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新闻美学视域下机器人人性化表达分析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新闻美学视域下机器人人性化表达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新闻美学视域下机器人人性化表达分析

机器人新闻是指计算机根据稳定的算法程序对数据信息施行抓取并且再加工,自动生成受众可读的新闻文本。“智媒时代”的到来引发新闻产业的变革必然是十分深刻的,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迅猛发展的智能新闻在思路导向、具体实操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尝试,技术+新闻逐步向“模式化”发展。但是智能技术与新闻的契合度在目前这个阶段还稍显疏离,新闻记者及编辑还是要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新闻语言及结构的把握,智能技术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对于新闻的美学阐释和表达也是十分欠缺的,想要依靠机器实现新闻美的表达是困难的。

一、机器人新闻缺乏新闻意

境的人性化设计探讨新闻的美学表达实际上就是研究新闻表达的个性化,与机器人新闻程序化的算法本身就存在着相悖的观点,但是就机器人新闻而言,并不是摒弃了新闻的美学阐释,尽管这种美的表达是基于人类提前设置好的模板,它在标题甚至是结构上也遵从着新闻美学的标准,呈现的效果也较为符合新闻审美的要求,但在新闻的个性化表达,特别是能够吸引受众的美学元素方面,机器人新闻是极度缺乏的。新闻的美学价值体现是双重性的,它需要新闻工作者的审美感受与受众的审美心理之间产生一种共鸣,说到底新闻需要意境来创造美的价值。标准化的“版式”新闻在意境的构造上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目前新闻编辑依然可以骄傲地说,新闻的意境美是靠人类激发的。当下快节奏的新闻阅读模式使得新闻的生产速度也快速提高,出现了依靠算法程序而制作的新闻文本也是顺应时代需求的,其新闻速度是人类永远难以企及的,大数据的手机与分析也是人类望尘莫及的,换句话说智能新闻满足了受众对于新闻时效性的需求,各大媒体可竞争资源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早已不再是单纯依靠时效性了,能激起受众审美快感的媒体必然就会获得更多的受众,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新闻意境表达便是重要元素。目前机器人新闻所涉及的领域主要存在于具有极强时效性的消息,此类消息较大的特点就是短平快,人工编辑在速度上永远难以超越机器的速度,根据预先设置好的算法程序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受众那里,机器新闻报道地震消息便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这也是智能新闻进入人们视野的标志性事件,以最短的时间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震中在何处,震级是多少,这些十分重要的消息可以及时避免人群恐慌,较大限度地发挥此类新闻的作用。这时新闻的意境表达需求就自然而然地退到时效性之后了。时间显得尤为珍贵,刻意要求意境的构建反而是多此一举。但就我们遇到的大多数新闻事件来说,并不是一味地只追求时效性,意境的构建能更好地直击受众心理,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这种意境不是虚构的,真实的意境有时比文学的意境更能打动人。

二、人工与智能技术的

分离造成人性化表达缺失正如前文中叙述,机器人新闻写作较大的优势在于高效,新闻从业者首先应当借助智能新闻提供的数据,计算机捕捉的数据会更为,能够有效地避免人工计算和统计带来的误差。其次,新闻编辑应当打破智能新闻的“冷报道”,在快速生成的智能新闻模板中加入适量人性元素的表达,想法设法增强新闻的可读性。第三,新闻从业者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评论性报道中,虽然记者和编辑不能和计算机比速度,但可以比深度,快速的机器人新闻报道会使各家媒体出现信息雷同的尴尬,这时各家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就由原来的时效性转变为深度评论的竞争。

编辑的润色“作用”

美国是实现新闻自动化较为先进的国家,其他国家的智能化新闻也是借鉴美国的发展模式,其机器人新闻的分发制度也是成熟的。在美国联合通讯社就有专门负责编辑再加工自动化生成的新闻,目的就是在此类新闻中加入人性化元素,增强其可读性。也就是说目前通过计算机制作出的新闻尚处于初级发展水平,为了确保新闻的质量,记者必须亲自上阵以弥补模板化写作的生硬和冰冷,实际上就是从美学的角度增加其阅读美感。时下被业界广为关注的数据新闻以其简洁和直观备受人们推崇,因此与之相匹配的智能化生产自然也会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新闻适用范围也只是宏观掌握的事件趋势与发展动态,在个性化报道中使用通俗化的语言讲一个故事会比数据和图表更有说服力,也就是说这一类个体报道是计算机无法胜任的,需要人工编辑为其润色。这类编辑与传统编辑在职能上有很大不同,这类编辑需要重点把关语法句式的表达,甚至需要丰富语言内涵,增加人性化表达元素,避免单调和刻板。从这一点来讲,机器人新闻并不能取代人工编辑。计算机的工业化生产会产生大量的智能新闻,而这些新闻都需要人工编辑为其润色加工,因此对这类编辑无论是数量还是语言文字功底都有更高的要求。

借助智能化实现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是受众在掌握了基本的讯息之后,所要满足受众对事件更为深入了解的新闻报道形式。也就是说此类新闻报道形式偏于新闻的评论,需要有评论者的立场在里面。当然对评论者也要有很高的要求,他们要有很好的思辨精神,同时还要结合目标受众的喜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度解读,此类报道样式对编辑及记者的要求更高。机器人新闻是不可能胜任具有特色的深度报道的,但是编辑记者却可以很好地利用智能化技术来进行深度报道的撰写与编辑。这样的结合可以有很多优势,首先可以更好地定位目标受众,了解网络上新闻舆论的状态,把握受众的关注点,这样的评论性深度报道会更契合受众的胃口,提升媒体的竞争力。其次计算机收集并分析的大数据可以运用到深度报道的撰写中去,想要进行出色的深度评论就需要有详实的事件数据量来支撑,人工编辑记者在处理大量的数据时工作量和率都会出现问题,很难保障。借助计算机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达到的效果,强化新闻的严谨性。

“技术+人工”模式的建立

事实上传统的编辑记者学科背景都为文科专业,他们对智能技术的掌握并没有十足把握,想要驾驭智能化技术也是有困难的。目前媒体进行智能化新闻的创作基本都是交给数据公司,且这方面产业链还不够完善,目前也是属于尝试化阶段,有些媒体公司还在尝试自己进行技术开发,相比美国的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国的模式建立还较为混乱,在这种状况下所制作的机器人新闻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尽管人工编辑渴望将机器人新闻的文本润色加工,增添更多的人性化表达元素,让受众产生美的体验,但是由于编辑记者没有掌握技术手段,不能熟练运用智能新闻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技术与人工是分离的,两者形成了互不干涉的状态,甚至人工编辑还在担心机器人新闻的出现会取代自己的工作。新技术的出现的确在某些方面比人工编辑更有优势,但是前文已经详细叙述了人工编辑在新闻美学角度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他们用自己的笔尖和大脑完善了智能新闻表达上的不足。也就是说,比较理想的机器人新闻模式应该是“技术+人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并不是要求人工编辑掌握全部的技术手段,这种想法并不现实。需要做到的是在专业技术公司或大数据公司提供的数据下,人工编辑可以畅通这种渠道,甚至分离出专业的机器人新闻校稿编辑,专门处理机器人新闻的输出。

余论

随着智能技术的成熟,机器人新闻也越来越“智能化”,引起新闻界广泛争议的焦点是人工编辑是否真的会被取代,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及实时是智能媒介的强项,人类大脑不可相比,但从新闻美学角度来看,机器人新闻的算法程序表达显然极度缺乏人性元素,个性化与程式化的冲突目前还没有得到解决。如果将机器人媒介与人工编辑很好地契合在一起,集合双方的优点将会使智能新闻发展到另一个新的高度。如何进行双方的有机结合,是需要进行探讨的又一个重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