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城市建设科学发展探索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城市建设科学发展探索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城市建设科学发展探索

城市建设科学发展探索:实事求是,以思想大解放推进城市建设科学发展

解放思想就是想事做事,对于决策层的领导干部来说,工作能力大小,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近年来我区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建设改革创新力度明显加大,城市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城市的凝聚力、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这得益于全体干部职工思想不断解放,观念的不断更新,得益于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但也要看到我区建设事业发展和改革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一是城镇基础设施水平与现代化城市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二是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进展不平衡,投融资的路子仍需拓宽;三是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城乡统筹的措施有待加强;四是规范建设市场秩序的任务仍然艰巨;五是建设类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破除影响跨越发展的思想障碍,着力解决“满、窄、庸、浮”四个方面的问题。破“满”,必须牢固树立干大事、创大业、争、永不满足、跨越发展的观念;破“窄”,必须树立宽阔的眼光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科学执政的能力,不断提高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素质和水平;破“庸”,必须牢固树立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思想,以奋勇争先的精神和工作,求新跨越,求大发展;破“浮”,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扎实工作,埋头苦干,务求实效。从而在工作中实现精神状态力求突破,工作方法力求突破,破解工作难题障碍,在转变作风中求突破,推动城市又快又好的发展。

具体到工作实践中,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从规划入手,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中心区规划,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规划和西片、东片、石化区规划,明确城市功能组团区的划分,建设一批高品位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二是从建设入手,塑造城市形象。坚持拓展骨架,加快市政道路建设;以创建文明城市为目标,城市增绿实现新突破,以增绿扩绿为重点,点、线、面、亮化同时铺开;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同时推进旧城改造和小区建设;三是从管理入手,提升城市形象。集中力量开展小街小巷整治和“牛皮癣”治理,建立城市长效管理体制,确保城市环境的整洁优美。

一、认真学习,以思想大解放促进思想观念大转变。

解放思想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确保思想解放与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解放思想要破除“三种观念”,树立“三种精神”。习惯性思维和主观偏见,突出表现为思想禁锢、思想僵化和思想懈怠,它直接制约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是人们解放思想的较大瓶颈。因此,解放思想必须打破思想禁锢,摒弃一切束缚发展的观念,克服各种困难,促进思想的解放。领导干部解放思想关键是要把自己摆进去,敢于自我揭短,找准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消除思维定势的干扰,突破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解放思想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动发展,因此解放思想必须以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为出发点,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为检验标准,保障解放思想符合人民群众利益。

二、打造精品,克服细节“凑合”意识,科学推进,提高城乡统筹建管水平。

要强化“精品”意识,克服“凑合”意识,实现由大到好的变化。这几年的发展,把大亚湾区的城市框架拉开了,但如何从粗到精,特别是在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当中,必须与市同步,在细节上决不让步。要更加科学地推进城乡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规划管理、土地管理当前出现的问题日渐突出,已成为现代化石化新城、滨海城市、绿色港湾建设的障碍。因此,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城市建设特色是当前城市建设发展的首要问题。打造城市建设特色,目的就是要彰显城市的个性,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整体价值,在打造城市的特色个性中,必须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联系起来,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联系起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联系起来,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着眼于提高市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高城市的整体魅力。

同时,开展大亚湾城建综合执法局筹建工作,按照“大城管”的要求,主动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推动城市管理从传统的市政管理向经济、社会、市政、市容、应急等管理拓展。理清关系,完善城市管理网络,推进“城管进社区”,把管理触角延伸到基础,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城市管理体制,促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逐步实现城市管理的城乡一体化。运用经济、科技、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推进“数字城管”,建立信息化、网格化城管模式。

三、以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为目标,加大规范建筑市场和现场监管力度

一是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加强招标投标过程的监管,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市场秩序,强化工程开工前施工许可环节的监管,把好建筑市场准入关,不让不符合条件的建筑企业进入我区承接工程;加大对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预防和减少工程款拖欠有效机制。

二是加大施工安全监管力度。推行“平安卡”管理制度是今年年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推动建筑从业人员流动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确保工伤保险等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保障作用;落实20__年颁发的《广东省建设厅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动态管理办法》,加大巡查力度,以提高有关责任主体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意识,促进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措施的有效落实。三是严把工程质量关。质量是建设工程的核心,在保障基础、主体结构质量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工程质量的特点,抓好实施新型墙材所出现的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推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的总体水平。

为确保上述工作的顺利开展,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理顺“中海油炼化项目”配套工程的监管体系关系;在做好建设工程常规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解决好区内私人住宅建设管理和招投标管理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好预防和妥善解决建筑施工企业拖欠工人工资问题。

四、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随着中海壳牌的投产,中海油开工建设,拉动了大亚湾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如何加强管理将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在充分考虑到深圳、广州、东莞等区域的辐射对我区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特点,在20__年加强市场调研,把握市场态势,为区房地产行业发展和市场培育提供科学引导和监管依据。

同时,加大烂尾楼处置力度,重点处置好西区办事处附近烂尾楼、海日大厦、华龄大厦、老地税宿舍附近烂尾楼等停缓建工程,力争在20__年完成剩下的15%左右的烂尾楼处置工作,彻底消除我区“烂尾楼”。城市“亮点”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形成强大的城市集聚力,必须依靠城市的中心区和聚焦点,只有建设好精品彰显城市特色内涵,才能吸引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我们将积极支持已经复工的烂尾楼建设,如东方新天地大厦、滨海星城等标志性建筑,努力做好沙田体育公园景观工程的建设,结合澳头城区的秀美山水,融入传统客家特色文化,建设成为展示大亚湾区深厚文化底蕴和城市建设的新地标,为城市建设增添新亮点。

五、解放思想,强化服务理念,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

良好的服务理念为我区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在中海壳牌落户并建成投产之后,大项目相继而来,中海油、比亚迪等一批大项目纷纷到我区投资,我委以超前的思维积极服务大项目,继续加强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树立“寓管理于服务”的宗旨,加快窗口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档次。通过强化服务来实现管理的目的,不断总结经验,把依法行政和以德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完善工作机制,做好大项目的服务工作。积极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把项目运作、资本运作、土地运作、资金运作、资产运作集合抓在一起,使城市建设的投入和产出进入良性循环,产生杠杆作用和滚动效应,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学会运用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指导我们的改革发展实践,着力消除观念制约、体制障碍、技术约束,进一步增强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的目标是:以强化工程建设监管为抓手,以加快推进大项目建设为重点,促进区城市建设与发展;以推进建筑科技进步为抓手,以加快推进节能工程建设为重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为抓手,以落实民生实事为重点,促进“住房难”问题得到解决;以创建“大综管”新格局为抓手,以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为重点,促进行业和谐有序发展;以创新完善落实制度为抓手,以强化机关作风建设为重点,促进队伍行政执行力进一步提高。

城市建设科学发展探索:城市建设与人口科学发展探索

一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人口挑战:五个中心城市比较

将重庆与其他四个国家中心城市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面临的人口挑战。

(一)人口规模有待提升,外来人口相对较低。人口规模是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十年间,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四大中心城市的常住人口大幅上升,分布增加了44.5%、37.5%、29.27%、27.74%。其中,北京常住人口几乎增加了一半,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8%。而重庆在两次人口普查期间,由于三峡大移民等因素影响,常住人口由3090.45万人减少到2884.6万人,减少了6.67%,人口规模逆势下降。另外,外来常住人口规模的显著增加将给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市场的进一步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外来人口所具备的移民精神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力。上海、广州外来人口分布达到897.7万人、476.0万人、70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布达到39.0%、37.5%、35.9%,天津的外来人口仅为299万人,但是占总人口的比例也达到了23.1%。而重庆的外来人口规模仅为44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也是五个国家中心城市中低的,仅仅为15.3%,如表1所示。这显示重庆的城市开放度不足,对于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人口总体素质不高,人才比例有待提升。尽管两次人口普查期间,重庆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但是与其他四个国家中心城市相比,人口素质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如表2所示。这与全市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西部大开发、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要求相比相差甚远。在人口受教育程度方面,重庆较其他四个国家中心城市有较大的差距。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每10万人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人口数分别为31499人、21952人、17480人、19228人,而重庆尽管由第五次人口普查的2802人跃升到为8643人,但仍只有北京的四分之一、上海的三分之一、天津和广州的二分之一。在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人口方面,重庆由第五次人口普查的8596人上升到13213人,但仍只有其他四个国家中心城市的一半。与此同时,在文盲人口方面,尽管重庆文盲人数较第五次人口普查减少近百万,但是仍有123.90万人,文盲率仍然高达4.3%,远高于其他四个国家中心城市,如表3所示。这也说明重庆的人才数量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要求具有较大的差距。

(三)人力资源相对丰富,但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次人口普查下降4.95%;15—64岁的人口为2061.4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1.46%,较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2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33.4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1.56%,较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3.66%。尽管重庆的人力资源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其他四个国家中心城市15—64岁的人口比例均达到82%左右,高出重庆10个百分点。同时,而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四个城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分别为8.7%、10.12%、8.52%、6.62%,均低于重庆的11.56%,另外,重庆65岁及以上的人口增速是五个国家中心城市中较高的,广州、北京分别增加0.6%、0.3%,上海甚至较第五次人口普查降低了1.34个百分点。

(四)人口分布不尽合理,人口集聚度有待提升。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共有1764.49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比例由第五次人口普查的57.73上升到61.17%,渝东北翼共有836.54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比例由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2.35%下降到29.00%,渝东南翼共有283.59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比例由第五次人口普查的9.87%下降到9.83%,如表5所示。由此可见,重庆的人口正在向一小时经济圈集中。但是,从城市经济发展来看,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特别是重庆主城九区的人口仍需要大幅提升。重庆主城九区共有745.76万人,仅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5.9%,核心六区共有451.31万人,仅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5.6%。由于受地形限制,主城区的人口承载力有限,导致重庆主城的人口集聚度不高。第六次人口普查时,重庆40个区县的平均常住人口数仅为72.1万人,为五个国家中心城市低的,甚至只有上海市的四分之一,北京的二分之一。主城九区的平均人口数位82.9万人,也是远远低于北京上海的平均值。在人口密度方面,重庆的人口密度仅为350人/平方公里,仅为上海的十分之一,广州的五分之一,北京、天津的三分之一,人口集聚度不高。另外,上海人口最多的是浦东新区,人口数达到504.4万人,北京人口最多的是朝阳区,人口为354.5万人,而重庆最多的是万州区,人口仅为156.31万人,不在主城之列。主城九区中人口最多的是渝北区,人口仅为134.54万人,主城六区中人口最多的是九龙坡区,人口仅为108.44万人,如表6所示。这充分说明,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重庆核心城区的人口规模偏低,集聚度偏低,导致城市的集聚能力受到抑制,辐射带动作用有限,离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促进重庆人口科学发展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继续优化城市环境,吸引更多外来人口,保持适度人口规模。要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吸引和留住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任务。当前重庆不仅要加速人口的国内流动,而且要提高国际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和数量,不仅可以适度提高人口规模,也可以提高人才比例。首先,要采取切实和可操作性强的措施,提高城市生活品质,让更多知识工作者和重庆急需的短缺人才到重庆各区县置业,创业之余享受“生态山水重庆,创业宜居乐园”的魅力和高度发展技术社会服务的便捷性;其次,建立主城区与卫星城市科技、人才和产业多方位的互动链接,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为重点以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为动力,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建立主城区与卫星城市产业在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等环节的垂直分工与协作关系,扩大就业空间,提升人口承载能力;,要借鉴美国加州的经验,鼓励外来经商、务工人员留在或是定居大重庆。凡是在重庆区域内连续居住和经商时间超过一年(以签订的用工合同、办理的工商执照等为证明),无犯罪记录的(刑事案件),都可以享受重庆正式居民的市民待遇,就地落户,在就业、求学、医疗社会福利保险等方面一视同仁。

(二)完善城镇等级体系,提升集聚辐射功能,优化城市城市人口布局。首先,以两江新区为中心,逐步形成由主城特大城市、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23个区县城、100个中心镇和其他小城镇组成的“点—线—面—体”的城市空间格局;其次,主城区要利用“二环发展规划”,通过打造大型和特大型城市,形成对外开放、高新技术集聚、各种开放平台集聚的高地,并以此对各种人力、物力、财力形成天然吸附力,整合一切经济要素和科教文化要素,最终达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吸附;再次,进一步强化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产业、基础设施、综合服务的能力和多中心的地位,使它们尽快成为除主城区以外人口规模聚集的亚中心,逐步减少人口高度聚集对主城区的压力,推动中心城市及周边城市联动发展,实现多赢。

(三)推行终身教育理念,建立教培互通机制,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对于重庆而言,要切实重视终身教育,人人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不断提高民众素质,提升城市形象,加速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从重庆人口素质现状来看,要大力提高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人口和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人口比例,缩小与其他四个国家中心城市的人口素质差距。因此,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技工学校)与普通高中学校之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之间相互开放课程体系,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服务平台,构建覆盖城乡劳动者的教育培训网络,为广大城市人口提供更多、更好的职业教育机会。建立职业技术教育终身化激励机制,推进市民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和城市创新能力。

(四)重视人口结构问题,提高老年健康水平,不断优化人口结构。鉴于重庆人口实际,必须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人口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综合运用经济社会政策,建立社会安全网,发挥人口政策的导向作用,解决人口老龄化、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人口结构性问题,促进代际代内公平和男女平等、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要把促进老年人健康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开展重点人群预防和疾病的监测,重视老年病的预防和康复,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能力。整合现有卫生资源,调整预防和医疗投入比例,重视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投入,开展农村贫困地区的医疗救助工作,加大老年医学基础研究投入。加强对老年期健康生活的指导,推进各项有益老年期健康的文体活动,增强其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重视对老年人膳食结构的指导,发展老年健康食品和保健品,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产业,满足老年人对设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作者:费云舒杨勇单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重庆社会科学院

城市建设科学发展探索:以科学发展推进城市建设

2000年以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环境;加快新区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总体城建战略构想和部署,紧紧结合本区实际,以建设成吉思汗大街、哲里木路等公共基础设施为起点,以府兴营、麻花板“城中村”改造为切入点,拉开了以成吉思汗特色景观区为重点的城市建设序幕。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城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区品位和功能明显提升,城市建设已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为实现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城区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后,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成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城区需要人们更深刻地思考和探索,但追其根本是立足先进的理论来指导实践,统筹好各方面关系。

一、确立新的城市发展理念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城市发展要始终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也就是说,城市发展中必须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发展,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共同富裕的社会环境。

(二)着眼于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是我们党从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是统筹城市和农村的规划和建设,突破就“三农”论“三农”的传统思路,用工业化、城市化的理念来谋划“三农”,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三)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城市发展带来巨大效益、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并使人类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等负面作用。城市建设普遍存在的“城市病”,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用地紧张、供水不足等问题日益显现。近年来,失业、贫困、治安、教育、医疗卫生和防疫等问题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坚持以人为本,大力促进人的发展

以人为本,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注意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要在加快经济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发展。

(二)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步伐,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而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为、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同步发展、互相促进的,没有工业支撑的城市是没有活力的城市,应处理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共同繁荣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城市是关键。应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中心城区,实施以城带乡战略,以中心城市的发展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村发展。首先,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发展规划,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城乡规划编制的指导方针,统领城乡建设的各项规划,使各项规划的内容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其次,要处理好城市扩容与提质的关系,扩容与提质同等重要。再次,要处理好完善设施与塑造精品的关系。在积极配套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同时集中物力、财力,打造一批城市亮点,提高城市品位。

(四)建设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裕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建设生态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已成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坚持经济发展、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加大投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进一步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经济,推行清洁生产,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和工作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实现城市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不断增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不断提高驾驭城市发展的能力,与时俱进地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