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文学鉴赏创新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文学鉴赏创新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文学鉴赏创新研究

文学鉴赏创新研究:信息化背景下创新高职影视文学鉴赏课程教学的途径

摘 要: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影视文学鉴赏课程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信息化背景下影视文学鉴赏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 信息化 高职影视文学鉴赏课程 教学创新

一、引言

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运用,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不仅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综合艺术,影视文学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影视类课堂教学质量是值得下工夫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影视文学鉴赏课程问卷调查

2011年6月,我依托世界大学城个人教学空间在选修了《影视文学鉴赏》公共选修课的同学中发放150份问卷,回收有效答卷131份。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从影视本身来看,有80.2%的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他们在业余时间观看的大多是喜剧、科幻等影视片,艺术价值较低。在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追捧那些故事情节吸引人的影视作品。由此看来,大学生的影视文学鉴赏水平令人担忧。

从影视文学鉴赏课程来看,大部分的同学因为喜欢或者想学习影视文学的知识从而选修了该门课程,反映了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需求。有56%的学生在选修该门课程前没有看过影视文学剧本,说明大学生影视文学鉴赏基础薄弱。想让他们学有所获,任课教师必须在课堂内外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

三、运用信息化技术探索影视文学鉴赏课程教学创新途径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根据教育规律,高职院校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以及影视文学鉴赏课程的特点,改变影视文学鉴赏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以教师为主导,把以学生为中心传授知识改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智能化等信息技术,通过对大量影视文学作品的鉴赏激发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而主动学习,主动地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手段对目前影视的热点进行评析,从“要他学”转变为“他要学”,主动、快乐地获取知识和整合知识。

2.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组织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内涵做深入思考。

“看50部有质量的电影,会改变一个年轻人的世界”。影视作品的选择和定位是让任课老师头疼的问题,也是上好这一门课的关键。

(1)多选择融入人格教育、生命教育的内容。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一部影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影视文学作品听细读和品鉴人生命题。既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又可以对受教育者的心灵产生长远的、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于完满、完善。在影视文学鉴赏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让学生在艺术欣赏中体验成功,体验生命的尊严与高贵。

(2)关注新作品、新动态,为学生提供近期影讯。大学生喜欢追新求奇。影视文学相比其他文学类型而言非常年轻,演进过程迅速而充满活力。因此课堂教学在保障教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的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时代感。密切关注当代电影的新动向、新作品,利用网络、电视和期刊,查阅相关资料,将近期的创作动态、影视信息及时告诉学生。这样能让学生及时把握影视文学发展趋势,加强危机意识,更好地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3.依托世界大学城教学空间,拓展课程容量,丰富教学手段。

借助网络手段,充分依托“世界大学城”的教师个人教学空间,建立空间课程资源库,有效地丰富教学手段,与学生在课堂内外及时交流,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性。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嵌入式、Flash等技术和软件,通过打碎、集成、泛在、重组,将课件、案例、大量图片、精心剪辑的视频片断用表格化教案进行整合,调用资源灵活、方便。这样,让鉴赏的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从而更便于引导学生学习。

课堂时间有限,而一些的影视文学作品改编拍成的影视剧往往长达120分钟甚至更长,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整播放,教师可以将上课涉及的作品全部上传至世界大学城个人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到教师空间学习,将“教学大纲”、“授课讲义”、“电子课件”、“课程视频”、“作业题库”、“影海拾贝”等课程资源网上共享,这样既能加大课程的容量,又方便组织学生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专题研究学习。

建立影视文学鉴赏学习群组,实现网上答疑、讨论、提交作业和论文,参加课程考试。学生通过影视文学的欣赏和评价,培养了他们的鉴别能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影视文学鉴赏教学也从“听老师讲影视文学”真正转变为“鉴赏影视文学”。

4.运用信息化手段拓展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影视文学鉴赏中,案例教学法应用较多,课堂影视理论讲解与课外影片观摩构成主要教学环节。为了让学生接触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影片,深刻理解电影所负载的文化、历史、社会及人生内涵,在影视文学鉴赏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比较研究法等。

在实际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当前的影视热点结合起来,布置一些专题,例如“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好莱坞科幻大片”等专题,组织学生分组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对专题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形成总结报告,制作成课件,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学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开发者,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求知欲。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中外电影做横向比较、将本土电影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透视文化的差异、传承和融合。

四、结语

面对信息化、现代化进程的挑战,一线教师更应力求通过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探索,寻找一条更加切合影视文学教学实际,并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情感经验,培养其良好的审美心态和开拓性的思维能力。

文学鉴赏创新研究: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创新鉴赏文学作品

摘 要:语文的魅力主要是语言的魅力,语文教材篇目都是具有魅力的珍品。通过语文教学引领学生创新阅读,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十分重要。挖掘学生创造潜能,让学生去创新鉴赏文学作品,进而形成感受文学作品艺术魅力的活力,应当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和理想目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创造潜能 创新鉴赏

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应当说这个时代也给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去深刻思考并认真研究如何以自身的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令笔者感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是促使学生创新鉴赏文学作品的金钥匙,找到了这把金钥匙,利用好这把金钥匙,不仅能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更可使教材中的文化充分而有效地熏陶并感染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挖掘学生创造潜能须依托对文本创造性因素的借鉴

现在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极适应学生的实际,非常有利于教师去创造性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让学生充分而又广泛地受到文化的系统熏染。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克服以往的弊端,仍然“我的地盘我做主”,那就很难使语文教学真正发挥熏陶感染学生的效果。所以,笔者以为我们必须积极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要求,在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上大做文章。

笔者以为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是我们的载体是什么?应当说是我们的语文教材,是我们的文本内容。譬如我们教学晋初李密的《陈情表》一文,如果不充分利用文本的创造性因素,就谈不上有效地鉴赏这篇距今近两千年的古典文学作品的内涵。《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与《出师表》《祭十二郎文》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表到朝廷时,晋武帝看后,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当时晋武帝不仅同意李密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这《陈情表》之所以能够感动晋武帝,除去李密的为人外,更为主要的是《陈情表》所陈的情是那样情真意切,所以后人有言:“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所以,在教学《陈情表》时,笔者让学生围绕恳切的言辞去了解作者所写的真情实意,围绕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意去体味作者感人肺腑的侍亲孝顺之心。学习时,笔者努力让学生充分地读,认真解读文本内容,尤其让学生对所陈的情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学生深深地感到:是李密的孝心感动了晋武帝,人人都应孝敬自己的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李密孝顺祖母的真诚使学生悟出了这样的道理,由此,笔者以为只要我们真正意义上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潜能,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想法就会迸发出来。

二、挖掘学生创造潜能须依托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发现

高中语文教学一般都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但在课堂上却难以实现,究其原因,无他,是因为学生未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因而课堂时间往往在无效的探究过程中被浪费。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是有创造潜能的,我们的所有学生都有着潜在的创新能力,只不过是我们教师缺少一双慧眼去发现。我们发现不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因为课堂教学只是老师独霸的舞台,学生永远没有表现的机会。为了使课堂真正成为高中生的学堂,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坚持关注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极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创造潜能一般是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和交流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有时亦可以通过学生的神情、表现去发现。所以,教师的慧眼之“慧”一定要建立在关注每个学生的言行举止的基础上。

譬如笔者在教学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笔者把文本解读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要想真正意义上让学生的话语表达有质量,笔者先让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前置性学习。有了充分而又认真的前置性学习,课堂教学时学生的互动异常热烈,尤其是一位平时不太引人注目的学生让笔者深刻认识到了学生人人都有创造潜能的道理。文章的第三段续写作者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有资料说这是对“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盼。而该生的见解是:这一段与其说是对“悲”的进一步的补充,毋宁说是作者对神灵的感谢。在他的心里,小轩的遭火未焚依靠的是神灵的保佑,我现在苦读时也希望神灵能保佑我将来高中。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学生的一番发言在课堂中同样引起到了轰动效应。

三、挖掘学生创造潜能须依托对学生互动创新的激励

高中生已迈入成年人的行列,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没有了小学生的那种“蠢蠢欲动”的热情和劲头了,他们往往懒于举手,也不大善于表达。从表面上看,是他们喜欢坐享其成,而透过表面,笔者以为我们的学生根本不是如此。因为,高考的竞争异常激烈,高考虽然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学生所面对的现实仍是严酷的,如果他们在课堂中流露出或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不就是在让他人分享自己的创造成果吗?因此学生学会了隐藏,甚至隐藏得很深。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拦路虎,也极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以,教师必须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去解决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

如何去除学生的这块心病呢?笔者认为利用课堂教学去激励学生尤为重要。诱导――应当说是我们激励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诱导是让学生高调展示自己创造潜能的酵母。所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始终把握的原则是让课堂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生互动探究的主阵地,笔者宁可让学生的探究互动暂且毫无结果,但绝不越俎代庖。在课堂上,当学生有新的发现时,无论是谁,笔者都要给其激励。通过诱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互动,学生的创造潜能被充分发掘,绽放出了亮丽的奇葩。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语文篇目之所以那样感人,除了作家细腻的笔触外,取材缘于生活和贴近生活亦是十分重要的。比如笔者选取2007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怀想天空》,让学生去互动探究。起先学生们并没有感到这篇文章有什么值得欣赏的地方,笔触不太细腻,没有铺陈,没有华彩炫目的辞藻。当笔者让学生思考我们民族所弘扬的诸多美德后再读该文时,许许多多的亮点出来了。学生们深知:这篇文章有“怀想”,农民父亲虽然“小”,但是他的养育之恩比天还“大”、还“亲”。学生通过创造性的互动探究,产生了与作者的强烈共鸣。

文学鉴赏创新研究:英美文学鉴赏创新维度研究

本文作者:王玉明、江源、任维、徐立倡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

创新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已明确指出,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教学的一项主要目标。高等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就英语人才而言,创新力是指在复合型知识结构基础之上的创新素质、创新精神、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包括自信、自尊、乐观、谦虚、责任心、恒心等品质的创新人格等要素的综合思维能力。新世纪的英语人才不再是单以英语为工具的人,而是具有完善的独立人格的人,是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是内外兼修的复合型人才,更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型人才。[1]在此背景下,英语人才的创新力培养已成为各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而作为知识的载体、心灵的产物和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英美文学作品不但容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和文化知识,也为读者提供无尽的审美空间、丰富的批判素材和广阔的想象视野。该文从近年来英语演讲中选手思维单一、空乏等现象入手,在深入阐述创新思维和创新英语人才内涵的基础之上,结合文学文本的知识性、文化性、空白性和审美性特征,就文学鉴赏的创新维度进行了尝试性研究。

1言之无物与思辨缺席:从英语演讲说起

多年以来,我国高校的英语专业教育一直偏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强调模仿记忆却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关注。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普遍较弱,缺乏思维的多样性,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2]

以英语演讲为例。英语演讲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每年举办的各种全国性演讲大赛中都有大批佼佼者脱颖而出,甚至因此改变命运。但是英语演讲中也暴露出一个堪忧的问题。不少选手只注重记忆能力的训练、模仿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却有所欠缺。有些选手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很强,无论从语音语调,还是肢体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都无可挑剔,但表达的思想却极为肤浅,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特别是在即兴演讲和评委提问环节,这些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很显然,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及人才培养模式难逃其咎。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过多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掌握,缺乏对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学生中则普遍存在惧怕阐述自我观点的现象,不能胜任深层次语言交际,更不能创造性地表达看法;即使开口表述观点,往往逻辑混乱,无话可说,或者有话不知如何说,表述空洞,思辨力严重缺乏。[3]更令人不安的是,英语演讲中凸显的问题,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群体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有鉴于此,对未来英语人才进行创新力的培养与训练乃当务之急。

2基于知识的创造与想象:英语人才创新力的内涵

英语人才创新力主要指基于多元复合专业知识的创造性思维与审美想象力。英语创新人才首先应具备多元复合的的专业英语知识,其中文化知识举足轻重,因为它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文学修养与艺术修养息息相关。而创造性思维则是人们在已有的经验与信息的基础上,开拓新领域、追求独创的思维能力。它是一种以感知、思考、想象等能力为基础,以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层次心理活动。具有创新力的主体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换言之,英语创新型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习惯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在其自身的认识和实践环节,能积极发现并探求新问题,并能熟练运用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英语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体现在创造性语言活动能力之中。所谓创造性语言活动能力主要指灵动且富有创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它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还包括语用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三种能力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果只有语言能力而缺少另外两种能力,那么语言就只是空的外壳,学习者充其量是会说外语的工具或机器,或者的幕仿者。学习者的水平限于达到功能性目标的交际者只有具备了三种能力,才能够超越具体的结构和功用成为语言的创造者。[4]英语人才创新力还包括审美想象力。审美是指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活动,而审美想象力则是人们对美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以及领悟与表达能力等素养的综合。它可以让审美主体在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的过程中,将自我情感与美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色彩斑斓的情感世界。创造和审美在本质及表现形态上,具有诸多一致性和互补性;创新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情感与想象的活动,没有审美想象力,创新也无从谈起。

3英美文学文本:英语人才创新力的知识基础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的活动。[5]就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美文学首先是语言的艺术、知识的集成、文化的载体,也是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和典型反映。我们可以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了解各种不同的社会情况和问题,以增加知识,丰富思想,拓宽视野。除此之外,英语专业的学生要真正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还必须从人类学的角度去了解西方文化,即风俗习惯、社交特点和日常语言运用特征等。这一方面的知识与文化更是广泛地表现于文学作品中。换言之,英美文学文本中有着丰富经典的语言知识和无限的文化知识与审美知识,其中蕴含开放精神的文化知识更是有助于活跃人的思维,催人创新。而源于文学作品中的想象、灵感、直觉、情感等因素不仅是创造美、鉴赏美的思维特点,同样是鲜明的创造个性所必备的最主要的审美知识与素养。审美知识有助于学生的创新,促进学生敏锐的感受力、深刻的洞察力、丰富的自由想象力的发展。英美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而读者的审美想象过程实际上是其与作者交流的过程,读者最终将获得一种认知,或者可以说是知识和能力,似乎难以捉摸,但又实实在在。沟通理论表明,创造力也可以通过人际间的交流和互动得到激发,那么加强文化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将成为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点也是培养人才创新力非常重要的一点。文学阅读本身就是交流的过程,它为读者和不同时代背景的作家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且稳定的平台。读者和作者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对夯实读者的知识基础,激发个体的创造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6]#p#分页标题#e#

4英美文学鉴赏:基于思辨与想象的创新活动

4.1文学“空白”:批判的空间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英美文学的过程是想象和创造的过程,对一部作品来说,每一个人的阅读都是一次再创造,都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对于同一文学作品进行多样化解释的可能性既源于读者自身背景和认知的多样性,也源于文学作品的“空白”特质,即文学作品普遍具有的多义性、开放性和模糊性。“空白”是小说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现象,它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审美效应是因为作家为了艺术创作的需要有意为之。同样,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空白”能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是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想象力的重要素材。文学作品对于读者而言,都有一个期待视野,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填补“空白”,读者可以创造新的情节,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文学结构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结构,也给读者提供了巨大的批判式思维发展的空间。[7]所谓批判式思维也就是思辨力,是一种质疑的精神,即通过对语言的辩证分析来训练思维的批判性,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较高形式,是形成创新力的关键。文学文本阐释的多样性之维度恰恰给读者提供了充裕的适宜追问的空间,有助于改变读者单一思维解读的模式,从而为提升读者的批判式思维,即思辨力,提供可能。

4.2文学鉴赏:情感和想象的互动

英语人才创新力同样离不开创新人格与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在文学文本中获得对世界、对人生形而上的思考和认知,那么长期以往,学生们的人格就会得到潜移默化地完善,[8]从中获得健全的创新人格。不管是哪个时期、哪个民族的文学经典,其中总是闪烁着思维智慧的光彩、蕴含丰富的审美想象、渗透着人格的力量,英美文学当然也不例外。基于此,英美文学鉴赏活动首先是创新人格塑造的过程。创新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健康的心境和创造情感,因为它反映出创造主体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英美文学鉴赏同样是一种情感活动。正是在情感的催动下,读者驰聘想象去体验作家表现的心理世界,理解作家传达的思想,思考作家提出的问题。这情感常常促使读者与作家的“共鸣”。作家与文学作品中代表人物的成长过程与人格魅力,往往有助于读者创造情感的积累,而丰富的情感积淀又极易转化为创新动机和创新潜力。英美文学鉴赏同样与想象形影不离,因为文学本身就是想象的结晶,也是心灵的产物,阅读过程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文学鉴赏过程中,读者借助想象不仅可以问溯过去,展望未来,而且能够创造和认识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使读者的认识大大地超越时空的限制。想象担负着通过作品的语言再现形象和创造形象的重要任务,而揉和了情感的想象产生了无穷的力量,把读者自己的特殊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水乳交融地渗透到文学作品的鉴赏之中,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使文学文本表现的物质材料转化为生动的形象。[9]基于情感的想象可使“弦外之音”领悟于心,而极富想象的情感活动则使得文学鉴赏活动充满生机,意趣盎然。换言之,英美文学鉴赏实则情感与想象的互动,其中的文学情感是英语人才创新的人格基础,而审美想象则是创新力培养的必经之路,两者在英语人才创新力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均不可小觑。

5结束语

就像德国作家、理论家卢多尔夫•维思巴尔格所说的那样,纯粹的知识不该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也不该是人生的任务,创造才是是教育的较高范畴。21世纪对英语专业学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以往那种掌握英语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别无所长的纯“英语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市场经济呼唤知识面广、思维敏捷、有独立人格和相当的思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作为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载体和心灵与想象的产物,因其知识性、文化性、空白性和审美性特征,英美文学作品为培养英语人才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丰富的文本素材、宽裕的批判空间、无尽的审美境界和广阔的想象视野。在狭隘的“工具性”教育理论盛行的当下,在“消费主义”有蔓延趋势的今天,在英语专业毕业生思辨力严重不足、思维日渐萎缩、竞争力日趋下滑的背景下,加强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育,提升英语人才的鉴赏力,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也必将一定成为拯救创造性思维的良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