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关于加强军队综合性大学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 要:随着我军建设形势和任务发展,我军五所综合性大学继续教育教学力量偏弱、完成干部培训任务的能力与我军干部培训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应把握我军综合性大学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建立以专职教师为主体的“专兼结合”的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增强综合性大学为军队人才战略工程实施作贡献的能力。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多年来,综合性大学继续教育在提高我军指挥和管理干部科技素质、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军建设形势和任务发展,综合性大学继续教育教学力量偏弱、履行干部培训职责的能力与我军干部培训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强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干部培训职能,已成为我军综合性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把握加强综合性大学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军综合性大学干部培训主要基于学历教育体系和军事科研体系建设成果,由学历教育教师或科研人员兼职开展教学。这在我军信息化程度偏低和干部队伍科学文化水平不高的阶段,在以改善干部队伍科技知识结构、拓宽科技视野为目标的特定历史时期,能够较好地适应培训任务需要。然而,随着我军人才战略工程的深入推进,我军干部队伍的科学文化水平已普遍提高;同时,提高我军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迫切需要我军指挥和管理干部具备较强的指挥信息化作战和指导部队信息化建设的能力,需要专业技术干部具备较强的解决部队信息化建设现实科技难题的能力。这对我军综合性大学履行军委赋予的干部培训任务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军内外继续教育的实践表明,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继续教育体系的核心组份,是体系的构建者,是继续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动力源泉,是继续教育体系的建设核心。我军综合性大学提高继续教育教学体系专业化水平、切实增强履行干部培训职责的能力,建有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基础是关键。目前,我军综合性大学继续教育教师队伍主要由学历教育教师和各领域科研专家兼职组成,仅有少量专职教师。以兼职教师为主体,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偏低,已成为综合性大学继续教育职能与我军干部培训需求发展不相适应的首要原因。因此,我军综合性大学必须加强继续教育专业化教学体系建设,关键是要建设一支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了解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了解军事理论发展前沿,了解我军建设实际,把握教学对象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的专职教师队伍。
二、积极探索专职教师为主体的“专兼结合”的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子
加强教学力量专业化建设,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体、以兼职教师为补充的教师队伍,是国内外继续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主要模式,也是建立继续教育专业化教学体系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发挥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依托各学院(系、所)分散建设继续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目前,国内外高校继续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托继续教育专职教学机构集中建设,如清华大学在继续教育学院集中建设,另一种是依托下属教学和科研机构,分散建设继续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如MIT。军队综合性大学一般都设有继续教育专职教学机构,然而其编制员额较少,集中建设不能满足培训规模需求。而且,综合性大学所承担干部培训任务的特点,决定了专职教师队伍主体,必须是军事科技领域的专家,集中建设不利于专职教师跟踪本领域科技发展前沿、更新领域知识结构,无法确保自身能力素质适应继续教育发展需要。走以分散建设为主要方式的专职教师队伍建设路子,是军队综合性大学加强继续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综合性大学形成了按学科设教学机构、按科研任务设研究机构的教学科研单位建设机制,建有覆盖军事科技主要学科领域的院(系)、教研室和研究所、研究室等教学科研单位,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领域专家型学历教育教师队伍和创新型科研队伍。应充分发挥我军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分散建设继续教育专职教师队伍:依托各学科专业学院(系、所),分散建设多支领域专家型专职教学团队,承担本领域培训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并根据需要参与本领域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项目研究,确保自身知识体系更新紧跟本领域科技发展前沿。
充分利用军内外师资,建设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军队岗位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对象的学习需求的多样性。专职教师队伍主要面向核心教学需求建设,而且依托单个院校师资建立能够满足全部培训任务需求的专职教师队伍也不可行。因此,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师资建设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是国内外军校满足多样化干部培训需求的主要作法。军队综合性大学应针对培训任务需要的,充分发掘军内外优势师资,走开放建设兼职教师队伍的路子:应发掘军内外高水平理工科高校、特别是我军五所综合性大学领域互补的高水平教学力量,实现优势师资共享,建设高水平的军事科技知识教学兼职教师队伍;应发掘军队高中级指挥院校优势师资,建设高水平的军事前沿理论教学兼职教师队伍;应发掘部队一线岗位高端人才,建设部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作战训练实践案例教学兼职教师队伍;应发掘国外优势师资,建设国际军事与科技发展前沿兼职教师队伍。
三、努力完善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机制
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机制,是确保专业化建设成效的前提。
(一)推进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必须要健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制度,重点要完善专、兼职教师选拔、培训、上岗等法规制度建设,确保继续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要完善激励机制,确保人才加入继续教育教师队伍
要制定激励措施,吸引水平高、潜力大的中青年专家加入继续教育教师队伍行列;要建立荣誉机制,通过授予荣誉称号,激发广大中青年专家献身继续教育事业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加强政策倾斜,在教学工作量、评功评奖、定职定级以及科研立项方面予以继续教育教师有力支持。
(三)是要为分散建设专职教师队伍提供教学机构保障
专职教学机构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基础环境。在军队综合性大学下属的学历教育教学和科研机构中,一般不设置相应的继续教育专职教学子机构。为确保分散建设专职教师队伍成效,必须在下属学历教育教学和科研机构中,成立继续教育专职教学结构,为分散建设专职教师队伍提供组织机构保障。
(四)建立继续教育教学研究常态化机制,促进专职教师队伍成长发展
军队综合性大学所承担的培训任务,要求专职教师必须加强学习研究,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培训需求。要建立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项,通过立项,支持专职教师开展继续教育教学研究;要积极推广研究成果应用,不断促进教学研究与培训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五)是建立长效机制,着力加强专职教师军事和政治理论培养
加强军事和政治理论学习,是军队综合性大学继续教育专职教师成长路径中必须要长期坚持的环节。要与国防大学、军兵种中级指挥院校和政治学院建立长期协作机制,制定军事和政治理论培训制度,长期开展专职教师军事和政治理论培训;要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内外知名军事和政治理论专家来校开展专题授课,拓展专职教师军事视野,提高政治理论素养;要与总部、部队密切联系,积极选派专职教师到部队代职,促进军事和政治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教学能力。
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合校后吉林大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举措
摘要: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中间力量,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教师梯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学校未来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介绍了合校后吉林大学对于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所解决的问题,总结出一些宝贵经验。
关键词:青年教师 师资建设 培养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一所大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之一。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拥有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这些都要得益于的师资;大学也以拥有学术精英为标志。其中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也是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希望。目前,吉林大学教师队伍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有2284人,占教师总数的39.25%,36-45岁教师有2149人,占教师总数的36.93%,中青年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做好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快速成长,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为学校培养出更多的培养人才。[1]
一、提升新进青年教师遴选条件
吉林大学合校十一年来,为确保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秉持“”和“多元”的教师招聘理念,建立了严格的选择机制,不断提高新聘教师的准入制度。任职资格方面,首先,受聘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初始学历应为部属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人员。博士学历已成为到吉林大学任教的基本要求。对于初始学历的要求主要是考虑到目前来说国内对本科生的培养质量要优于硕士、博士,尤其在博士录取时,混迹了大量的关系考生,所以高考结果最为相对公平和客观地反映人了一个人的理智水平,尤其对于一些由易向难,要求具有很强的知识储备及严谨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一直就读于名牌大学直至毕业的学生无疑是的教师人选。其次,应聘人员需要具有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例如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必须独立署名或者以及时署名作者的身份在CSSCI刊物上2篇以上。
在聘任标准方面,学校坚持“面向世界,择优聘任”的标准。不断扩大教师来源的广泛性,打破层次与内外的界限,把自己放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从全国、从全球选聘人才。在引进人才时积极关注国外的博士毕业生和博士后、关注国内名校毕业且具有国外经历的博士、把学校自己的“中外联合培养博士”作为留校教师的主要选择群体、注重吸引外籍青年学者等等。
二、实行严格规范的聘任程序,引入同行评议机制
目前条件下,吉林大学校内部对于教师还没有像北京大学那样引入“非升即走”的政策,所以严把教师的入口变得非常重要。教师在聘任时实行学术评审和行政评审相结合的办法。学术评审组织包括学术委员会和学院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采用的是学校、学部、学院三级评审。其主要职责制定职务的学术业绩细则,审查、审核、审定聘任人选的资格。学院教学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应聘人员的教学工作进行审核。在聘任过程中引入同行评议机制,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发挥该项功能。并且2009年,学校对学术组织进行了彻底的去行政化,目前这两个学术组织的构成人员全部来源于教师。所以在教师聘任过程中可以称的上是“教师在聘教师”。这样做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及时,学术同行具有评议申请人学术水平的专业知识,能够真正理解一项成果的学术价值,并且能站在学术至上的立场进行评议,这就使得聘任过程更加的科学、合理、公正;第二,在学校中与教师有关的问题,教师是最有发言权的,同行评议的引用,推进了学校民主化管理的脚步。
三、对新聘教师采取“师资博士后”的培养方式
虽然学校在选聘新进教师时采取了一些举措,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新补充的青年教师在知识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交叉学科知识欠缺,视野不够开阔,教学和科研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还显不足;二是尽管学校对新进人员实行了人事合同制管理方式,但是“能进不能出”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才流转机制并未有效地建立起来。[2]因此学校对新聘教师采取“师资博士后”的培养方式。培养方式要求:获得博士学位的新聘教师全部进入学校博士后流动站,以“师资博士后”的身份从事为期两年的教学科研工作。期满出站时,学校会对其研究能力、教学效果、学生思政工作和社会工作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合格与学校签订续聘协议,否则学校不再续聘。对于特别的出站人员可以直接聘任为副教授。
这种培养模式首先能够保障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研究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和相关学科、交叉学科及前沿学科的发展,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其次,这种新聘教师的“试用制度”,也有利于学校对新聘教师的进一步的考察,争取为学校留下最、最合适的老师,加快学校青年师资队伍的建设步伐。
四、实施青年教师中外研修计划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吉林大学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在职研修。2009年是吉林大学的“人才年”,学校提出“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百名青年教师海外研修计划”和“青年教师国内研修计划”,旨在“开放环境中”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竞争力,鼓励支持青年教师走出校门,走出国门,通过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接受新的思维模式,与的学者进行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2010年学校进一步加大对青年教师海外研修的支持力度,资助的数量由以前的100多名提高到150名,重点资助“70”后教师,并规定从2010年起,“70后”教师申请教授职务,必须具有一年及以上海外研修经历,海外留学经历成为教师职称晋升的一项重要指标。
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努力建设,使吉林大学整体教师的学历层次结构有所提高,社会经历丰富,眼界开阔。学缘结构正在逐步得到改善,新聘教师本缘率控制在50%以下。2012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达到31人,为学校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改革为契机,加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摘 要: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走过了近三十个春秋,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在总体上随着改革的推进也在一步一步地提高。然而,大学英语教师作为贯彻落实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活动的主体,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本文从对当前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加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教师队伍建设 必要性
一、引言
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21世纪人才的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的改革工作也随之开展。在历经了恢复阶段(1980―1984年)、发展阶段(1985―1993年)、巩固阶段(1994―2001年)后,于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使之又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提高阶段(2002年至今)。在每一个阶段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也分别颁发了相应的纲要性文件,如1980年的《公共英语教学大纲》、1985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1986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本科用)、1999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2004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及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这些在不同程度上是为了配合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之前的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所作的新的调整和规划,同时也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与时俱进的思想。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学英语课程在当前的高校教学中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相去甚远。所以,时代呼唤着新一轮的改革。
二、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突破性
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日趋频繁的基础上展开的。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党提出了科技兴国的战略,推出了新一轮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作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是在以往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或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修补工作,而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革命、教育教学方法的革命,也是一场教学理念的革命。其突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定位。针对长期以来被社会批评的诸如“聋子英语”、“哑巴英语”、“大学英语是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水”等问题,本次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彻底改变“活到老,学到老,就是用不了”的状况。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也就是通过改革,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他们在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后,还能够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2.教学大纲的修订。通过对以往教学大纲的修订而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不再要求高校刚性地执行,而只作指导。这样一来,全国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教学大纲。
3.新教材的彻底变革。教材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尽管也注意了教材改革的意义,但以往推出的教材还是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过去的教学思想的影响,很难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变。而本次改革中所开发的教材,大多是与国外合作的。其中倍受青睐的《新时代交互英语》,不仅体现了教材本身的变化,更是观念、模式和手段的变化。要求教师树立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而在教学模式上,要求高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
4.教学评估体系。本次改革当中所提出的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估,包括对学生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以及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估。这种评估体系不仅有助于改变学生只重成绩而忽视能力的不良现象,还有助于对教师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也是影响这场改革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决战阶段,因此,要更好地完成这场改革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1.传统的思想观念会成为影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的绊脚石。“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一说曾经成了很多教师无奈的推托之词,而他们往往忽视了“修行靠个人”是以“师傅领进门”作为前提条件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曾给很多教师增加了所谓的,有的为师者甚至为此而骄傲,可是这些人只是享受了“为父”所带来的权力,却忘记了“子不教,父之过”的责任,把“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置之脑后。所以,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作为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树立服务学生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努力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更好地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2.新的大学英语教材体系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材有着质的区别,而这种区别对大学英语教师队伍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受到了这场改革的彻底颠覆,所以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无论他们的职称高低或教学经验丰富与否,只有彻底地“改头换面”,努力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才能保障对大学英语教材的良好驾驭,从而实现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宏伟目标。
3.尽管新的考试评估体系给学校增加了一定的自主权,但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依然存在。根据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对学生的水平测试的重点转移到了听说为主的综合应用能力上,考题采用了网络传输和计算机阅卷,这在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的同时,对学校的计算机等硬件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加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本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做好大学英语教师队伍思想认识的转变工作。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来说,思想认识状况决定其对待工作的态度乃至工作的效率,所以,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思想认识的转变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那些习惯了“高高在上”的教师来说,只有在思想认识方面有根本的转变,才可能真正树立起服务学生和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才有可能正确地贯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精神实质,实现既定的改革目标。
2.协调各种力量,加强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一些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师还没有彻底告别“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以及录音机作为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时候,却迎来了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新开发的大学英语教材对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不仅要熟悉大学英语教学系统,更要能熟练使用网络等工具,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对于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不能不算是一种挑战。特别是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而引起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师来说,无疑是要“大换血”。因而很有必要使大学英语任课教师能够通过接受在职培训、在岗进修、参观考察、出国培训等各种方式,提高他们对于新的教材及教学系统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帮助他们走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
3.提高高等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和进一步落实,离不开学校的领导和支持。面临当前来自于国内人才市场及国际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国内外高校之间的竞争,高校要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放到提高我国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度来抓。然而在推进基于计算机辅助和课堂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之初,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毫无疑问会增加高校的财政负担,而且不会带来经济上的短期效应。然而根据国家对首批的180所试点院校近六年的试验结果来看,本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对学生以“听”、“说”为主的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当中已经有了很好的体现。所以,要克服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本身要有发展的目光,并能从长期效应考虑,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教学、科研等各项保障。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会增加高校自身在国内外的竞争能力。
五、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新的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所面临的强大国际竞争的压力的背景下开始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作为本次改革的最终目标。在这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思想,这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在我国已经有了数千年历史之久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将充分体现在这场改革的过程当中。而那些传统的限制我国教育发展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在改革的浪潮当中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所以,加强对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
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地方师范院校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大学语文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也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高低,与大学语文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水平、教学方法息息相关。目前,地方师范院校大学语文教师队伍整体数量不足,教师的学历水平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数量短缺,质量有待提高;学术组织和学术梯队急需发展,培养和提高教育体系有待完善。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地方师范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素质的提高是这门课程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强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迫切而现实的课题。针对地方师范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实行宏观调控,营造良好用人环境
(一)给大学语文合法的地位
大学语文虽被定为必修课,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地方高校,强调专业教学,大学语文要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削减或干脆取消。大学语文不是独立的学科,所以在很多人眼里,讲授大学语文的老师自然也就失去了“研究方向”,在科研上不受重视,无形中“矮人一头”。由此,教师不愿意承担大学语文教学,一些高校只好用教学资历较浅、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去上课,或者由教学课时不够的教师担任。于是,谁都可以去上大学语文,谁也不会去用心钻研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至于从事这门课的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修养,也就没有人作深入的研究了。很显然,大学语文处于边缘位置,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往往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而他们所教授的课程也就往往成为了弱势科目。
“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课程不被重视,教师自然会被日益边缘化。所以首先应给大学语文“正名顺言”,赋予其合法的地位。200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个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些说明大学语文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得到肯定的,大学语文课的地位正逐步得到提高。所以,地方院校要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重视大学语文教师的培养,把大学语文教师的培养纳入到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整体规划中。做到既有政策支持,又有资金保障。
(二)实施人才工程,积极引进高层次教师
首先学校要把好进人的关口。什么样的教师能够教授大学语文,学校应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应该是文学类有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可以是文学某一方面乃至某一个流派、某一本书、某一个人研究的专才,也可以是与文学相关联的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研究的专才。学校要创设良好用人氛围,在建设经费中划出专款用于教师队伍建设,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特殊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尤其要重视青年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
其次要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师的教育与培训。积极开展在职教师培训,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学校可根据目前教师队伍的基本现状分类规划,提出今后若干年的发展目标,形成特色学科,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学历层次,学院应制订相应政策和青年教师培养方案,设立青年教师进修专项经费,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高一级学位和出国进修;针对大学语文教师缺乏专家、学者,取得教授职称的教师较少这一现象,应重点培养一些专业功底扎实,思想素质好,进取心强,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中青年教师,选派他们做国内访问学者以及参加国外学术交流等,通过这些学习使他们掌握本专业近期发展动态和研究方法,以便尽快取得一定的成就。
二、完善大学语文教研室的建设与管理
全国各高校中已成立了大学语文教研室的并不多,普遍的情况是大学语文教师隶属于文学院或中文系某个学科,没有中文系的学校就将大学语文课程放在公共课教学部,这样一来,教师们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都相当困难,更不用说讨论深层次的学术问题了。
地方师范院校应完善大学语文教研室的建设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集体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整合教育集体智慧,增强凝聚力,共同解决相关的问题或完成同类型的任务。经常开设教学方法讲座,互相交流经验,切磋技艺,共同提高。聘请校内外在教学上成绩突出、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观摩教学,开阔教师眼界,拓展教学思路,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学生评教,组织老教师听课,进行个别指导。
其次,鼓励教师尽量参与专业范围内的公共研究活动。
,可整合师资队伍,实行优势互补的教师搭配方式,走综合教学的道路。针对任课教师专业不同、特长不同,可采取“一教师一专题”的形式,比如长期从事外国文学的教师可以专讲与外国文学相关的专题,长期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的教师可以专讲古代文学相关的专题。围绕某一专题深入剖析,可以指导学生吃透作品,防止杂而不精,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三、打造内外兼修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素质,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专业修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大学语文教师亟待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理论专业素养、专业教学能力和学科专业学术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一)广博的专业文化素养
大学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好的业务素质,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根基。大学语文作为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此外还有汉语知识、文艺理论、哲学、艺术以至宗教等等。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要有百科知识,是个“杂”家,业务上要求广博。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触类旁通,才能将课讲得活泼生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要讲好大学语文课很难,如果只就文学而讲文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兴趣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充实、优化知识结构,完善自身综合文化修养。这样才能在授课时从容潇洒、旁征博引,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大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知识,才能使教学永葆青春。每一位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都应该注意提高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素质,这是教师赖以生存的基本财富,也是教师这个职业得到社会承认的本质特征。只有在拥有足够的知识之后,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知识、运用这些知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如一,既能高屋建瓴,又能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大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二)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
首先应具备对教学计划的编写、教学内容的宏观把握的能力。大学语文课文较多,在有限的课时中,难以一一讲解。要做到提炼和精讲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其次,良好的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也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不少高校语文教师,往往乐于墨守成规地使用陈年讲义,对改进教案、教学方法没有多大兴趣,授课以“填鸭”著称,上课时无视听众,一时兴起自娱自乐、摇头晃脑,而学生却昏昏欲睡、兴趣索然。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注重熏陶感染,对话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为适应新的语文教学形势,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学习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懂得如何利用搜索功能在网络上去寻找和积累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资源,可以在各个网站上创建自己的“语文博客网页”,将自己的教学随笔、教研论文以及各种写作成果上传发表,这将会激发大学语文教师的教研成就感和教学兴趣,从而化解大学语文教师的学术自卑情结。此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应带领学生们开展研究性学习。规划好学生的语文作业,让它们经过精选、改造后成为出版资源,实现一种开放式的、研究性的、自主型的学习,让这种新型的语文学习方式成为激励自己进步、成长乃至真正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动力。
(三)深厚的科研学术修养
科研是教学的加油站,没有科研的教师只能是一个教书匠。要想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以科研促进教学。
“教师即研究者”,大学语文教师要重新思考和确认自身的身份和职责,要由知识型、经验型转而向能力型、创新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发展。要更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不应再仅仅满足于做传声筒和录音机,即教学中不应再仅仅参考前人和他人的学术研究观点和成果,或者仅仅把前人和他人的观点和成果拿来,简单地综合和拼贴成自己的教案或教材,然后传授给学生。大学语文的教学,也不应再是单一的经验感受型,即简单地讲授对作家作品的浅显的感受和认识,大学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自己在专业研究领域有自己的感受、观点和结论、成果。语文教师要特别关注本专业领域研究的进展,跟踪学科近期发展动态,提高自身专业科研的意识和能力。
大学教师既要研究教育的宗旨、内容、方法,研究学生的文化素养、心理特点和需求,研究、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还要在本学科领域内进行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学术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以深厚的专业学术修养来增强教学内容的学理性,提升教学的层面和质量。大学语文教师可结合自身的兴趣、长处和教学实际及需要,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还可以向更高的语文教研的境界进军,申请(或参与)高级别的语文教改项目,让自己所在的学校和所在的教研室成为实验单位,用申请到的(或参与的)的教改项目带动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改革。此外,应积极撰写并努力发表有较高学术含量和价值的专业论文、专著等,以此促进本学科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对于地方师范院校而言,建设好大学语文教师专业队伍,是提高大学语文教育质量、改变大学语文现状和命运的关键。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必须把握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式、新机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重视大学语文教师资源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培育自己的特色,形成办学优势,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