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媒介融合下播音与主持人才培养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传统的传播方法和手段正在被彻底改变,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平台与传统媒体相互糅合,媒介越来越向多样化演进。这种趋势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单一性格局,传播者与受众合二为一,受众对信息的接收不仅具有选择性,也更加及时快捷,使传播效能更加优化。在2014年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提出,“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这代表着从国家层面上提出媒介融合发展的设计思路,也意味着我国媒体行业将会面临一次整体格局上的变化。高校作为培养传媒人才的基地,其教育理念也必须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而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成为当前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二、当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立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多所高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培养特色。近年来,增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急剧增多,其中大部分院校都效仿“中传模式”,即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全国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培养具有专业技术与能力的播音员与主持人,目的性导向强。而在如今的发展环境下,多元媒介推陈出新,单一面向传统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培养格局显然无法满足发展需要,直接导致播音主持人才教育出现水土不服现象,无法发挥出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
(二)课程设置较单一
大部分院校围绕“中国播音学”的理论体系展开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包括必修专业课有“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广播节目播音与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与主持”等,选修专业课一般有“演讲与口才”“文艺作品演播”等,专业课程大同小异。课程设置上普遍是基础课较少,专业课偏多;通识性课程、传统的业务课程较多;传播领域发展方向的研究性课程较少。
(三)学生实践能力弱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大多运用“大课讲授+小课训练”的教学方法。首先采用“传授型+欣赏型”的教学方法,以大课形式讲授理论知识和相关技巧。当学生对基本的理论和技巧通熟后,运用“感知型+训练型”的教学方法,配合小课模式“一对一”或“一对几”实践训练。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在传统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方式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的一套模式,受传统电台、电视台人才业务培训模式影响较大。但长期的“演播室”模拟教学依旧是在培养“温室里的花朵”。学生对于教师、演播室设施配置、教学环节设置有强烈的依赖,在文本稿件处理、栏目编排、环境融入设置等方面缺乏独立处理和创造能力。特别是在媒体环境复杂的今天,学生走出“温室”会有强烈的不适应,很难快速进入社会角色。
三、应对媒介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转变人才培养思路
媒介融合既是不同传播媒介之间的纵向联合,又是不同媒体之间的横向整合。近年来,我校为了适应媒介融合人才培养发展需要,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从单纯注重培养学生播音与主持业务能力转变为不仅在语言方面拥有优势,更注重专长,掌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统筹编排、节目策划、组织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多层次、专业化发展。同时围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思路,通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比赛来检验课堂教学成果。近两年,我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先后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拔得头筹,获得一致好评,毕业生就业率也屡创新高。通过系统理论的研究总结,深化课程改革建设,能够不断完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使播音主持人才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要。
(二)完善课程设置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以培养传统的电台、电视台的播音与主持人为目标,而当下传播环境急速变化、媒体转型紧锣密鼓、受众接受方式更新换代,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角色要向全媒体播报一线工作者角色转型,以适应融媒体环境。我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围绕语言学、传播学、艺术学三大学科,借鉴河海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的办学经验,充分考量自身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学生素质,利用和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设置具有个性特点的课程,打造富于个性特征、具有创新精神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认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具有特色的、跨学科的、应用性较强、人文素养水平高的专业特性,故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遵循专业发展特性,让学生掌握新闻与传播规范,鼓励培养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掌握多种媒体的传播规律。除专业主干课程外,我们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本科生还开设了声乐、舞蹈、表演、曲艺表演等课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效果较大化、化,旨在多方位培养主持人的综合艺术能力;高年级分方向授课,开设体育解说、摄影摄像基础、电视节目剪辑制作等课程,不仅帮助学生找准定位,还能形成特色课程体系。另外,在选修课中增加涉及传媒文化、传媒经营等拓宽学生视野的媒介素养课程,在培养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媒介素养的重视程度。
(三)增强实践环节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培养出的人才要能够较快地融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行业中去,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近两年的教学研究改革中,我们除了日常利用演播厅、录音间等校内实践教学场地开展小课训练外,还通过作品展播、学年汇报演出、毕业生专场毕业晚会等培养训练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激情;从前期的创意策划、演出宣传到现场执行等,全部由学生组织完成,让学生通过各个岗位、环节的实践,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专业技能,提升专业水平和自身竞争力。鼓励学生多参与开放式实践,推出自己的专属电台、专属订阅号、专属个人电视台,在开放式实践中培养和开发个性,形成个人风格,同时培养品牌传播推广能力。我们整合了校内团委指导的学生媒体平台、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的院系新闻媒体平台、在专业教师引导支持下自发创办的网络自媒体,除此之外,我们还与两家传媒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协议,把建设实践基地与开展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捕捉到社会需要的信息,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根据个人的业务能力、职业规划、各项素养水平,调整、增强各专业领域的学习动力。
(四)均衡师资分配方式
在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作为培养环节重点的教师队伍,需要进一步做出调整,向均衡化方向发展,逐渐提高专业基础课程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强专业核心课教师的业务技能,提升通识选修课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借用“双师双能型”的建设与发展契机,将骨干教师送入高校进修或送入企事业单位挂职,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此外,要打破人力资源配置掣肘,请行业专家、学者走进课堂,请新闻与传播、艺术、文学、历史等学科专家、学者走进课堂,以技能传承、人文素质提高、行业前沿推广、学术研究讨论等方式参与到教学中来,以讲座、学术讨论会、课堂指导等方式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提意见、想点子。
四、结语
媒介融合时代,媒体格局变幻莫测,人们的生活方式精彩纷呈,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紧跟时展步伐持续前进。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于这个时代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亦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动力。对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而言,转变人才培养思路、完善课程设置、增强实践环节、均衡师资分配方式是一个新思维。而作为当下时代风云中的见证者与继承者,我们要把握好科学技术的前进方向,识别行业人才的迫切所需,推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更的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促进现代传媒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