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层住宅景观区域共建模式探析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层住宅景观区域共建模式探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层住宅景观区域共建模式探析

从战国时期孟子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到至今中总书记提出的“房子是用来住的”,可见从古至今,人们对于住宅、居所都有着强烈的期许。这种期许,一方面是物质上的身体的住所,希望住的健康、安全;另一方面则是精神的寄托,一种归属感的实现。然而,随着时代进程的不断推进,我们不难发现,昔日睦邻友好的传统邻里关系日渐淡薄,现代居住区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从而使小区业主的居住体验大打折扣。

1.高层住宅居住现状分析

1.1建筑物

随着一二线城市楼市调控的进一步收紧,开发商拿地成本有增无减,同时钢筋水泥等各种建筑原材料成本也日趋上升,为了增加售房利润,尽快回笼资金,一些开发商不得不从建筑高度和密度上下功夫,这就造成部分新建楼盘建筑楼间距小、容积率高、日照时间打擦边球的现象,业主久居其中,犹如鱼缸里的金鱼,与自然的直接接触越来越少,身体亚健康等疾病常有发生。法国等各类学科的专家也曾经指出,这种“鱼缸式”的居住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觑。

1.2居住人群

从居住主体上看,主要包括中青年、少年儿童、老年三大群体。

1.2.1中青年。根据《2017中国家庭健康生活报告》中国“亚健康”家庭高达45.1%,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他们往往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欣赏小区景观,更不用说出门锻炼或是从事其他休闲娱乐活动。

1.2.2少年儿童。高层住宅中的钢筋水泥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与自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据一项有关自然与孩子健康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城市家长在孩子成长方面的关注主要局限于饮食健康营养、家庭氛围、学习辅导等方面,只有7%的家庭能实现自然力量与孩子成长的正面联系。有研究报告表明,若在童年时期加强与大自然接触,能够增强日后的抗压能力、培养自信心、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减少多动症、自闭症、少儿肥胖等幼儿疾病的发病率。

1.2.3中老年群体。我国正处于老龄化社会,并有逐步加剧的趋势,白天留在小区居民以老年人居多,退休后的老年人生活节奏慢,加上常年的生活习惯,往往对庞大高耸的建筑体量有着很强的不适应性,他们为了分担子女抚养儿孙的压力,来到大城市生活,但往往更倾向于田园化的生活。与此同时,中年人对生活品质和食品健康较其他群体有更高的要求,但由于高层居住环境的限制,使这一群体从事园艺农作的愿望无法满足,甚至有些表现为“高楼综合征”。

1.3空间环境

1.3.1具象的景观空间。我国目前居住区景观空间存在一个通病,即过多追求视觉冲击力而忽视了真正使用者的感受,设计师往往作为局外人,根据开发商的要求进行景观设计。甚至有很多知名开发商的楼盘项目,景观效果确实看起来不错,但深入观察会发现很多小区楼盘都习惯使用多种石材、大树、喷泉,营造一种“视觉上”大气、高端的现代居住区形象,而真正能用的除了部分配置的儿童游乐、成年锻炼器材以外,很难找出一个能够供未来业主真正深入“交流”、“使用”的功能性空间,从而导致人与环境的有效互动几乎为零。

1.3.2抽象的邻里空间。大部分购房者只会对自己居住的小区环境、房子的增值空间比较关心,而往往忽视居住体验。近期对市区部分居民的调查显示:大部分高层居民对居住区的主人翁感、户外空间的共享感、邻里关系的认同感几乎为零,他们认为,只有打开家庭大门之后的居住空间才是自己的,对于小区的建设发展只有被动接受。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而在调查中不难发现,在居住环境中社交需要的满足往往得不到重视,从而导致与理想中“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居住体验渐行渐远,每户更像相互独立的个体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

2.居住区景观区域共建的概念提出

每一位居民都是城市的主人,业主并非单纯的消费者和旁观者,更有权利参与小区景观空间的建设改造。鉴于目前高层居住区出现的一些问题,越来越多开发商提出了“改善房”的概念楼盘,包括景观阳台、带院花园洋房、独门院落别墅等居住产品,弥补了以前“刚需房”居住体验欠佳的不足;作为消费者,为了更好的居住体验,对于自然的回归更加重视,具体表现为城郊农场租赁的需求、儿童园艺实践的参与、家庭园艺的盛行,家庭园艺迎合了国民越来越注重高品质和性价比的消费理念,消费量大,利润率高,被认为是下一个即将引爆的行业方向;作为物业,为增进邻里关系,强化业主的家园意识,近期一些品质物业对于小区集体活动的组织等方面也更加用心。这些努力和改变,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真实写照。为了更舒适的居住体验,固然需要更加整齐划一的视觉美感,但更应走进业主的日常生活,走心的生活服务往往比奢华的形式设计更为重要。英国曼彻斯特旁边的Todmorden小镇的居民曾自发组织,利用公共空间的边角、门前屋后,开辟公共菜园,只要有时间人们会自发干活,需要时可以采摘园内果实,目前这种模式已经风靡全英国。通过以上案例可见,土地是有价值的,而这种价值在今天更多的是在形式美上,而土地本身的生产力价值、使用人群的居住感受却因城市的高速发展而被忽视。以前曾有新闻报道,小区业主私自占用小区绿化草坪进行蔬菜种植遭到物业公司的无情铲除,这件事也曾在网上引发争议。当然私自种植确实违背了物业管理规定,侵害了小区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但这种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何在?也许正是高层住宅中业主园艺劳作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有独立院落的改善房购买力的群体有限。因此,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更好解决这一普遍问题?由此提出景观区域共建的概念。景观区域共建,即在小区景观设计阶段设计师以组团或者小区、社区为基本单位,选择光照适宜、通风良好,对小区内部交通无负面影响的某一区域,并将其设计成为后期共有区域,进行一系列园艺实践的参与性活动场所。

3.景观区域共建模式探究

3.1营造可食用园艺景观空间

食用园艺景观空间的营造具体可以结合雨水回收系统,利用可持续景观营造的手段,有效再利用废弃物,如碎瓦片、木屑、生活菜叶垃圾等变废为宝,通过在公共区域种植果树、蔬菜等作物,营造小区生态园艺景观园地。在小区业主共有的园艺空间内从事多种农艺活动,如:播种、松土、浇水、修剪等。这种农艺活动适用人群广,可吸引各年龄段的居民参与其中,通过开展具有健康效益的农艺活动,不仅能够增加居民接触的机会,改善社区的邻里交往氛围,还能提供培训、指导以及获取农业等相关知识的机会。

3.2普及基本园艺知识

景观区域共建不仅仅是传统的农产品劳作,更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如通过不定期的家庭插花活动、有机堆肥技术、儿童标本制作、农产品鉴别选购等活动,让园艺知识走进更多居民的生活。当然,这种更加专业的活动就需要通过家庭园艺公司或者网络社区、第三方专业机构等组织的支持才能得以实现。

3.3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黄帝内经》曾指出环境对于人类的健康或是疾病起着关键作用,自然与人类本是统一体,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很多疾病的治疗,都会在药物的基础上辅助一些园艺疗法措施,可见通过除草、培土、浇水、施肥、剪枝等劳作能够放松身心,而这种适当的园艺活动继而能够对人产生心理刺激。具体来说,对于儿童,在园艺劳作中可以培养友谊和合作意识,减少自闭症、肥胖症的产生;对于老年人,可以作为传统居住环境的延续,促进邻里交流,增强在大城市的归属感。

4.结论

饮水思源,落叶归根,针对现代高层居住区面临的几种现实问题,提出了在高层居住区进行景观区域共建的概念,让久居在钢筋混凝土中的居民能够实现传统田园生活方式的回归,论证了景观区域共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日后邻里互动交往、业主自身归属感提升、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提供一定的推广、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