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公路改城市道路的衔接设计探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1.1功能
功能是公路和城市道路主要最主要的差异。公路的功能为在路网中为车辆出行提供畅通直达、汇集疏散和出入通达的交通服务能力。一般而言,公路上以机动车为主,非机动车与行人相对较少,且高速公路仅对机动车进行分析考虑,而其它公路会设置非机动车道。而对城市道路而言,它是城市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和其它各类型基础设施同时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便利,这些设施包括市政给排水、管线通道等。
1.2构造
这里的构造主要是指道路横断面。在公路上,设有多条机动车道,兼顾一定数量的非机动车道,通常没有人行道。而在城市道路中,不仅有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而且还有人行道,设置人行道的主要目的在于为人们日常出行提供便利。
1.3设计标准
(1)从道路分类角度讲,按不同的功能及交通量,公路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等五个技术等级;而城市道路按其在道路网当中占据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的服务功能等,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不同类型的城市道路有不同的功能,同样存在一定差别。(2)从设计时速角度讲,公路上的交通流相对单一,受外界因素影响程度较小,所以设计时速往往较城市道路高。而城市道路上的交通流复杂多变,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同时存在,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并且对安全性的要求很高,所以其设计时速相对较低。(3)从道路交叉设计角度讲,公路主要以道路等级与交通量等为依据进行分类,常见的交叉设计形式包括互通立交、分离交叉和平面交叉,其中互通立交需要很大的占地,且设计要求极高;而城市道路因其较高的复杂性,除常见的立体交叉形式之外,还多使用灯控平面交叉。(4)从排水设计角度讲,公路以地面排水为主,将路面水汇集,采用排水沟与截水沟等排水设施将积水引出路外;而城市道路的排水需要和市政雨水管网一同考虑,遵循就近原则,向自然沟渠进行排水,相比之下城市道路排水更复杂更具系统性。
2.1基础设施配套设计
因城市道路不仅要具有交通集散功能,而且还需要为城市给排水等提供载体,以此形成完善的配套体系。基于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对城市中现有的综合管廊进行补充修建,确保它能为城市提供良好的服务。而公路大多都处在城郊,其给排水一般在路基表面进行,所以要将处在表面的排水设施更改成具有良好系统性的综合给排水管路,同时还要与燃气与电力等相汇集。这是实际设计工作中必须充分考虑,且难度相对较大的部分。管廊修建设计中,应严格遵循下列技术原则:(1)公路改城市道路配套设计和管道,应积极协调所有相关部门,开展统一化的设计与总体规划,防止考虑不造成的反复开挖等实际问题,并减小对行人与车辆等带来的不利影响;(2)各类型管道应敷设于辅道、路肩、人行道及中央分隔带等位置,结合尺寸及数量合理设计;(3)沟槽开挖前应预测施工对环境及正常通行造成的不利影响,及时、有效处理弃土,减少废料堆放,填筑施工应满足城市道路建设基本要求。
2.2交叉和出入口设计
(1)根据改建范围内沿线各个区域总体规划要求与特点,严格按照现行设计规范做好交叉和出入口设计,无论是布置间距、尺寸规格还是具体位置,都应满足规范要求。(2)公路改建后,其收费系统取消,应对与收费系统有关的所有设施进行拆除,同时原有的路面、路基和排水也应按照城市道路建设标准实施改造,以提高运营综合性能。(3)对于交叉口,其是否要考虑行人及非机动车直接横穿应结合当地交通实际情况及安全需要,在人流量较大的位置应优先考虑天桥,同时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必须分行,以保障通行安全,避免事故发生。
2.3非机动车系统和人行系统设计
(1)对非机动车系统和人行系统进行合理布置,保障布局的科学性,力求做到功能完备、安全与使用便利,同时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保障方案的可行性。(2)切实做好景观设计,非机动车到和人行道的设计都应充分体现美观原则,对过街天桥而言,还要重视其装饰性,配套基础设施也应完善、。(3)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及其周围环境应充分协调,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打造舒适、美好且方便的环境。(4)为对非机动及人流进行正确诱导,避免发生安全问题,应在合适的位置增设诱导设施,尤其是针对特殊人群的设施,如残疾人、老年人等,完善所有类型的标志标线,以充分体现出和谐的整体理念。
2.4绿化和照明
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过程中,景观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问题,合理采用绿化措施对道路整体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是一种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能缓解城市环境众多共性问题,如热岛效应与污染治理等。在改建设计中,应将绿化的重点放在人行系统与中央分隔带两部分。
3.结束语
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局势下,既有公路改建为城市道路的需求日益增大,但是由于公路和城市道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如功能、构造、设计标准等,所以在实际工作当中应做好衔接,保障设计的合理性,确保设计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