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校网络安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校网络安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校网络安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新时代,互联网成为影响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较大变量”。当前意识形态的热点在网上,舆论引导的难点在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网上。尤其是以微信、微博为首的新媒体的发展,它们使得网络舆论广泛而快速地传播开来,产生了极大影响,高校应对此引以为重。高校应将网络舆论的积极引导作用发挥出来,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网络安临的主要挑战

2018年8月20日CNNIC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到2018年6月为止,国内网民规模达8.02亿,普及率达到57.7%;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占比达98.3%,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依然较大,学生群体占比为24.8%。[2]迈入新时代,虽然高校网络安全综合水平有显著的提升,但是因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高校网民群体在不断扩增,素质良莠不齐,容易受自身情绪和外界干扰的控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一是网络污染,网络污染广义上指网络中存在的与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相似的问题。主要包括网络黄毒、网络侵权、网络恶搞。二是网络垃圾,这主要表现在自律他律失控的人,发表消极的错误观点、无社会意义的东西、虚假和不健康的东西、以及扰乱社会稳定等信息。三是网络犯罪,主要形式有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线上欺诈交易、构建传播淫秽信息的淫秽网站、侵占他人财产、散布反动言论危害国家安全、制造网络病毒造成社会恐慌等犯罪行为。四是网络攻击,网络病毒、网络黑客等对互联的攻击不容小觑,一旦遭受感染、攻击,高校教师、学生的电脑、电子展示屏、电子阅览室等连网设施也会遭受病毒感染、攻击,给高校网络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高校网络的数据关系着高校教研、教学、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进展。五是网络诈骗,通过网络,采用隐瞒真相、编造事实的方式来骗取并非法占有巨额公私财物的行为即为网络诈骗。六是自律他律失控,网络活动如缺失了规范,将沦为杂乱无序的游戏场,规则意识以及诚信是其亟需依循的最为的品质。

二、新时代高校网络安全建设的主要路径

1.网络固本清源。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还高校网民一个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只有真正做好网络内容的固本清源,才能为网络安全建设提供健康的网络文明内容。《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网络安全法》等的推行,在推动和规范我国网络空间发展、我国互联网环境的改善阶段起到了关键作用。筑牢网络空间安全堤坝,关键要保障数据安全,还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审查、审批和日常监管,从源头上把好信息安全的关口。要让网络空间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高校与社会必须协同共进,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走出一条良性互动的网络固本清源的发展路径。

2.网络社会过滤。目前,我国主要采用数字签名、数据加密、防火墙、身份认证等技术来过滤网络信息。政府应采取大量有效措施以改善技术防范与控制体系:及时,通过国内力量自行研发新型网络防控技术。政府应进行大力投资,提供政策支持,为网络防控技术的开发与革新起到一定助推作用。此外,政府应促进互联网企业等积极推出新型网络管理技术,例如新浪微博应积极采取技术措施,向用户传递真实信息,从而在控制网络谣言上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防止不实信息进一步扩散、传播。第二,引入海外先进的网络防范与控制技术。引入新技术能节省自主研发成本,但应结合我国当前的法律与实际情况来引入新技术。为了规避新技术对我国国家安全可能带来的危害作用,应将新技术的监测工作落实到位。第三,培养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员团队。在对网络技术专业人员研发网络防范与控制技术提出相应要求的同时,也要求其基于技术发现并研究网络社会的各类问题。

3.网络监护反制。高校必须利用舆情监测系统,建立高效的舆情收集、整理与报告机制。作为师生意见表达的一个途径、渠道,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的反映。高校学生不方便或不愿通过常规渠道表达、展示个人意愿。为此,高校应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解决在基层,并对教师以及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保持密切关注,针对无理要求或尽管合乎情理但一时间难以解决的问题,应耐心将思想引导落实到位。此外,高校应勇于通过互联网平台接受他人的监督,在广大教师、学生群体面前树立直接面对问题、勇于承担责任、高效办事的优良形象。基于校园网这一平台,加大线上论坛建设力度,探索和实施校务公开,与教师、学生群体积极进行线上互动交流,针对高校教师、学生群体密切关注的校园焦点问题,应及时做出答复,及时帮助师生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面临的切实问题。舆情信息并非民间的真实表露,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师生的心声。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焦点事件、与广大师生密切相关的热点事件、突发事件、重大事件分别是网络舆情的关注点、敏感点、兴奋点、集中点。在反映高校社会舆情的同时,高校网络舆情也会给高校社会舆情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它是社会舆情的一个新领域。应采取高效、敏感、及时、稳妥的方案以监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并加以处理,反之会给高校校园的稳定性、和谐社会的建立、社会局面的稳定带来直接影响。

4.网络法制保护。我国极其注重网络立法工作,具体包括了与网络治理相关的七十余部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法律条例等。我国迫切需要立足于下述层面改善网络立法:及时,国家应快速颁布网络社会基本法,明确网络立法应依循的基本规范与指导原则,进而为网络立法体系的性及统一性提供有力保障。第二,确立专门网络立法、修订现有网络立法,进而为网络立法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保持同步提供有力保障,使得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网络治理问题迎刃而解。第三,修订非专门网络立法,就加大当前立法对于网络社会的调节与控制的力度与广度,进而与网络社会治理的实际需要保持同步。

5.网络反诈反盜。高校要充分认识现代社会防范网络诈骗的必要性与提高当代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意识的重要性。要以培养“四有好网民”为目标,将校园作为宣教工作核心阵营的应有作用发挥出来,增强网络诈骗防范意识,提高基本防护技能,打造文明、健康、安全的互联网环境,共同维护我国的网络安全。高校一要普及网络反诈常识,增加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让每一位学生了解网络安全教育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意识到网络安全与防范无处不在,初步形成网络安全自我保护意识。二要提升网络安全防范技能,加强自我保护能力。让广大学生及时了解网络骗术的手段及危害,提升网络安全防范技能,提高网络安全自我保护的能力。掌握安全上网知识、强化安全上网意识、形成自觉的安全上网行为,避免各类网络诈骗事故。三要增强校园反诈文化宣传氛围。通过网络安全宣传图片展、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强化学生安全上网意识和防范网络诈骗的实践能力。

6.网络自律他律。目前应着眼于自律意识的培养,大力开展“网上道德”建设工作。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日益普及的今天,网络道德教育应融入高校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将之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课题。为了开展网络道德建设工作,学校、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都应为网络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采用规劝、宣教、监督、舆论压力等他律方式来提升高校网民的自律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使其在遵守道德责任“命令”的前提下使用网络,循序渐进地建立良性行为规范,由他律逐步向自律过渡,并逐步向内部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使之自行抵制具有腐化作用的不良信息的侵害。高校网络行为是通过意识的内化以建立规范的。这里“内化”是高校师生作为行为主体,基于长期的道德自律、行为修养、思想塑造逐步将外部标准向内转化为个人的自觉意识,进而将这一自觉意识转化为网络活动中的自觉行为。除了能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以外,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的建立还能起到激励、示范的作用,进而给其他网民的网络行为带来积极影响,也更有益于推动网络强国战略实施。

加大高校的互联网环境建设力度有着重大实践价值,它既响应了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实际需求,也响应了信息时代以及高校思政教育与时代步伐保持同步的需求。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为高校学生的多方位发展、成才起到了关键的助推作用。对于正值人生价值探索阶段的高校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正处于怎样做人、实现自我的黄金时期。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在将培育目标依照个人实际情况向内转化为个人的自我意识,提升自我认知能力、改善大学生的成长方式、激发其创新精神,提升大学生法制意识以及民主意识、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等方面均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应主动适应新环境,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采用双向互动式、引导式教学方案取代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方案,多采用“案例型”“讨论型”方法,强化网络思政教育的防范规范、渗透覆盖、互动交流以及选择咨询作用,及时帮助学生解疑答惑。高校要着力建设一支具有互联网思维的网络思政教育教师队伍,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同时,高校还要组建一支以学生意见领袖为主体的网络安全宣传队,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团队深入人心提供舆论支持和内容保障。通过组建以网络安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提供指导,以学生网络安全宣传队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整合两者在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力量和优势,无疑将使得教育传播效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