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基于可行能力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基于可行能力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基于可行能力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

0扶贫工作的形势与任务

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反贫困是世界级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建成小康社会”纳入“四个”的战略布局之首,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全国各地迅速地开展了空前的精准扶贫工作,一批接一批的贫困县、贫 困 村 相 继 脱 贫,据 国 家 统 计 部 门 统 计,截 至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3046万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我国是世界上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资源分布不均匀,多民族以及文化差异较大,有多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受教育及文化贫困的影响导致个人基本能力缺失,在政策支持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开发扶贫模式下,始终未能脱贫。主要原因是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浓厚,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发展动力不足;有些贫困村、贫困户久扶不起、贫穷依旧,并不是他们不能致富,而是他们动力不足,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信心,缺乏勤劳务实的奋斗精神;个别贫困户过度依赖政府给政策、给扶持、给资金,有的甚至把党的富民政策错误地当成“金饭碗”和“银饭碗”,缺乏感恩之心和感 激之情,争当贫困户、低保户,并以此为荣,存在“等、靠、要”思想的“精神贫困户”。精准扶贫已经进入攻坚的冲刺阶段,扶贫除了物质上的支持外,还要有精神文化上的帮扶,要以“精神扶贫”助推“精准扶贫”,让贫困人口摆脱意识和思想上的贫困,提升贫困人口的发展意识,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职业教育具有覆盖范围广、见效快、针对性强的特点 ,在扶志、扶智、扶技、扶产方面是精准扶贫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获得了广泛的认同。职业教育扶贫要贯彻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文件精神,要紧紧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精准度。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贫困家庭子女的初中后教育和适龄劳动力技能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努力实现其社会价值。 

可行能力理论及其核心内涵

印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 • 森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可行能力这一视角和分析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讨论经济不平等等一些福利经济学问题。在其《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阿马蒂亚•森将可行能力理论融入人类发展的分析之中,认为人类发展的目的就是实现每个人可行能力的较大满足,而可行能力的向量之增长也就是人类自由的拓展。可行能力理论从提出至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阿马蒂亚•森将一个人的“可行能力”(capability)界定为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是“一个人所拥有的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实质自由”。而功能性活 动(functionings)反映了“一个人认为值得去做或达到的多种多样的事情或状态”,既包括营养良好、身 体健康、避免 疾 病等最基本的功能,也包括快乐、自尊、受人尊重、可以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等复杂功能。可行能力理论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贫困的起因与根源,克服了传统意义上对贫困片面理解的弊端,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资贫乏与经济收入的低下,而是人的功能性活动受限,可行能力不足。它深刻揭示 了导 致 贫 困 的 发 展—自由—生活质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反贫因的角度至少提供了三个方面的理论指导。一是个人能力贫困应成为识别贫困的新标准,不再单单以经济收入来衡量。因此,扶贫应从物质供给向提升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转变;二是可行能力是一组能力的向量集合,包括健康生活的可行能力,自由劳动的可行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可行能力,它们之间具有互相影响,相互作用;三是知识贫乏、技能缺失是贫困人口失去功能性活动的根本原因,通过良好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使他们重获可行能力,彻底摆脱贫困。可行能力理论从多个视角聚焦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因此,在贫困地区发展职业教育,使适龄劳动力掌握与现代化、工业化相适应的职业技能,通过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自由劳动能力,激发他们的发展意识,提升他们的可行能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重要功能与社会价值。

2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

为确保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明确了脱贫的任务、时间表以及线路图,规划了八条实现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与措施,其中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扶贫和教育扶贫为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指明了方向。通过教育与培训作为帮扶手段,使贫困对象掌握职业活动中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从而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发展潜能,最终实现生存能力、发展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的提高,增强功能性活动的机会,在商品经济社会中赢得更大的自由空间,从根本上去除穷根。

2.1组织贫困对象开展职业培训,实现转移就业

适龄贫困人口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对实现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实现转移就业,关键在于找准贫困的病灶。他们中的多数文化程度偏低、长期受文化贫困的影响,缺乏一技之长的谋生手段,缺乏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视野,功能性活动受到极大的障碍。职业教育在培养适应某一特定职业的技术技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实施职业培训的过程中,职业院校要结合实际,既要了解贫困对象的意愿与能力,同时要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职业要求。在时间上突出短期培训,在职业上突出技能培训,在转移就业上突出效益的“三突出”原则。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人才优势、设备优势和技术优势,联合相关企业,针对转移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和技术工作规范制定培训内容,使技能培训接地气、出实效,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为转移就业培训的贡献率。要加大培训的宣传力度,特别是通过就业脱贫的典型事例,实现扶志、扶智、扶技的协同效应,增强贫困对象脱贫致富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可行能力。 

2.2向贫困地区派驻科技工作队,实现产业扶贫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脱贫的主要依托。运用产业进行扶贫,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生存发展问题,使贫困人口具备增加经济收入的可持续性“造血”功能。对于解决当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问题,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充分利用职业院校丰富的智力资源优势,组织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建立科技扶贫工作小组,依据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在矿山、水电、生态林业、特色养植、绿色生态农业、农产口加工、生态特色旅游等方面寻找产业扶贫项目,激发贫困人群的原动力,让他们共同参与项目开发,与贫困对象研究制定因地适宜、针对性强的扶贫方案。通过产业牵引、项目驱动、科技指导等一系列组合拳的扶智扶技措施,为贫困对象脱贫注入动力和激发活力。职业院校要把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同科技扶贫有机街接,制定相关制度,鼔励教师与贫困地区的农民结盟,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挖掘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将人才、技术、资本、管理和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向贫困地区汇集,形成集聚效应。以科技为引领,驱动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科技创新团队在实施科技扶贫的方式上,可以与地方成立混合所 有 制 股 份 公 司,实 行 公 司 化 运作,地方以资源入股,学校以技术入股,形成优势互补的一体化运作模式。职业院校通过科技扶贫,一方面在紧跟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助力农民脱贫奔小康的过程中,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通过科技服务,可以煅炼教师队伍,解决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形成真实教学案例,带动品质生源和实现高质量就业,实现双赢。

2.3贫困家庭女子初中后的教育扶贫

精准扶贫,教育先行,让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治愚”和“扶智”,根本就是发展教育。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等,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发人的职业能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类型。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讲,职业教育突出技术技能培养,让受教育者既受到企业文化和产业文化的熏陶又获得某种特定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 学内容是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教学过程是以生产过程来组织;职业教育采用理论+实践的技能教学模式,入学 要求低,培养过程短,就业见效快。职业教育的这些特点,与贫困家庭子女初中后的教育扶贫契合,可以达到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效果,将一个家庭的可行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教育扶贫实践中,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扶贫功效,一是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媒介引导社会公众特别是贫困人口正确认识职业教育,以就业创业脱贫致富的先进代表事迹消除他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使他们彻底从观念和思想上接受职业教育,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岐视;二是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落实扶贫计划,精准 招生,精准资助,千方百计地解决贫困家庭女子的入学困难;三是对精准扶贫对象进行精准培养,根据生源地情况挑选专业,指定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结对帮扶,解决心理上、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四是建立职业导师帮扶制,由职业导师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跟踪其学习情 况,关注其综合素质培养,帮助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确保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就业畅。

3结束语

贫困的根源在于人的可行能力缺失,可行能力缺失导致失去参加诸多功能性活的机会,形成贫困循环。教育在阻隔贫困代际传递的价值不言而喻,职业教育在扶志与扶智,激发贫困对象的内生动力,提升他们的可行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建设上水平相对落后,精准扶贫也要扶教育之贫,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供给,组织东中部地区品质职业院校对口帮扶,形成合围之势,打赢脱贫攻坚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