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书法对个体积极身心效应的实证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书法对个体积极身心效应的实证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书法对个体积极身心效应的实证研究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清代书法家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白字,便觉矜燥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时,又觉灵心焕发。”可见书法与人的心理息息相关。香港大学教授高尚仁在这方面有深入研究,其出版了《书法心理学》《书法心理治疗》等著作。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博士李荆广等(2009年)对以往的书法心理学相关实验进行总结后,发表了《书法练习促进心理积极改变的实证研究述评》一文。本文对近期相关研究进行调研,试图从书法学的角度关注和反思实验过程,包括书法练习的内容、时间、周期、被试的选择、练习方法等,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一、实证研究述评

纵览书法练习与心理学关系的大量实证研究,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本文按年龄段,从儿童和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三类群体出发,对已有实验进行归类总结。

(一)儿童和青少年

1.普通群体

针对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这一群体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郭可教、高定国等(1993年)的实验。其选取32名有多年书法经验并在书法比赛中获奖的儿童,让其进行字帖临摹,发现书法训练对大脑有适度激活的作用。周斌等人分别从儿童个性发展(2005年)、心理健康(2007年)、多元智力(2010年)、情绪及调控(2013年)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前三次实验在书法练习过程中采用的教材都是周斌的《书法艺术教程》;在2013年发表的文章中,实验授课内容变成书法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且明确提出由专职书法教师授课,规定每节课的时长为40分钟,在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上更加量化和细化。由此可见,对于书法与心理学关系的研究愈加深入和完善。包文运(2013年)和刘柏涛(2014年)分别研究了书法练习对儿童情绪、智力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周衡(2015年)利用自编问卷,以两个不同高中的216名学生作为被试,测量发现书法教学对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一定积极作用。

2.特殊群体

长期致力于书法心理学研究的胡斌等人特别关注到残障儿童这类特殊群体,主要研究了书法训练对智障儿童的行为干预和注意力的康复的影响。其选取北京市海淀培智中心学校的34名智残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组照(2000年)。对实验组进行3个月、每周5天、每天1小时的书法行为干预,利用注意划消测验和踪迹描绘测验等方法,比较前后测查结果发现,实验组智残儿童的注意稳定性、注意选择性和注意灵活性明显提高。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实验组的3名智障儿童进行典型案例分析(2004年),通过书法训练,其书法技能、注意力集中程度、感知觉观察力、认知和推理能力、情绪稳定和自我控制、行为动作的协调程度都得到显著提高,并且对不良行为习惯和消极性格特征也起到一定改善作用。四川司法警官学院教授宗焱等人(2011年)进行了书法治疗对震后儿童创伤应激反应的心理干预研究。实验组唾液皮质醇和CRIES阳性指标显著下降,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书法治疗能有效缓解创伤后应激反应。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书法训练都采用高尚仁创立的书法治疗方法(CCH)进行心理干预,即静坐1至2分钟,以稳定情绪;篆书讲解与识字,示范笔画,15分钟;学生各自描摹35分钟;结束并整理用具,10分钟。与其他年龄段的研究有所不同的是,书法字体选择篆书,书法训练时间较短,并在写字前增加了静坐环节。

3.不足与建议

及时,周斌等人在实验中所用教材是专门针对书法心理研究而开发的,其他实验并没有明确规定。

第二,有些实验周期1至2年之久,长期的追踪描述需要更加完整的探讨机制。

第三,书法训练的内容存在差异性,理论与实践练习相结合是否效果更好,需要进一步探讨。第四,书法练习字体的选择、练习时间的长短、临摹或是创作,都应该有明确规定。第五,一些研究仅选取某一城市一所小学的一个年级,被试代表性较差。第六,包文运的研究,在书法书法对个体积极身心效应实证研究综述文/刘昕李红菊

(二)成年人及老年人

1.普通群体

高定国(1993年)研究发现,有书法经验的被试大脑两半球反应时间均明显缩短,大脑反应能力提高;而无书法经验的被试并无显著反应。第四军医大学教授罗正学、苗丹民等(2000年)研究了书法训练对军校大学生情绪的影响。其选取陆军学院无长期写毛笔字经验的男性学员,分为毛笔组、钢笔组和对照组。毛笔组每天临摹楷书30分钟,为期30天,特别要求在动笔前用意念先书写一遍。在一个月的前、中、后时间段,进行三次SCL-90测验。结果显示,毛笔组三次测验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书法训练组对不良情绪的改善优于硬笔组和对照组。研究中还邀请书法专家评定被试书写的认真程度,发现认真程度越高,其情绪改善效果越明显,因此可进一步推测书法兴趣水平和态度可能对被试的心理也有所影响。南京师范大学郭君环的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正好印证了这一观点,其结论是书法兴趣水平越高的师专生,自信心水平也越高。朱琳(2013年)在每次书法训练前后均采用Biogarph-Por-Com+仪器,对被试的心率、肌电、皮肤温度、指尖血容量和呼吸频率进行测量,结果表明书法练习是一种有效的压力缓解干预方法。赵国明(2013年)对教练员心理疲劳个案进行书法治疗干预,选取楷书和草书为练习对象,收集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心率变异性指标。实验历时69天,楷书练习28次(每单元20分钟),草书练习19次(每单元10分钟)。HRV指标显示,长期楷书练习和短时间草书练习,较好地改善了被干预对象的自主神经活性和调节功能。第四军医大学教授陈足怀等人(2002年)以4名男性老年人为被试,选择有方向的若干单个楷体汉字进行书法练习,利用认知电生理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推断毛笔书写对老年人大脑认知加工能力具有正面效应。崔明、敖翔(2003年)分析SCL-90自评数据发现,书法与绘画练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增进老年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余光曙等人另辟蹊径,将书法与针刺结合,研究其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影响。分析得出,被试的数值计算能力、图像自由回忆有显著提高。

2.特殊群体

有关书法对心理障碍者影响的研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开始。其中,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最多。例如,费明(1996年)、汪永君(2001年)、曹九英(2006年)、侯东强(2005年)等人,都研究了书法练习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效果。张喆等人(2012年)在此基础上也做过相关研究。其选择住院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被试,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各30人。两组患者在年龄、总病程、本次住院时间、文化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在原基础治疗不变的前提下,实验组进行每周2次、每次1.5小时的书法、绘画学习,及时安排奖励及作业展评。比较两组患者IPRDS、PANSS、WCST评分可知,书法、绘画训练能普遍减轻患者的阴性症状严重程度,改善认知,延缓精神残疾的倾向。除此之外,董邢萍(2006年)、曾昭祥(2007年)等人研究了书法训练对焦虑症患者的影响;郑刚等人(2008年)调查了书法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作用;深圳市慢性病防治院心理卫生中心专家刘晋洪等人(2003年)对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书法、绘画疗法进行效果分析。以上实验结果一致表明,书法训练对心理障碍者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人的症状。

3.不足与建议

及时,上述研究多采用测验法,将被试分为书法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组内和组间书法治疗前后的差异,可排除药物治疗所带来的干扰。因此,需要避免仅对被试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的实验。

第二,实验周期多为8周以上,个别实验仅1周,时间偏短。汪永君特别指出:书法编织治疗需长期坚持,至少3个月以上,才能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某些阴性症状有效。

第三,相较于儿童和青少年被试的研究,成年人研究在字体选择上多为楷书或行草书,且每次的实验时间大都有明确说明。可重点关注罗正学的实验,其要求被试在毛笔书写前先用意念书写,力求笔画清劲丰肥、间架严整茂密,这吻合高尚仁提出的书法“入境”观点,“入境”程度越深,书法练习的影响就越大。

二、总结与反思

2000年之后,有关书法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吸引了包括心理学研究者、精神科医生、培智学校教师等各方面的关注,出现了对个案的具体分析,一些高等院校学生的学位论文也涉及这个主题。笔者在总结相关研究之后,发现一些现象和问题有待商议和明确。本文从被试选择、评定方法和书法练习过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被试选择

及时,在三个年龄阶段中,2000年以后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最多,其次是成年人,针对老年人的研究仅有5篇。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多集中在小学3至5年级,缺少初中、高中学生的数据。其原因可能是小学生被试较容易配合实验,且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政策和文件,3至5年级正好需要开展书法课。

第二,在三个年龄阶段中,对特殊群体的研究远远多于对正常群体的研究。特别是在成年人的研究中,以对心理障碍者的研究居多,仅有1个个案研究分析了普通群体中工作的成年人。

第三,个别实验中的被试性别单一、数量过少,很多实验往往集中在某一个学校或者较小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研究,这样会导致实验数据的效度降低,影响测试结果。笔者建议,在今后的实验中可以将研究对象扩展到普通人群,多关注中学生、正常群体中的中年人等。

(二)评定方法选择

及时,在对成年人特殊群体的研究实验中,往往没有对照组,只是进行组内前测、后测的比较。从信效度方面考虑,这样的实验是具有局限性的。

第二,在对老年人的实验中,部分研究并没有对老年人进行书法练习干预,仅仅选取有书法经验的被试,而这种经验都是由被试自己提供或说明的,缺少对其书法水平考核的依据。笔者认为,这是相关实验存在微小纰漏的地方。

第三,在以上实验中多应用测验法,即通过量表测试心理品质;应用实验法较少,仅在研究脑神经活动时有个别实验用到这种方法。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认为性质,被试在身上夹有各种仪器的情况下会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建议可以将实验法和测验法相结合,在这方面多进行尝试。

第四,调查法和观察法应用较少,大都采取定量研究,忽视定性研究,仅在对特殊群体的研究上运用观察法,用于记录被试书法练习前后行为的变化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书写者的自我感受、辅导者对书写者行为的评估、实验者对书法练习过程的独立观察都是十分重要的。赵国明的个案研究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可以扩大研究范围,采用该方法继续深入研究。

(三)书法练习过程

1.书写内容

以上实验大多没有统一的标准规定书写内容,一般是让被试在所选择的字帖中自行挑选书写内容,或是选择由简到难的个别汉字进行练习,仅有个别实验特别说明了具体的书写内容。如曹九英等人的实验,书写内容是关于“笑一笑,十年少”“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等具有积极暗示的话语。那么这些书写内容是否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实验者无法分析被试治疗前后量表因子的变化是否仅是源于书法练习。因此在今后的实验研究中,关于书法练习内容的问题需要实验者慎重考虑,也可以在书写内容对被试的影响上做进一步研究。

2.字体选择

高尚仁创立的书法治疗疗法建议选择篆书作为练习字体。他的一项研究(1984年)显示,楷书比篆、隶两种书体在书写时更难掌握。在书写同样文字时,楷书比其他两种书体所需的手指肌动量要大很多。在以上研究中,被试大多没有书法经验,选择他们更容易掌握的篆书和隶书,是否会使书法练习的作用发挥得更明显,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在赵国明等人的个案分析中,可以得知楷书和行书对被试的心理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字体选择方面应该慎重考虑。

3.书写时间

纵观已有的关于书法心理学的实验可以发现,书法练习的时间各有不同,20分钟、半个小时、1小时、1.5小时等,有的实验甚至规定上午和下午分别练习。另外,实验周期从几周、几个月,到几年都有。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访问了书法专业的教授及学生,得到普遍的反馈是从手对毛笔产生熟悉感,再到灵活运用,即使是专业人士也需要至少20分钟的时间。因此,针对没有书法经验的被试而言,练习时间好在1小时左右,可以使书法练习的作用更好地展现(被试好选择大学生,1小时练习时间对小学生而言过长)。对于实验周期,笔者认为并不是越长越好,因为时间越长,可能会使被试产生厌烦心理,在利用量表测量时所得结果会因此受到影响。

4.关于书法的其他活动

及时,在对成年人尤其是特殊群体的研究中,往往在书法练习后,会涉及实验者对被试书法作品的评估行为,表现优异者会得到精神或物质奖励。那么这种正强化是否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使得所测的数据并不能保障仅有书法练习一个变量呢?

第二,在书法练习过程中,是否应该对被试的作品有所要求和规范,如要求尽量临摹得形似,这样是否能够使书法练习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

第三,在选择被试时,是否应该考虑其对书法的兴趣。兴趣越大,在实验中书法练习才能更加认真和专注,那么书法对被试心理各方面的指标影响可能就越大。

第四,在一些实验中不只是单纯地进行书法练习,有的还涉及书法理论、书法史的讲授,以及书法作品的欣赏、开展书法讲座等,这些是否也会促进心理积极的转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五,书法练习的形式包括临、摹、创作,以往的实验只是笼统地一带而过,并没有详细说明。这三种创作形式对被试心理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目前学者尚未研究过此问题。

第六,实验过程中教材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周斌的所有实验都是用其开发的《书法艺术教程》,这种专门的教材是否比普通的法帖实验效果更好,可以进一步实验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