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农村教育科学发展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村教育科学发展研究:加快农村教育科学发展节奏
静海县是天津市的全国“百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自实验区建立以来,尤其是在跨人新世纪的10年间,静海县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入,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荣获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教育工作先进县、幼儿教育先进县、教育督导先进县、电化教育先进县、特殊教育先进县、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等25个部级先进称号,树立起了教育强县品牌,开创了农村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静海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举措
静海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更新观念,增强发展意识,创新发展举措,落实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了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
1.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静海县委、县政府切实把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点工作来抓,始终每年坚持做好四件大事:一是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工作实行程序化、制度化领导,每年年初召开各乡镇、村街主要领导参加的教育工作会议,总结经验、表彰先进、部署工作,县四大机关主要领导出席,县委书记、县长讲话,主管县长作工作报告,这项工作坚持了25年;二是县人大、县政协每年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一次教育.监督指导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实施素质教育等工作,保障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三是县委、县政府把教育纳入县、乡镇、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教育工作列为对乡镇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终考核内容,权蘑占到6%;四是县财政年初安排财政预算时积极与教育部门沟通,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求,划拨经费时优先为教育拨付,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经费保障。
2.建立内外结合的教育管理制度,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静海县从1996年开始建立学校董事会制度,目前全县各中小学都成立了董事会。董事会一般由学校主办村的党支部书记或是当地党、政、企知名人士担任,相关村街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及社会部门、企业负责人为董事。学校董事会建立章程,明确职责,定期召开董事会议,听取学校工作汇报,决策学校重大事件。重点解决学校发展规划、办学经费、校舍建设、行政执法等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教育内部实施了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四制”改革,即校长选任制、教师聘任制、目标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其中,校长选任制按照民主推荐、组织考察、民主选举、党委审定的程序进行。自1994年以来,先后组织了五届校长选任,共有1137人次参加选举。全县学校形成了董事会决策、校长负责、内外驱动、和谐共进的管理机制,为教育发展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3.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升教育综合实力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和天津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等文件的要求,结合本县实际,静海县不断健全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经费连续多年保持了“三个增长”。此外,“三保一扶助”和“两免一补”④政策也得到了落实。静海县还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和校园经济,进一步丰富了经费来源渠道,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效果。静海县在改善办学条件上重点加大了经费投入,实施了四项工程:一是校舍楼房化建没工程。新建了静海一中、模范学校、模范幼儿园等59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改扩建了实验中学、第二中学等7所学校。经过几年的努力,校舍楼房化面积达到61.8万平方米,占全县学校建筑面积的95.8%;二是学校安全加固和功能提升工程。经过严格鉴定,对47所学校进行重建和加固维修,总投资达1.1亿元;三是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工作。o静海县按照“先农村后县城,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滚动推进,整体达标”的工作思路,对达标创建工作进行了整体谋划,农村与县城同步推进,校舍加固维修和现代化达标建设捆绑推进,薄弱学校和基础较好学校整体推进;四是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按照“传承、建设、积淀”的原则,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2006年10月,承办了全国校园文化建设高级论坛,6所学校被评为全国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全县各学校建起了较为规范的校史室和档案室,实现了绿化美化,教育信息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建立了教育局网络和网上办公系统,营造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相融合的教育氛围。静海县通过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使全县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均衡、品质的配置,教育综合实力得到了整体提升。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保障教育管理科学化的基本条件。静海县通过多种方式,抓干部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并使其量化和制度化。比如,要求每人每年读政治业务书籍,记读书笔记2万字以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2篇;每年定期开展“十百千”@教研、听课、查教案活动;每年举办领导干部读书班和青年干部、妇女干部、后备干部培训班;每年组织一批干部参加全市、全国举办的培训学习活动;每年选派3—5名校长到国外学习进修;每年从县城学校选拔一部分干部到农村学校担任校长;每年在农村学校选拔一批青年干部到县城学校挂职培训。总理曾讲过“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静海县着重从师德、业务和管理等几个方面抓教师队伍建设。每年坚持开展“做人民满意教师”的主题教育活动,制订出台了《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和《静海县教师行为要求》,引导广大教师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为人师表。实施教师专业化、青年教师培训和学历提高工程,提高各级各类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不断涌现。近年来,先后有4名教师成为部级学科骨干,11名教师成为特级教师,27名教师被评为县级名师,428名教师成为市、县级学科带头人。深入开展了“万名教师进万家”活动,密切了家校关系,促进了师生和谐、家校和谐,形成了育人合力。《中国教育报》、《天津日报》等媒体刊发了该县“大家访”活动,并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赞扬。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严格控制教师逆向流动,出台了《县城教师去农村支教的规定》和《关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规定》,每年选派部分县城教师到农村支教,每年表彰一批扎根农村的教师,并为边远地区教师浮动一级工资,激励广大教师扎根农村、献身教育。
5.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
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主题。静海县坚持以课程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创新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发展。一是落实课程计划,各学校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价机制;二是构建主体和谐高效教学法。全县形成了“以教研室为中心,协作区为辐射,乡镇校教科室为主体,校本教研为基础”的教研、科研网络,初步构建起主体和谐高效教学模式,基本实现了轻负担高质量的素质教育要求。近五年来,有50名中小学教师在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有40人次在全市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三是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为了给中小学生提供劳动实践教育场所,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社会责任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发展,静海县注重加强县、乡镇、校三级实践基地建没,形成了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实践基地260个。从1993年起,先后投资2000万元,建起占地600亩、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可容纳700人食宿、拥有4区10馆、年接待3万名学生学农、学军实践的县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四是重视学生特长培养。连续举办22届学生艺术节,连续10年荣获艺术节活动市级组织单位称号,连续5年在全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荣获农村区县团体总分前两名,连续4年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比赛,均获得前六名的好成绩,2009年在全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和中小学长跑比赛中荣获两个团体总分及时名,在全国初中学生女子足球比赛中荣获冠军;五是探索多元评价机制。推行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初步形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考核体系,对学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实践静海特色,打造教育品牌,始终是静海县发展教育的方向和目标。静海县经过不懈的努力发展,使各级各类教育踏上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学前一、二年人园率连续五年保持100%,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居全市农村区县前列。市级示范园、一级园和中心园建设达标数位列农村区县及时位。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合格率、完成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达到98.5%以上,毕业合格率达到98%。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7.5%以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并与本县学生享受同样待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3.5%,高考总体成绩连续八年稳步提高。职业教育贴近静海经济和社会发展,面向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瞄准企业急需人才,办学模式不断创新,办学形式丰富多样,每年培养毕业生、培训生四干多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以上。
成人教育逐步做实、做优。通过几年建设,17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达到市级一类建设标准,l所学校达到市级示范校标准,成人教育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参加“35l”工程培训@和技术短训达48万人次,推广农业新品种38个,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静海县在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静海县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教育的发展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不足
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教育经费实现了财政统一拨付,比例逐年提高,但与经费体制改革前相比,学校经费来源渠道更加单一,投入相对减少,再加上学校建设欠账较多,配套建设和日常维修费用明显加大,设施、设备标准不断提高,水、电、暖日常办公经费逐年增加等因素,学校教育经费不足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此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也不同程度的存在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协调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教师缺编、缺科、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农村学校班级普遍规模较小,加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增多,教师需求总量加大,现有教师数量无法满足教育需求。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学校的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缺乏专业专职教师,多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一定的年龄梯度,教师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青年和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3.品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希望子女接受品质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历史等原因,造成县城与乡镇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着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而且,品质教育资源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三、静海县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应对措施
新的历史时期必然赋予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以新的内容和新的使命。静海县牢牢把握教育优先发展这条主线,围绕教育发展总体目标,针对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不断开拓思路,盘活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全县教育的科学发展。
1.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发展的理念,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逐步构建起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教育体系。建立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互相促进的机制,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农、科、教的统筹协调,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农村的人才开发和技术进步。
2.完善投入体制。加大教育投入逐步健全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各级各类教育的经费投入。县政府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保障依法落实“三个增长”,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经费的来源稳定和增长。通过实施重点工程项目的方式,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建设改造、教育教学设旌装备升级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
3.建立制度保障,优化教师队伍实施新招录教师按比例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制度,严格控制教师从缺编单位向超编单位流动和农村教师向县城流动。开展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先进学校与薄弱学校“手拉手”结对子活动。实行“走教”制度,解决个别农村学校师资不足问题。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水平,解决生活、交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建立农村教师表彰奖励制度,鼓励教师扎根农村。启动实施队伍建设“222”工程,到2012年培养20名市级骨干校长和教师,培养200名县级骨干教师,培养2000名乡镇校级骨干教师,多方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
4.增强质量意识,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品质发展
在逐步扩大教育规模,完善教育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品质教育的需求。学前教育要加强私立幼儿园治理,提高学前三年入园率,加强乡镇中心园建设,提高办园质量。小学教育要突出抓好学校特色建设和学生特长培养。初中教育要重点抓好控辍保学,保障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和超过市颁标准。高中教育要在保障学生合格毕业的基础上提高率。启动布局调整,优化高中资源配置,办好特色高中。职业教育要借助创建部级职业教育示范校的机遇,新建职业教育综合楼,促进职业教育立体发展,打造静海职业教育品牌。成人教育要完成每年5万人次的培训任务,推动60%以上的村级成人学校达到“一固定、五落实”训的要求。
农村教育科学发展研究:农村教育科学发展
一、对照科学发展观,认清农村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1、城区教育与农村教育失衡。城乡二元教育发展使城乡教育差距拉大,农村教育问题较多。城区学校投入大,条件好,综合资源丰富且品质;农村学校经费少,条件差,还存在着不少危房,学生辍学现象较严重。
2、基础教育与职成教育失衡。与基础教育相比,由于经费、人员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各镇乡成人教育工作开展难度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工作成绩不明显,学校办学条件急需改善。农民教育与培训工作的相对松懈将逐渐增大城乡人口素质的差距。
3、中学教育与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失衡。高考和初中“联招”成绩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焦点,也是社会各界评判地方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这种定势使不少地区、学校把主要财力、人力投入到中学教育,使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发展明显滞后。
4、硬件建设与软资源失衡。有的地方采取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不注重内涵发展,而是外延式发展。很多学校花重金搞形象工程,而相对忽视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教学效率等指标的升级,使软资源隐性失衡。
5、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与普通学校建设失衡。与普通学校相比,一些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为“做大做强”,纷纷向银行借款,“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在硬件建设上不惜斥巨资,过分追求发展的数量和速度。而随着办学行为的日益规范,随着择校“三限”政策的逐步落实,这类学校的还贷能力将越来越弱,从而影响发展。
6、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失衡。与学校教育的集中性、单纯性、科学性相比,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对薄弱,存在着教育的复杂性、多元性和不规范性。不少教师感叹“5<2”(五天的学校教育比不上两天的社会教育),证明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尴尬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失误。
7、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失衡。残疾儿童、贫困地区农村儿童、下岗职工子女、流动人口子女等教育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令人担忧,教育发展需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以确保教育公平。
8、学校发展与人的发展失衡。不少学校过分追求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硬件建设,以及规模的扩大和师生数量的增加,忽略对全体师生思想、心理、情感和人文素质发展的投入和关怀。有的学校过分强调家长、成人、社会的当前的需要,忽视学生主体个人发展的兴趣、需要和未来生活的需求。过分强调学生的分数、成绩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和教师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等的发展,使学校发展与人的发展严重失衡。
二、实施“七大工程”,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平衡、协调发展
1、实施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工程,科学制定教育发展规划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服务,主要是培养各类人才和做出智力贡献。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要立足实际,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不能过分超前发展。要使各类教育既适应当地经济发展要求,又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必须根据现有的教育成本、发展成本、区域经济等相关因素,从经济、社会等角度,根据市场化原则,科学、、地测算近、中、长期的事业发展规模,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投入,从而实现农村教育事业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2、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工程,促进城乡教育同步发展
当前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策略主要应关注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整体标准化。农村教育办学标准化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不断对均衡发展提出新要求。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从整体上、面上达到标准化,缩小校际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当前,特别是要把排除农村中小学危房纳入教育工作“重中之重”,把排危作为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工程的奠基工程狠抓落实,并把排危工作与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有机结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农村学校的协调发展。
3、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速度
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教育扶贫制度,要把治理农村薄弱中小学和做大做强城区品牌学校同抓共举,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以防止城乡教育办学水平和效益差距越来越大。一方面,我们要鼓励教育干部到农村学校挂职,鼓励人才到农村学校支教,提倡城乡学校之间、师生之间开展“手拉手”等活动。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对农村学校和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对贫困地区学生升学就业给予适当照顾等。4、实施弱势群体关爱工程,确保教育公平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特困生档案,完善特困生救助办法。要办好特殊教育学校,为残疾儿童的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减轻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负担。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随打工的父母进城读书的农民子女将越来越多。各地在做城市教育发展规划时要对此做出科学预测,提前统筹规划。要改变以户籍制度为依据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使适龄儿童按居住地入学。各级政府可根据财力情况,考虑将本地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财政预算,公办学校要成为吸收流动儿童就学的主渠道。
5、实施新课改工程,注重以人为本
中、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在今后一段历史时期依然存在,新课改要注意引导和校正“指挥棒”的方向,使之朝有利于检测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发展能力等方向靠拢。新时期的农村中小学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为人的发展服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要借实施新课标契机,统一协调发展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幼儿教育等各类教育,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衡量各类教育的统一标准,使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共同提高。
6、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缩小城乡信息化水平差距
乡村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地理位置的相对偏僻,接受教育的信息点相对分散等特点,决定了乡村教育接受新教育、先进教育的速度和质量逊于城市教育。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点,农村学校可以利用“校校通”工程,加强农村教师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实现品质教育资源共享。农村学校可以利用“空中课堂”,开阔农村学生视野,使农村学生接受城市甚至国内外的先进教育。
7、实施农民教育与培训工程,缩小城乡人口素质的差距
各级成人学校要深入实施“燎原计划”,大力普及农村实用技术,提高农民参训数量和质量,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好务。各家长学校要加强对农村学生家长的培训,加强与社区、村社的联系与沟通,努力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一体化网络,在提高农民家长素质的同时提高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水平。
内容摘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要求我们认真总结教育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切实采取新的发展战略和对策,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关键词:教育均衡教育公平农村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发展新课改农村中小学农村学生弱势群体子女
农村教育科学发展研究:“好”字当头,推动农村教育科学发展
8月28日上午,总理在河北省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了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温总理在报告里阐述了为什么要重视农村教育以及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指明了如何发展农村教育并强调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好。农村教育的发展被提到了如此高的位置,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农村教育发展的春天已真正来临。
“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农民最需要学校、最需要教育”、“我们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一句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广大农民和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心声,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从另一个侧面来理解,也说明了中国的农村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湖南省怀化市地处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存在与全国其它地区一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更为严峻和突出。
诚然,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从温总理的讲话中,我们看到了希望与机遇。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抢抓难得的发展机遇,贯彻落实好温总理的讲话精神,以实际行动去拥抱“春天”。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五个好”。
规划一张好“蓝图”
实现农村教育科学发展,必须由一个系统、完备、科学的规划来引领。首先,将农村教育发展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在制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优先考虑农村教育的发展。其次,抓紧制订农村教育发展规划。按照总理提出的“学校的布局和班级规模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和地域分布等因素,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合理设置,不搞‘一刀切’”的要求,对县城、建制镇、乡村的教育用地、学校布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变化对教育的需求等因素进行科学论证,统筹考虑。目前我市正在制定包括农村教育在内的全市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完成后将提交市人大审议,以规范性文件对外,确保规划的性。再次,科学整合农村教育资源。统筹考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发展以及农村教育的规模、效益和质量,特别是在学校布点上,宜并则并,宜分则分,并中有分,分中有并,并分结合。既要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的长远发展,又要充分满足广大农村孩子就近入学的需求;既要让广大农村孩子“有学上”,又要让农村孩子“上好学”。总之,要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全市农村教育发展“一张图”、“一盘棋”,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
营造一种好氛围
怀化人民素有重教育人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近年来,全市上下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浓厚氛围。我们要继续保持好、引导好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发展农村教育的责任。各级党政一把手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及时责任人,要把农村教育摆上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定期听取农村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建立健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部门负责人联系农村教育工作制度;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及地方在农村教育发展上的职责,做到层层有责,层层负责,并将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纳入各级主要领导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作为表彰奖励和追究责任的重要依据。
相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能范围内积极主动为农村教育发展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建立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绿色通道”。
大力宣传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的感人事迹,及时报道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新成果和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让社会各界不断增强对农村教育的认同感,更加自觉地关心教育、支持教育、服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村教育工作美誉度,让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有成就感、自豪感,更加坚定从事教育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健全一套好机制
科学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并坚持做到向农村地区倾斜,坚持做到制度化、常态化。
要建立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分担机制。进一步明确并逐步提高各级政府财政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低标准,并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逐步增加一般性教育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更多支配教育经费的自主权;要创新农村教育融资方式,通过扶持农村民办教育、以地融资、“BT”模式等多途径筹措教育资金;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教师周转房建设,到2015年,使全市90%以上的乡镇中心完小以上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合格学校建设标准,教师周转房建设总面积达到11.8万平方米。
要探索和建立城乡教育良性互动机制。要把城乡互动、校际联动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大胆探索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办学形式,带动农村及薄弱学校发展;支持和提倡城市名牌学校到农村办分校或教育集团,创建“连锁学校”,将农村部分学校直接纳入城区名校的管辖之中;通过大力推行盟校制度,实施以强带弱、以强并弱和教师对流等措施,大力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化。
要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发展督导评估机制。将农村教育发展作为教育督导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的督导评价标准和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导向、鼓励、约束和调节功能,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打造一支好队伍
办好农村教育,关键在教师。要优化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五个“一批”:
“补充一批”:通过实施“特岗”计划、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与师范院校开展“顶岗实习”合作等办法,为农村教师积极补充新鲜血液。
“培训一批”: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哪个学科弱就培训哪个学科”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每三年对农村所有在职教师轮训一次。
“交流一批”:积极开展城乡教师对流,实行强弱结对、城乡结对帮扶,结对学校三年不变,教育资源共享,统一考核奖惩;积极实施以教师为主体的“名师带徒”工程,通过深入课堂、面授指导、专题讲座、教学示范等形式,实现“先进理念共享、资源共用、有效成果同享”。
“奖励一批”:每年表彰一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全市每两年评选20名特级教师、100名学科带头人、200名教学名师、20名校长,给予重奖。
“淘汰一批”:逐步建立良性竞争和待岗机制,打破教师的“铁饭碗”,对业务水平不高、教学能力不强的教师要待岗培训,培训后仍不信任教学工作的,要求转岗。同时,努力改善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重视农村教师的发展机遇,依法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着力解决教师思想、生活中面临的困惑、问题和后顾之忧,为农村教师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舞台。
交上一份好答卷
要把提高办学质量作为办好农村教育的核心任务。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创新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以创建县、市、省三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积极探索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及评价体系,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加强教学视导。市、县两级教研员、业务骨干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课堂,针对薄弱县市、薄弱学校、薄弱学科进行蹲点式的教学指导,及时指出学校管理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督促落实,不断夯实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
严格质量考核。建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对连续几年教育质量低的学校,责令限期整改。通过制度约束,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农村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进入全省中等行列,为广大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总之,基于我国较落后的农村教育现状和较薄弱的农村经济基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教育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的现实要求,树立普遍服务的教育理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政策,中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农村教育科学发展研究:统筹城乡教育,推动农村教育科学发展
统筹城乡教育,推动农村教育科学发展
——石柱县“五结合五发展”打造渝东品牌教育
当今时代,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一个竞争的时代,一个强者的时代。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拥有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民族核心品牌。品牌,成了我们价值的追求,实力的象征,交往的名片。曾几何时,石柱教育在渝东南片区独占鳌头,无论是教育规模还是教育成果都是渝东南片区的一张名片。重庆直辖后,渝东南片区很多县奋起直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石柱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如何振兴石柱教育,重塑石柱教育形象,是摆在县委、政府以及教委一班人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石柱县针对渝东地区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不足、教育结构参差不齐、办学行为认识不够等制约和影响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提高“普九”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狠抓行风和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坚持以“五个结合”为抓手,力促“五大发展”,着力打造渝东品牌教育,走科教强县之路。
一、坚持与教师自身建设相结合,促进内涵发展
在去年的全国 三、坚持与规范教育收费相结合,促进和谐发展
近年来,石柱县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以规范教育收费为突破口,促进和谐发展。在治理教育乱收费中,坚持教育在先、防范在前、监察到位、处理从严,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一是媒体监督、增强透明度。全县各乡镇组织中小学校采取召开家长会、学生会和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宣传收费标准、收费纪律,同时利用宣传栏、电视台、教育网宣传收费政策。在学校设立收费咨询台,解答家长、学生提出的收费问题。并充分利用石柱电视台“石柱新闻”时段对各中小学违规收费行为予以曝光,增强了透明度。二是深入督查、从严处理。采取多形式开展收费检查活动,将定期检查与平时巡查相结合,学校自查与上级复查相结合,一般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检查与
专项检查相结合。每年春秋两季都由县政府成立收费专项检查组,对全县32个乡镇学校进行重点检查,县纪委、县教委及时对全县学校收费进行逐校检查通报,彻底查处违规收费行为。三是完善制度、构建平台。采取搭建“规范教育收费与办学行为投诉平台”、构建县、镇(乡)两级联动的投诉查处机制等形式,建立健全学校收费预审制度、收费公示制度、收费监督员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的“四项制度”。四是整体联动、奖惩并举。建立治理教育乱收费台帐,实行两月一通报,一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同时向学生、家长发放“收费明白卡”;开展收费咨询进院坝活动和建设“教育收费规范年”活动等措施规范收费。今年以来,教育收费投诉明显下降,多数学校实现了教育收费“零投诉”。
四、坚持与优化教育结构相结合,促进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面临教育办学规模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专业设施设备严重奇缺等矛盾和问题。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该县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重要契机,紧紧围绕石柱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增长升级的需要,创新专业设置,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精心打造渝东地区较大的劳务输出人才基地。一是整合职教资源。整合校内、教育系统内、外部职业教育资源。在石柱县城新城区周边另辟新址,新征土地150亩,项目计划总投资10834.80万元。总建设面积65490平方米,组建新的职业教育中心,目前,新建工程已启动。二是加强“双师”型培训。按规定的有关标准,配齐教学所需的师资,以保障教学必须,针对骨干、示范专业,确保“双师型”专业教师达到60%以上。采用外送内培的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目前,成功举办全县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和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共5次,提升师生的职业技能。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15万,对返乡农民工加大了培训力度,建立返乡创业工业园1个,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三是学习借鉴促发展。通过选派教师到江津区挂职学习的形式,借鉴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要求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专业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四是不断探索新模式。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模式,加强与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同时,切实规范招生行为,坚决查处对利用单位和个人职权买卖生源,谋取私利的行为。
五、坚持与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促进科学发展
一是广泛开展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