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医学生人文教育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医学生人文教育分析:医患关系中医学生人文教育分析
摘要: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的医治关系,同时也是医疗体系中的人际关系的关键所在。医学生是医科院校重点培养的医学人才,在医科院校实施人文教育,可培养学生的三观,使其具备人文素养。立足于目前医患关系及医科院校人文教育现状,提出新的创新模式和机制,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重要支持。
关键词:
医患关系;和谐;医学生人文教育
医学生是未来从事医疗活动和医疗事业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医患关系的主体,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具有主导作用。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医科院校过分的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1],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整体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导致近年来出现了很多医患关系方面的负面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医疗事业的发展,且给医生、护士这些天使一样的职业形象带来极差影响。面对当今的医患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不断下降,因此,探究人文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已成为现阶段医科院校深入研究的主要问题。
1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现状
从大的医患环境上看[2~3],我国目前的医患关系仍存在不和谐的现象,有学者认为,造成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主要包括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为医患双方的因素,而医方因素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例如,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医方则会以避免医疗风险和医疗责任为出发点,采取适当的防御性对策和医疗行为。患者方面原因,主要是一些患者对医院及医生的期望值过高,患者对医院及医院的信任度低等,均可能造成医患关系不和谐。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疗保险服务和保险制度不完善、医疗风险承担机制不健全等。此外,医疗保障制度的低覆盖、高水平的情况,以及法制不健全等因素均可能造成医患矛盾进一步激化。在现实中,医患矛盾的加剧和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医疗事故事件的发生时造成医学人文精神恶化和迷失的关键点。医学领域上的人文缺失,将造成医学目的的缺失,同时也可能造成医学思维上存在谬误等。此外,医护人员缺乏同情心、医护人员人格的扭曲等均可能造成医护人员对生命产生不敬畏的情绪。长此以往,在医学实践和医疗服务中,可形成与医学性质相同的但背离价值导向和医学本性的行为,造成医患矛盾不断加剧,从而增加了诸多不和谐因素。
2人文精神对医患关系的重要影响
医患关系是建立在特定人际关系上的医疗卫生实践活动过程,大众的健康需要和谐的医患关系作为支撑,医务工作者的价值就是实现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此外,社会的安定团结更需要和谐的医患关系。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依赖于社会上的教育和熏陶,更需要医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体会人文教育的内涵和内在价值。
2.1医学中的人文教育
医学并非一门纯自然的科学,从医学的本质上来看,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体系,医学将自然科学的属性和社会人文的属性结合在一起,而不是背离文化、脱离社会的纯科学。医学在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且始终渗透着人文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医学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文化现象,且可以在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医学与哲学、宗教、艺术上面的交流并非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指导科学发展的必然的内在需求和联系。因此,医学可以看做是科技、经济、制度和人文统一的生态系统。医学的人文科学是社会科学融合的科学类型,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医学价值和内涵也是极为丰富的。若是医学脱离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医学精神实质的丧失[6]。
2.2职业精神
医学,从本质上看,不仅是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人类的一门科学。人文和人道在医学实践中具有本质性的特征。医学应是一门充满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到对价值观念的判断,对生命的敬畏感,尊重生命的存在。作为医学生则在学习医学技术的同时,更需要将现代化的医疗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教会医学生从医者的角度为出发点,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安慰患者、关爱患者,对人的尊严和价值进行关心和追求。
2.3和谐医患关系
患者自身承受着疾病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再加上经济上的困难,但患者对疾病的治愈仍抱有希望,渴望得到来自人性的关怀和尊重。面对备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医务人员需要充分尊重患者、关心患者。医务人员不仅要利用自身的医学科学知识,更需要其具备人文关怀素养,从多层次、多角度实现医学上的人文关怀,实现心理上的慰藉,带动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此外,医患关系不仅需要简单的医学技术或法律手段进行调整,更需要人文精神进行调试。医患双方不再单纯的是技术上和机器上的对话,更应该是情感上的交流,在医院内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例如某医院在2014年患者护理满意度较低,且医患不和谐事件频发,对全院69名医护人员采取人文教育后,2015年全年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且医患不和谐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于2015选取86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和不和谐事件统计,与2014年863例患者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前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
3创新医科院校人文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更加侧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传递关爱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久而久之,造成医学生缺乏人文底蕴和人文知识储备,造成医患关系疏离,医院纠纷事件增多,对医患关系的和谐程度造成严重影响。医学生是医院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为顺应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其人文观念,这也是医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为创新医科院校人文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机制,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3.1强化人文课程教育
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课程是医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通过人文社会和医学科学知识的学习,医学生可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医患关系的本质以及医患关系真正的内涵。在未来的医疗实践工作中,医学生可站在医者的角度做到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真正的热爱生命,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2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教学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积极性因素和重要途径。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发展和教育实践的最终产物,体现着新时代医学生和教师的时代精神和人文素养,并通过塑造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于医学生而言,医院是特殊的校园,医院文化为医学生提供了成为医务人员的灵魂。在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后,医学生在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上对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这些基本的行业准则有更加明确和充分的认知。医院则更加强调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和患者至上的工作原则和服务理念,培养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帮互助的精神。
4结语
总而言之,医学人文教育具备自足价值,同时也关系到人类的终极追求和最终目的,并将其指向一个充满善意、和谐的医患关系。对于医科院校教育来说,人文精神是精髓,更是重点。即使人文教育难以立竿见影,但通过人文课程教育,在让医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体会到人文精神,并在日后的工作中践行人文教育的精神,做到真正的医者仁心,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给我国医疗发展带来促进作用。就目前的基于医患关系的中医学生人文教育来讲,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从和谐医患关系角度对人文教育需求提出了一定的见解,期望能够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努力探究人文教育的内在价值,促进和谐医疗事业的发展。
作者:邹瑾 单位: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心内科.
医学生人文教育分析:医务人员医学生人文教育启示
摘要
目的:以医务人员人文服务理念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原则,提出新时期医学生人文教育在新的社会环境和医疗行业现况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促进医学生在校学习和实习期间人文精神和理念的培育,为构建现代医学生人文教育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安徽省合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共499名医务人员进行人文服务实践调查并提供相应措施与建议。结果:499名医务人员中,468人(93.8%)认为医患沟通重要,427人(85.6%)认为交流不够导致医患关系紧张,405人(81.2%)认为改善医患关系主要取决于社会、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对自己工作服务水平和科室领导管理满意度较高。人文教育经历回顾显示369人(73.9%)认为大学期间有必要学习人文教育相关课程,422人(84.6%)认为工作以后有必要接受人文教育相关培训。结论:应加强医学生在校期间人文教育相关课程和工作以后人文教育相关培训,以期提高医务人员人文服务质量。
关键词
医务人员;医学人文教育;医患沟通;职业道德;满意度
1研究背景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疗服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现代的医疗服务已远远超出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传统范畴。患者的需求包括技术性医疗服务和人文性服务,后者是指在医护过程中除了为病人提供必需的诊疗技术服务外,还要为病人提供精神、文化、情感服务,以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1]。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医院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社会环境和医务人员从业环境的现状下,如何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学人文服务,是医疗卫生服务行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而促进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提高,需要医院内部人文环境的优化、医院管理者的身体力行、相关制度的保障特别是医务人员自身人文知识的学习与实践[2]。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医学学者的重视,国内各类医学院校也先后开设了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概论、医学史等学科,欲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让医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就树立良好的人文意识,拥有坚实的医学人文素养,做一名医术医德过硬的医生,用科学的人文的方式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宋宇亮[3]认为从整体上看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主流较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对于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增高、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等。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医疗服务商品化、诊疗手段物质化的现实情况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紧张的医患关系、医学人性淡漠等问题的出现呼唤着高水平医学人文教育的回归。当前,医学院校对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在重视程度、课程设置、考评方式、体系构建、实效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2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2.1调查对象2016年4月至2016年8月,以安徽省合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共499人。
2.2方法
2.2.1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的以下5个方面进行调查。(1)个人资料: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工作年限、月收入;(2)医患沟通相关问题现状;(3)职业道德相关问题现状;(4)满意度现状;(5)人文教育经历回顾。
2.2.2调查方法
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以匿名方式收集资料,并告知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如实填写,不涉及对个人表现的评价。现场发放问卷并现场收回,共发放问卷512份,回收有效问卷499份,有效回收率97.46%。
2.2.3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采用基本的统计描述对调查研究数据进行分析。
3结果
3.1医护人员个人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共调查499位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6人(23.2%),女性383人(76.8%);医生176人(35.3%),护士311人(62.3%)。
3.2医患沟通相关问题现状
本次问卷调查所纳入的499名研究对象中,468人(93.8%)认为医患沟通重要。在医务人员认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中:427人(85.6%)认为医患交流不够,330人(66.1%)认为患者及家属无理取闹,318人(63.7%)认为患者要求过高。不利于医患沟通的主要原因中:346人(69.3%)认为没有时间与病人沟通和缺乏沟通技巧,276人(55.3%)认为不会和患者有效沟通,244人(48.9%)认为患者不懂和不愿沟通。怎样改善医患关系的措施:405名(81.2%)医护人员认为需要社会、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398人(80.0%)认为需要政府制定相应政策,388人(77.8%)认为需要医护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380人(76.2%)认为需要患者及家属的配合,312人(62.5%)认为需要医院加强管理,286人(57.3%)认为需要医护人员加强对患者的关心与帮助。
3.3职业道德相关问题现状
调查显示,当有病人行动不便且只有本人来办理住院时,296人(59.3%)医务人员会选择帮助病人办理住院手续,193人(38.7%)会选择暂时不办、等他家人来,7人(1.4%)会让病人自己去办。医务人员对自己所在医院医务人员的人文服务评价:好者395人(79.2%),一般者98人(19.6%),不好者5人(1.0%)。医务人员对自己所在医院的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总体评价:好者399人(80.0%),一般者94人(18.8%),不好者3人(0.6%)。医务人员认为自己所在医院的医务人员在遵纪守法、遵循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操作规程方面:做得好者414人(83.0%),一般者80人(16.0%),不好者3人(0.6%)。
3.4医务人员满意度现状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对自己的服务水平和科室领导管理满意度较高;而对工作环境、工作量、人文关怀等满意度不高;值得一提的是,有44.5%的医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收入不满意。
3.5人文教育经历回顾
调查显示,在大学时每学期都学习有关人文课程者126人(25.3%),每年都学习214人(42.9%),没学习者155人(31.1%)。认为应该增加人文课程占所有课程的比例214人(42.9%);认为大学期间有必要学习人文教育相关课程369人(73.9%);认为大学期间学习的人文教育相关课程对工作与生活有帮助456人(91.4%);认为工作以后有必要接受人文教育相关培训422人(84.6%);认为工作期间接受过的人文教育相关培训对促进工作有实际意义355人(71.1%);有自己主动学习过人文、社科的知识301人(60.3%)。
4讨论
4.1医患沟通问题不容忽视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关系,是整个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4]。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治疗是遵循“身心共治法”还是“只见病,不见人”的原则,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临床治疗的效果[5]。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而医患沟通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相关研究指出80%的医疗纠纷是直接由医患双方缺乏沟通或者不会沟通导致[6];潘传德、王建华[7]调查表明,85.3%的医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是由于沟通太少引起,58.5%的患者同样认为医患之间缺少沟通。2005年卫生部通过对北京协和、北医三院等多家大型医院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医患沟通[8]。本次调查结果同样显示医患双方均认为医患沟通严重不足,提示我们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且医方应成为先行者和主导者,要求医务人员具有良好的政治心理素质、高深的专业素质和广博的人文素质。
4.2职业道德在于科学理念指导
医护人员职业道德培养是医学发展的需要。就职业道德而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对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较高、医务人员能够从患者角度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有高度的责任感、对病人负责,且对自己所在医院的人文服务、医德医风、遵纪守法、遵循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操作规程等方面均较满意。但不可否认的是有极个别医务人员由于价值取向偏差,工作强度过大导致情感淡漠等原因出现职业道德素质下降现象,这就要求相关人员需要把握正确的思想教育思路,关注重点群体,探寻适当的激励措施[9],以求塑造良好医生职业道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推动医改顺利进行尽一份力量。
4.3满意度现状
就满意度而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对除工作收入外,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对自己的服务水平和科室领导管理满意度较高;而对工作环境、工作量、人文关怀等满意度不高。国内曾波涛[10]、顾松涛[11]调查结果表明,公立医院医生工作满意度是导致其是否离职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有研究表明,医生工作满意度与病人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较差的医生工作满意度可能会引发医生离职、服务效率下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等现象[12-14],提示我们应采取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例如建立合理公平的工资待遇体系、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等。
4.4人文教育经历回顾
就人文教育经历而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人文教育经历与工作后需求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且医学生及医务人员自身对医学人文教育主观上也具有较高的需求。提示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增加医学生在校期间相关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和实践,缩小教与用之间的差距,以求达到学校教育与医院工作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例如目前医患沟通是医生必备的临床技能之一[15],也应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16]。加强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强化医学生学习期间和医生工作后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达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和不断改进医疗质量的目的。
总的来讲,医学人文教育主要针对医学模式演进、医学与人类文化和社会关系、医学实践中的心理和行为、医患沟通等方面,进一步培养和完善医学生及医务人员的同理心和沟通能力,达到热爱生命、遵守职业准则、维护职业道德,尊重和关爱病人的价值观和人文关怀理念。
作者:杨康正 高长林 彭旭霖 刘家园 王瑞雪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
医学生人文教育分析:医学生人文教育思考
[摘要]
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社会科学。随着教育本质的回归、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的需要,民众认识到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助于防止医德滑坡和减少医疗纠纷。为此,在学校教育阶段主要通过提高师生认识、改革课程设置、提升校园文化、参与社会实践、完善评价体系等环节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在医院教育阶段主要通过院前教育、入科教育、病房教育、手术室教育、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教育等环节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
[关键词]
医学生;人文教育;强化
《西氏内科学》开篇写道:医学不是纯科学,而是一种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职业,深深植根于很多门类的科学中,并实践,为人类谋取利益。医学实践远不止限于把科学原理应用到特定的生物学异常上,而应始终以患者的幸福为主要目的。医学科学越发展,医学上的无知也越多,医师的道德约束、为患者服务的基本职责不会发生改变。爱因斯坦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大医精诚,当以“仁爱”为本。“仁爱”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医学亦是“仁学”,故有“医乃仁术”之称。
1医学特点
由于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以医学既不是纯自然科学,也不是纯社会科学,具备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因此医学教育也就包含医学科学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前者“求真、求实”,关心“自然人”,后者“求善、求美”,关注“社会人”;前者重“分析”,后者重“综合”;两者统一于“人”这个共性。离开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就失去存在基础;离开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则成无根之木[1]。所以,再先进的医疗设备、再精湛的医术也无法给患者提供人文关怀;但仅有好的医疗环境和人文关怀,而没有妙手回春的医疗技术和现代化医学仪器,也无法满足民众的健康需求。多年来的临床教学实践认识到,缺乏人文素养与悟性的外科医师,即使做上千例某种手术,也顶多是一个手术匠;相反,具有良好人文修养的外科医师,也许只做几十例手术,便可能有新的发现和创新[2]。
2医学现状
2.1科学主义和技术至上主义泛滥
自西医学进入中国以后,尤其是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广泛使用,医院里装备各种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所有诊断结果几乎都来自先进的仪器,所有治疗也几乎依赖于昂贵的设备。科学主义和技术至上主义使人们相信技术决定一切,只要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人的健康就能得以保障;只要到大医院找到好医师就没有看不好的病。结果就是大量患者蜂拥去好的医院、看好的医师,导致看病难、看病贵;而大医院的医师无暇体会患者的心境,忽略患者的心声,使医患关系物化,医患关系紧张。导致这一结果原因在于:①医学科学认识的局限性。现代科学尽管已经能够上天入地,但是科学对人类自身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水平。临床上许多疾病不能诊断清楚,许多疾病无法治愈,不断有疾病产生。这也就是人们经常说“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原因。②医学技术的双重性。疾病诊断治疗手段如同一把双刃剑,如果正确运用会造福人类,反之则会贻害无穷。如药物存在有效性和副作用,手术本身存在安全性和彻底性等问题。③新技术的伦理学要求。片面强调医学技术的科学价值,而罔顾人文价值,会产生许多新的伦理学问题。如应用超声技术进行性别鉴定、器官移植、克隆技术、肿瘤新技术新疗法的推广等。④个体性差异。即使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在每个患者身上的表现也是千差万别,因此诊断和治疗也存在差异,任何医师都不可能包治百病。在医学科学面前,医师和患者都是弱势人群,医师也可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所有医疗参与者(政府、医院、医师、患者和家属)都要尊重医学科学,回归理性。
2.2医学的社会属性凸显
①疾病发生的社会性。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疾病的发生除与人的生物属性相关外(个体差异),大部分慢性病的发生与社会环境有关,尤其是许多社会矛盾导致的心理因素可诱发多种疾病。②医院定位失准。究竟是把医疗服务定位为公益性还是市场性,政府似乎很矛盾。改革开放后政府把医院推向市场,医院出售医疗服务产品,患者付费,医患关系物化(医院不存在商品交换的对等原则);政府投入不足,医院自负盈亏,通过收取药品、医疗器械提成来完成医院的运作,导致自费比例增加,患者看病越来越贵;医务人员服务价值没有体现,于是搭顺风车吃回扣;紧张的医患关系,又使部分医师为自保而采取过度医疗,无形中增加看病贵的问题。③行业管理掣肘。如果说看病贵与医院定位错误有关的话,那么看病难则与行业管理相关。在中国,看病存在“难”与“不难”两个方面,说“难”大概主要是指在大型城市的大型医院看病难,而在大型城市的中小型医院和中小城市的医院,看病“不难”。破解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政策引导。行业管理部门不断地开展三甲、三特、重点专科、绩效等各种排名评比,任何一种评比都可能使优势医疗资源不断集中,人为地造成看病难;同时可能出现权力寻租,增加医务人员的负担。大型医院内部发展的事情还是交给医院自我管理比较好,行业管理应该更多地关注医院布局和中小型医院的发展。只有中小型医院发展起来,捋顺分级诊疗流程,才能破解看病难这一难题。④媒体的推波助澜。一方面,一些不良媒体人把医疗专业问题不假思索、不加分析地报道,在紧张的医患关系上火上浇油;另一方面,媒体开展的疾病诊治栏目,使辨别能力不强的民众在疾病的恐惧不安中寻求到大医院就诊,出现中国独有的另一种过度医疗现象,增加看病难。导致医学临床现状既有业内因素,又有社会因素,客观上造成看病贵、看病难、新技术的滥用和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面对复杂的社会因素,需要患者理性对待疾病,政府不缺位、不越位和不到位,新闻媒体要当好沟通医患的桥梁。总之,和谐医疗是中国梦的健康保障。
3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3.1回归教育本质
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也可以说,教育是培养良好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等)的过程。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过分注重知识技术的灌输,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造就一批有“知识”而没“文化”的人。
3.2医学模式转变
21世纪,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作为医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有厚重的人文素养,直接或间接地提升医学生的道德伦理、人际沟通等能力,提高现代医疗服务中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
3.3社会需要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和大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期望更趋于理性,其更关注就医环境、就医体验和生活质量。相应的,医院也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阶段,不仅要求医师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求其有高尚的医德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所以,医院在考查应聘者时,并不是以医学专业知识作为惟一的评判标准,而是综合考虑应聘者的医学知识和人文素养。
4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实施
4.1学校教育
虽然说家庭是孩子的及时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及时任教师,但是学校教育仍然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地,而医学高等教育则是医学科学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的基地。有研究发现,医学院校中,73%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氛围不够[3]。
4.1.1提高师生认识
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反对纯专业教育观和功利主义教育观,建立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4.1.2改革课程设置
医学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包括医学人文教育、医学基础教育和临床教育三部分。人文教育课程包括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美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人文素质教育,并进行礼仪、语言、沟通等学习,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有利于从医生涯,并在未知的生命探索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4.1.3提升校园文化
净化校园环境,坚守一片净土,铸造医学教育的神圣殿堂。①建设教师队伍。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就是为人师表的园丁。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具备的人格、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精湛的专业知识。②营造人文氛围。开办系列学术讲座和人文社科讲座;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体育、演讲、唱歌、辩论赛等;建立学生社团,如绘画、摄影、舞蹈、书法、文学、诗歌、音乐、武术等;美化校园景观,如中外医学名人雕塑、文化长廊、校史展览等;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占领人文教育阵地。
4.1.4参与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和历史遗迹、文化遗迹,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各类博物馆;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帮扶孤寡老人、孤儿、残障人士,学会对生命的关爱,增强社会责任感;定期组织学生深入临床一线,体察医师在有些疾病面前那无助的眼神,学会对生命的敬畏,增强职业荣誉感;定期教育学生心存感恩,面对捐献的遗体和实验动物尸体时,学会对生命的尊重,增强人生紧迫感。
4.1.5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除包括学习成绩以外,还要包括思想品德、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
4.2医院教育
4.2.1院前教育
强调医院以病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的宗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4.2.2入科教育
回顾专业发展史,重点介绍业内专家、介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制度。
4.2.3病床教育
在病房,首先由带教老师进行问诊和查体,问诊时注意避免诱导、暗示、套问等,查体时注意保暖,查体顺序一气呵成,避免反复调整患者体位,细节中体现出“医者父母心”的情怀和对患者的关爱。然后由学生独立进行问诊、查体,并提出初步诊断和治疗措施,书写完整病历和病程记录。使学生熟悉临床工作程序,学会与患者沟通,锻炼临床思维能力,对疾病诊治过程有完整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
4.2.4手术室教育
在手术室,通过观摩外科医师手术前刷手、术野消毒、铺巾、术中轻柔仔细操作等,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外科医师的“仁心仁术”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4.2.5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教育
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医师诊治疾病的前提。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对疾病的认识存在差异,只有充分地相互沟通、达到彼此理解,才能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由于胸外科患者中肿瘤最常见,因此应该叮嘱学生避免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检查申请单尽量不写癌症等字样。胸外科疾病有时病情变化较大,在治疗或抢救过程中需要沟通病情和签署知情同意书,在与患者家属沟通时,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病情,目的是使患者家属充分理解疾病的程度,并从患者及家属角度提出治疗措施,充分解释治疗的必要性和风险性,并留有余地,体现出对患者的关爱和体贴。培养学生面对不同场合、对象时的沟通交流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责任感[4]。
总之,培养既有科学头脑又有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需要从医学生的教育开始,人文教育中没有科学教育是残缺的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中没有人文教育是残缺的科学教育。为适应医改需要,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必须深化医学高等教育改革,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之路。
作者:刘宝东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
医学生人文教育分析:医学生人文教育缺失及对策
摘要:
医学专业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属性,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医院、家庭以及社区的以预防保健为主的医护人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完善的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满足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高职高专;医学;人文教育;综合素质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医疗救助由诊断治病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保健为主的医疗模式,不仅要求医学专业学生具备高超的医疗救助技术,而且还要具有人文素养,以此实现对病人的精神关怀。高职院校医学专业教育属于人才培养周期短、就业岗位需求大的教育模式,因此基于实践岗位的要求,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必须重视人文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一、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实施人文教育的意义
医学兼具社会性和人文性,医学的终极价值是医学人文价值,因此开展人文教育是高职高专医学学生培养的必然选择:首先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是医疗卫生改革的现实要求。医学卫生改革要求医护人员要具有的综合素质,加强对病人的人性关怀,因此作为培养医护人员的高等教育必须重视人文教育,降低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其次开展人文教育也是医学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让学生具备素质。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人文教育可以提升学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三有助于缓解“医患紧张关系”,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当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如同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所言,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医疗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因此为消除医患关系的根本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高职高专医学人文教育缺失的表现
虽然近些年高职院校强化了人文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当前教育模式的束缚以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得高职高专教育存在人文教育缺失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1.人文教育理念边缘化
医学专业属于专业学科知识性比较强的专业,基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的现状,高职院校在开展医学专业教育时会侧重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需要在有限的两年半课时下完成四年制或者五年制的本科课程,使得高职院校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人文素质教育。从而导致人文教育的发展空间比较狭窄,并逐渐退出高职教育体系。
2.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科目比较少,虽然高职院校意识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主要是以“两课”为主,而忽视其他人文课程的设置,结果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缺乏针对性;其次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所用的教材比较陈旧枯燥。从当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所使用的教材看,教材内容多以过去的事件为主,而缺乏对当下案例的介绍;高中与高职知识结构没有有效的衔接。我国高中实施的文理分科,这样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基于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导致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了解比较少。
3.教育评价机制不科学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仍然是侧重技能考核,人文素质考核以笔试成绩为主的模式,这样的考核模式必然会导致忽视人文教育。具体表现在:高职院校考核评价主要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测试,强调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操作程序、技能的掌握,而衡量学生人文教育效果的手段则是通过期末思想政治考试,通过分数判断学生的人文精神;另外高职院校在考核主体上也比较单一,忽视了其他主体的参加,导致在人文教育上存在局限性。
三、高职高专医学人文教育的对策
人文教育是科技与艺术融合的途径,开展高职高专人文教育对培养社会实用型医护人员、发展高职医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基于高职人文教育缺失现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1.转变观念、树立人性化的医学教育理念
转变观念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先导。首先高职院校要改变以往只重视人才技能培养,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观念。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将人文教育置于高职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将人文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树立人文教育的意识,实现学生实践能力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其次树立改进意识。在高职医学教育过程中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必须要及时调整人文教育的内容等,根据市场动态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以此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要求;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也要重视人文教育,从主观意识上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
2.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
课程设置是人文教育的基础,教学方法是实现人文教育的途径,因此基于当前高职人文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一是要构建与高职医学教育相适应的人文课程体系。人文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与医学学科边缘交叉课程以及多学科融合形成的综合课程。高职院校要根据教学进度合理的选择相应的课程体系,以此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二是实施弹性化的人文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在课程安排上应该在确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按照大学科、宽口径的要求对人文课程进行整合,根据学生的职业岗位选择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保障课程的针对性及时效性;三是开展多样式的人文教育活动。实践活动是人文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各种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修养,因此高职院校要开展多种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3.构建科学的考核体系
一是要建立多维的个性化评价体系。对人文教育的考核必须要改变以往的以分数为主的模式,而是要实现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动态情感与价值观的多维度综合评价;二是建立多元化的主体评价模式,将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医院临床人员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三是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教育良好氛围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该从学生所处的现实条件出发,依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特点以及社会对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相关需求,为其在教学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提供条件,在具体情况下有的放矢地进行人文素质养成。学校应该尽量减少他们与本科生之间的竞技和比赛,多创造一些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为他们展示才能创造平台,帮助其立信心,让他们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受到启发,增强能力,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作者:郭秀成 单位: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生人文教育分析:医学生人文教育不足与对策
[摘要]
“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投毒致死案(以下简称‘复旦投毒案’)”中,林森浩从一个学习救死扶伤技术的医学生堕落为一个杀人犯,充分反映了我国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反思“复旦投毒案”,探究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医学人文教育不足的原因,完善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体系,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让医学生在医学精神和医学技术上回归救死扶伤的天职。
[关键词]
复旦投毒案;医学生;人文教育
2015年,备受社会关注的“复旦投毒案”的罪犯林森浩被依法执行死刑。当我们将焦点从令人心痛的案情转移到当前国内高校医学生人文教育现状,我们不得不反思当今国内高校医学生人文教育存在的诸多不足,追问其根源,探索解困之路。
一、我国医学生人文教育不足的现状
1.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计不完善。
我国医学院的医学人文课程所占的比重有限,约占总学时8%,其中86.21%为思想政治课程。在人文课程设置时间上,主要集中在及时、二学年,当学生进入医学专业课程学习和临床时间教学阶段,几乎中断了医学人文的教学,导致人文课程体系缺乏横向的关联性与纵向的序贯性[1]。同时,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形式大多为选修课和阅读、社会实践,开展程度取决于各学校情况和学生兴趣,缺少统一标准和衡量指标[2-3]。教师开课的随意性与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破坏了人文知识的系统性,严重削弱了人文教育的教学效果。
2.医学人文教学方式不丰富。
当前医学人文教育依然以集中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师生互动,以书面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要形式,教学呈现方式单一;教材没有根据医学生的特点个性化设计,不能满足医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各行其道,相互脱节;教学内容偏于理论化、简单化、片面化,理论与临床医疗实际脱离。
3.医学人文课程学习不积极。
一方面,囿于庞杂的基础医学内容,医学生往往无暇顾及人文课程;同时,医学人文课程在整个教学评价体系的比重不大、学分不高,也使医学生更偏向于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临床实践经历和教师的引导,医学生对人文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学习目的不明、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4.医学人文教育效果不理想。
“复旦投毒案”并非个案,就在该案发生前不久,昆明医科大学也发生一起砍人事件。暴力伤医事件愈演愈烈,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人文缺失,医学实习生不尊重患者的事件屡遭曝光,医务人员屡遭伤害,反映出从医者在自身人文素养的培育、心理健康建设、医患关系引导等方面存在着普遍而严重的不足。
二、我国医学生人文教育不足的原因
1.顶层医学人文教育不重视。
整个医学教育体系对人文教育的不重视是当前医学生人文教育问题重重的根本原因。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高校实行了科技与人文教育相分离、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行的政策,重理轻文和智育至上成为院校办学普遍的价值观念,医学生人文教育被削弱。
2.实际医学教育体系不完善。
基础教育、临床教育和人文教育本应是医学教育的三大支柱,不可偏废。然而当前国内高校医学教育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都“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术能力的培养”[4],没有从教育理念上认同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明确将人文素质列入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上,没有形成完整的“医学—人文”学科体系,人文学科教育与医学专业教学互相脱节,人文学科的教学分散在医学之外,教材和课程设置没有系统性;在教学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指标[5]。这一切成为当前医学生人文教育失效的直接原因。
3.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
人文社科教师对于医学知识缺乏基本的、系统的了解,不能根据医学专业教育的特点,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中有机生动地结合医学知识和临床事例进行授课。同样,医学专业教师又没有很好的人文学科背景,缺乏深厚的人文学科功底,一般都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在医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缺少对人文知识的渗透。
4.医学人文教学方法手段陈旧。
教学手段创新意识和创新成果有限,教学形式单一,极大地影响了人文教育的成效。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但教学方式仍以以学生被动接受、传统的灌输教育为主,学生与老师缺少交流,,阻碍学生人文知识的内化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改变我国医学生人文教育现状的对策
1.转变医学人文教育理念。
20世纪80年代,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CME)及英国医学委员会(GMC)提出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学教育。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IIME)公布《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提出7种核心能力,其中4项与医学人文素质有关[5]。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制度规范也对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医学生教育体系应当顺应时展,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医学人文教育,找回人文教育在医学教学及评价体系中的应有地位,为未来医生职业生涯的人文素养和从医技能奠基。
2.完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
在不增加乃至合理减轻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以医学生实际岗位需求为出发点,打破学科界限,突出学科交叉互动,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完善课程设计,增加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患沟通等人文课时的比重,合理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加深各门课程之间及其与临床工作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人文素养培育贯穿医学生培养的全程。及时,完善医学生人格培养的课程内容。复旦投毒案表明,加强医务人员人格培养和美德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医学人文教育应当帮助医学生唤醒对生命的仁爱和敬畏,着力重塑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医学追求和理想信念。第二,完善医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内容。有关调查表明,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普通青年,其症状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焦虑等方面[6]。应当引导医学生正视职业压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及充足的工作热情,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服务。第三,完善医学生沟通技能的课程内容。在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外一致承认的疾病确诊率仅为70%,各种急症抢救的成功率也只在70%-80%[7]。医患双方积极充分的沟通,能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医疗实践的特点和医学发展水平的客观局限,以及理解医师职业的艰辛,促进医生与患者的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为达到有效沟通,应在医学生人文教育中加强沟通意识和沟通技能的培养。第四,完善医学生文明礼仪的课程内容。医学生人文教育中,注重文明礼仪和习惯养成,让医学生逐渐树立文明礼仪的意识,遵守文明礼仪的规范,从而在岗位实践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树立病人至上的理念,以端正健康的形象、简洁规范的着装、文明有礼的言行,给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品质有效的服务。第五,完善医学生法律素质的课程内容。“复旦投毒案”发生后,林森浩的177名同学校友联合签发求情信,企图以舆论阻止林被判死刑,集中暴露了当前医学教育中法治教育的缺失[8]。医学人文教育应当开好上好医疗卫生法制课,引导医学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树立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思维,让自己的从医行为在法律的阳光下执行,让自己和患者的合法权益都得到法律的保护。
3.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力量。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加大对人文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创新教师考核机制,细化人文素质教学考核指标,将教师的人文精神培养纳入医学教育体系中。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注重医学类和人文类教师专业素养的互融互通。人文学科教师应当深入研究临床医疗现状和医患关系,了解医疗实践中人文精神的内在实质以及人文精神的可实践性;医学专业教师应当提升自身人文素养,自觉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融入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疗实践。
4.丰富医学人文教学手段。
医学人文教育中,应将医学技能活动的提高和人文修养相结合,使得人文教育更加贴近学生,以提高实效性;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络技术,利用音视频网站、QQ、微信等形式,探索建设“互联网+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的多角度多方位终身覆盖;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促进理论知识和能力训练的有机统一;要善于运用体验式培训、课题型社会实践研究等新型人才教育培养方式。
四、结语
医学人文教育要高扬爱的旗帜,以提升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为目标,加强国内外横向比较和研究机构、医学院校、医疗机构三者间纵向联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教育管理者、教学承担者、临床实践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丰富和改进顶层设计、课程设置、师生参与度和临床实践反馈,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为关爱医患双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共同攻克医学挑战服务。
作者:章天顺 单位: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