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国传统唱论与现代民族声乐美学观点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中国传统唱论与现代民族声乐美学观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国传统唱论与现代民族声乐美学观点

传统唱论最早出现于2500多年前的先秦时代。先秦时期是唱论美学思想的萌芽时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现象,诸子百家就音乐思想的论述各有千秋与精华。如孔子著《论语•泰伯》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记》提出的“本于心,感于物”的音乐发生论等思想都影响着唱论理论,并呈现出音乐美与伦理道德相统一的思想即仁德与礼乐一体的美学色彩。“美学”理论它源于西方,是一门近代学科,且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一种探究途径,我们以现代民族声乐作为传统唱论的研究对象,旨在研究民族声乐中的哲学问题,进而尝试用哲学思维模式探究现代民族声乐的美学观点,从而找到古为今用的美学意义。

一、传统唱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地域广阔,长期受多民族多元化文化的影响,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由于诸多复杂多变的历史背景,传统美学思想也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文明进步而逐渐形成其美学特点。长期以来,人们通过对自然的崇拜、朴实的农耕生活、纷杂的战争洗礼、分裂与动荡的改朝换代、民族之间多元与共融的交流、人文政治与思想的进步成长等挑选出以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为代表的传统美学思想,即“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学思想、“情境合一”的意向美学等思想,二者代表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高度。传统唱论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大背景中承载沿袭着的多个美学观点。如传统唱论中强调以言为本、以自然为美的观点,即说话与歌唱、歌唱与歌者融为一体的美学观点是“天人合一”自然美学思想在唱论中的践行运用。又如以行腔为美、字正腔圆、情动气生、以声传情等在意境中达成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就是“情景合一”意向美学思想在唱论中达成高深而熟练的歌唱技巧的意向之美、和合之美的追求。由此可见,传统唱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代民族声乐美学观点是传统唱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民族声乐的美学观点由民族声乐美学要素构成,是点与线的关系。现代民族声乐美学要素有情、气、字、声、腔、音、态等,各要素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观照、相辅相成、依托共生,成就着现代民族声乐的美学观点。如语言美、声腔美、旋律美、韵味美、形式美等,都是从美学要素中构建描绘出来的。语言美包含着字正腔圆、依字行腔、字真、字清、语言流畅等美学要素;声腔美包含着声源、歌唱通道、乐音、咬字吐字、行腔等美学要素;旋律美是通过对歌词语调和律动的把握,对作品进行旋律的创作,突出声乐的声、情、字、态等美学元素,使音乐情感表达、音乐个性、旋律音色、节奏、音调、主旋律更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韵味美与形式美均包含有情、气、字、声、腔、音、态等美学要素合作之后的呈现。

传统唱论承载着2500多年的厚重历史。元代燕南芝庵著的《唱论》是最早记载唱论的的理论著作,全文有1800多字,有着对戏曲演员演唱技法、演唱审美等具体要求的说明与论述。现代民族声乐的美学观点记载传承着唱论中的美学观点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等,就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民族声乐。追本溯源,现代民族声乐的美学观点具有语言美、旋律美、声腔美、韵味美、形式美等多个特点,都是汲取传统唱论的美学观点继承总结创新出来的。所以,现代民族声乐美学观点是传统唱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传统与现代遥相呼应,心心相吸,跨越着历史长河,呈现着艺术的魅力。

三、现代民族声乐继承着传统唱论重要的美学观点

(一)“以自然为美”的声乐美学观点

东晋陶潜所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记载:“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日渐近自然。”认为弦乐用手(丝),远于自然,管乐(竹)用口,较近自然,声乐(肉)用喉,最近自然。之后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声律》则指出:“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者也”。燕南芝庵《唱论》中记载:“续雅乐之后,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已其近之也”。这些观点,可谓古人对歌唱寓意的最美好较高级别的言论,对现代民族声乐美学观点影响非常大。再如清代徐大春的《乐府传声•序》中述:“古人作乐,皆以人声为本”“传声者,所以传人声也”等等都是在陶潜“以自然为美”的思想中继承延伸出来的思想观点。可见,唱论从传统到现代都是追求简单、真实、以自然为美的声乐美学观点的。

在现代民族声乐美学观点中,是以科学的发声达到最自然的歌唱为目的,有成就的歌唱家,系经过长期严格正确的训练升华到以自然为美的高层次境界的,这也是声乐美学的较高境界。这个美学观点贯穿古今,始终引领着民族声乐的美学高度。

(二)“以行腔为美”的声乐美学观点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中就记载:“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至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其中,“响遏行云,余音绕梁”的描写,是对声乐行腔美的具体描述。《唱论》中“抑扬顿挫,顶叠垛换,萦纡牵结,敦拖呜咽,推题丸转,捶欠遏透”则是记录行腔美的具体描述,总结为依字行腔,即字领腔行,腔随字走。这正如《琴论》中“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也”的观点。也就是说,求于弦中似感不足,得于弦外绰绰有余。“得之心而应之手,听其音而得其人”,从外至内、由表及里归纳了行腔美的韵味,这与声乐的行腔美如出一辙。行腔有强弱轻重、抑扬高低、疾徐快慢、连贯顿挫等音乐性色彩的美;还有喜怒哀乐、忧思惊恐等情感性色彩的美;另有科学有序的美、协调平衡的美、结构色彩的美,在二度创作中展现创造性色彩的美等都呈现至今。。从古至今声乐中的行腔美都是歌者追求发展创新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以行腔为美的歌唱,“行”是动词,是走、通畅的意思;“腔”是名词,是通道、管子的意思,也就是说声音的乐器象管子一样通畅流动。古人对行腔动态美的追求让我们深深地感怀,早在两千多年的古代就有如此科学的高难度的发声技巧,实属不易。可见传统与现代的美学追求都是一致的,我们应科学继承发扬光大。

(三)“以言为本”的声乐美学观点

早在战国末期的《尚书•尧典》论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认为“诗”是人用语言表现内在情感意志的手段,“歌”是诗歌语言的咏唱方式,声音和长言相配合,乐律和歌声使之有序,已达到“歌”是“言”在情感表达上的拓展、延续、发挥,“歌”也是“言”的另一种艺术形态的理论高度。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古之善歌者有语”,阐述了“以言文本”的歌唱美学观点,即“歌”是咏唱语言的,语言是歌的灵魂,只有真实的语言才能表述真情实感。燕南芝庵的《唱论》中记载:“字真,句笃,依腔,贴调”,记录着为使歌唱吐字真切,字要真要正,字字相连成为真诚厚重的语句,依着真诚行腔贴调唱出的曲调才能为之感动。燕南芝庵在汉字字音的构成与吐字技巧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

关于语言在唱论中的描述不胜枚举,现代民族声乐遵循字真字正字清的原则,要求咬字吐字和说话一样,由清晰的“字”构成正常的歌唱语言,以言为本的美学唱论沿用至今。现代民族声乐美学中的语言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产物,尤其是古典民族声乐作品更是特定的历史风格与表演者所处新时代大环境下的现代民族声乐歌唱在合辙押韵的语言中对传统美学观点的延续升华。毕竟时代不同,语言更为简练质朴,语气语调语态语势语境更为花样翻新丰富多彩,但万变不离其宗,以言为本的美学观点在现代民族声乐中具有核心价值的意义。

(四)“字正腔圆”的声乐美学观点

燕南芝庵的《唱论》中记载:“声要圆熟,腔要彻满”,是“字正腔圆”的最早文献记载,也成为传统唱论的两个基本美学观点。“字”与“腔”二者互为关联,互联互通;前者又是“正”与“圆”的互帮互补。字正腔圆的协调过程,即声与字的协调过程。南宋的《遏云要诀》里指出:“腔必真,字必正”,“正”表意正、声调正、读音正、节奏正,“字正”是指歌唱中发音吐字的真切。根据把字的字头、字腹、字尾和收声在归韵瞬间咬正,来达到行腔彻满的结果。“腔圆”是行腔圆满、流畅、贯通的美学观点。“字正腔圆”本是我国戏曲表演中提出的唱段术语,这也同样适用于现代民族声乐美学的技术指导理论指导,它是民族声乐技术规范的要求与准则,更是我国民族声乐对歌唱语言的审美标准。“字”的修养是通过张开的胸腔、喉咽腔、鼻腔以及头腔形成“腔”的歌唱通道呈现出的“腔圆”,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歌唱技术美学观点,做好了“字正腔圆”的声乐技巧,也就成长为歌唱家了,可见这个美学观点的高含金量价值。歌者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会反复出现“字歪腔压”“字虚腔挤”“字空腔堵”等不遂人意的现象,使歌者始终无法达到理想效果,若使二者完成辩证统一和谐自如的默契,必是一个长期练习,坚持锻造的过程。

(五)“情动气生、以声传情”的声乐美学观点

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记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即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气’之所以上下者,会厌者,音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这是古人所说的情动而气生的道理,已涉及到科学而具体的歌唱用气的方法,已然是科学的正确的。“气”的技巧运用如动情即动气,情动而言行,歌唱中的情生“气”“字”生情,带着“情”“气”为一家的想法,因义生情,以情引气,因气出声即气形于声,声形于言。《唱论》中还记载:“爱者有一口气”。在古代“情”被认为是“声”的灵魂,“情之所至音之所生”,有情之声是歌者追求的高级审美意义。古有“一声唱到融情处,毛骨肃然六月寒”◈16,都是描写情真意切的歌唱在强化提升精神境界中的作用。

“情”是民族声乐演唱的灵魂,是真情实意的歌唱源泉,“气”又是歌唱的原动力,是现代民族声乐魅力的关键所在,所以情动而气生情动而歌咏才能为之动容,达到歌唱互动的意义。现代民族声乐美学观点把至情至爱放在声乐美学的归宿与终极意义上,传统唱论中情动气生、以声传情,对于现代民族声乐美学观点而言,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美学思想影响深深地影响着传统唱论的美学观点,有着博大情怀的传统唱论对现代民族声乐美学观点的引领与观照,是真性情的诚挚的朴素的情感。尝试用怀古悟今的视角窥达洞穿,用哲学的思考方式参照对比辨析,深入探究现代民族声乐美学观点是建立于两千多年传统唱论基础上的一个继承。在历史的荡涤中,现代民族声乐继承传统美学观点承载发扬延伸着传统唱论多个美学观点。作为从事声乐教学与演唱工作多年的笔者,在长期教学与实践的歌唱生涯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堵塞、碰撞化为思考展开研究,须勇于探索继往开来,不断总结传承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储备能量多为后人做一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