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浅谈农技推广建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浅谈农技推广建设: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经验
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经验
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经验
祁县是全国12个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县之一。去年9月国家农业部等5部委正式批复试点方案之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组成了由县委副书记、县长曹煜为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县长、县委组织部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领导组,按照组建机构、细化方案、宣传发动、站点组建、选聘人员、建章立制开展工作等6个阶段,严密组织,分步推进。目前,试点工作已进入建章立制,开展工作阶段,整个工作即将结束。
根据国家五部委的《批复》,祁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是按照"两个分开,突出六大创新,达到四个确保"的总体思路进行的?quot;两个分开",即:行政和事业分开,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六大创新",即:创新管理体制、创新机构设置、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推广队伍、创新服务手段、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四个确保",即:通过改革,实现四个确保,确保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加强,确保公益性职能强化,确保国家农技推广队伍优化,确保公益性机构经费保障。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工作,预期目标有望得到实现。
一、理顺管理体制,形成了"分行业跨乡镇设立区域站,四权归县,垂直领导"的管理模式
改革前,全县8个乡镇,乡乡设站,人、财、物、事全部下放乡、镇政府,县级业务部门只保留业务指导权。农技推广人员整天忙于乡镇中心工作,农技推广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到保障。改革后,根据全县产业布局,分行业跨乡镇设置12个区域站。其中种植业4个,畜牧业5个,农机化3个。将区域站的人、财、物、事四权收归县级对应部门,实行垂直领导,确立和巩固了县级推广机构在农技推广中的主导作用,保障了农技推广队伍的专职专用。
二、推进"两个分开",实现职能分离
"政事分开",根据农业法的规定,确认农业局为全县农业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农技推广中心,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农机化服务中心、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站为事业单位。经营管理局从农技推广体系中剥离出来,改为县政府的直属事业单位。农业局所属种子公司、良种场、农机中心所属农机公司改制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农业行政执法上组建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专事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实现了行政与事业,公益性和经营性的职能的两个分离,使其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三、实行县、乡联动,强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在改革试点中,祁县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上实行了县、乡联动。在分行业、跨乡镇设立区域推广机构的同时,在人员的配置上贯彻了县区4:6的配置原则。全县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总编制186人中,调剂30名为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编制,12名为农机培训校编制,其余144名均按县4比6的比例予以落实。其中县农技推广中心超编的11名人员全部充实到了基层,强化了一线,解决了农技推广队伍长期存在的头重脚轻、本末倒置的弊病。
四、创新人事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得以优化
改革中,我们在人事管理制度上推行了全员聘用、竞争上岗。根据县中心和区域站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科学设岗,以岗选人,端掉了"身份上的铁交椅"。工资分配上,由县财政按全部农技推广人员基本工资总额的10提取,和年终奖励工资捆绑使用,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分两次考核后,与绩效挂钩,进行再分配。打破了在工资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为激发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奠定了制度基础。
五、发展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实现农技推广多元化
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国家兴办与国家扶持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农技推广体系,是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县委、县政府在改革中制定了优惠政策,从政治上支持、资金上扶持、程序上简化等方面进行重点帮扶,鼓励和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大专院校、新型专业组织和民营企业来我县兴办多种形式的经营性农技服务实体,开展有偿农技服务。目前,全县已有多种成份的农技协会50个,农资经营企业(户)79个,以全国百强农技协会--康泰精品果业协会为代表的养牛协会,蔬菜协会、乳业协会、农机协会、农民经纪人协会已经成为农技推广的必要组成部分。初步形成了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农技推广网络,一 个以国家兴办为主,多元化社会推广为辅的农技推广体系初现端倪。
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性强,涉及面广,既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参照。为了确保体系改革的科学性、性和稳妥性,祁县县委、县政府党政一把手挂帅,县长总抓。一是强化领导,做到责任落实。为加强改革工作的领导,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副书记、县长曹煜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张俊慧,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郭午生,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卢传杰担任,成员由农业、宣传、纪检、编办、人事、科技、财政、畜牧、农机、农经等部门以及各乡镇的行政领导组成,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二是实事求是,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制定一个既符合五部委《批复》原则要求,又符合本县实际情况;既具有超前性,又具有科学性;既具有规范性,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实施方案,是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所在。因此,在方案的制定上领导组始终坚持了慎之又慎,积极稳妥的原则。从起草到定稿,几上几下,几经反复,每一次修改都首先征求省级负责同志的意见,每一次都提请领导组会议讨论,直至第8搞才经省级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审议通过,提请县委常委会敲定,以正式文件下发实施。三是精心指导,严密组织。实施过程中,县领导组在每个阶段开始前都要召开会议进行专题部署;运行中,每个环节都有领导组成员亲自检查把关;每个阶段结束后都要进行小结,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四是部门配合,财政保障。在县委、县政府的统筹协调下,改革试点工作领导组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鼎力支持;承担单位身先士卒,争先工作。特别是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把县级三个中心,一个技术推广站和12个区域站全部列为全额事业单位,农技人员工资全部由财政直接支付;全部参加了医疗保险。并先后拨出5万元用于工作经费,从根本上解除了农技推广人员的后顾之忧,保障了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
浅谈农技推广建设: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核心的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县份,我们绥棱县农民收入的主体依然是来自于农业收入,其中一半来自于种植业收入。发展农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和基本途径。要想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也就是说必须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有的农技推广体系普遍受到了冲击,职能弱化。就**县而言,其现状可以形容为“网破、线断、人散”。“网破”是指县、乡、村、屯四级农技服务网络不健全、不完善,只有县乡两级服务网络存在,且服务手段落后,机制不活,管理不畅,职能弱化;“线断”是指村屯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出现断层,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寥寥无几,即使有也没能发挥作用;“人散”是指从事农技推广的人员流失、队伍不稳、整体素质不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后,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减少,多数乡镇只有一人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甚至有的乡镇还是空白。这样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农民盼科技的要求,尤其是去年**县发生了大面积的大豆菌核病和水稻稻瘟病,使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十分迫切。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因势利导,积极争取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在认真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自去年12月份起,围绕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行了以“优化县级、强化区域、取消乡级、健全村屯”为主要内容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经过3个多月的实践看,效果十分明显,农技推广新体系已经建立,**等三个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建成并投入工作,成立了76个村农技推广协会,发展了307户科技示范户。通过改革,农技推广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显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年初组织了12个小分队驻村入户宣讲农业科技知识,现场解决农民提出的问题,培训面达95以上,深受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及时,改革体制,构建县乡村屯“四位一体”的服务网络。理顺体制是解决现行农技推广体系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坚持创新思维,从解决体制问题入手,着力建设了以县中心为龙头,以区域中心站为主体,以村屯农技推广协会、屯科技示范户为支点的县乡村屯四位一体的服务网络。一是优化县级,打造农技推广龙头。在原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将县农技推广中心升格为正科级单位,核定编制37个(暂用24个),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由区域站站长兼)。对中心的内设机构进行了调整,撤销了原来的推广站、土肥站、经作站、水稻站和环保站,还把县农科所并入推广中心,组建了测试中心、植保站、科研所和综合办,并对其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二是整合乡级,跨乡镇建设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我县把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的农技推广职能划出,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地理位置,建立了&&&&3个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中心站。其中,**区域中心站服务***镇、***乡和*(*乡,重点研究推广水稻生产技术;**区域中心站服务&&乡、&*&*乡、**镇和8*镇,重点研究推广大豆、玉米生产技术;**区域中心站服务**乡、*(*(乡和**乡,重点研究推广瓜菜、特色作物等经济作物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区域中心站规格为副科级,站长上挂县中心副主任。区域中心站的人、财、物、事四权收归县农技推广中心垂直领导,所在乡镇协管。区域中心站的建站费用全部由县里负责,现已购回3辆微型车,并拟为每个站建设200平方米的独立办公用房。区域中心站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按实际聘用的在职人数核定,此外县财政每年还为每个区域中心站增拨经费1万元。经费由县中心统一管理,实行报账制,由县中心在财政结算中心统一核算。三是延伸触角,建立村屯服务网络。根据屯型大小,在每个屯设2—3个科技示范户,在每个村都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主要职能是协助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广实用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承担县乡两级试验示范任务,并监测本地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向区域中心站及时反馈信息。在科技示范户的确定上,我们通过电视公告、本人申请、群众举荐、村委会把关,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中心站考核的办法,将一批热爱农技推广工作、群众威望较高,特别是具有一定农业技术示范能力的种田能手确定为科技示范户。目前,全县已确定科技示范户307户。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示范户在本村选举,推出协会会长人选,通过考核审批后,发放聘任证书。
第二,创新机制,建立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建设高素质的队伍是保障农技推广应用的核心。为此,我县组织纪检、人事、农委等部门通过公开考试、组织考核等办法对除县中心主任外的所有人员实行竞聘上岗,优化了人员配置,努力建设一支事业心强、业务精通、吃苦耐劳、勤于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在县农技推广中心人员的选用上,根据县农技推广中心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重新核定编制,核定岗位,科学设岗,以岗选人。要求县推广中心工作人员,必须先竞聘区域中心站职务,再竞聘测试中心主任、植保站站长、综合办主任和农科所所长,竞聘农技推广中心其他岗位。经过竞聘,县推广中心有12名人员充实到了区域中心站,实行三年一轮岗,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队伍长期存在的头重脚轻的弊病,强化了基层工作力量。对县中心其他人员除主任外全员竞聘上岗,签订三年聘用合同,实行死编活人,动态管理。对4名落聘人员,我们实行了待岗管理,只发基本工资,三年内单位有空岗,允许其参与竞岗,仍然落聘的三年后纳入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在区域中心站的人员选用上,核定3个区域中心站编制24个,目前从乡镇财政开支人员符合条件的人员中选聘了15人,聘期3年,加上县派12人共27人。对落聘的原乡镇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由乡镇政府重新安排工作,并取消相应的技术岗位待遇。今后, 我县还将面向大中专毕业生,为县中心和区域站选聘部分工作人员,进一步优化农技推广队伍知识结构。
第三,强化管理,建立健全与改革相配套的制度和机制。改革后的农技推广新体制,能否顺利运行,能否发挥作用,管理至关重要,核心是如何管好人的问题。在加强管理上,主要实行了“三制”。一是岗位责任制。制定出台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办法》、《**县农技推广协会会长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办法》、《**县农技推广示范户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办法》,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干有目标,奖有抓手,罚有依据,切实做到了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激励人,以制度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二是工效挂钩制。对竞聘上岗人员实行津贴和奖金活发,将津贴的30和奖金作为岗位活发津贴,按照目标考核情况兑现,打破了在工资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考核不合格的津贴部分全部扣除,连续两年不合格的解除聘用合同,档案交由人才交流中心管理。为便于考核、兑现奖惩,自去年12月份我们就将乡镇农技人员工资收由县中心统一发放。三是利益驱动制。采取调工资、给补助等措施,进行利益引导。农技推广人员的各项补贴,一定三年不变。对县中心下派到区域中心站的人员,每人浮动一级工资,高级职称的每月补助100元,中级职称的每月补助70元。对从乡镇竞聘上岗的区域站人员,每人浮动一级工资。屯科技示范户,可优先承包半垧机动地,村里每年给解决200元的科技示范补助资金。村农技推广协会会长,可优先承包一垧机动地,村里每人每年给解决400元的科技示范补助资金。
浅谈农技推广建设:关于湖南省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论
一、湖南省乡镇农技推广队伍概况
1、乡镇农技推广队伍结构现状
(1)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年龄结构从表2中可以看出,县局乡镇农技推广队伍中,30岁以下的人员7.18%,30~39岁人员占37.81%,40~49岁人员占36.29%,50~59岁人员占18.71%。由此可看出,30岁以下的人员明显偏少,仅占总推广人员的7.18%,这说明近些来大专院校毕业生进入推广队伍的人员较少。
(2)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学历结构从学历层次看(表3),县局乡镇农技推广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29.18%,中专以下学历的人员占70.82%,特别是高中以下学历的人员占25.65%。1997年以来,无专业背景的军转或其他人员占20.07%,他们基本上不具备专业的农技推广服务能力,素质亟待提升。
(3)乡镇农技推广队伍职称结构从职称结构看(表4),县局乡镇农技推广队伍中,高级职称人员占6.13%,中级职称人员占29.37%,初级职称人员占38.10%,无职称人员占26.39%。无职称人员与高职以下学历人员数量相当,学历与职称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性。
2、全省乡镇农技推广队伍未来需求
根据《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到2020年,全省农村实用人才要求发展到1410000人,年均需要增长40000人。在实用人才中要求中专以上学历人才要求达到10%以上,总量达到141000人;而目前不足20000人,只占1.5%左右,还需要发展120000。其中,农技推广人才要求达到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的40%左右,即56400人;目前,全省农技推广人员(县乡两级)接近36800人,总量需要新增20000人左右,而乡级按80%计算,总量要求达到45000人。
二、湖南省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发展存在的问题
1、技术人员数量差额较大全省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为22381人,距“纲要”要求(45000人)还差25000人左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乡镇推广机构工作辛苦,下基层积极性不高,队伍不满员。从全省范围来看,乡镇技术人员只占县乡两级技术人员总量的60.81%,与要求相差近20个百分点。调研的华容县,农技站编制105人,一线工作人员66人,只占编制人员的62.85%。与全省情况基本相同。二是一些乡镇还没有设置农技推广机构,未安排农技推广人员。
2、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从调研结果来看,全省乡镇农技推广队伍中,中专学历人员是主体,有10109人,占45.17%;大专学历人员5117人,占22.86%;本科以上学历人员1414人,占6.32%;而高中以下学历人员有5741人,占25.65%。其中,无专业背景的军转和其他人员4633人,占20.07%。从专业的角度讲,高中以下人员和非专业人员不具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需进行专业培训,以提升其农业服务素质。随着全省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推广人才的素质也需要相应的提高,高职学历层次人才要逐步成为农技推广人才的主体,其比例至少要达到40%以上。也就是说,大专学历的农技推广从业人员要由22.86%上升到40%,大约有3800人需要进行高职层次的农业技术培训。
3、无准入资格限制由于准入资格没有限制,全省基础农技推广队伍被迫接纳了许多无专业背景的人员,其中不少为军转人员。汨罗县30个乡镇站长有15个没有农学背景,自2005年以来没有一个具有专业背景的农业技术人才进入乡镇站。1997年以后,沅江市进入农业推广部门的军转和非专业背景人员共计69人,占总人员333人的20.72%;其中农机局2人,畜牧水产局46人,农业局21人。如果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保障,农技推广队伍接纳大专院校毕业生的空间就会大打折扣。
4、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日趋艰难近10a来,全省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人才培养规模和类型迅速扩大,成效显著。但是,农业类专业发展却成“U”字型。目前,农业教育仍处于低谷向上回升的起步阶段,正在艰难地呼应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过去40a来,由于农业专业的萎缩,生源减少,教师流失,设备老化,投资锐减,教学条件现已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据调查,2012年农业专业招生学费人均3000元左右,人均培养成本却需要7000元左右。加上农业的基础性、公益性特点,在劳动比较报酬偏低(目前我国及时产业劳动率只有第二产业的1/8,第三产业的1/4)、工作辛苦、缺乏趣味等因素的影响下,传统农业类专业招生特别困难。由于人才需求类型多样,有些专业生源较少,规模效益低下,农业型人才培养日趋艰难。
5、全省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2012年,全省本科、大专和中专等高校涉农专业招生人数分别为4890人、1950人和11000人,比例为1∶0.4∶2.25,属于两头大,中间小的细腰型结构,高职人才培养数量明显偏少,结构不合理。
三、加强湖南省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建议
1、实施涉农职业教育免费培养,加大农技推广队伍人才补充力度鉴于农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弱质性等特点[4],农技推广队伍的待遇偏低,人才流失严重,专业技术人员亟待补充,而农业职业教育招生特别困难的情况,建议实施涉农职业教育免费培养、定向就业。在给予涉农职业教育公平待遇(目前中职免费,高职没有免费政策)的条件下,高职涉农专业就读状况将明显改善,从而使涉农人才培养的细腰型结构,逐步改变为与目前农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金字塔型结构。
2、实施特岗计划,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素质设置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培训机构和体系,制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岗位管理规范》,对基层农技推广岗位提出明确的专业和学历要求,对没有学历背景、学历层次不符合岗位要求的基层农技人员实施技术培训。力争3~5a改变基层农技队伍人员没有专业背景、素质偏低等问题。
3、严格准入制度,积极吸纳涉农专业毕业生严格执行农业行业进岗就业准入制度,积极吸纳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保障今后的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素养,持续改善基层推广队伍人员素质,助推全省现代农业建设发展。
4、依法加大财政投入,不断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待遇支持农技推广是国家支持农业的一种方式。《农业法》和《农业推广法》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在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第二,二者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统一。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统一于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最终实现人的发展。无论是县域经济发展还是农民企业家成长,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实现人和社会的发展,现阶段二者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小康、和谐的社会,因此,二者的历史使命是相同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的发展,是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发展的发展。无论是县域经济发展还是农民企业家成长都是立根于人民,利用人民群众的智慧,造福人民群众,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科学、和谐发展,二者统一于科学发展的实践当中。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发展战略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让有条件的地方先发展起来,然后带动其它地方发展。这两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实现经济整体平衡发展。让有条件的地方先发展起来,从推动主体来说,是通过区域内经济主体来实现的。县域内,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农民企业家通过创业经营先富起来,使所在区域率先发展,然后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这是一个农民企业家成长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农民创业者成长和农民致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县域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民企业家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从而促进农民企业家更好地成长。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诸多制度尚不健全,农民企业家成长有其局限性,县域经济发展也有待提质提速,二者相互促进遇到诸多结构性的矛盾和体制性的问题,必须构建制度,消除影响二者相互促进的制约性因素,促进二者健康发展和良性互动。
作者:单武雄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农技推广建设:浅谈基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改革与新体系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的主导力量,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中间力量。
【关键词】基层;农技推广;新体系
我区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已逐渐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的农业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不仅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针对我区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现行问题,我们进行了调查与探索,现将调查情况及建设思路作综述如下。
1 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行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一方面政府精简机构,简政放权,减少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农技推广割据多元化,农业科研、农业技术院校等职业学校也逐渐地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成果开发、推广活动;农业生产与加工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参与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各种专合组织、农民技术协会、种养大户也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但是,农技推广机构的一些守旧思想和基层政府乃至于上级政府对其片面的认识直接导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1 推广方法与理念已与发展不适应 。“农技推广”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是以推广普及技术为核心,主要目标是提高农业的产量,基本推广方法是“技术示范与行政干预相结合”,虽然也开展一些培训,但很不规范。而经济发达地方和现行的推广模式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推广人员通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来促进农业科技新成果的应用和农村的发展,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参与推广,通过示范、培养、交流、研讨,引导和帮助农民提高科技素质,推广人员的基本职责是走访和培训农民,着重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困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
1.2 职能职责不明确,推广力度削弱。国务院明文规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是国家在基层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实际上,我区乡镇农技站、农机站、林业站、水产站、并没有履行为农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大量的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无法及时普及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究其原因:1)乡镇农业“五站”合为“农业服务中心”归乡镇政府管理造成政事不分,职能不明的现象普遍存在,绝大多乡镇农技人员被乡镇领导干部随意抽调,协助政府中心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职农技推广服务工作。2)农技人员在乡镇政府地位低下,其工资、福利等基本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他们为了生存,“重经济,轻服务”的现象也较为普遍,许多农技人员除参加政府中心工作可获得一点微补助外,另外还有不少自己从事一些除工作外的经营活动,包括农资经营,深入农村开展技术服务的时间自然就少了,从事经营服务的人多,从事技术服务的人少。这样,区级农业部门与农技站脱节,农技人员与农民脱节,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停留在县区级,技术难以传授到农民手中。
1.3 知识老化,整体业务素质下降。以我区为例,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占76%以上,人员老化,知识更新慢,严重的影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发展。特别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提高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需要理论培训和实践总结。而目前因受诸多因素限制,农技干部深入田间地头的少了,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少了,导致农技人员知识陈旧老化。在所调查的农技推广人员中有65%的人员是中专学历,有20%的人员是初中以下学历。从工作性质看,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占15%,从事管理的人员占22%,从事专门研究的为0,而农民生产上所急需的种养殖、果树园艺、水利、蔬菜、能源等专业技术人员十分奇缺。
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随着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越来越重要。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又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是农业实现现代化、产业化的基本保障。为了切实有利解决我区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和意见。 2.1 大力改进推广方法,不断创新推广理念。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作为目标和指导思想,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素质相融合,随着农村农民法人主体意识的增强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干预日渐难以见效,必须探索能有效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的工作方法,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专业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
2.2 科学界定职能,创新服务机制。通过明确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机构,重新核定各级推广机构编制,达到既精简机构、优化队伍,又能使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有效,促进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2.3 创新运行机制,积极服务“三农”。本着减人、相对减支、减人不减政府责任、减支不减政府公益性支出的原则,创新政府投入机制,积极服务“三农”。1)以“养事”种类、项目多少定支出,以考核结果定报酬。2)以办事质量定奖惩。按照“定资质、定经费、定目标、定奖惩”的原则,实行“分项发包、公开招聘、经费包干、落实奖惩”的管理体制。3)在具体操作中,对突发性事件,由政府组织实施,对零散事务聘请的人员一律按工作量计酬,实行有偿服务。对短期性任务,实施一事一议,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长期性工作,实行合同管理。
2.4加强农业科技再教育培训,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长期工作在农业一线,直接为“三农”服务,要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要积极推进农、科、教三结合,依靠教育培训人才,依靠人才推动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要把科技人员的继续再教育制度化,定期进行学习培训,继续再教育要与农业科研院校挂钩,以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培训过程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要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有关市场经济、农业产业化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需求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浅谈农技推广建设:政策环境下的广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人才培养建设
摘 要:加快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人才培养建设力度,创建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能有效地加快广西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调研分析当前广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人才培养建设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增强广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人才培养力度,优化政策环境。
关键词:政策环境;农村;技术推广;人才培养
一、前言
我国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在基层农技推广这“一公里”工作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技术传递员”的推广工作落实到位了,能较快地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技术的成果转换率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工作向来是我国各级政府管理的头等大事,而且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针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新态势”,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和编制了各种关于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政策,在对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人才培养建设问题上采取了多项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成效。当前,虽然广西农业经济在稳步前行,但是由于广西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因素,特别是石漠化山区较多,广西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着常态问题的困扰和苦恼。笔者通过走访广西部分农村一线,调研分析当前广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人才培养建设中存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提出政府应不断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政策,不断优化政策环境。
二、当前广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人才培养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1.培训次数少,模式单一
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开展,广西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政策方案来增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培养力度,采用异地进修、集中培训和实地观摩的培养模式,主要以短期集中的培训方式为主,培训时间多为一周左右。技术培训班的主办单位有农业部、自治区农业厅和市县农业局,师资人员有农业科研机构人员、农业院校教师和农业专家等,培训形式多为课堂教学。当前培训模式的主要问题有,培训次数少,走出去学习的机会太少,培训时间短,培训模式单一,培训设备落后,农业技术培训针对性不强、亮点不足。虽然每年基层单位有不少人能参加农技推广培训班,但是能参加厅一级以上的农技推广培训班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人数较少,往往是由县农业局的技术骨干参加。县一级以下的农技推广培训班主要是邀请区级专家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修培训,培训地点也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广西每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各有不同,没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推广培训难以满足当地的农业经济需求。通过调研,他们更希望能得到适合本地实际的特色农业技术培训,在学习时间上能得到保障,能学到技术含量高一点的特色农业技术。
2.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青黄不接
在广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当中,主要的农技推广人员来自于县农业局各站点的在编人员,多套班子,一套人马。不论是县农业局各站点、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还是农业技术推广站,拥有农业技术本专业的工作人员相对很少,人员数量往往只占到县农业系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而且年龄偏大。棘手的问题是近十年来农业专业人才引进速度慢和数量少,这主要是由于政府编制设置的问题影响,这样就造成了政府可利用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数量少,年龄老化,引不进,再加上现职人员学历低、职称不高,对自身的继续教育不够重视,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另外,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艰苦的工作环境造成了许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想方设法转岗或调离县城,使得人才流失严重,人员流动不够合理。
3.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业认同感低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业认同感低是造成人才培养效果欠佳的重要因素。广西经济相对发展较慢,农业技术较为落后,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人员素质相对偏低。广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长期奔跑于农村一线,不仅要完成上级主管单位交办的工作任务,还要对各农户进行对接式的农业技术指导,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培训进村进户,田头田尾,室内室外,风吹日山雨淋,会消耗大量的体力,身心兼疲惫,加上下乡时间不固定,经常占用假期时间,自然会减少对家人照顾,容易造成家人的不理解,使得农技推广人员缺乏职业优越感。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增快,大量的有一定知识的农村青年人纷纷进程务工,留下的务农人员年龄偏大,知识接受力低,被培训的思想严重,有的地方需要政府给予听课费才勉强参加培训,如果遇上农忙,更是请不动。农户对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不理解和对农业创新技术的思想怠慢,种种工作生活现况很容易造成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对这身职业的反感,缺乏职业认同感,甚至消极怠工,更谈不上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激情和动力。
4.待遇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广西大石山区偏多,环境杂乱,下乡道路十分不便,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地点基础设施落后,办公条件较差,工资收入不高,下乡补助低,没有良好的硬件环境保障,没有一定的物质优越性,难以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各项工作推广的动力来源,如果不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如果做多做少一个样,或者是回报微乎其微,那么很容易打消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热情,易造成人才的流失。当前,广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少,福利待遇低,长期下乡下田身心兼疲惫,会影响到家庭的和谐,会造成没有人愿意到乡镇一级的推广站去工作,如果没有正当的奖励措施,会使得技术推广工作失去吸引力。
三、不断优化广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人才培养政策环境对策
人才是及时生产力,把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培养好了,能更好地为广西农业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不断优化广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人才培养政策环境,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换,促进广西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1.农技推广应向农技投资推广转变
基于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农民劳动力老化,小农意识强、经济信息落后、学习能力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技术改革创新意识差等问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想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打造当地特色农业创业环境,提高农产品产出率,想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农村经营方式十分艰难,关键是政府加快改革农技推广体系,改变以往等靠要的农技推广人员培养模式,采用资本运作模式,走市场化的道路,通过建立特色农业推广体系,建立适合当前农业发展的经营模式,可采取“农业企业+农业专家+农技推广人员+试验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培养模式,为管辖区引进有实力、有技术、有创新能力和有创业积极性的农业企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通过参与这些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研究特色种养殖技术,从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理论和市场实战性锻炼,把适合当前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种养殖技术传送到各农户手中去辐射带动推广,既提高了技术能力,又达到了农技推广的目的。
2.加大财政分级投入,增加职业认同感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健全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要想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关键是在于如何提高其成就感和优越感,创建有吸引力的财政投入政策环境。当前,广西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主要来自中央财政资金,2015年6月,我国财政部为继续大力支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中央财政下拨了农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资金26亿元。但是等靠要中央财政支出是不够效力的,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上应增加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养经费的投入,并落实到各级财政管理,加大监督保障力度。应不断加强对基层技术推广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办公设备配备,使硬件措施得到充分保障,这是职业认同感的基础条件。另外,合理制定奖励政策,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收入,特别是大幅度提高下乡补助,让他们愿意下乡,愿意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愿意接受工作任务,愿意参加技术培养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使得基层农技推广人才有职业优越感。同时还要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安心工作,各级政府要积极倡导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性,通过舆论宣传提高大家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的认识,打造文化氛围,使他们有成就感和荣誉感。还要为基层农技人员解决住房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等个人问题,使他们能安心下乡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3.完善培训管理制度,打造学习型技术团队
完善培训管理制度,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正常化、制度化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应重视对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人才培养工作,打造学习型技术团队,重视培训总过程的合理设计,尤其是县一级的政府在制度人才培养制度时使培养管理制度制度化和量化。一是培训模式多元化,推广以实地培养培训为主的模式。二是鼓励农业院校的专家和农技研究所的专家们到基层挂职锻炼,严格落实农业管理和农业研究人员职务晋升、职称晋升与农业推广工作绩效相挂钩,一定要有服务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经历,并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三是增加个人培训次数,合理设计培训时间,工学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脱岗实训锻炼得到经济和时间的保障,使他们能安心地进行技术研究。积极实行轮换制度,各地区的技术人员进行轮岗锻炼、技术互补。四是鼓励刚毕业的农业专业大学生、有技术的务工返乡人员到基层一线进行创业和服务农业,为他们进行专项的农技推广培训,使他们的农业技术能尽快的与当地农村农业实际相适应。
4.管理有张有弛,奖惩分明
俗话说,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成效成果,关键在优化奖励政策环境。广西农业主管部门需针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制定专门的奖惩管理办法,鼓励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积极参与农业企业技术研究,采取“农业企业+农技推广人员”课题研究的合作方式,划拨专项课题经费,这样他们在农业技术研究、提高农产品产量、创新技术转化问题上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研究成果有了经费保障,技术转化成经济效益,能更好地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成立课题项目成果审核小组,只有课题项目结题后才能给予既定的奖励政策,并且在项目成果创新转化问题管理上给予优越的配套奖励措施。(作者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浅谈农技推广建设: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创新农机推广管理模式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农机技术的推广已成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本文主要对深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思考
农机技术推广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1加强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对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机技术推广体系主要是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机械化服务,形成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推动农业及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达到提高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目标。加强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应打破行政区划,建立区域推广站,同时创新用人机制及竞争方式。建立区域站应当保障充分满足农民需求,合理进行布点,并重视对特色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引进、研究及推广。充分推广区域经济和特色经济,带动区域农户,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按照地域农业经济具体情况进行推广的做法,能够有效的精简队伍,并且维护了体系的稳定,同时充分的发挥了推广网络的服务功能。合理增加区域推广站的功能,将其作为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平台,同时推广更多的试验基地,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教育,并致富信息,解决培训、推广无平台的问题。创新用人机制,引进有效的竞争方式,用人机制不够灵活,使得人员的流动不足,农业推广机构的运行也受到限制,因此需要对用人机制进行创新。一是引进从业人员资职机制,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对相关人员进行从业资格考试,积极推动人才的培养。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补充,择优录用一些的中专毕业生;二是推行竞争上岗或者招标管理,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交流调配力度;三是健全考核制度,制定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人员应遵守的规定,建立起统一的考核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考核的内容和考核的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指标体系,对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及成绩能够有合理的评判依据。
2推进农机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
创新农机推广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农机推广人员的作用。农机推广具有重要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同时也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目前的农机技术推广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需要更新观念,并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延伸服务领域,并通过信息和技术引导进入市场,积极促进农机化经营。同时还应鼓励农民、企业等积极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当中,建立多种形式及成分的农机服务组织,将农机推广主体扩展向多元化方向,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成果开发和相关的推广活动。
农机企业应加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加强农机教育、推广、科研之间的联系,推动其跨地区的横向协作,加速科技成果的展示,充分发挥各类农机推广服务组织的作用。若单个的农户进行农机技术市场的交易,其需要的技术交易的成本将会很高,并且经营的规模也无法扩大,因此还应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机技术推广结合起来,降低其在技术市场交易中的成本以及农机技术推广所需的成本,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合力与规范的推广模式,促进农户和农机技术推广与技术主体之间的联系,有效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同时还应解决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通过经济改革推广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农民等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活动中的热情。
3创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管理模式
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增强推广机制的创新,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缺少市场激励机制,很多推广工作无法得到切实的实施,缺乏一定的利益诱导机制。同时还应提高农机技术推广服务质量,拓宽服务空间。一是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模式的改革,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做好农民的教育工作,为农业科技推广打好坚实的基础,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应积极提高农民素质,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深化农机技术推广。重视对农民技术和技能的培训,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深化对农村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改革,并积极开展培训、讲座等形式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二是应多方联动,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质量。保障农机监理人员能够依法行政,做到文明执法,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相关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保障农机生产安全,并掌握相关的工作信息动态,帮助机手及时解决农机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使农机监理人员将其工作内容落到实处,使其工作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以便促进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对于深化农机技术推广系统改革应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并将改进的措施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提高农机技术推广服务质量,促进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