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分析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分析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分析:浅谈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治水方略

摘要: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治水方略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需排则排,需灌则灌,需路则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关键词:山区 农业 开发 治水方略

一.探讨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治水方略的必要性

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山区是中国的资源宝库和大江大河的源头,全国90%的林地、77%的草场、76%的湖泊和98%的水能都集中在山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山区也是我国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全国3000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

我区山区面积为700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60%;山区农民有25万人,占全区农民的55 %。2003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3215元,其中平原区农民人均收入3852元,而山区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480元。我区历届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山区建设,各种形式的山区开发也由来已久,但目前山区的经济发展仍相对滞后,是我区建设小康社会工作中的难点、重点。山区在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山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区的现代化。

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了水,山区就有了生机;有了水,也就解决了农业的基本生产条件。旱、涝、碱等自然灾害,都与水有着直接的联系。水利建设是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综合开发中水利项目投资历来占大头,可以说做好了“治水”这篇文章,也就抓住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关键。而山区农业用水的问题更加突出,农作物既受旱魔的威胁,又遭洪水的践踏,山区农业生产条件更加脆弱。我区的山区分布于济南市区南部,属于泰山北脉延伸的低山丘陵地带。最南部为花岗片麻岩,其它多为石灰岩。由西到东分别与长清、泰安、章丘打界,包括仲宫、柳埠、高而、西营、绣川五个乡镇全部及港沟、彩石、孙村的南部。

农业综合开发是我国支持“三农”的重要方式。自1998年起,我区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优先在境内平原地区开展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又把目标转移到山区。山区地面起伏,坡度大,沟壑多,不能照抄平原地区“天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成网”的模式,而要根据山区的地形地貌、地表岩性,按照排除农业生产的障碍性因素,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我区境内的山丘地区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加强山丘区农业综合开发,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区域共荣,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措施。探讨山区与平原区治理措施的异同,特别是水利建设的异同,建立山区不同类型区的水利建设模式,对于下一步指导好山丘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山区农村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山丘区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建国后党和政府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大规模、连续性的水利建设,初步改变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近年以来,围绕防洪排涝、农业灌溉、人畜饮水、水土保持四大体系进行了连续性建设,强化了水利基础产业的地位,增强了整体服务的功能。但由于资金实力不足,山区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水资源紧缺是制约山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山区水资源比较贫乏,灌溉用水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原用于农业灌溉的卧虎山、锦绣川、狼猫山水库转向为城市供水,山区境内可利用水量更加紧张,而需水量有增无减,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1.水库灌溉效益低。山区水库灌区原设计灌溉面积为8.8万亩,历史上较大灌溉面积为8.0万亩,目前实际灌溉面积仅为2.0万亩,灌溉面积只有原设计面积的22.7%。

2.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低。根据对枣林水库北干渠渠系实测,干渠水的利用系数仅为31%,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仅为23%。灌水较高曾达到500立方米/亩次,相当于正常灌溉的7—8倍,灌溉水的浪费问题十分严重。多数小水库位置较高,但因未配套防渗渠道,有的看着水用不上,有的先放水入河再提水上山。

3.输水渠道工程标准低、质量差、年久失修。由于受建设时期各方面的制约,灌区绝大部分的渠道由石灰沙浆片石砌成,又经多年运行冻融、山洪冲击,老化退化损坏严重。据统计,山区已建渠系完好率只有33%,渠系建筑物完好率只有25%,其余的几乎全部报废不能正常使用。

4、田间工程不配套。水库灌区只有干渠和少量支渠,无斗、农、毛田间配水渠道,“水出干渠口,顺坡满山流”是山区农田灌溉时的真实写照。山区灌溉均为沟畦漫灌,落后的灌溉方式,加上土地瘠薄,水、土、肥流失严重。

5、大多数农田为雨养农业。山区无水源可灌溉的面积12.0万亩,占54.5%,这部分土地只有靠天吃饭。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山区灌溉水的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大,水利设施灌溉效益逐年下降,单采用一般节水灌溉技术是不够的,必须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二)洪水灾害仍是人们的心腹之患

建国后,山区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对境内河道曾多次进行治理,有效地减少了洪涝灾害,扩大了耕地面积,发展了农业灌溉。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治理标准较低,经多年老化、水毁或人为破坏等,目前河道治理工程残缺不全,只能排泄五年一遇的洪峰流量。由于河谷狭窄,坡降陡峻,水流湍急,险滩众多,汛期常有山洪暴发,致使河水漫溢,而枯水期则往往水流干涸,不能满足中下游地区用水的需要。为了根除水害,开发水利,必须采取有效的治河防洪措施,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有河道排水不畅,达不到设计防洪标准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主河槽多为未经治理的天然河道,弯道多,险段多。

2.河床不断刷宽淤高,抬高了洪水水位,山洪暴发时经常决口漫溢成灾。

3.建筑物老化、退化严重,有的河堤单薄矮小或残缺不全,有的根本无河堤。

为防止洪涝灾害,确保沿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应尽快实施河道治理工程。

(三)水土流失是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南部山区是我区水土流失的防治重点,经多年治理,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全区共有水土流失面积630平方公里,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平方公里,尚有水土流失面积28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为55.6%。目前存在以下特点:

1.水土流失治理进入攻坚阶段。多年来,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平方公里,剩余未治理的多是硬骨头,土层浅薄,位置较高,坡度较陡,治理难度很大,需要的投入也大。

2.人为水土流失有加大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南部山区一批建设项目相继上马。有的建设单位对弃土及大面积的植被破坏不采取任何措施,导致水土流失面积边治理边破坏。水污染虽不十分严重,但也有扩大之势,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水利重点

我区山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应以治水为中心,以绿色食品生产为带动。

开展山区水利建设,应适应现代水利和资源水利的要求,建设新型的高效节水灌溉区,较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利用系数,较大限度地利用雨水资源,努力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区效益,促进山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山区水利建设必须打破传统的农业灌溉和灌区模式的束缚,从农田供水、配水到灌水与管理,都要根据山区的特点及地形、地质条件、土壤种植结构,按照先进、节水、高效、科学、经济的原则建设成多环节统筹供水、高效用水的新型农田灌区。

(一)防汛工作必须保障万无一失

对山区境内未达标的小水库进行加固、整治,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满足稳定安全的要求;对塘坝进行排队查体,该加固的加固,能增容的增容,应治漏的治漏。因我区山区位于省城近郊,有条件的水库、塘坝可以结合旅游需要,建设水上旅游项目。卧虎山、锦绣川、狼猫山三座大中型水库和八达岭、黄巢、白炭窑等小水库都可以利用水工建筑物及相关自然环境,挖掘并创造优美的水面环境和视觉景观。

山区排水河道要本着优先治险,“疏浚、防护、拦蓄”相结合,标本兼治,分期实施的原则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所有排水河道都要按照防洪标准进行拓宽,裁弯取直,疏浚、清淤,改建阻水桥梁,分期分批对岸坡进行改造。在骨干河道特别是河川径流丰富的河道一侧或两侧,留一定宽度进行园林绿化,结合现有的历史文化景点,布设河滨绿化公园,按照“一河清泉水,一条致富路,一条经济带,一道风景线” 模式布局,把山区排水河道建成为人们的亲水岸线。

(二)多途径开辟灌溉水源

土层浅薄,拦蓄设施配套标准低,水源奇缺,一直是限制山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从山区开发的一开始就应把着力点选在解决水源上,采取蓄好雨水,用好井水,引好库塘水,多途径开辟水源。因保泉需要,南部山区开发利用水资源,要贯彻“蓄水为主,抽取为辅”的原则,积极兴建地面拦蓄水工程,严格限制开采深层地下水。

1.适量建设小型水库、塘坝工程。一是新建或续建现有小水库、塘坝,增加地表水拦蓄能力;二是在地表水与地下水连通密切的地带兴建漏水水库、塘坝,增加地表水入渗量,加大地下水的存储量。

2.积极兴建微型群系拦蓄水工程。在地质地形条件复杂、位置较高地区,采取拦蓄雨季地表坡面、沟道径流,或导引汇集小山泉,建设水池、水窖等微型群系拦蓄工程,再利用山地的自然落差,对农作物进行自压(或加压)节水灌溉,保障农作物关键期的用水。该工程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的特点,适应山区地形变化复杂、一家一户经营的特点。

3.建设生物土壤渗蓄工程。利用生物多样性原理、多维用地原理和层次结构原理,从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物种搭配,使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生物分别占据群落的不同空间位置,各得其所,减少种间竞争,促进种间繁荣,使单位面积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产生更多的生物量和发挥更大的防护功能。

(三)做好水环境保护工程

水环境保护包括两方面,一是防治水土流失,二是防治水污染。

为治理水土流失,保护饮用水源,恢复名泉风貌,山区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做到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对于在生存条件恶劣的高山、深山地区的农民,应积极采取生态移民方式,使他们的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其它区域内的农民可以采取疏散措施,减少单位土地上人口的承载量。生态移民尽可能一次到位,集中向新建城区迁移。

多年来的城乡建设和交通建设,在南部山区遗留了许多废弃的采石场、取土场等。他们多数分布在城镇周边和交通干线两侧,严重损害了生态自然景观,应及早进行治理,尽快达到稳定边坡和绿化环境的目的。

我区的南部山区是济南市的饮用水源地,境内各排污企业要建造、装置必要的污水处理设施,净化水质;要做好河道径流的调控工作,留有足量的水量排泄污染物,提高河水的“自净”能力,防治新的水污染。

(四)大力推广综合节水技术

1.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指导思想

山区农业灌溉与平原区相比,具有下列特点:

(1)水资源特别匮乏。因水资源用途的多元化,山区多数旱地只能进行有限的补充灌溉,起“关键水”的作用。

(2)灌区小而散。由于地形变化大,水源分散,很难形成较大的灌区,大灌区的某些节水灌溉设施和技术在这里不适用。

(3)经济基础薄弱。山区属贫困落后地区,经济条件较差,节灌设施和机具应以中小型或廉价为主,有条件的可以引进一些现代化的设施。

(4)果园节水是重点。林果业已成为山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目前林果面积已达32万亩,且规模还将扩大。

山区应考虑不同水源状况、经济条件、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等,从水资源合理开发入手,进行灌溉农业、旱地农业节水保水等技术的优化组合,充分利用已有水源和天然降雨,确保作物需水关键时期的水分供给,抑制田间水分的无效消耗,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

节水综合措施体系见框图。

2.工程节水措施

对于水源较好、坡地平缓的地区,以实施渠道防渗灌溉技术为主;对于提水灌区和地形复杂、坡度较大的地区,以推广管道输水技术为主;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高效经济作物或果树生产区,可以发展喷灌、滴灌等现代灌溉技术,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较大的综合效益。

在实施节水工程的同时,积极探索非工程节水措施,进一步挖掘节水的潜力,不断向多方位节水农业迈进。拟推广的非工程措施有:一是实行窄沟、短畦灌溉,杜绝大水漫灌;二是结合农膜覆盖推广膜上灌溉,让灌溉水在地膜表面的凹形沟内借助重力流动,并从膜上的出苗孔注入土层灌溉作物。

3.非工程节水措施。

(1)农艺节水措施

农艺节水措施具体有:

深耕蓄水保墒。加大耕作层深度,利于土壤水分的深层蓄积,减少地面蒸发耗水量。对于果园来说,不可能实行全耕,可采取“虚实并存”的耕作技术。

地面覆盖技术。秸杆覆盖、地膜覆盖等可明显减少地面蒸发量、提高地温,应大力推广。

增施有机肥。有机肥能增加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

推广抗旱保水剂和生物制剂。抗旱保水剂具有快速吸水和缓慢释放的特点,且能反复吸放,吸水能力为其自身重量的1200—1500倍。

推广使用“FA旱地龙”。FA旱地龙用于拌种、浸种可促进根系发达,用于叶面喷施能有效地控制叶片气孔的开张度,减少植物蒸腾,还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许多营养成分。

调整植物的布局、结构,增加抗旱品种的推广应用。。

(2)政策与管理节水措施

要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可为当地人民带来直接或间接利益,同时也促进了泉水的喷涌,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对于直接经济效益大的节水项目,鼓励农民自筹资金或向银行贷款,财政给予补贴,自建、自管、自用;对于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或是为保泉的,应以政府投入为主。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组织管理、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等制度,实现节水工程自我维持、自负盈亏、良性运行的目的,确保各项设施持久发挥效益。对于水源较大的灌区应按水文边界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建好、管好、用好灌溉水工程设施。

四、结语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治水方略具有明显的特点,又因我区山区地处省城近郊,对水利建设的要求更是高品位的—要与生态、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量水而行,以水定供,以供定需。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需排则排,需灌则灌,需路则路,要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充分利用现有水源工程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小水源工程建设。最南部花岗片麻岩山区(面积170平方公里),地表水资源丰富,宜大量在沟道内兴建拦蓄水工程;中北部为石灰岩山区,岩石溶洞、裂隙发育,地表水渗漏强烈,宜在汇水点兴建水池、水窖等微型群系蓄水工程,引用好山泉水,适量开采浅层地下水。

大力推广综合节水技术,不仅要重视工程节水措施,还要注重非工程节水措施,进行节水技术的配套与组装,探索本地高效节水农业—特别是果园的综合节水模式并大力推广,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较大的效益。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分析:丰宁县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前景分析

摘要 结合丰宁县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分析了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利条件以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阐述了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重点内容,说明了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挑战;开发重点;指导意义;河北丰宁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313-02

丰宁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北部,介于北纬40°53′~42°0′,东经115°54′~117°20′之间。全县总面积8 765 km2,县辖26个乡镇、309个行政村,总人口38.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32.6万人。丰宁县气候属于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型高原山地气候。无霜期90~140 d,年降水量350~550 mm,具有坝缘山地、疏缓丘陵、坡状高原地貌特点,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阶梯分布,分坝上、接坝和坝下3种地貌,是冀北山地及丘陵一年一作旱作农业区。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476万hm2,主要作物有玉米3.42万hm2,蔬菜1.47万hm2,马铃薯6 666.67 hm2,莜小麦、杂粮1.44万hm2。

1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利条件

一是丰宁县迎来了历史性的政策支持。丰宁县在享受国家重点贫困县优惠政策的基础上,2010年又被确定为燕山―太行山片区县,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二是丰宁县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丰宁县被列入河北环首都扶贫攻坚建设示范区,纳入国家首都经济圈“十二五”规划。同时也迎来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期,张唐铁路、虎蓝铁路、张承高速、抽水蓄能电站正在建设中。同时积极谋划的北京大外环,连接宣大、张承2条高速公路,将使丰宁县真正融入北京经济圈、文化圈,对整个社会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三是丰宁县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基础。地域面积大,幅员辽阔,土地、生态、文化等资源丰富。毗邻京津高端消费市场、区位优势明显。气候条件优越,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是公认的黄金奶牛养殖和无公害错季蔬菜产业带。四是拥有强大的科技支撑。丰宁县是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产、学、研”联系基地。五是丰宁人民期盼崛起式发展。新世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以“跨越发展、绿色崛起”为主基调,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开放强县、旅游兴县、文化活县”四大战略,确定实现“建设山水园林中等城市和打造文化旅游与绿色产业高度融合的国际旅游名县”两大目标。全县上下有着强烈的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合力攻坚的大扶贫格局[1-2]。

2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2.1 产业规模尚未形成

山区农业产业存在区域布局和产品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经营规模小、产业技术落后等特点,产品市场没有形成固定的商业品牌,缺乏市场营销网络建设,产业基地尚在建设完善之中。农副产品加工规模不大、效益不高,产业关联度低,无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2.2 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产业缺少龙头企业,现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22家,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数量少,加工、营销、信息等服务相对滞后;龙头企业竞争力弱,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带动贫困农户致富引领作用不明显。基地认证和品牌建设相对滞后,产品知名度不高,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没有鲜明的丰宁地域标识。

2.3 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发展困难重重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水平低,掌握实用技术能力差,贫困乡村科技队伍不完备,没有全部形成县、乡、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各类农技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技术经纪人组织,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正在加速建设之中。

2.4 产业投入严重不足

丰宁县每年国家投入财政扶贫专项产业资金不足2 000万元,农业产业综合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丰宁县担负着为京津涵水源的重任,实施生态功能控制,延缓了县域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步伐。扶贫对象“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迟缓,配套设施严重滞后。蔬菜产业水利设施配套不齐,种苗体系不健全,加上产地质量安全检测条件差,严重制约蔬菜产业的发展。奶牛产业亟待向牧场化经营转变,中草药产业缺乏科学技术支撑,产业开发条件落后,产业技术更新迟缓[3-4]。

3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以扶贫开发引领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全局的扶贫攻坚基本思路,按照中央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的部署要求,依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及丰宁县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结合县奶业、蔬菜、林果等产业发展目标,强力推进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建设山水园林中等城市步伐,打造文化旅游与绿色产业高度融合的国际旅游名县。

4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重点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区位特点,从产业基础出发,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多种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产业布局向贫困乡村倾斜的力度,大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支柱,进一步增强群众自身“造血机能”,为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奠定基础。

4.1 农业开发重点

以自然条件承载能力为前提,抓住重点,打造特色农业。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加快特色产业带和生产园区建设,培育一批重点龙头企业,争创一批有机认证名牌农副产品,快速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创出新模式、新路径,实现农业跨越发展,把丰宁县建设成环首都绿色有机食品和苗木花卉供应基地。一是做大做强奶业,举全县之力,全力打造“中国有机奶都”。二是规模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打造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和河北省蔬菜产业示范区。三是结合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林果经济产业,促进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重点开展杏扁、苹果梨、园艺花卉、大果沙棘等基地建设,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及果品加工等增收产业项目。四是因地制宜抓好发展肉牛、肉羊、生猪、特种养殖、杂粮杂豆、油料种植、中草药种植等富民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4.2 农产品加工开发重点

重点依托奶牛、蔬菜、林果三大立县产业,发展产品深加工。坚持走低碳环保、清洁循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产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切实优化壮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4.3 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健全县乡村农业技术体系,积极推广节水农业、高效农业,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滴灌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广转化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完善培训体系建设,采取集中培训、巡回指导、技术承包、信息咨询、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广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加强与各级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科研成果的技术转化率。

4.4 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设施建设

水利配套建设方面,推进以喇嘛山水库、西湾子水库为重点的水源工程项目建设,实施引滦入潮、西水东调工程,提高区域水资源供给;加强农田水利节水工程建设,实施重点灌区节水改造,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因地制宜针对贫困乡村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小泵站等“五小水利”工程。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开发整理。

4.5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加强与北京蔬菜批发市场合作,发展订单农业。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流通企业、农民经纪人开展农产品营销,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开拓市场。积极推进物流配送,鼓励农民设立直销店、连锁店,加强农超对接、农餐对接,不断拓展产品销售渠道。构建“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种、养、加紧密衔接的农产品转化增值模式,促进扶贫产业良性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产品深加工。

5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是有利于统一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增强加快发展山区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有利于引导山区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和模式的创新;三是有利于提升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素质。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分析:试论溧阳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新模式

摘 要:FDI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已获得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普遍认同,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江苏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江苏在引进FDI方面应采取的相应对策,对江苏在下一轮经济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利用FDI,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FDI;GDP;经济增长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是指:在山区通过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集中一定的人、财、物和技术,运用工程和生物措施,采取综合治理的手段,对未被利用和利用不充分的农业资源进行广度和深度开发,最终形成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可以说:“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是对山区农业资源的深加工过程;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资源是一种获取便捷,利用效率较高的资本”。这正是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山区现代农业,增加山区农民收入,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进程等方面彰显“抓手”功能,发挥“载体、平台”的基础性作用所在。因此,充分发挥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效应”,较大化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山区生态经济特点的开发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溧阳市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状

近年来,溧阳市围绕建设高效农业,立足本地实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科技为支撑,效益为目标,通过政府推动,聚集生产要素,优化经营机制,延伸功能开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运作,高强度推进。实现了资源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溧阳特色的山区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之路。截至2006年底,全市累计综合开发面积达40万多亩,形成千亩以上生态、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业园区54个。实现规模经营面积近10万亩。亩效益在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达21.64万亩。其中亩效益在5000元以上的5.81万亩,万元以上的2.2万亩。农业总产值达30.45亿元,同比增长6.3%,农民人均收入达6998元,同比增长17.67%,是近年来增幅较大的一年。“三资”投入明显增大,2006年吸引“三资”5.8亿元,累计吸引“三资”超过20亿元。几年来连续实施了山区合理的保护,有效的开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对照建设高效化农业的要求,溧阳市山区综合开发仅是刚刚起步,山区综合开发的潜力还很大,深层次的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向服务业、旅游业延伸等任重而道远。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典型引路,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联动。主要工作成效体现在“三个大”。

一是有效开发面广量大。自1993年以来,全市通过以点带面,积极实施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以发展经济林茶果为重点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开发建设快速推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明显,丘陵山区农民收入反超平原圩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5.8%,有效开发面积达40余万亩,先后被授予全国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县(市)、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县(市)等称号。

二是优势产业做强做大。有效的开发,促成一批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品质粮油、经济林茶果、食草畜禽、特种水产、观光农业五大骨干产业,在农民增收中担当主纲,成功培育出60余只系列特色农产品,天目湖名牌效应日益显现,优势骨干产业的商品率占据全市农产品70%份额。全市建成10万亩竹、8万亩板栗、6万亩茶、5万亩桑、5万亩特色水果、1万亩品质牧草、30万只良种羊、600万羽良种畜禽的区域化、专业化商品生产基地,形成了南部山区以经济林茶果和观光农业为特长、西北部山区以食草畜禽和宗教旅游为特色、东中部圩区以品质粮油和特色水产以及休闲渔业为特点、城郊以设施栽培和花卉苗木为特征的四大板块格局和区域有特色、产业有龙头、产品有基地、村村有精品的时空构架。

三是功能拓展不断放大。借助国家4A级天目湖旅游度假区的龙头带动,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把握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炙手可热的契机,建立起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陶峰观光园、天目湖农业生态园、曹山紫竹林农业生态园等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融特色农产品生产、生态旅游观光、传统农耕体验、田园休憩、农家乐实践、科普教育于一体的高效农业生态产业园。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998元,同比增长17.67%,其中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高效农业生产,农业生态休闲观光产业链的贡献份额达25%以上。

二、建立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模式的出发点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资源作为一种资本,一种生产要素,只有合理有效地加以利用,才能促进可持续利用;只有从广度和深度上善加利用,才能提高其可持续利用性。因此,加强和重视对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提高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资源可持续利用率,促进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就开发而开发,就治理而治理,就利用而利用的手段,其实质是将开发与治理、开发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等割裂开来的做法。因此,要达到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资源的合理利用,应当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开发、保护与治理相结合。要建立利用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资源必须实行开发与治理相结合的思想,在实践中真正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加强对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资源的利用,避免出现过度利用而不注意保护和过度保护而造成资源闲置浪费两种倾向;要把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统一起来,把发展山区经济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起来,通过兼顾和统一,促进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综合利用。要正确认识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是对山区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开发,对实施开发所形成的新兴资源的利用必须进行综合利用。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资源的综合性特点,在利用过程中要防止一方面对某些资源的过度利用,另一方面对其它资源的没有利用甚而未被发现的两种偏向。应当尽可能地把山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所形成的新兴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坚持朝着综合利用的方向向广度和深度利用前进。

三是坚持走向市场。要充分认识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山区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经济系统,对农业综合开发资源的利用实行市场化运作,是充分激活这一新兴资源的物质、能量、信息和经济要素,使之在充分的流转过程中,为山区创造更多的生态经济效益的根本。在利用广度上,要努力开发利用许多还未被开发利用以及尚未被人们认识的山区农业资源;对已被开发利用的资源要努力扩大其利用规模;在利用深度上,要以提高其经济附加值为核心,对一些农业综合开发资源进行深加工,并将形成的新兴资源放到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中去,使其在发展山区经济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三、构建适合山区生态经济特点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的着力点

山区的生态经济特点决定着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有效模式,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有效模式牵制着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资源的供给量和可持续利用性。因此,要促进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创新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模式,积极建立适合山区生态经济特点的农业综合开发新模式。

选择科学有效的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模式是实现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通过按照山区的生态经济特点,遵循山区经济发展规律和生态平衡自然规律,强化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对山区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科学利用来保障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模式选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按照山区生态经济特点创新建立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就是要自觉地遵循山区经济发展规律和生态平衡自然规律,在开发实践中建立生态与经济双重存在的思维,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原则,运用生态经济适合度理论,综合利用山区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实行统一规划和整体开发,并把开发所形成的产品作为山区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兴资源,不断增加山区资源的供给量,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实现农业综合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具体而言,就是“和谐、生态、高效”为价值取向。生态效益集约型农业综合开发模式,是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高级模式。这一模式既充分遵循了山区经济发展规律和生态平衡自然规律,又充分体现了山区的生态经济特点;既注重了对山区经济系统的科学利用,又注重了对山区生态系统的科学利用。同时,这一模式还将农业综合开发资源作为山区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兴资源,强调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因此,在实践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生产力水平状况和地形地貌、交通条件、产业基础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为我所用。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1.以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为目标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强的关联性。特别是农业综合开发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改变村容村貌,增加农民收入,倡导新风文明等方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日益成为山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平台,建立生态经济效益集约型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将为山区新农村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以发展山区现代农业为核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山区现代农业就是对山区资源的综合利用;就是要走生态化、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发展之路。因此,要通过实施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对小流域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积极为山区现代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造基础条件。同时,还要在开发实践中,根据优势资源确立主导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立体开发。

3.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

正确定位政府在促进高效农业发展中的角色,强化引导、指导和协调服务,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搭建发展平台、制订政策扶持措施等,营造有利于高效农业发展的环境。一是注重吸引农业有效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三资”开发高效规模农业制订项目资金扶持措施,合理确定农业园区用水、用电价格和规费减免政策等内容。二是严格按照财政支农“两个高于”的政策,增加对高效规模农业的资金投入,做大做强市农贷担保基金的盘子,为高效农业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撑。三是继续搞好土地流转服务,引导土地向有利于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园区集聚。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土地权益,合理确定土地租金,保障租金及时兑付,加快建立农民土地收益稳定增长的机制。

4.加大投入力度以大资金带动大开发

丘陵山区开发,“资金”是关键,落实资金是山区开发成功的关键。“三资”是开发山区项目的重要资金来源。一个成功的农业项目或农业示范园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即“专家的大脑,农民的土地,私企老板的钱”,而资金投入就成为前两者的纽带,只有有了投入,项目才能实现“三赢”;专家的新产品、新技术有了推广之地,农民比以前种地多挣了钱,私企老板也有钱可赚。市政府每年安排500万元山区开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三资投入山区开发。几年来,我们一直十分注重对“三资”投入的吸收。“十一五”期间计划每年吸纳三资投入丘陵山区开发资金5亿元,以充足的“三资”资本来确保丘陵山区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5.坚持开发、保护和利用相结合

实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正确处理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建立正确合理的利用方针,既是当前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问题,也是山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长远问题。坚持“在开发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对于建立生态经济利益集约型农业综合开发模式,提高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资源的持续利用率,强化其可持续利用性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四、溧阳山区农业开发新模式概要

溧阳生态效益集约型农业综合开发模式是溧阳在21世纪以来,通过实践总结摸索出来,是溧阳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溧阳生态效益集约型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其可概括为“政府引导、业主开发、生态高效、富民和谐”。具体地说就是“政府作为山区开发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吸引“三资”投入山区开发事业,用工业的理念来管理农业,成立现代农业企业,围绕山区资源,在注重山区生态效益的同时,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达到开发一片山地,建立一个企业,带动一村农民,造福一方百姓的目的”。

1.坚持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相结合

坚持立足于城乡开通,推进城镇建设进程,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比较效益,从而为农民增收开辟稳定的来源。以市场为导向,以城镇化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效益为主体,通过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的集约化程度、市场化程度,使处延扩张式的农民收入增长模式转变为外延扩张与内涵提高相结合并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提高为主的农民收入增长方式。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以丘陵山区项目为契机,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投入、扩大规模提升现代高效农业水平。以项目促调整,以项目带创业,以项目扩就业,促进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减少自然灾害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不断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提升素质,增强技能,提高自主增收意识,逐步形成共谋发展、共建家园、共同致富的良好格局。

2.坚持综合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中,应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从开发规划布局入手,在开发品种选择、栽植布局、管理措施、肥水利用等各方面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实行在开发中环保优先,环保一票否决制的办法,做到山区25度以上不开发,水源迎水面不开发,生态保护林地不开发,环保措施不到位不开发的“四不原则”。加快农村电网、交通、通讯、广电、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和坡度在25度以上耕地的改造工作,有效治理荒山、荒坡、荒水,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坚持规模开发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要突出抓好“四个提升”,促进农业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即抓农产品品质,提升品质、专用产品比重;抓大农业发展,提升高价值农产品比重;抓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村二、三产业比重;抓科技创新,提升高价值农产品比重)在具体措施上主要抓好调整种植业结构,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增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搞活农产品流通,推进科技创新。一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市场来展开,切忌盲目调整造成新的农产品过剩,应着眼于市场开拓,变被动适应市场为主动创造需求,二是突出特色,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平原地区重点发展品质稻、品质油、品质猪、品质鱼和水生菜;丘陵山区突出重点发展果、茶、草食畜禽;城市郊区突出发展设施农业、高科技农业,重点发展“菜篮子”产品。通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拳头产品、主导产业。

4.坚持机制创新与业主开发相结合

进一步树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紧紧依靠产业化经营,把农民组织起来,突破加工,做强龙头,带动农民增收。大力推进项目农业建设,进一步梳排优势农业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工作考核,力争全年完成招商引资5亿元。努力培育竞争主体。重点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辐射带动面广、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加工企业、专业市场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完善农业项目扶持方式,自2007年起,市里对全市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实行招投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继续健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带动农业深度综合开发,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利润。

5.坚持三资投入为主,财政补贴为辅

推进丘陵山区项目建设,关键是投入。近年来,虽然各级财政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了财政投入农业的力度。但财政资金的投入还是很有限的,必须大力培育更多的社会投资主体,把增加投入作为项目农业建设的硬着子来抓。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吸引各类投资者投资农业,不断扩大民间资本在项目农业建设的占有量,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溧阳市丘陵山区项目在选项时就特别注意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目前存在有限责任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经济合作社等多种主体。投资资本中有私人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据统计,2006年我市农业吸引“三资”5.8亿元,其中丘陵山区开发中吸引“三资”2.8亿元。大量三资的引入,加快了我市的山区开发步伐。而同时,丘陵山区项目的财政支持,使业主们能大胆投资设施栽培、规模养殖等,不断提高他们的市场意识、创业技能,形成全民投资和参与丘陵山区开发建设的浓烈氛围。

6.坚持重点扶持,打造精品

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注重做到面上开发与重点扶持相结合,根据全市农业区划布局,在相应地区有重点地扶持一些重点企业,将其扶强做大,使其成为一定区域内农业综合开发的龙头。充分发挥其辐射、示范、带动功能。在一段时间内对重点企业进行连续扶持。2006年溧阳市农业综合开发实施项目中就有天目湖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江苏天目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江苏陶峰观光农业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被列入常州市十大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已有6家企业被列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做强企业可以使有限的财政投资发挥较大的带动效应,达到以小投入树大典型,做开发大文章,获得较好社会效益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