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旅游职业教育融合的浙旅模式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是全国及时所公办的省部共建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是浙江省高职品质校,是全国的旅游院校标准化制定单位,被评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和“国际影响力50强”院校。学院拥有杭州萧山、淳安千岛湖两大校区,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名,开设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28个专业。自1983年建校以来,学院始终“围绕旅游办专业、围绕旅游育人才、围绕旅游搞科研、围绕旅游强服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尤其是近几年在混合所有制办学、宋城学院和乌镇现代学徒制班等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获得了一定成效,是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单位。
一、学校与合作企业基本情况
学院坚持培养具有敬业精神、博爱胸怀、国际视野的旅游业英才,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成效日益彰显,形成了“依托行业、产学结合、接轨国际”的办学特色。对接旅游业全产业链全要素,建有中央财政支持“四位一体”综合实训室,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虚拟仿真实训基地4个。同时,国家旅游局、省委政研室和省旅游局在学院设立了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标准化研究基地、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省旅游统计数据中心、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浙江旅游培训中心等重要机构和平台。截至目前已为旅游行业输送毕业生3万余名,其中旅游行业企业高管3000余人,旅游行业骨干一万余名,成为浙江旅游业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囊团”。学院一直致力于服务旅游业,先后与省内50多个旅游重点县(市、区)和迪士尼、迪拜帆船酒店、世贸君澜集团等国内外近200家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与宋城集团、艺龙等企业共建企业制学院9个,形成以省部共建为重点、局校共建为支撑、“1+6”校企(地)合作工程为平台的多方联动式办学机制。
二、产教融合主要方式
(一)企业资本介入,校政企三方参与,激发办学活力。
2015年首届招生的学院千岛湖校区是一所有着鲜明“混合所有制”气息的二级学院,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办学资金来源多元化:千岛湖旅游集团投入上亿元的建设经费,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投入数千万元的办学运行经费,省级相关部门投入250万元作为建校补助经费。为了加强学院的发展,千岛湖校区成立了由学校、地方政府和企业组成的管委会。管委会主任和负责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人员由学院公开选拔;负责公司联络、公务等事务的副主任和人员在淳安县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中选出。千岛湖旅游集团等企业人员作为管委会成员参与学校管理。通过管委会的平台,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同时,学院实行“会商”机制,“校、政、企”共同探讨有关学院发展的重大决策事项,确保发展没有偏差。这种多元化的办学经费来源模式具有双重作用:一是有效探索公办高职院校和政府、行业企业共同投资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解决了办学经费筹集的财政问题;二是探索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型合作模式,即由地方企业投资办学,培养人才反哺地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生源、师资、资金等的制约,混合所有制办学解决高等职业发展空间扩张中资金不足的问题。长期以来,校企合作“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已成为一些高职院校的难题。但是,在千岛湖国际酒店管理学院,混合所有制实施后,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校企互动显著增强。例如,集团参股的洲际和喜来登集团已与学院建立了订单班,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并安排酒店高管作为行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实习和就业。参与办学的企业收获也是不小,在创办短短半年内,千岛湖校区就为千岛湖旅游集团培训了上千名员工,积极安排专家和教授提供5次现场服务,提出了10多条开发建议,并有超过570人次的师生为集团参办的各类重大活动提供志愿服务。
(二)校企双方“生产、学习、研究、教学”的协同融合。
学院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重点专业———景区专业与宋城演艺于2002年10月起首次建立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合作十余年,合作内容也从单一的顶岗实习覆盖至生产、学习、研究与教学,延拓至学生入学前、在校期间、毕业后等全过程环节,实现了两大主体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融合发展。自2012年以来,双方依托企业制学院———宋城学院,组建了订单班、精英班等共9个,共实现人才储备输送近300人。
1.校企双方“生产”的协同融合校企双方积极实行“双重身份”制度,实现“生产”的协同融合。即景区专业师生既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专任教师与专业学生,又是宋城演艺特殊时期的业务骨干与服务管理人员,协同促进宋城演艺在旅游高峰季节、特定节庆活动期间及节假日期间等特殊时期的正常运营与管理;既是宋城演艺核心部门的业务骨干,又是景区专业的行业导师或兼职教师,协同促进景区专业在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综合实训周、技能比赛、专业课程教学等方面的教学与实训指导工作。
2.校企双方“学习”的协同融合校企双方积极实行“双向培训”制度,实现“学习”的协同融合。一是双方共享各类培训资源,即景区专业教师可参与宋城演艺的员工培训资源,宋城演艺的业务骨干可参与景区专业开设的培训课程。二是双方实现骨干教师与业务骨干的“互访互派”,即景区专业每隔1年派遣省级访问工程师或院级访问工程师赴宋城演艺挂职锻炼,进行学习进修;宋城演艺不定期派遣部门或岗位助理赴学院进行全套培训、派遣基层员工至学院进行学历进修或提升。
3.校企双方“研究”的协同融合校企双方积极实行“课题共研”制度,实现“研究”的协同融合。一是景区专业依托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一师一企一课题”制度,自2012年起,每年为宋城演艺设立1项专业教师下行业企业课题,为宋城演艺解决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实质性问题。二是宋城演艺根据学院景区专业的需要,不定期派遣业务骨干参与学院人才需求调研、专业教学标准制定、顶岗实习标准制定、景区岗位需求设置等专项科研项目的设计与研发。
4.校企双方“教学”的协同融合校企双方积极实行“双向教改”制度,实现“教学”的协同融合与创新。一是景区专业积极邀请宋城演艺的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参与学院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程标准设计、课程视频拍摄、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工作,协同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二是宋城演艺积极邀请景区专业教学名师参与宋城演艺培训师队伍建设,传授教学技巧与方式方法。
(三)“三跨三全三阶段”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7年学院与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深化合作,探索尝试跨界、综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了现代学徒制创新型合作班———乌镇班。
1.“三跨”:打破专业壁垒,提升岗位匹配度。乌镇班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具有跨系部、跨专业、跨岗位的“三跨”特点。乌镇班不局限于某一个行政系部,也不受地域限制,招生面向学院所有系部,包括千岛湖校区。这种做法突破自然行政单位束缚,将招生平台较大化,实现招生资源化。为方便管理,乌镇班以“虚拟班”形式存在,日常学习与管理方式不变,由其所在自然班负责。一旦到了学徒模式,不同系部的同学汇聚一起,共同接受企业教育和开展实践活动。乌镇班的组建还具有跨专业的特点,首批32名学徒来自学院11个专业,涵盖旅游服务类、外语类、艺术类等。乌镇班还有跨岗位的特点。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有包括景区销售、酒店管理、景区管理、景区配套建设、景区经营、信息化、质量管理、文化乌镇、浙江乌镇中青旅旅游、乌村管理等十大业务部门,以及人力资源、财务资产、战略法律、综合保障、总裁办等五大行政管理部门。公司的基本框架为校企双方创立创新型学徒制班提供了合作前提。
2.“三全”:全程员工化,增强职业代入感。乌镇学徒班具有全程有保障、全程有薪酬、全程有师傅的“三全”特点。首先是全程有保障。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和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高度重视乌镇班的合作,双方均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较大支持,提供了强力的管理保障。学校方面由教务处统筹管理,并为乌镇班配备一位班主任做日常管理,对接与企业有关的一切事宜;公司方面由人力资源部统筹规划,派出人力资源部一名业务骨干作为企业班主任,双方实现业务上的顺利对接。同时,企业全程为学生、学徒购买“三金五险”,提供人身安全保障。第二,乌镇班学生具有在校学生、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在校期间及在企业实习期间,全程有薪酬,入班即有工资津贴。学徒在校学习期间,根据在校的具体情况,及时、二、三、四学期或及时、二、三、六学期,每人每月发放1000元工资补贴,保障学生、学徒双重身份的基本待遇。同时在实习期间根据不同岗位,每人每月提供2000元—2500元工资,享有公司其他福利。第三,乌镇班全程有师傅,采用“一对一”师徒结对模式。32位师傅均为来自公司的一线员工,涉及接待、财务、前厅、大堂、驻店、宴会、会议、CCO、西餐、景区经营、景区管理等不同模块,且具有主管或副经理以上职位,他们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能够及时高效地为徒弟们传道授业解惑。乌镇学徒班既从整体上把握大局,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又关注于每个个体发展,从新生入学之初就实行员工化管理学习模式,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职业代入感。
3.“三阶段”:分阶段双主体育人,促进学徒发展。乌镇学徒班分三个阶段学习:及时阶段为基础学习,学徒主要角色定位是学生。一方面,学徒平时与其他在校生一样,修满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所有专业课,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学徒须接受由乌镇公司组织的每月2次的培训,每学期的培训学时保障在32课时及以上,无故不得请假。乌镇公司的培训内容主要围绕企业文化、东栅、西栅与乌村的景点介绍、酒店管理、旅游特色商品销售、旅游会展及财务基础知识等,使学徒对乌镇旅游公司有系统的认识,为学徒的实习就业做好铺垫工作。第二阶段为岗位认知见习,学徒以公司准员工的身份在第三学期赴企业进行跟师见习,主要参与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戏剧节等大型活动,根据岗位分配不同任务,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提升理论知识是改进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根本方式。大一阶段的理论学习过后,进入大二阶段马上利用大型活动的平台检验自己,实现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的无缝对接,在实践中查漏补缺,弥补不足,积累经验,得到进一步提升。第三阶段为跟师顶岗实习,学生身份转化为学徒,作为全职员工进入企业开始工作。32名学徒,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顶岗实施相结合,或第四、五学期,或第五、六学期,各位学徒可根据自身专业要求,进入乌镇旅游公司,独当一面。这是机遇,更是一大挑战。既是考验学徒们的岗位适应性,又是他们进一步提高能力、融入企业的关键一环。
三、产教融合合作成效与创新
(一)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学院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创新并拓展了具有旅游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为重点,打造“四联动”运行机制下的校企“双主体”工学交叉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已被教育部餐饮行指委、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国际烹饪教育委员会作为典型案例加以推广介绍[2]。以千岛湖酒店管理学院为重点,试行“校、政、企”三方共建共管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获得《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基于旅游综合体的现代学徒制全新发展样板,与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开设跨系部、跨专业、跨岗位的乌镇学徒制班,实现全程有保障、全程有薪酬、全程有师傅。学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被《中国旅游报》称为“浙旅样板”,进行专题报道。
(二)以名师骨干组建教学团队,共研共享教学资源。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为载体,以学院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为平台,打造一批由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行业名师、技能大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推动传统校企合作的“行业骨干+教学能手”向“行业大师+教学名师的”的迭代。以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为例,聘请20位高星级酒店厨师长以上岗位的企业人员,并建立烹饪大师工作站、“戴桂宝大师厨艺传承工作室”,开设“匠心讲堂”,以餐饮企业10个主要岗位的工作内容为标准,共同研发10门企业岗位技能课,以及与之配套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同时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包,将企业文化对人才要求的知识技能要求、价值规范、行为方式等很好地体现在学院的文化结构中。
(三)践行现代工匠精神,提高文化传承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给学院带来的最直观成效是“匠心精神”的打造,培育了一批有传统中国文化技艺的“匠人”。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实验班有25人次获得了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2018届毕业生超过50%直接到实习企业就业。酒店管理专业连续三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西餐宴会服务和中餐主题宴会设计一等奖,69位学生参加了G20杭州峰会国宴接待工作,南苑班的毕业生整体的旅游行业就业率远高于平均水平。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有11名学生获得中华茶奥会鉴茶与冲泡技艺冠军、鉴茶师、泡茶师等奖项,更有不少学生代表国家在茶文化国际交流会中展示中华茶文化,2015级学生袁佳莉的仿宋点茶主题节目已通过中国国际电视台西班牙语频道向海外播出。2018届学生刘颖在校内导师和行业师傅的带领指导下,于2017年创立茗秀堂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至今已承接100余项茶会活动、培训、赛事等,在茶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有声有色,成为校友的楷模。
四、拟提出的政策建议
产教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合力推进。目前在政策层面,建议如下:
(一)政府层面:加强立法建制,落实制度保障,给予企业和院校更多激励措施。
(二)行业组织:发挥指导作用,搭建产教融合教育资源平台。
(三)企业层面:全程参与职业教育教学,落实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