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语文学科功能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语文学科功能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语文学科功能研究

语文学科功能研究:高职教育语文学科功能衰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在目前的高职教育过程中,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只注重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从而导致很多学生不符合国家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人文素质选修课承载着《大学语文》学科的功能与任务,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综合素质,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关键词:人文素质选修课 大学语文 功能 任务

1 绪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竞争的加剧,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其职业技能外,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也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使高职教育在导向上的市场性、功利性愈来愈明显。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强调学生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和“职业性”的特征,在课程体系中相应减少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时数,语文学科已处于边缘化状态。

人文素质选课究竟要不要开,要不要重视?前几年有专家提出我们要“拯救语文”,而一些高校只把人文素质选课或者《大学语文》当作摆设,只在个别班级中象征性开课。由于《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选修课程本来就处于“边缘”地位,加上该类课程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有较大距离,因而,《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改革在高职院校特别是工科类高等职业院校处境非常艰难,不可能将之作为必修课来开设。并且这种现状短时间内也很难改变。如何在高职院校让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呢?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素质类选修课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为人文素质选修课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完善人格、提高情商、开阔视野和改善思维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它承载着《大学语文》的功能和任务,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2 本论

2.1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急需提高的必要性

及时,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较低。很多学生缺乏理想、缺乏信念,上大学目的就是为了找一份既轻松收入又高的好工作,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他们在选择专业时,很多不再以强烈的进取心和执著的信念为择业目标,也不再以个人理想、爱好、需求作为励志成才的动力,而是将拿到文凭以便求得高收入、好前途等作为人生追求的基本目标。

第二,人文基础常识缺乏。长期以来,大学阶段的教育存在专业方向过于细致化,以上好专业课为目的等等一些不合理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环节较弱,知识结构不平衡。就像华中理工大学原校长杨叔子先生所说的:“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素质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不够……”现在的高校里有不少学生人文素质课程方面的知识都很欠缺,就连最基础的文学常识、最基本的艺术欣赏能力都不具备;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写的毕业论文逻辑错乱,错字连篇,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实用写作文体格式都没有掌握。

第三,心理素质不健全。在大学校园里,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行为不文明,生活品位低下;追求所谓的个性自由,纪律观念淡薄;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缺乏修养;对人生没有追求,对事物的好坏、善恶缺乏分辨能力,比如药家鑫事件、马加爵事件,都让人难以接受。这些非正常现象正是高校教育多年来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结果。

第四,缺乏民族精神。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文化、科技发展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巨大贡献知之甚少,许多学生没有读过四大名著,有些学生甚至连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都不知道,而获取这些知识的渠道不是专业课。

2.2人文素质选修课如何承载《大学语文》的功能和任务

及时,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文素质选修课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有语言教育、文学教育、道德教育、影视鉴赏教育、戏曲鉴赏教育、美术鉴赏教育等等,它的形式和内涵极其博大、生动。可以说,人文素质选修课是大学里最的人文课程。开好人文素质选修课既可以补充学生的综合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利用人文素质选修课,可以培养高校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中华民族在创造五千年文明史的奋斗与发展的进程中,凝聚和积淀而成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自觉的历史责任感,自强不息的韧性,关心他人、讲求道义的利他主义,注重整体利益的互助协作,强调个体价值的奉献精神。如:孔子主张的“仁者,爱人”;屈原的忧国忧民;司马迁的矢志不移;李白的不事权贵;文天祥视死如归;鲁迅黑白分明的爱憎观;艾青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沉重的历史责任感,炽烈的爱国之情,使他们激情荡漾,使他们热血沸腾。爱国之情和护国之心的使命感使他们义无反顾的为之付出年华和生命。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和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历史事件既是我们民族的理想人格,也是我们的价值取向,高校可以利用《诗词鉴赏》课程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一诗一读,一诗一颂,一诗一写”的形式最终获得能力上的提升。《诗词鉴赏》课程的开设既补充了学生们的人文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比起单纯的政治说教,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第二,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当前的高职生对于美丑、善恶、好坏、高尚低俗等等一些社会现象,缺少基本的辨别能力,有些恶俗的现象他们居然认为那是个性,甚至去模仿。而人文素质选修课开设使他们通过学习能够获得基本的思辨能力。比如说,辩论赛。辩论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思考,而且有利于学生们思想的交流和进步,这种思考、交流对于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在辩论中产生的思想瑰宝也会让学生受益匪浅。虽然辩论赛是一种比赛的形式,但还是希望高校能够将之常态化,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第三,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文学是生活的审美反映,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意境极易唤起人的美感体验,使人获得强烈的美感享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的审美鉴赏力,使人的思想充满活力。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他们的人生更充实,生活更快乐。也就说,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人文水平的提高,还能实现人文精神的升华,使学生得到发展。这对当今的高职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是得天独厚的,因为人文素质选修课有的作品作为审美教育的媒介。例如《影视鉴赏》课程的开设,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影视中的主要人物来获得一些正能量,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正确的人生观,逐步培养起健康高尚的审美理想、审美情操,成为一代有美好情操的人。另外,对影视作品的欣赏也可以使人心灵深处播下善良的种子,可以唤醒人的良知,唤起人心向善的意识;在赏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可以使人富有同情心、宽容心、仁爱心,使人感情丰富、使人心胸宽广,志向远大,可以丰富人的内心世界,提高人的文学素养,培养人的生活情趣;在影视作品的熏陶中,使学生的人格逐渐趋于完善。

第四,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口才、金钱、电脑是21世纪生存的法宝。但是,在毕业找工作面试时,很多学生面对招聘人员的提问,面红耳赤,手足无措,张口结舌,或者是对基础知识一问三不知,或者是答非所问,让双方尴尬。同样是说话,有的人却能妙语连珠,说服对方给自己一个机会,这就是语言的功夫。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日积月累,多读多看多记。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仅凭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要想使我们培养的高职应用型人才真正有用武之地,才华得以施展,还必须借助语言这门工具。那么,如何获得此能力呢?高校可以通过开设《演讲与口才》的课程来帮助学生在拥有专业技能的前提下,提高语言表达、组织能力,竞争能力,争取更多的机遇。

3 结论

总体来讲,作为《大学语文》的承载体,人文素质选修课是大学里最重要的一门课。这门课在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等各个方面的强大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如果高校不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将会给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留下很多缺憾。因为人文素质选修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许多优越的条件。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和谐地发展,必须要通过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培养,因为在人文素质选修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可以了解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文明,又可以了解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既可以洞察到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又可以领略文坛大家的词作,这个学习过程既是知识的储备,也是能力的提升。总之,人文素质选修课既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蕴含着奇妙的自然知识,它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语文学科功能研究: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语文知识的基础构架,同时能够帮助学生从语文学科出发,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语文学科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文化课程,要实现语文学科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需要对语文学科的发展进行深刻地研究,本文就针对语文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语文具有传承文化的能力,语文知识的内涵和丰富是其他学科没有办法企及的,虽然说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已经被国内专家学者注意很久了,但是现阶段国内的高考压力和传统的教育理念,依然没有把学生的情操较大化激发。古往今来,很多惊世的名言,都是人们从经典作品中发掘出来的,而且现在的语文学习内容,90%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但具有非常特别的文学思想和特点,还有短小精炼的名言警句。现行的德育教育中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反而忽略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形成了现在道德理念和实际行动严重分离的情况。

一、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义

人本主义是国际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审美态度看成是人类较高级的精神需要,并且说道:“审美是人类较高级的需要,美在自我实现者的身上可以得到非常充分的体现。”课改后的高中语文标准重新定义了审美教育的理念和实现审美教育的有效路径,就是在文学艺术方面、科技创新方面和社会生活方面都追求审美的目标。所以,语文教育需要满足和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还需要满足和激发学生的审美需要,最终完成美学教育目的。将美学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旨在陶冶学生的高贵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能力。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有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等美学内容,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千年经典或者是近现代的名文。这些内容呈现给学生的是人物形象的美丽、自然景物的壮丽和语言文学的韵律美……在这个方面,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引领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章形象中,换位思考,体验伟人的思想情感,丰富自身的精神内涵,提升学生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把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审美感受,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在众人面前,进而具备了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一)实现课堂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发散性思维也称为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是指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寻出多种答案,从而更为圆满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是个性思维中经常使用的形式。通过对发散性思维的运用,可以将那些散乱的知识进行一定的串联,对举一反三以及一题多解的效果进行实现,因此可以说发散性思维是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都离不开的一种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非常重要。如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作品中某些精妙词句的运用提出是否可以替换,可以用哪些词替换,替换后与原作品之间有什么差异等问题,教会学生善于比较,加强分类训练,如比较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异同,将主题为同一类型的作品进行归类,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发挥想象在思维中的作用,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促使学生之间的不同思维碰撞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增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应用语文阅读,实现道德与人格完善

语文教育内容中流淌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教师通过引领的方式带动学生积极阅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带领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和大师、圣人、先驱者面对面交流,感受他们高贵的爱国情怀、超凡的思想和创新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时候,在感受语言文字表现出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同时又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的精神品性和情感,最终形成积极奋斗的个性人生。尤其是已经课改过的新语言内容,把情感教育单独划分出来,目的是突出情感方面的培养重心。能够入选到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声情并茂的韵律美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特别的美感。

启发学生美的思想。语文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学生审美能力和被审美对象之间建立一条有效的沟通桥梁,为学生打开一条明路,引领学生浏览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画面,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环境进行补充、添加或者是删改,使其死气沉沉的画面生龙活虎起来,让画面具有一定的能动美,让画面中美的形象“活动”在自己的脑海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创造是世界上每个民族前进的动力,当学生的审美能力还不是非常完善的时候,需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创造能力。在教育中调动学生的审美细胞,带动学生创造美的积极性和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寻美,创造美丽的生活。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教育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也是训练学生基本技能的一个过程,更是知行统一性和情意一致性培养的关键,这其中的情感培养又是重中之重。比如在讲授《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可以用激昂的语言详解“三一八”事件的整体经过和产生背景,然后用抑扬顿挫的导读,将学生的个人情感带到课文中,让学生理解本文讲述的是“为中国捐躯的热血青年”的悲歌,是关于声讨反对势力的热血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激情、愤懑的心情。

马克思说过:“作为一名已经确定的人,一名现实存在的人,那么你已经有了使命,有了任务。”在责任意识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教会学生相互帮助的思想,在充满合作机会的小团体中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学生沟通和帮助,分享胜利的果实,分析失败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埋怨别人。与此同时,必须帮助学生树立在任何环境中,都需要树立集体责任意识,集体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在集体中积极主动发挥自己的存在作用,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把语文教育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语文教育中巧妙渗透,能够让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认识社会,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加强思维开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维的求异性属于一种个性思维,也是创新思维的最本质特性,其主要是指在对事物进行关注的过程中,所关注到的不同性和特殊性,个性思维及创造性活动的来源即是求异性思维,没有求异性思维就难以实现对前人的超越,难以实现创新,在传统高中语文教育中,主要是对学生的聚合思维进行培养,从而对学生的个性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如今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不迷信已有的定论、课本及老师,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反复的个性化的品读,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从而使学生对课本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有更为深刻的感悟,允许学生质疑的存在,珍视并保护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支持学生张扬个性,从而促使学生实现个体的超越。

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似乎已成为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即是“反其道而行之”,逆向思维也是个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实际中的一些问题从结论回推,倒过来思考有时会使问题更容易解决。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有多种方法,如在讲解一些文学作品时,教师可先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作品背景是一部作品的内部神经,对其进行详细介绍,有利于拓展文本,进一步深化其主旨。简单来说,就是把文学作品的背景作为是基础支撑,以此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如在学习西方小说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结尾进行逆向思维,通过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从而认识到结果的必然性和影响因素。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通过将一部作品分为几个部分,引导学生找出各部分之间的主体思想及相互联系,指导学生明确作品内容的发展方向,让学生以简明的语言和标题将作品各部分思想要点表述出来,培养学生从分析综合到抽象概括再到具体化的能力,将思维具体化,从而促使学生将个性思维转化为创新能力。

结语

在语文学科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实现双重教育的意义,这也是语文学科发展的意义,当然在语文学科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科先后意义的思考。

语文学科功能研究:中职语文教学应突出语文学科的功能性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向高一级的职业学府输送人才和学生就业的双重任务,所以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语文教学除了要应对高考之外,还应该充分突出语文的学科功能,为学生走向社会打好能力基础。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升学;功能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具有双重的任务,一是把握好高考,为高一级的职业学府输送合格的人才;二是让学生在走向未来的工作岗位之前获得良好的语文知识和素养。这就要求广大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地围绕这两种目标教学,从而才能做到升学和输送人才两不误的教学任务的实现。在多年的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我针对这两种教学目标做出过深入的探究,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特于此撰文提出,以与广大语文教学同仁切磋交流。

一、重视语文的基础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有时也像打仗一样,要想教好学生,就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清楚了学生的特点和层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学。说句不客气的话,在多年的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总深感教学的费劲,原因是考到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的程度都不太好,有点像沙地上建楼,基础差,而你又想培养出的学生,那就要求老师下大工夫,要深入实际地因材施教,不但要教好对应的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还要从基础补起。大凡从高一接手新生,我们老师们大都会有垂头丧气的感觉,因为这些学生的基础实在是太差了。但是,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塑造学生的,老师的眼里是不能有差生的。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要想搞好中职语文教学,就必须从中小学的语文基础补起。针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我侧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1、结合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听说学习和训练

除了要努力升学的一部分学生外,大部分学生都要在中职毕业后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具备良好的听说等语文素养对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某种意义上,听说能力几乎就是一个人素质反映。所以我对于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从来都很重视。结合学生基础差,而又对当今的电脑网络都非常着迷的特点,我从不束缚学生爱上网的个性,而是对他们上网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在网上搜索健康有趣的语文方面的视听教材,或者是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影视材料。让他们巧记里面的台词,甚至达到能够背诵的状态。有时还会引导他们结合这些内容情节,自编自导一些小话剧,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活动中培养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

2、让学生养成快乐阅读和积极写作的好习惯,从而培养其读写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快乐阅读和积极写作。教师要努力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使学生日有所读,读有所记,形成乐读爱写的良好习惯。有了兴趣光读光说不是最终目的,读的结果是能把看到的、观察到的上升到自己的思维中去,通过感知,形成自己的思想或独特见解,这就是读书心得。教师教学生如何去写,已是阅读训练的关键。因此,在阅读课上要教给学生记读书笔记的方法。为了使读书笔记很好地坚持下来,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要定期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评价激励,或者鼓励学生积极向媒体投稿。如今的投稿渠道很多,有报纸,有网络,基本上都能刊发,这样学生在获得价值肯定的同时,读写的积极性会更加高涨。总之,读写结合为每一位学生探索出了一条学习语文的有效之路,因为它直接触及到语文学习的两大重点,日积月累长期训练,必有成效;读写结合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一条教学的桥梁,教师们只要精心施教,尽显才华,必得硕果。

二、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让学生利用这个特殊工具更好地开启其它自然学科之门

走上社会的学生都会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原来在学校里所学到的好的学科知识用不上了。但是能广泛运用的,即是语文学科。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要想实现培养高素质社会人才的目标,我们就决不能忽视语文的工具性作用。它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提高其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可以说,语文学科是开启其它自然学科之门的一把钥匙。对于有升学要求的学生,学好语文是其必然的选择,而对于欲中职毕业后就业的学生,应让其明确,语文强大的工具性功能,是他将来走上社会后不可或缺的知识财富。与人沟通交流,邮件往来,应用写作都根本离不开这个工具,所以只有在中职学校打好语文这个基础,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一帆风顺。

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教育的永恒主题是不断完善人格,这既是教育的理想和追求,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在思想上,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文化上,会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在人际交往上,会具有豁达开阔的胸襟,能够与人愉快相处。从语文教学功能的角度出发,它的性、深入性以及发展性,需要人格教育来体现。在应试教育模式主导下,教师往往会过多地向学生传授统一的理论和经验,很少因材施教,虽然也一直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在很多方面绩效不高。同时,还存在着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问题,使得学生的人格心理特征与现代教育理论相悖,不能够成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挖掘和发展语文教育的功能,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培养。

总之,在当今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完成语文能力培养的情况下,努力塑造优异的人格魅力。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应较大限度地挖掘语文学科的功能性、实践性,结合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特点,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语文学科功能研究:浅论语文学科中的育人功能

语文学科中的育人,说到底就是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社会主义时代的教育,把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作为重要任务。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教育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发展的,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继承人类传统美德的人才,不仅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而且在进行智育、体育、美育时,也要联系德育,把育人渗透到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因此,在语文学科中实施德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

一、语文学科中的育人所具有的特点。

(一)情与理的结合。情感熏陶是语文学科突出的特点,也是以艺术的形式进行的;是文与道的统一;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就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说,无论是教情感性的还是理论性的课文,都应该投入感情,以高超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情感影响学生,以雄辩的逻辑论证说服学生,使他们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得到人生哲理的武装。

(二)在讲授内容与形式中实施。语文学科实施德育,是在完成双重教学任务中进行的。把育人渗透到语文教育之中,缘文悟道,因道解文,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三)德育内容的非系统性。它是由语文教材决定的,具有分散性和非系统性,这就给语文科实施德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求语文教师宏观掌握全套教材,有意识地发现各册中各篇课文的德育内容,宏观把握,微观实施,使语文学科育人的任务得到落实。

(四)明朗性和隐蔽性。如《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介绍马克思生前的革命实践活动和贡献,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克思的爱戴和崇敬之情。又如《故乡》的结尾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蕴含的思想内容是很深刻的,如果照字面解释则毫无意义,发挥不了思想教育的作用。语文教师自觉地挖掘课文的深意,便可震撼学生,感染学生,将思想教育寓于知识传授之中。

二、语文科的德育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人的道德成长的各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的教育。在语文课中,爱国主义教育包括:

1.热爱领土,热爱祖国壮丽的河山。如《土地》赞美土地上的劳动者,启发、激励人们热爱、保卫和建设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枣核》表现了对故乡土地的热爱之情。如《雁荡山》,可认识祖国植物资源的丰富,山川的秀美。许多课文都有关于祖国的自然山川之美的描绘,对此,语文教师要认真发掘,充分利用,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2.民族自豪感。研读课文可以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理解古代伟大的作家与作品,理解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发明创造,等等。如读《活版》、《核舟记》、《中国石拱桥》等,都可以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担负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任务,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重要任务。

(二)坚强意志的教育。它有自制性、自觉性、坚持性和果断性。如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学习少年立志的精神;讲读《愚公移山》,学习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等等。

(三)勤劳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勤劳和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古代作品还是现代作品,表现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等。

(四)友谊情怀的教育。高尚的友谊情怀是一个人优良思想品德的标志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对《我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研读,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情怀;通过对《荷花淀》、《背影》、《回忆我的母亲》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骨肉亲情。

总之,语文学科中的育人内容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十分丰富的,凡是人类生活中一切优良的品质都可作为育人的内容;要注意,应从语文教学的内容出发,不要外加,不要生搬硬套。在把思想教育融于语文教学中时,应注意不能将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不能将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割裂开来,应通过具体的形象,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因为育人工作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不能操之过急,应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及工作重点制订阶段性的计划,循序渐进。

纵观当今时代,教师绝不能忽略思想价值。应该教育学生成为有高贵思想的、诚实而敢讲真话的一代人,还应当培养他们高贵的人格品性。语文教学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便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语文学科功能研究: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功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摘 要:根据本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对语文素质也提出了相应的规范。要求学生既能迅速而有效地理解语言文字,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又能而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传递信息,进行思想交流。换言之,就是要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要学会做人,具备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德、情操;要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思维都要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科功能;语文素质;提高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语文学科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定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强化语言功能,开发语文潜能。语言具有交际功能、思维功能、情意功能、审美功能以及文化功能等,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充分发挥语言交际功能,创设教学语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凭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学习,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充分发挥语言的思维功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发挥语言的情意功能,培育学生创新的情趣;充分发挥语言的审美功能,增强学生语言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必须充分注意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语文学科功能,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发挥学科的认知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他学科的学习目的主要是获得本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而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却在于让学生掌握语文本身的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获得语言能力;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学习能力;获得各种文化科学知识。通过语文学习不仅能获得语言,还可以获得各种文化知识和思想。当孩子们能识字、阅读以后,不仅会丰富知识,而且会促进内部言语的发展,会提高认识能力。通过识字、阅读还要培养学生说话、作文能力,把自己要说的话,要做的事,用口头和文字表达出来,进行思想交流,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所以说,学好语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正因为语文学科具有获得再学习的功能,语文学科才具有工具性。语文教学要遵循学习语言文字的规律,充分发挥语言功能,开发语文潜能,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的功能是多维的,它包括语言和思维两大基本功能,还蕴涵情感功能、审美功能以及文化功能等。充分发挥语言的这些功能,可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因为社会处处皆语文,社会生活处处用语文,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他们会读书、爱读书、会作文,养成读书、作文的良好习惯,为培养高水平的读写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激活学生思维能力

任何学科都有教育功能,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的一条客观规律,这是教学的共性。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因为语言是载体,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价值,所以语文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再认知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上。语言把人们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的成果,用词及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整合起来,使人类社会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体现思维。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通过语言的学习,又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与思维能力培养同步的。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就是要在语文教学过程渗透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建立语言与思维的联系,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激活思维,拓展思维,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使语言的学习与思维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草原》》一文有这样一句:“到处翠色欲滴,轻轻流入云际……”翠色怎么会流动呢?由于学生没有草原的生活经历,一时无法理解,教师三言两语也讲不清楚,我们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逐步产生一幅画面:整个草原,翠绿色的草连成一片,没有明显的界线,就像绿色的海洋。绿草在微风中摆动,给人以流动的感觉,文中的语言文字材料转化成学生的思维材料。

三、发挥学科的语言功能,陶冶学生道德情感

语言是与思维相联系的,语言和思维、思想是又是对立统一的。语言是体现情感的符号,一篇文章通过语言的描述所塑造的动人情节或优美景色,往往会给学生情感的陶冶。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语句的语义、情感是不同的,我们朗读这句话时使用的语气、语调也应该不同,这就是语言的情意功能。教学中我们要强化语言的情感功能,设法让学生能进入角色,“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课文中描绘的情境,体验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现行语文教材大都以抽象的语言反映活生生的生活画面,以饱含情感的符号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有的内容丰富,有的情节生动。我们要充分利用文章中的优美语句、精彩片段,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激活语言,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

总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机结合与和谐对话,离不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但是,这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放远目光,注目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都注定将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