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培养高校公共外交人才的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培养高校公共外交人才的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培养高校公共外交人才的研究

开展公共外交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公共外交人才是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支撑。加强公共外交,高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那么,如何培养具备扎实的外语专业知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较强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外交人才呢?在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后,笔者认为,要探索高校公共外交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应努力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一、认真做好人才需求分析

要做好公共外交人才培养,首先就要科学严谨地做好人才需求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清楚各领域的人才所需的素养。另外,在对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和基本评估时,要依据国内外相关方面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做好人才需求服务。比如,在对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的形势下,通晓中西方城市文化并且通晓他国语言的“会倾听、能表达、善交流、精沟通”的高端人才依旧匮乏;在跨国经营企业中,则需要通晓国际法规、了解国际贸易规则、善于外交沟通的综合性人才。这方面的需求数据整理得越规范,越有预见性,目标人才培养规划的设置和执行就会越具体,也就更能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进行人才培养工作。

二、明确公共外交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划

要明确和了解我们到底需要哪方面的人才,人才的规格和特点是什么,同时还要弄清楚人才的基本规范要求及其数量特点。在思想意识上,首先,要认识到人才培养的意义以及培养公共外交人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公共外交人才培养不是培养小而精的专业外交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也不都是在国家政府部门、大型跨国企业财团、专门外交部门等地方任职;相反,培养出的公共外交人才应具备普遍性和服务性,无论是在国内外各机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还是在本专业领域和专门学科等方面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传播交流作用,参与到各项公共外交实践中去。其次,要深入细致地厘清公共外交人才每一方面的培养要求,越细致越好,包括语言、文化、专业素养、分析解决问题、跨文化沟通和交际、国际意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这样有利于具体实施操作。另外,在人才的层次和阶段性培养上要做好需求规划,在人才的质量与数量的目标制定上要符合现实需求,同时还要根据市场规划随时调整目标需求,以避免重复浪费或做无用功。

三、探索和创立公共外交人才培养体系

公共外交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的各个层面和相关领域的各个层面,以及学生的个人特质等。唯有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才能构建有效的公共外交人才培养体系。在制定教学大纲、精心打造课程体系后,还需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共同开展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隐性课程方面,学校可以设置公共外交相关知识课程或者专门讲座,进行公共外交宣传和推广活动,组织中外学生文化推介和牵手联谊活动等,以此拓展学生的公共外交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素质,加强学生公共外交意识和层次水平。

四、努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沟通的意识和能力

公共外交人才培养的理念核心在于文化。中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继承、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中国重塑文化内涵和外延,恢复文化自信,树立文化强国形象。从该层面上讲,高校公共外交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文化。这里的文化不仅指物质文化,还包括艺术、思想、道德、信仰、宗教等方面的精神文化。要增强跨文化交际和传播课程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帮助学生增进文化知识,培养其文化敏感性。可以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有机穿插讲座,也可以将文化通识课程与国别文化专题研究课程相结合,穿插典型个案分析和相关讨论环节,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同时,要注意解读社会文化的历史渊源或思想文化的根源与根基,并安排一些国际礼仪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加其社会适应性。

五、积极构建公共外交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理论知识始终要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应用过程中得到检验和完善。探索和创建公共外交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及时,将公共外交活动纳入学校校园文化体系。在学校校园文化中加入公共外交交流活动,既可以使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又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增加了公共外交的实践经验。这些年来,来华的外国留学生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中国学生与外国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不多,他们大部分是在各自的生活圈里生活,很少有交集。针对“学校是否有必要组织本校学生与外国留学生开展交流活动”,我们调研了部分学生,调查结果发现,绝大部分(78.9%)的被调研学生倾向于“学校非常有必要组织本校学生与外国留学生开展交流互动活动”。学校组织活动让中外学生加大交流,对于展示中国的热情、让外国留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帮助大家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等,都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积极创造让校大学生“走出去”的交流机会,积极为在校大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交流活动搭建平台。例如,在近十年来,孔子学院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也为中国学生成功地搭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另外,还应鼓励大学生成为汉语教学志愿者,为学生能力培养提供相应帮助。

第三,积极与政府和外事部门对接以取得政策支持和相关扶助,为大学生在参观、听讲座、参与涉外活动、实习等方面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所。公共外交人才培养体系庞杂、涉及面广,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就师资队伍建设、教材体系建设展开进一步思考,但我们可以借助与各类高校交流合作的机会展开进一步探讨,同时学习借鉴的学术科研成果,认认真真地思考,在实践中摸索前进,不断提高和完善,为公共外交人才的培养研究作出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