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农村教育论文
1我国农村教师培训现状分析
1.1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近年来,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非常大,尤其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制定了很多旨在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推出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个人素养及专业化技能。但培训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问题是培训针对性不强。首先,农村课堂几乎很少存在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其次,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环境与城市学校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应与城市教师的培训有所区别。目前,各级教育机构为了提升教师的素质推出了很多培训课程,但并不都适用于农村教师。由于农村教师所在教育环境不同,他们需要一套针对性强的、符合其教育实际状况的培训课程来进行学习。培训的内容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1.2培训管理制度不完善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要场所通常是县级的进修学校,然而我们发现很多县级进修学校对教师培训的管理十分松散,没有完善的考核机制。教师在培训期间没有一个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对培训教师的奖惩力度都偏弱,不能很好地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这就使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时,教师所在的学校对培训同样重视不够,缺少相应的管理与考核机制。
1.3教师自身原因
首先,农村教师工作量大,尤其是很多偏远山村,一名教师身兼数职,不仅要负责日常教学,还要负责学生安全、校园管理等多项事务,根本无暇进行教师培训。其次,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差,教师培训与个人职业发展、教学质量的关系,乃至对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所以,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师培训都存有倦怠及侥幸过关的心理,这些都导致教师培训质量不理想。
2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对策
2.1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以往进行的农村教师培训,大多的培训课程都没有针对农村教师的特殊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角色来设置,应从培训内容、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相应调整。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实证的方法对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加以研究,设置适合农村教师的培训课程。其次,我们还可以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对培训的内容、课程进行选择和安排,使培训更具实际意义,提升培训效果。
2.2设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进行教师培训时都应制定实施完善的培训制度,使培训有章可循。同时,教师所在的学校也应当加大管理力度,对教师培训进行必要的监管和考核。将教师培训的表现纳入年终考核内容,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培训。
2.3坚持以人为本
教师是培训过程中的主体,因此,整个培训应当以教师为本。由于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因此在培训课程的设立过程中,要注意课程的实践性、培训时间的灵活性。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培训前的教师思想工作,使其充分认识培训的重要性,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在教师范围内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确保教师培训的效果。
3结语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是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应予以高度重视。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需要相关部门,所在进修学校,教师所在单位以及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明确培训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坚持不懈,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切实将培训要求落到实处,以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作者:徐晶 单位:公主岭市南崴子中心小学
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研究:浅谈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
摘要:用信息化带动教育快速、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但是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高,成为制约现代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在积极创设网络环境的同时,要大力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应以日常培养为主、短期培训为辅,因校制宜,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模式、日常培养任务,积极营造教师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环境。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促进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1.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1.1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硬件环境较差。
1.2 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缺乏积极正确的引导。
1.3 对校内组织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重视不够。虽然80%的教师参加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但是与工作实践中的熟练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的有关培训,以解决教师在应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条件的改善。
近些年来,教育部十分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1999-2003年,教育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截止2003年底,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初步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工作还仅仅是开始,成效是初步的。从总体看,我国绝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不能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效益的发挥,成为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之一。因此,《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贯彻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1 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创设一种新型教学环境。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方式体现出“自主、探究、合作”的特征,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真正落实。这样一种努力和方向,正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和要求的,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的。
2.2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践证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是造就高质量国民教育的根本保障和必由之路。教师是教育的及时资源,今天的教师,仅具有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活动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日趋明显,掌握和有效运用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涵,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重要专业素质和能力。
2.3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规范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市场,提高信息技术培训质量。目前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些地区培训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重复培训,乱办班、乱收费的问题比较突出;缺乏、统一、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一些培训班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教师教学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无法通过培训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去优化教学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培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推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健康发展
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
力,首先要研究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作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依据和引导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2003年4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开始委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研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4.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考试认证体系
4.1 建立开放、高效的培训体系,切实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培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将实施工作与加快推进区域性教师网联计划相结合,积极推进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整合共享品质教师教育资源,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利用“人网、天网、地网”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培训和实施工作。
4.2 加强培训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一步理顺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明确教师培训主管部门的责任,对教师培训进行规范管理,坚决制止多头管理、重复培训和乱办班的现象。以教育技术标准为依据,严把质量关,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将各地已有培训与本计划衔接的具体办法。积极探索实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与电大学历教育、自学考试、函授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网络学历教育中教育技术课程学分沟通互认的办法。建立评估机制,加强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评估,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提高本计划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4.3 加强政策研究,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各地要研究制定有利于本计划实施的相关政策,从实际出发,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出发,制定教育技术培训、考试与中小学教师职务晋升、资格认定等挂钩的具体办法,形成促进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
总之,教师现代教学技能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一系列改革,使中小学各类学科教师的现代教学技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提到真正提高,造就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应用,具有较高现代教学技能的专家型教师,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
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试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
[论文关键词〕西部地区 农村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从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调查人手,分析了西部偏远地区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培养对策。
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为了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配合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建设。
2004年12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颁布的及时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
2005年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项计划旨在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进而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2009年7月,我们对陇南市九县146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问卷调查,以期为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借鉴。
一、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
(一)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不足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80%的教师仍将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对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及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所处的地位与价值了解甚少。18%的教师认为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能力与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不大。长期以来,国家、各级地方和各个学校在教育技术培训方面也投人了不少人力和物力,但多数停留在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阶段,对于信息技术如何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对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整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的认识肤浅,其培训几乎是空白,而且无论是培训者还是被培训者都没有明确的目标。
(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不足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指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所设计的系统化的信息技术设施与条件,即实现教学信息呈现于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写作讨论、有利于信息反馈和教师调控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平台,十分有利于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与成长。西部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办学资金极其困难,只能维持现有的传统媒体教学,80%以上的学校都没有建成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个别学校只有简单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等,并且功能单一,根本意义上都无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对教育信息的运用能力不足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过程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能力、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相整合的过程。在具备基本信息能力的情况下,教师还应具备以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有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能够有效地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优化教学的措施,积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但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极低,15%的教师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传播媒体,40%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运用技能。45%的教师(尤其年龄较长的)对信息技术的基本运用技能还是空白。
二、制约西部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因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实践教育技术的工作中,制约和影响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因素,是来自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旧思想、旧观念以及受这些思想观念影响的思维方式。有的认为,教育技术只是电教人员和信息技术教师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其他教师不用了解;还有的认为教育技术纯粹是一个花架子、空壳子,没有一点实际用处,在教学实践中可有可无。尤其领导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更影响着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到整个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看起来属于技术层面,实际上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
(二)硬件建设不到位
硬件建设是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前提基础和条件,没有硬件建设就谈不上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具备了硬件条件的同时,还需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软件和潜件的建设,只有这样,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得以正常持续发展。而西部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办学资金极其困难,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建成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经济因素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匾乏
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软件、网络课程和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目前实行的新课程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作支持,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变革扩大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并为之提供更大的应用空间。而西部偏远地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没有适用的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技术的先进技术潜力就将难以被充分发掘,势必影响人们对信息技术作用的认识,进而阻碍现代教学观念的形成,影响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四)教师继续培训没有跟上信息化教育的需求
由于受办学经费短缺、师资不足、信息闭塞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许多教师无法接受相关的继续教育。即使接受短期项目培训,更多教师接受的是校本培训,由于许多培训教师本身并未受到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这样培训质量就很难得到保障。此外,从培训内容上看,基本上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接受培训的教师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此培训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
三、培养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
(一)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素质的提高
教师对于新的教育理念、新技术的学习途径主要依赖于培训。我们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当成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为了使学校的所有现代教学设备都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重视师资培训工作,一方面对在职教师大力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作为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另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也要为适应新形势作出相应的改革,对师范生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无论什么专业都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基础课程,各专业课程的教材教法应尽快增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重点应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使未来的教师能够自觉地将信息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
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从培训目标的确定上既要考虑基本技能的培训,也要注重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真正把教育技术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利用案例分析促进培训,再辅之以政策奖励,激励广大教师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有效地提高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学水平。
(二)加大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创建
因地制宜地开展学校教育技术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建设。既要发展经济适用的常规教育技术媒体,也要争取多建设计算机、互联网、网络教室等信息化教学设施,从而使二者优势互补。而当今农村中小学校财力薄弱,政府对教育的支出相当有限。因此,首先要保障硬件建设真正到位,各级政府及学校都要积极想办法,开源节流,筹措资金,保障以有限的资金投人获取较大的建设效益。这就要求我们方案设计要科学,充分考虑教学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本着实用、够用、可升级及兼容性原则来进行方案设计。
各级学校要根据教师教学的实际需求,在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完善学校软件资源的建设。根据目前基层教学需求,通过购买、下载或教师个人建立教学资源库是行不通的。学校领导阶层应按各学科实际需求组织相应的学科资源建设团队,各团队按学科课堂实际需求分析确定总体任务,制定任务完成的基本步骤,依照各自特长明确分工,这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丰富了教学资源库,满足了教学实际需求,也改变了以往资源各自为阵的现象,实现了资源的真正共享,促进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做好教师的评价工作
评估机制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及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同时学校也应建立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对培训和应用工作进行评价考核,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评价考核方式,实现评价多元化,强调把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全部情况纳人评价的范围。在开展教学评价时,应注意保护教师在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积极性,对教师的有益尝试和创新要采取恰当的方式予以激励。在评价考核的导向下,最终达到教师愿意使用、自觉使用、合理使用教育技术的目标。
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试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
[论文关键词〕西部地区 农村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从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调查人手,分析了西部偏远地区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培养对策。
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为了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配合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建设。
2004年12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颁布的及时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
2005年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项计划旨在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进而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2009年7月,我们对陇南市九县146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问卷调查,以期为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借鉴。
一、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
(一)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不足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80%的教师仍将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对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及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所处的地位与价值了解甚少。18%的教师认为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能力与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不大。长期以来,国家、各级地方和各个学校在教育技术培训方面也投人了不少人力和物力,但多数停留在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阶段,对于信息技术如何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对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整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的认识肤浅,其培训几乎是空白,而且无论是培训者还是被培训者都没有明确的目标。
(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不足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指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所设计的系统化的信息技术设施与条件,即实现教学信息呈现于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写作讨论、有利于信息反馈和教师调控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平台,十分有利于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与成长。西部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办学资金极其困难,只能维持现有的传统媒体教学,80%以上的学校都没有建成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个别学校只有简单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等,并且功能单一,根本意义上都无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对教育信息的运用能力不足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过程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能力、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相整合的过程。在具备基本信息能力的情况下,教师还应具备以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有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能够有效地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优化教学的措施,积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但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极低,15%的教师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传播媒体,40%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运用技能。45%的教师(尤其年龄较长的)对信息技术的基本运用技能还是空白。
二、制约西部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因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实践教育技术的工作中,制约和影响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因素,是来自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旧思想、旧观念以及受这些思想观念影响的思维方式。有的认为,教育技术只是电教人员和信息技术教师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其他教师不用了解;还有的认为教育技术纯粹是一个花架子、空壳子,没有一点实际用处,在教学实践中可有可无。尤其领导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更影响着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到整个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看起来属于技术层面,实际上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
(二)硬件建设不到位
硬件建设是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前提基础和条件,没有硬件建设就谈不上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具备了硬件条件的同时,还需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软件和潜件的建设,只有这样,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得以正常持续发展。而西部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办学资金极其困难,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建成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经济因素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匾乏
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软件、网络课程和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目前实行的新课程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作支持,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变革扩大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并为之提供更大的应用空间。而西部偏远地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没有适用的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技术的先进技术潜力就将难以被充分发掘,势必影响人们对信息技术作用的认识,进而阻碍现代教学观念的形成,影响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四)教师继续培训没有跟上信息化教育的需求
由于受办学经费短缺、师资不足、信息闭塞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许多教师无法接受相关的继续教育。即使接受短期项目培训,更多教师接受的是校本培训,由于许多培训教师本身并未受到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这样培训质量就很难得到保障。此外,从培训内容上看,基本上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接受培训的教师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此培训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
三、培养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
(一)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素质的提高
教师对于新的教育理念、新技术的学习途径主要依赖于培训。我们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当成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为了使学校的所有现代教学设备都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重视师资培训工作,一方面对在职教师大力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作为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另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也要为适应新形势作出相应的改革,对师范生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无论什么专业都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基础课程,各专业课程的教材教法应尽快增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重点应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使未来的教师能够自觉地将信息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
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从培训目标的确定上既要考虑基本技能的培训,也要注重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真正把教育技术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利用案例分析促进培训,再辅之以政策奖励,激励广大教师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有效地提高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学水平。
(二)加大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创建
因地制宜地开展学校教育技术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建设。既要发展经济适用的常规教育技术媒体,也要争取多建设计算机、互联网、网络教室等信息化教学设施,从而使二者优势互补。而当今农村中小学校财力薄弱,政府对教育的支出相当有限。因此,首先要保障硬件建设真正到位,各级政府及学校都要积极想办法,开源节流,筹措资金,保障以有限的资金投人获取较大的建设效益。这就要求我们方案设计要科学,充分考虑教学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本着实用、够用、可升级及兼容性原则来进行方案设计。
各级学校要根据教师教学的实际需求,在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完善学校软件资源的建设。根据目前基层教学需求,通过购买、下载或教师个人建立教学资源库是行不通的。学校领导阶层应按各学科实际需求组织相应的学科资源建设团队,各团队按学科课堂实际需求分析确定总体任务,制定任务完成的基本步骤,依照各自特长明确分工,这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丰富了教学资源库,满足了教学实际需求,也改变了以往资源各自为阵的现象,实现了资源的真正共享,促进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做好教师的评价工作
评估机制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及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同时学校也应建立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对培训和应用工作进行评价考核,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评价考核方式,实现评价多元化,强调把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全部情况纳人评价的范围。在开展教学评价时,应注意保护教师在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积极性,对教师的有益尝试和创新要采取恰当的方式予以激励。在评价考核的导向下,最终达到教师愿意使用、自觉使用、合理使用教育技术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