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 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一、前言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班门弄釜”这个成语,它的意思是: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有在专家面前炫夸自己技俩的意思,有时也会表示为一种谦逊行为。说明自己不敢在专家面前炫夸自己技俩的意思。在这提及的鲁班是我国春秋战国的一位杰出的工匠师。他的发明在当时无人能及,比较出名的有云梯、钩强、石墨、锁钥等等都是出自他手。鲁班所有的发明都是他不断实践、精益求精的结果。也正是他对木工工作精益求精和敬业奉献的精神,因此至今他的名字都是建筑行业的人追逐的目标。
2016年,在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报告上,总理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在国家会议上被提出,也证明国家对工匠类型人才的需求。其实一提到工匠精神,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德国或是日本。即使我国古代的科技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处于经验丰富地位,但随着历史的前进,也变得随波逐流,辉煌不再。直到新中国成立,我国才逐渐发展起来,大家对“工匠精神”的意识也逐渐强烈。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该形势下很多公司企业在聘用人才上不再只是关注其的专业知识或是专业技能,职业精神亦是重要考虑是否聘用的关键。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仅为企业输送了所需的人才,同时也是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亦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同时,也是为了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前进步伐。
目前我国在将“工匠精神”纳入高职院校培养方案中还处于初步阶段,很多学者也正在对“工匠精神”进行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在这样的形势下,对于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以及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地位是急需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为此,本文将以天津市25所高职院校中的10所高职院校学生以及学校相关负责人作为研究对象,对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回归与重塑进行研究分析,为我国“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发展增添一份力量。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工匠精神的内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对其进行一下阐述:“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一种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具体而言,它是从业人员尤其是工匠人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是不断雕琢产品、改善工艺享受产品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其内涵主要包括:
(一)敬业。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脚踏实地、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
(二)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追求的职业品质。
(三)专注。专注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
(四)创新。“工匠精神”还包括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人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天津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没有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天津市10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其中对“工匠精神”有清晰认识的学生只有12%,7%的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表示不知道。另外,只有11%的学生答对了工匠精神的精髓,即用心活、用心干用心诠释人生,但大多数学生都将“技艺高超”错误理解为工匠精神的精髓。这表明:或许是由于学生对“工匠精神”并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导致天津市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工匠精神”并没有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认识。
(二)校园里有关“工匠精神”活动开展较少
通过调查发现:天津有部分高职院校在举办有关“工匠精神”的文化活动较少,甚至有的学校只开展过一二次。通过访谈得知,学校相关负责人对该类活动的举办一直处于“不主动,不反对”态度。另外我们发现,有43%学生表示:在校学习期间,授课教师并未在课堂中提及过任何有关“工匠精神”的话题。老师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引导人群,一方面,老师没有起到很好的传播“工匠精神”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举办有关“工匠精神”的活动较少,这就导致学生对“工匠精神”没有明确的概念,从而无法对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方面没有明确的方案
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各大高职院校都逐渐开始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但却没有明确的培养方案。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学校的发展内容。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学校教师也同样很少有机会参加有关“工匠精神”培训的讲座或会议。这表明,学校在培育及发展学生“工匠精神”中并没有明确且可行的实施方案,这对“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四)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中过于重视
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反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在调查中,就“将来的就业中证书和技能方面的作用是多少?”这个问题,有73%的学生认为,此问题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学生的就业率及升学率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关注点,甚至将技能证书与就业率直接挂钩。这表明,职业院校在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中,更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反而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五)高职院校学生对“工匠精神”需求意识较强通过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调查发现:有67%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对其以后的职业生涯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同时有73%的学生认为,后期需要加强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培养,有53%的学生表示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愿意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工匠精神”的培育活动。通过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对工匠精神的需求意识较强,他们认识到,这不仅能够完善自身的发展需求,同时明白“工匠精神”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
三、职业教育在“工匠精神”传承中的地位
在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根本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我国的高新科技技术产业、传统工业都将面临的巨大考验,且蕴藏着丰富的潜力。在不断提高生产规模、生产质量、生产效率、改革创新的道路上,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还是传统工业的转型,都能够表现出:我国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具有更严谨的要求和更迫切的渴望。在当代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技术型人才培养输送的重要环节,更应当肩负起此时此刻国家光荣的历史使命和社会的严峻考验。近些年,我国职业教育得到国家政府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不断充实完善现有的教育体系并创新办学模式。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职业教育无论从生源还是办学质量都有着明显提升。据最近数据统计,我国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9年超过95%,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连续3年超过90%。仅从就业率来看,职校生已经成为抢手的热门人才,甚超过于普通高校毕业生。这一批批投入社会、投入工作中技术型人才,是否理解“工匠精神”、是否具备“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工匠们多追求德才兼备的善美境界,因此传授技艺的方式大多是以“学徒制”为主,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通俗地说,即“手把手”地教。他们在讲究精益求精的同时,主张弘扬勤俭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古代的欧洲,家族企业比比皆是,他们注重的也同样是一种言传身教,更多的是传授自己的独门秘籍,这也是传承家族祖祖辈辈沉淀下来的规矩、意志、精神。“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文化和历史的延续和传承。当代的职业教育,更多注重的是技艺的传授,而在精神层面的传播,则少之又少。因此造成如今的中国社会,“工匠精神”一度遭到冷落,甚至严重缺失。大多数人对工匠人的定义是——“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实际上,工匠人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他们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是专注的力量,严谨的态度以及饱满的热情;是一种由授业之初就应该熟练掌握并铭记于心的一种规矩、一种态度、一种精神。职业教育是“工匠精神”传承的发源地。韩愈在《师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要求老师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而言,教师足以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影响,因此这就更加要求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善于用自身的良好品格与精神气质感化学生,逐渐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当中,不单单是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是需要将“传道”放在首要位置,突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传授道德品质、传授精神品质、传授人生正能量。在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就是其中的“道”,一名匠人,必须时刻奉行的“道”。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的启蒙地,同时更应该作为“工匠精神”传承的启蒙地。理应做到让每一位接受职业教育的技术型人才,于授业之初就能够真正接触并深入了解“工匠精神”。从学生的启蒙阶段,就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职业教育是“工匠精神”传承的发动机。现阶段,我国“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依然存在,有时兢兢业业甚至会输给“投机取巧”。因此,一部分刚刚投入到工作中来的技术型人才,往往很容易在这种不良之风当中,迷失前进的方向。我国在宣传“工匠精神”的道路上,尤其需要一批榜样,来扳回这种消极的市场氛围。我们需要一批能够真正站在风口浪尖,顶风而上的人,一批勇于立于潮头引领潮流的人。职业教育作为技术型人才最庞大的输出单位,当属最容易培养榜样,树立榜样的地方。“人之初,性本善”,处于教育阶段的学生,没有受到过多社会环境的冲刷洗礼,正是性格塑造,价值观塑造也最关键的时期。如何能够让一个匠人从投身到工作岗位之初,就能种下“工匠精神”的种子,也正是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所在。职业教育就像一台发动机,它的运行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工匠精神”传承的进程。总体来看,职业教育在“工匠精神”的传承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职业教育作为“工匠精神”萌芽的最重要的土壤,源源不断的输送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投身到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浪潮中,投身到“中国制造2025”的建设中来,为我国“工匠精神”的传承,时刻提供着动力支持。
四、工匠精神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一)态度转变。随着“工匠精神”逐渐深入人心,也慢慢的让职业教育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一方面是职业教育院校在教学态度上的转变,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转变:从起初单纯的传授技术技能,转变为以“立德”为先,将“工匠精神”作为技术学习的必修课;从以单一的技术能力考试作为衡量优劣的标准,转变为德智体美综合发展,多角度培养考核的评价模式。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知名高校,也开始在春季高考中,设置技术学科,招收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歧视的声音,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转变了学习态度。职业教育变得更加积极向上,当然更容易培育出为社会需要的更加的新型技术人才。
(二)模式转变。随着“工匠精神”的不断宣传和鼓励,各级职业教育部门也逐渐开始为迎合社会需求的转变而转变,职业教育学校开始不断大胆创新,开拓全新的、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思路。职业教育开始向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因材施教,切实提高选修课的比例,注重情境教学、工厂实践教学、项目化教学、体验式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堂设计、“工学六融合”等模式转变。学校开始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
五、小结
从2015年央视频道推出的《大国工匠》系列片,到2016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再到2017年总理在全国两会中提出的“‘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的中国工匠”。目前,“工匠精神”一词已被社会各界提及与讨论。这让人们看到了国家的态度,也激励了人们重振“工匠精神”的信心。这无法离开职业教育,传承和共建职业院校师生的“工匠精神”已成为时代的召唤,也为我国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