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艺术设计美学建设与创新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艺术设计美学建设与创新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艺术设计美学建设与创新研究

美学与艺术设计关系密切,古今中外的艺术设计作品多与当时的美学思想主流、特定审美观念息息相关。在当代,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逐渐消失,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潮流日益深入社会、人心,设计走向艺术化、审美化的课题再次凸现在新一代设计师面前。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并放眼世界,设计出更具有民族性、世界性的作品,打造真正的中国品牌,是当代设计教育的重心所在。

但目前艺术设计美学的本科课程教育,并未跟上时代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艺术设计美学教材,在全国的教材编纂中属于比较薄弱的领域。艺术设计美学课程的教育形式有待探讨。此现象的原因在于从事设计的专家对本专业的理论提炼较欠缺,而从事美学研究的学者则较少关注设计领域,即便有涉及,美学与设计之间的关联论述较薄弱,整体较分裂。为何要学习艺术设计美学课程?为何要在艺术设计课程中讲授美学?艺术设计美学教育处在艺术设计学习的哪一层次?首先必须了解人类思维的三个层次:原理——原则——技术。

首先,技术层面,属于具体操作技巧、技法的层面,比如绘画技法、展示技法、造型技法等。

其次,原则层面,属于对某一门艺术技巧的提炼、抽象和总结,比如设计概论、设计思维方式,艺术概念、逻辑等。

第三,原理层面,属于原则层面的再总结、再抽象,是思维的较高峰,也就是最概括,但最能放之四海的哲理层面,如中国美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属于艺术哲学,也是属于这个层面。艺术设计目前所学的课程,一般在技术和原理之间。而艺术设计美学,正处于原理和原则之间,将艺术局部的分支性的原则和较高美学思想结合起来,揭示艺术的根源性规律,最深彻意蕴产生的源头和原因。

如此设置,将原理——原则——技术三个层面联系起来,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涉及人类思维的整体结构。

同时,是否能够将三个层面结合起来,也是划分工匠与大师的界限与区别所在。一般工匠,常触及的是初级技术层面。某一领域中的专家、设计师,能够触及专业领域原理的层面,对本专业做出理论的提炼和总结。大师级的艺术家,能令其作品、思想达到哲理的层面,跨越时空,打动普遍人心。所以,美学课程设置与教育涉及的正是设计精神、灵魂层次的问题,如何让设计具有灵魂,尤其是如何继承本民族文化与唯美精神的精髓,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正是立足博大精深的民族美学、文化教育才能解决的问题。

设计作品的灵魂、形而上的意蕴、打动普遍人心的内涵是一名设计师需要终身求索的目标。其中最关键的中国的美学正是让中国的设计师能够立足于世界,设计出具有民族性、审美性、世界性艺术作品的精神基因。艺术设计美学课程设置的使命和任务,是让学习者领略大师级作品的美学意蕴,了解艺术设计的较高境界是怎样的?有何种要求?如何才能如中国大美学家庄子所言,做到“技近乎道”?

第二,是将美学知识与设计在课程中相互关联融合的问题。

艺术设计美学课程,将在设计教育领域尝试弥补这一分裂,实现学术领域三个层面的沟通。将一般美学,经典思想与设计技术、原理的层面沟通起来,让学者把握美学、美感、美育的概念,并贯彻到作品的分析和作品设计当中。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劳动,以劳动为起点和中介和自然界交换物质,获取事物、延续生命,所以,以生存为基点的功利,成为人类美的开端,凡有利于人类生存和更好生存的事物被认为是美的,美就是对与实践相关事物的理想状态的追求。在《美的历程》中,实践美学创始人李泽厚先生依据原始彩陶考古研究证据,提出了美的“积淀说。”认为起源于物质生活相关生产实践,通过巫术图腾表现,实现感性的美的升华,并提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书中以实例论证了美是如何从劳动与功利中起源,经过感性层面,到达自由与理想的境界。并以此逻辑审视、贯穿中国艺术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案例分析。

如原始彩陶艺术当中神秘的符号形式,美不可言却不知美从何来?实则与原始人的巫术礼仪、图腾崇拜的实践积淀密切相关。再如夏商周的青铜器,之所以具有怪诞、凌厉、恐怖的美学风格,和当时“有虔秉鉞、如火烈烈”生产力低下的战乱时代密不可分。

作为设计师,如何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美的形式?如何感知、预测时代美的潮流?如何良性地影响时代审美走向?均能从实践美学的起点、主张和美学规律总结中得到支撑和启发。

鉴于设计类本科生的前期知识储备,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尽力以一种通俗、易懂、形象的方式将美学原理、原则、中外美学思想与艺术设计的关联传授给学生。同时,力图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继续深入探索。

第三:课程结构的设计。美学是对世界、人生、艺术、审美的普遍规律的总结。每位设计师、艺术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打动普遍的人心,能够持久广泛地流传,而哲学、美学所涉及和探讨的正是普遍的世界、永恒的人心。中西方每个时期的艺术设计精品都和当时的主导美学思潮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例如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科学美学,极大地渗透到如雅典卫城、古希腊圆形剧场以及后世的许多经典设计当中;中国的道家美学、儒家美学、禅宗美学对历代设计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

所以,课程总体的布局,将从中国和西方,具有根源性的美学思想的阐发、讲授开始,采用形而上延伸至形而下的方式,选取西方美学思想、艺术思潮发展的不同阶段,以纵向历史流衍的方式,分别介绍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分界明显的不同时期,讲述每一个时期的美学大家,对当时审美风潮、艺术设计作品风格的影响。中国部分,则采用横向介绍的方式,从易、儒、释、道、禅、地方文化等方面做出较的介绍。同时在课程的设置当中,注重突出重点。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将某一种重要的美学思想介绍清楚,深入下去。比如中国道家“淡然无极”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历代造物的实践有着深刻影响。从一色单纯的明清陶瓷,到化无限于有限的园林设计,不沾染道家精神的极少。又如18世纪欧洲的洛可可艺术美学风格等,都对当时日常生活器物的制造起到过质的影响,至今仍能在西方的家具、服饰、餐具等方面见到它的痕迹。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今,我们应再次让设计类学生树立起“大艺术”的概念,让他们认识到从广义视角来看,在艺术世界里,从来没有门类的划分,只有境界与水准的高下。不仅各类物质产品、生活用品的设计能成为艺术。在哲学家庄子的笔下,甚至杀猪解牛能达到艺术审美的境界。那些设计精美的日用品,比如家具、时装、器皿、甚至汽车等常常能够超过那些属于纯艺术门类但是技艺低劣的作品。

不仅如此,艺术设计美学课程的教学也必须同时兼顾艺术设计的特殊性。既要关注设计中涉及纯艺术性的部分,也要重点关照处于艺术与技术过渡地带的部分。设计是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是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生活、经济条件的产物。艺术设计原则是艺术设计美学的一个部分。同时它涉及到一个更加具体的设计实践层面。特别是有关设计的部分,游离于一般美学之外,在讲授设计美学规则的同时,须认识与掌握。由此,我们才能清晰地认识美学与设计关联的不同层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民的精神需求日益提高,市场上几乎没有商品不涉及到设计。设计已经成为了促进消费的强有力手段,成为了经济发展的载体。

所以,面对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学习哲学、美学是一个艺术设计家脱颖而出、登堂入室、提升思想修养、审美情趣的必修课程,也是掌握天地之道、人心之道的必由之路。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课堂教育上介绍、引导,扬弃传统美学中的资源,提升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品位,成为时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关键的工作。这一重要工作将逐步弥补中国设计作品中当前普遍存在的民族性、审美性、灵魂感不足的问题。这一教育方式的探索与践行将关系到我们的学生将来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将决定他们能走多远,达到何种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