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引言
党的是在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明确指出了青年一代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对青年寄予厚望。经济发展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独立分析能力和小组合作是学生未来求职、升学的重要技能,具有数理分析能力的毕业生比不具备这些技能的劳动者更加受到求职单位的青睐。同时,在进行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工作中,学生也需要具有良好的数理分析能力,才能更好地展开研究工作。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教与学融合中的辩证统一,相互影响和制约,同时在教与学的讨论中,也存在教学相长的可能。2014年春,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在此之后,许多高校课堂也开始探索并倡导了这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在探索过程中,发现这种模式较为有效,能显著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也在其应用型高校研修班中开设对分课堂培训课程,并将其纳入教育部高校教师网培中心培训项目。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张学新,2014)。其优点在于理论夯实,保留精华,同时部分留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张学新,2016)。本文以对分课堂在研究生投资银行并购课堂上的实践探索为例,讨论对研究生数据分析以及案例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趋势,为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投资银行实务中对人才分析能力的要求提升
国外许多著名高校已经将商学院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对此,欧美等顶尖商学院的研究生培养课程中,也会有实际的具体案例分析。例如,欧美顶尖商学院大多会聘请国际知名投资银行高层人员为学生开设课程。国内不少知名高校也已经开设了相应的专业或者加强了在专业培养方案内对学生实际分析能力的培养,从传统的定性分析转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同时加强对数量方法在金融领域的运用。但是,目前大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仍然缺乏对实际问题分析的重视。如何进行交叉学科的思维培养,让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金融学基础,同时能够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运筹学和计算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投资银行并购课堂对研究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内容
在投资银行并购的案例分析中,学生需要掌握和理解的内容和能力包括以下一些要点。及时,基本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财务报表的查找,有关数据库的使用。第二,普遍使用的主要估值方式有可比公司分析、先例交易分析和现金流折现分析,其中可比公司分析基于可比公司系列的各个财务数据和比率数为基础,进行与目标基准的比较。先例交易分析也是类似于基于乘数的方式来进行隐含估值。现金流折现分析的依据则是目标根据预计自由现金流量的现值估计目标价值,涉及到对销售增长率、利润率、资本性支出和净流动资金需求等的大量预测和推断。每一种都需要学生掌握如何实施相应的估值方法,设立关键的条款,分步骤完成中间的计算过程等。第三,对于杠杆收购,除了决定杠杆收购的基本框架之外,还需要考虑不同的融资方式和决定融资结构。对于债务融资,需要考察各种债务融资工具及其条款与其对应的成本计算,对未来财务收益的预测,对于剩余的部分股权出资,则需要侧重考察其未来退出时可实现的股本投资收益率。同时,杠杆收购更加复杂之处在于需要进行财务建模,利用灵活的财务模型在构建后对给定的目标进行在不同融资结构下和不同的经营状况下的预测分析。第四,企业并购整合的协同效应,需要分析在并购重组之后整合的效果,从成本协同、收入协同效应、人力资源整合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总体而言,学生需要具备多元的数据分析、财务分析、建模分析、预测分析等综合分析能力,包括对资料的收集能力、整理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预测能力和展示能力等多样化的培养。
四、投资银行并购课堂对研究生分析能力的培养方式改革
目前主流的教学形式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各种以教学模式改革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也层出不穷。此外,从颠覆传统教学的翻转课堂,到慕课、微课等新的授课形式的运用,近期的一些教学形式改革也已经在许多课堂进行了实践探索。例如,翻转课堂,学生利用视频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课上进行讨论,课堂上有更多自主时间与教师参与关键学习活动。但是,在课堂上实践的结果发现,学生普遍反映需要在课前课后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而课堂上的时间没有有效运用。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前自主学习的学生基础和积极性不够,是翻转课堂在实践当中的最显著问题。对于还存在一定理论与实践内容相结合的课程,适用度并不高。最终在兼顾教和学的实践中,我们尝试了最近提出的对分课堂这种新的形式,效果较为显著。按照一次课堂教师讲授一半学生展示和讨论一半的大致比例实施,体现了对分课堂“把一部分课堂时间给学生主导”的理念。对分课堂模式中,老师讲授的时间大致为课堂的一半,主要是对纯理论框架进行介绍,对各种知识做引导性讲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用既讲理论又讲实务,所有知识点混杂在一起,重点不明晰,学生的吸收和接受的程度也有限。在新的模式下,教师的课堂讲授环节的主要目的变成了更宏观的把控,使得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目标,理论框架,整理的逻辑结构,与其它章节的联系等。学生在讨论如何把讲授内容与小组案例分析和展示相结合时,需要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部分地体现了对分课堂的隔堂讨论环节。学生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拘泥于老师在课堂上举出的事例,学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后组成小组,自行寻找感兴趣的案例进行分析,并将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进行讨论。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和课堂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点评,这样的方式比老师单纯地点出重难点更加深刻,启示性更强。另外,除了各小组内部讨论之外,通过课堂互评的方式也能够实施小组间交互的环节。总的而言,对分课堂模式中,教学过程的灌输性降低,指导性提升。教师角色从灌输知识、覆盖内容,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相比于由老师教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对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高。学生小组内部会自发分配各自负责环节,例如学生可以分别负责收集背景资料与整合、整理财务报表、案例分析、幻灯片的制作、幻灯片的展示等不同环节。每个小组之间学生会相互比较,产生良好的竞争学习环境,吸收别组优点,反思本组不足。学生在课下不学习将很难参与讨论,如果缺课也会影响小组讨论。在学生小组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得到自身能力的锻炼,在过程中得到成长。在小组案例分析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课程考察每位学生要求独立完成一个案例分析,也提升了学生独立的综合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