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民歌与信息技术融合有效性对策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民歌与信息技术融合有效性对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民歌与信息技术融合有效性对策

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被人类广泛喜欢,也是人类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艺术。民歌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小学音乐民歌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教学,能让学生更容易掌握音乐基础知识,获取基本技能,并对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教学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实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欣赏民歌的兴趣

民歌教学要在良好的情境中进行才能激发学生欣赏民歌的兴趣。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民歌、感受民歌,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民歌、欣赏民歌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上去高山望平川》时,可创设如下情境:先让学生在我国地图中将西北地区的各行政区勾画出来,然后播放歌曲学生聆听,并播放歌词图片。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画、听、看中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新颖有趣的情境中迸发出学习兴趣。学生在聆听中感知西北民歌,掌握歌曲旋律、速度、唱法,再通过教师的教唱学会发生方法,从而掌握西北民歌演唱旋律高亢开阔的特点。学会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法,在自由、舒展的节奏中演唱歌曲,把歌曲的感情地表达出来。通过学习了解了西北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有着严峻和深沉。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形式,开发学生音乐的感知力

音乐民歌课堂引入信息技术教学,使得民歌教唱的形式变得丰富有趣。在传统的教唱中教师多是采用教唱与跟唱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仅仅用抽象的语言来讲解歌曲内容,学生很难理解民歌中表达的深刻意义与情感,致使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只会反复机械演唱,缺乏感情。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民歌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多媒体描绘与展现的景象中理解歌曲、解读歌曲,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歌曲,能有效开发学生音乐的感知力。例如,在教学《刨洋芋》时,学生观看劳动号子视频,通过观看图片展示西北地区人民的劳动习惯,让学生想象西北地区人民一边劳作一遍歌唱的景象。学生置身于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热闹氛围中,仿佛自己就是西北地区的人民。在这样的情感渲染下学生学习民歌就能更加地把握歌曲的内涵。发现歌曲中的发音具有地方特色,一、二、三句开头相同,第四句与说话语气相近。通过民歌学习,了解西北民歌是指流传于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属于花儿、信天游类型。

三、运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学生音乐欣赏习惯

民歌乐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过于枯燥乏味,理解难度大。对一些相关的名词、概念学生会混淆。基础知识不牢固,再要想学习深层次的节奏、速度、高低音就会非常吃力。信息技术的引入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抽象的民歌乐理、各种民歌的特征具体地表现出来。例如,在教学《弥渡山歌》时,对于歌曲内容、风格这种抽象的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可转化为具体的内容。先向学生展示弥渡,介绍弥渡的基本知识。通过视频、图片让学生观看歌曲的乐谱。进入听赏环节。在具体的歌唱中体会歌曲的主题思想。学生在丰富多彩、充满激情的歌曲视频中明白了这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在仔细品味、欣赏中知道了前六句是比兴,两句揭开主题。歌曲旋律由三部分组成:起-引腔,平-歌曲主体四句,落-引腔再现重复第四句。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逐渐形成音乐欣赏的习惯,能自信地、有表现地演唱歌曲。

四、结语

民歌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教学中各个环节、元素之间都相互影响、制约。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把各个环节、元素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民歌学习的兴趣。学生乐于接受民歌学习才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民歌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教学,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利于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渲染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民歌教学变得生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