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庄子生态美学思想探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自然《庄子》这部著作,对老子所提出的“道”的思想进行了继承和阐释。在《道德经》关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的论述之后,通过寓言的形式,进一步解读的道的存在和道的价值。在庄子的思想之中,道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世间万物和谐共生,从而形成了具有本真之美的“道”的概念。这种概念之下,宇宙的变化将具有自然之美,从而展现出人与万物的本真特点。庄子的论述与当前社会中的生态美学不谋而合。
一、《庄子》“道”的哲学之美
(一)“道”的自然和谐
庄子在进行“道”的论述时,喜欢通过更加细腻的寓言表达,借助光怪陆离的世界构造,来体现“道”所拥有的自然而然的和谐价值。在《大宗师》这篇著作当中,庄子通过对“道”的概谈,解释了“道”在宇宙万古之中所拥有的特色。庄子认为,“道”并不亲身出现展示性格和作用,而是在天地间,通过“不巧”、“不老”、“不仁”、“不义”的形式,引领着万物的运转。万事万物都在道的“不经意”的作用之下,具有了自然和谐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只是“道”的展现,而并非是“道”的意志。因此在《秋水》篇当中,庄子借助人物的语言表现了望洋兴叹后对于“道”的解读,道的精巧已经达到了机制,因此则转化成为无形的存在,而其广阔,则不再受到围困,因此“道”的存在是无为且无形的,但是具有古朴、自然的真谛。
(二)“道”的事物固然
庄子在对宇宙万物进行论述中,通常将宇宙开做是一个巨大的整体,在整体内部蕴含着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具有“盈虚”、“衰杀”的股友特点,而并非是人的作用。因此在“道”的价值之中,事物尤其固然的、不受人为影响和干预的美感。一旦遭到自然的破坏,就会使得宇宙事物的固然之美发生变化。因此庄子在《马蹄》篇当中,通过对千里马和伯乐之间关系的论述,展示了伯乐作为人为的代表,对于千里马自然之美的戕害。与一般的认知不同,庄子的思想之中,对于“自然”和“不用之用”所具有的生态美学推崇备至,他在与惠子的辩论当中,表达了“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与“大樗树”生长的自然无用之美,而惠子却无法认识到自然的价值,只能够以人为的眼光来物化树种的价值。庄子认为,这种物化的价值是普通人对于事物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在“用”的层面对事物特征的某一方面进行定义,受到定义的事物,其余的自然的价值变不会展现,因此也就背离了事物固然的“道”的意义。所以当千里马被伯乐发觉了以后,千里马就成为了人的认知当中具有能力的“马”这种事物的工具属性,因而丢掉了马蹄可以践踏风雪的马的自由的乐趣。
二、《庄子》“气”的节律之美
(一)“气”的变化周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经典的著作都对“气”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述。在古代哲学范畴内,“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运动助力,通过“气”的流动,使得宇宙间万事万物得到了运转。在“阴阳”学说中,“气”被解读为可以和谐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这种理论在自然变化和人的变化中都具有指导的意义。古代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环境了解到一年之中自然的变化规律,并将其作为指导农耕农时的重要依据,因此出现了“节气”,而在对人的分析当中,古人认为,人是天地阴阳交感而产生的物种,因此在中医传统理论当中,希望通过“阴平阳秘”来实现人的身体健康。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之中,“气”是承载变化规律的一种表象。庄子在对“气”进行论述中,庄子希望借助混沌、鸿蒙等概念,对气不具形体、没有生命但是在聚散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进行论述。庄子认为,受到宇宙间道的变化从而有“气”,而“气”的流动则出现形体,形体的变化则形成了生死。受到“气”的影响,自然和人之间形成了一种节律之美,这种节律之美被称为“天人合一”,庄子在《应帝王》当中通过神巫季咸为壶子看相的故事,表达了气的周转特征。神巫季咸及时次见到壶子,发现壶子的“气机”已经封闭,他认为壶子已经快要趋势,但不知道壶子是故意关闭了气机。第二天,壶子通过“示之以天壤”使得神巫季咸认为壶子复生,随后几天,壶子通过展示不同的特点,使得神巫季咸无法通过外观了解到壶子,事实上,壶子通过对气的把握,实现了外在的变化,这种变化无法通过观察来了解,而在实际的自然之中有切实存在。庄子认为,这种“气”的变化,展现了自然与宇宙的运转的常理,是一种人与自然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途径。人通过对气的变化进行感知,从而形成对于自然的了解。
(二)“气”的节律感应
庄子认为,气作为实实在在存在于宇宙之中的变化规律,宇宙受到气的状态影响下,使得万事万物之间形成了固有的联系,从而彼此影响彼此作用。在《知北游》篇当中,庄子通过黄帝的视角,对知关于“知道”、“安道”、“得道”的提问进行解答。在黄帝的论述中,庄子表达的“通天下一气耳”这一概念,庄子表达,气作为一种运转方式,能够化成万物,从而出现生命的规律,这种规律在外在的感应当中,表达十分明显,例如“气色”、“气质”等,都是“气”这一概念的外化。因此在宇宙之中,“气”的表象具有节律的美感,这种节律的美感同时也是人所能够感知的生命意蕴。
三、《庄子》生态美学的生死观
(一)庄子的“生死一体”理论
庄子在其关于人的变化特点的论述中提出,人的生与死都是人在变化当中所存有的固然的规律,生与死本来就是人的形态的两个面。在《知北游》中,庄子对“气”的论述进行了引申,庄子提出,气通过变化形成凝聚,所以人具有了“生”的表象。而随着气的变化,其最终又会从凝聚散开,人则有了“死”的表象。这种变化规律是“气”的固有特征,因此在《达生》中庄子强调,明了了生和命的特征和意义,就应该对“无以为”和“无奈何”进行权衡取舍,这是由于无论生与死都是人所不能制止的。受到这一观念的深刻影响,庄子在面对生死时,具有一种超然物外的特征。庄子提出,人的生死就像是突然到来,又突然离去,因此在整个生命历程之中,实际上是大地作为自然的承载,使人具有了形体、通过“生”使人劳碌,通过“老”使人安逸,而通过“死”使人停止。与后世佛教思想当中关于“生老病死”均为“苦谛”的概念不同,庄子通过一种豁达和“可知”的眼光对待生与死的变化规律,认为其作为现实存在,并不会改变什么。因此也不会存在苦与乐的区别。因此在《齐物论》中,庄子表达了“死生无变于己”这一齐生死的概念和思想,这也体现了庄子在《养生主》中表现的对于往世和来世的态度。(二)庄子生死观中的生态美学
通过上文关于庄子在“生死一体”思想当中的价值特点可以看到,庄子在面对生死问题时,具有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将生死纳入到整个生态体系之中进行思考。因此在以“道”为自然,“气”为变化的宇宙周转之中,人作为生态体系的变化内容和实际存在,是自然和谐变化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在生死之中,体现出了周而复始的特征。庄子在《知北游》中表达了“生”是与“死”同类的存在,死亡本身是合理和均衡的现象,它同时也代表着新的生命的产生和孕育,这种交互更迭的变化特点是宇宙间流动特征的外化形式,体现了连绵不绝的生态特征。与此同时,在时间流逝的层面,庄子提出,人的“生”只是人在时间流逝过程中的生成物,通过有外在形状的形体来表现生命。人们在时间流逝之中,通过获得形体而形成喜悦,但是实际上,纵观历史可以看到,人的外在形体在历史变化之中具有千变万化的特点,这种喜悦也存在不计其数。而生死之外的生态的整体性,却超越了个体生命的限制,成为长期的生态之美。
四、结论
综上所述,庄子在进行关于“道”和“自然”的关系表达时,除了探究了宇宙的自然之理和变化特性之外,还通过对“自然”、“固有”概念的追逐,表达了对人为价值破坏的鄙视。庄子认为,只有追求本真,才能够获得生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