词汇认读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该项研究采用整词认读法、音标认读法和字母拼读法这三种教学法开展英语词汇认读教学实践,研究结果显示,在传统汉语认读教学条件下,不同的英语认读教学法对早期半浸入式双语儿童两种语言的词汇认读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拼读教学条件下,儿童英语词汇认读水平显著高于音标认读与整词认读;整词认读教学条件下,儿童汉语词汇认读水平显著高于拼读与音标认读条件;传统音标教学条件下,两种语言词汇认读水平均低,说明传统音标和字母教学并不适合学前儿童,而且可能会对其母语认读水平造成不利影响。
通过研讨,大家认为,这些研究给我们较大的启示在于:(1)幼儿园英语活动不应当以牺牲母语的发展为代价,也不应游离于整体课程之外,而应成为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活动的目标、内容还是具体的组织方法都应当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2)幼儿英语能力的发展不是通过操练记忆教师教授的单词、句子的结果,而是通过运用简单的英语游戏、交往等习得的。(3)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借鉴组织汉语活动时的一些有效方法,注意激发和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引发幼儿围绕真实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和互动。
四、 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实践
尽管幼儿双语教育在我国还存在很多争议,但十多年来幼儿双语教育的实践从未停止过,也出现了一些成功的实践范例。在这次研讨会上,陕西师范大学赵微教授和赵琳副教授分别介绍了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模式,北京市及时幼儿园附属实验园冯惠燕等老师则介绍了他们开展幼儿园双语整合课程的实践探索成果。
赵微教授首先介绍了英语浸入式教学的背景和理论依据,然后介绍了他们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实施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模式的过程。英语浸入式(Immersion)教学强调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教师不但用英语教授英语,而且用英语讲授其他部分课程。浸入式教学以语言与学科融合、语言习得、全英语、听经验丰富和活动性等为教学原则,在小学阶段,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以主题为中心整合学科内容,以单元为形式组织活动,以活动为载体组织教学。一、二年级综合的学科包括英语、品德与生活、艺术,三至六年级用英语教授的主要学科包括科学、品德与社会,七、八年级用英语教授的主要学科包括科学与生活、社会。经过几年的实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双语班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班学生,而他们的语文和数学成绩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
赵琳副教授介绍了“幼儿英语浸入式整合课程”。该课程的内容按幼儿学习活动的相对范畴划分为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领域,又根据幼儿习得语言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建构了涵盖文学与语言、科学与社会、健康与生活、艺术表现、游戏与娱乐、环境创设等方面具有粗浅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课程内容。幼儿英语浸入式整合课程的学习重点是使幼儿在情境化的活动中理解英语,学习用英语表达意愿,描述事物,发表见解,为幼儿形成直接的英语表达和英语思维能力打下基础,而不是直接学习单词和语法。
冯惠燕等老师介绍了北京市及时幼儿园附属实验园开展幼儿园双语整合课程的实践探索成果。幼儿园双语整合课程以“主题活动网络图”为基本框架,将中、英文的课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即将各领域的教育目标相互分解,教育内容相互渗透,双语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手段。“英汉整合”体现在教育目标的整合、教育内容的整合、教育活动方式的整合和幼儿英汉经验的整合等四个方面,同时,注重良好的双语教育互动情境的创设,一日生活中双语教育内容的渗透,以及社区和家庭中各种有利因素的利用。
这些成功的实践范例表明,在中国的集体教育条件下,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和实施习得的语言教学模式是可行的,但是,在师资、教材、教学评估等方面,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和采用习得的教学方式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两天的研讨活动为大家了解目前国内外有关双语教育研究的近期成果,相互交流和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大家也清楚地意识到,目前国内在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加强对幼儿园双语教育的理论研究,比只停留在讨论是否可以在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意义更为重大。我们要鼓励和支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加强对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的理论指导,而不是对幼儿园的英语教学活动视而不见,任其自生自灭,以便将不科学的英语教学实践对幼儿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低的程度。
与会代表普遍感到收获丰厚,对这次研讨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研讨会始终洋溢着热烈的讨论气氛,有时甚至发生激烈的争论。直到研讨会结束,大家仍然感到意犹未尽,希望以后能定期举办这样的理论研讨会。
浅论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开展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语言的多样性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然而在中国虽然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已经普及,但由于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人们在对双语教育的理解上也存在较大的偏差。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本文将从双语教育的概念出发,阐述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在对学前儿童实施双语教育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关键期 第二语言;语言环境
现代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同时也是双语以至多语的社会。“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它既是民族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双语教育受到了相当广泛的重视,双语教育的低龄化也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开展双语教育成为中国学前语言教育的“热点”。
一、合格、称职的师资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保障有合格的、高水平的幼儿教师。所谓称职的师资就是“外语教师幼教化,幼儿教师外教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能胜任学前双语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熟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状况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组织活动,并通过双语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发展;二是有较为扎实的外语基础,能运用规范的语音进行正确示范,掌握丰富的词汇并能随机灵活运用,能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习俗、传统等等。
目前中国的双语教学师资相当匮乏,因此我人为应大力开展双语师资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专门师资,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高等院校里的学生,使其具备相当的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知识,把学前双语教育设置为独立的专业,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前双语师资现状;其次,在学前师资培训内容上,特别要考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重视应用性内容,强调英语口语化,包括一日活动组织用语、教学用语、日常交际用语等等。
二、教育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样
教育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样,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对学前儿童实施外语教育时所要采用的方法与成人不同,施用于成人的教学方法在幼儿身上是行不通的,但是同时不同的教学方法又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对于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必须要寓教于娱乐,寓教于生活中,寓教于应用,这样才能让学前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和愿望。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同时,幼儿期儿童是认知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他们的思维方式又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并不严格强调知道的逻辑体系与知道的掌握程度,强调的是孩子们构建知识时的感受性,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对语言的兴趣及敏感性,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学前儿童的外语教学应尽量采用游戏化、生活化、情景化教学。如儿童节快到了,可以以儿童节为主题开展主题活动,其主题就是“Children’sDay”,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及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明白“Children’sDay”的意义,并学会说;当然可以选则国外的文化进行游戏教学等,如当圣诞节来临之际,多组织一些有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了解圣诞节的来历,学会说圣诞节相关的句子,如“MerryChristmas”等等。
双语教学的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语言的完整性,用外语来学习外语,而不是借助于母语。保持语言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对培养幼儿的语言是相当重要的。例如:你一边洗苹果一边对孩子说:“I’mwashinganapple.Doyouwanttoeatit?”会比教师先用汉语把要说的话要做的事说清楚后再告诉幼儿要好的多。前一种方法保持了语言的完整性,使幼儿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而不知不觉得学会可外语。而后一种做法即会让幼儿有种除母语以外的语言不是很重要的想大,不仅降低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还会引起语言上的混淆。
另一方面在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教材的选取方面也是尤为重要,要根据学前儿童本身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选择对学前儿童有利的,让其感兴趣的教材。再结合教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发到及至。
三、双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前儿童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初步的外语听说能力
从教学目标上看,以培养学前儿童兴趣以及语言是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兴趣的培养是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而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幼儿喜欢以快乐的方式接受新知,他们是在玩耍中得到知识、锻炼能力等。其次,孩子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在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中进行的。结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让孩子在直观中感知、在游戏中记忆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产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当孩子积累了若干个动物单词后,教师可自编一个边讲边练边玩的儿歌。
由于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实施直观教学、教学与游戏相结合,教学的全过程都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沟通,这就使得幼儿在没有教学任务压力的情况下,自然轻松地学习语言。另一方面鉴于幼儿有天生的好奇心,一种新的语言本身对他们就有强烈的吸引力,这对他们兴趣的培养也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实验说明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加,幼儿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也在增强,并促进了汉语的学习。遵循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就要强调听说经验丰富、以听促说、听说结合的原则。当儿童在早期逐渐获得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后,就会逐渐用所获得的语言同母语者同老师以及他们的伙伴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情感交流,这个时候教师或是家长一定要给予幼儿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让幼儿在经常性的使用中,逐渐形成了第二语言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了第二语言的习得和发展,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同时,家庭也是学前儿童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生活中有许多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家长要有目的地选择日常的事物,作为激发幼儿兴趣的素材。如逛超市时,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眼光,适时地用双语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如在游玩时,家长要主动地运用英语问候语向外国友人、朋友打招呼,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问候语的使用。又如,孩子喜欢看卡通片,家长可选择卡通和英语相融的碟片,让孩子在看看、玩玩中习得英语。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活动主要以兴趣活动为主。通过活动,儿童可以获得身心自由,处于精神愉悦状态。自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形式生动,范围广泛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情景中自由学习是相当重要的,不能让幼儿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双语教育的学习。当然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应根据学前儿童的特点、水平、需要以及内容的不同而选择。教师或是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而采取适合的有效的活动方式来促进幼儿第二语言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发展。
五、创设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
有人说,教育实质上是环境的再造。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刺激性原则。儿童的语言习得特别需要有大量的无处不在的听、说、读的多重语言信息的刺激。即要求为幼儿提供时时复现的语言环境,不仅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有机渗透,同时在儿童接触的其他环境中也要尽可能地出现,使语言多次循环,不断得到强化。可见环境的创造相当的重要。环境的创造主要是指物质环境的创设和精神环境的创设。物质环境包括场地、电教设备、操作材料(图片、粘贴、手偶、服装等)、教师用书、儿童用书、家长用书以及各种印象资料等。精神环境指的是:创设一个能够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的语言学习环境;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爱说、并能够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交往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接纳、自由、宽松、和谐、关怀、鼓励、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要利用一切条件尽可能为学前儿童创设丰富的外语学习环境。学前儿童学习语言主要靠“习得”而不是“学得”,就是说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上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然习得的语言机会。如在活动室播放外语歌曲或儿歌,选播英语录音带、电脑软件等。在区域角投放双语故事书、卡片等,让儿童耳濡目染地认知环境。
另外在家庭方面,创设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景,也是促进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与孩子形成一种良好、亲切的个人感情交往的氛围。多与他们玩,多给他们讲故事。在玩玩讲讲中自然渗透已学会的英语内容,互动中给孩子把听到、看到的内容进行充分复述的机会。如:将孩子已学会的单词标贴在家中相应的物件上,创设语言学习的氛围,增加孩子看、说、练的机会。又如,孩子前几天刚学会rabbit,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讲rabbit的故事,做rabbit的动作,看rabbit的图书等等。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练习、运用已学会的英语。
总之,同其他教育活动形式一样,对学前儿童实施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因此它该成为对发展有益的教育过程。虽然学前儿童具有学习第二语言的潜能,但是同时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多方位的支持与努力,发挥教育合力,摆脱目前存在的误区,正确处理好及时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关系,学前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幼儿在快乐中学习第二语言,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享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