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在中国制造中的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近年来,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促使全球产业格局进行深度调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先后“工业4.0”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尤其以德国“工业4.0”在世界最为关注。国务院于2015年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4.0规划,即《中国制造2025》。以人为本的“中国制造2025”需要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制造业追赶制造强国、发展成制造强国提供重要保障。本文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对高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重要的战略机遇与挑战,在研究对河北省高职教育的影响后,提出了职业教育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
1.中国制造业的宏观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从工业基础落后的国家发展为制造业总体规模世界及时的制造大国。然而我国并非制造强国,制造业存在着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信息化水平差距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全球产业在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其竞争格局出现重大调整,从全球经济发展格局来看,我国制造业受到低端制造业向新兴国家转移和高端技能型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的“双向挤压”。我国积极调整对策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国务院于2015年5月了《中国制造2025》。当前,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和挑战。中国制造业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来推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则需要既立足当前,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又要着眼于长远,即科技产业革命实现高端信息化智能制造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2.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我国长期以来坚持教育优先的发展策略,日趋完善和发达的教育体系为制造业培养了经济管理、专业技术等技术技能人才,这支具有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队伍是支撑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实现我国制造业追赶的重要保障。其中,职业教育一直是为制造产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受全球产业格局调整的影响,我国中低端工程技术人才数量过剩,而高端工程技术人才数量又严重不足,高技能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凸显出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职业教育缺少行业引导和支持,校企合作的力度不足,产教研尚未融合,导致职业标准与职业教育分割,职业标准与产业用人需求不匹配;二、高校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相比社会发展滞后,培养机制尚待完善和健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三、重学历、轻技术技能的观念导致职业教育的工程科技人才的社会认可度不高,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3.“中国制造2025”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中国制造2025》的五条基本方针将创新驱动放在制造业发展首要位置,创新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核心动力。《中国制造2025》实行的五大工程和重点发展的十个领域保障我国制造业发展,而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驱动依赖于高技术技能的人才。“中国制造2025”需要大量高端工程技术人才,要求他们不仅有精湛的操作能力,更应具备对智能网络、信息技术高度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创新、心智技能等综合性能力。“中国制造2025”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有了新要求:首先,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做出相应调整,并引入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教学体系;其次,制造业的智能化需要职业教育兼顾专业技能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隐性技能的培养的基础上,向着创新型、复合型层次延伸;再次,针对重点领域目前存在人才紧缺等问题,专业设置要向新兴领域、重点领域拓展,并促进职业教育从“中低端”到“高端”层次的延伸。
二、河北省高职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内环北京与天津,位于“首都经济圈”。京津冀一体化、雄安新区的设立使得京津冀协同发展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在“中国制造2025”的地区行动计划中重点发展领域涵盖物联网、云计算、新材料、医药等新兴领域,而这些领域正是“中国制造2025”倡导十个重点领域中的新兴领域部分。在积极推动和引领“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我省的高职教育作出针对性调整,科学引导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1.加强政企教的合作,完善职业标准体系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应与政府、企业、教育部门加强合作,多方参与,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发展,集国家职业标准、行业岗位工作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等内容为一体,进一步根据京津冀的区域发展规划、区域产业特色,研究制定适应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需要的职业标准,再联动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及时优化、更新和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推进与职业标准衔接紧密、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教育部门和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通过下厂锻炼、校企合作科学研究等方式,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相关制度,加快建设同时具备深厚理论知识与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建立“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高职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体系,使得学生所学与工作实践紧密对接,进一步提高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2.加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把创新能力、两化融合作为主攻方向带动产业升级,推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对所需的工程技术人才要求的综合素质更高,要求高端技能人才不仅有精湛操作能力,更应具备对智能网络、信息技术高度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创新、心智技能等综合性能力。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在两方面:及时,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要注重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创新基地,将创新融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部门和行业协会可集聚“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优势企业与高校优势学科专业,建立“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合作师范学校、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二,由传统单一学科专业向复合型层次延伸。教育部门及高校应积极探索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采用课程体系模块化等方式以形成学科专业间协同、交叉融合的新机制。
3.完善职业教育的体系《中国制造2025》实行的五大工程和重点发展的十个领域保障我国制造业发展,我省在“中国制造2025”的地区行动计划中重点发展领域涵盖物联网、云计算、新材料、医药等新兴领域。这些重点领域目前存在人才紧缺等问题,在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同时,组织专家围绕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及目标,加强对未来制造业发展所需人才需求的预测,制定所需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战略和方案,进一步科学合理设置重点领域的人才培养专业,并根据京津冀的区域发展规划、区域产业特色需要增设紧缺特色专业。
三、结语
工程技术人才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基石。面向“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应当快速有力的调整,通过加强政企教的合作进而完善职业标准体系,加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等策略以提升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