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怎样提高加强感恩教育分析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怎样提高加强感恩教育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怎样提高加强感恩教育分析

今天的社会,一直倡导人要有感恩之心。那么感恩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感恩”是个外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往小了说,它关涉到个人健康的成长,未来的发展;往大了说,关乎社会的和谐。但今天,感恩之心,实在是现代人的缺乏,做为教育工作者,加强感恩教育,迫在眉睫。父母是孩子的及时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较大,幼儿又是发展最快的时候。但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有责任,更有使命,不仅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孩子们成人,成为一个感恩的人。

一、明确感恩教育的宗旨

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就是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冷漠、不知感恩的现象。针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普遍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通过多层面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可以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升华情感,慢慢地形成道德认同,增强爱心行动。给学生创设条件,有奉献爱心的机会,有服务社会的机会。让学生有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意识,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对父母感恩,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对生活感恩,增强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并使这种意识转化为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真正的有益于个人,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二、开展感恩教育的具体内容与实施途径

1.具体内容

开展感恩教育具体的内容应包括: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等几个方面。从身边的人入手,对那些帮助过我们,关心我们,鼓励过我们的人感恩。更包含我们对父母对家庭的感恩,对其他亲人的感恩,对同学老师和朋友的感恩,进而上升到对国家、社会的感恩,对大自然的感恩等。

2.实施途径

(1)改善教育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值得感恩的世界。这也体现在教育观念上,就是摆正师生关系。学生是受教育者,但这个受教育者,是人,有思想,有情绪,有尊严。教师得有平等的观念,才能尊重学生,也才能用学生喜欢的方式爱学生。在农村的教育环境中,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大,和学生的代沟很大,不容易沟通,学生觉得老师落伍,不理解他们;教师觉得现在的孩子太难弄,不知道整天在想些什么,所以,教师应让自己处于学习的状态中,更新观念,不让自己的教育思想落伍。在施教的过程中,注意营造爱的氛围,在爱的氛围中,才更益于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这就是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往往构成学校的精神文化环境。积淀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将成为实施感恩教育的前提。如果我们的教育缺少对教育对象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那师生关系往往是不平等的,那是一种“管理与服从”“与听从”的关系,是“以上对下”“以强对弱”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训”“告诫”甚至是“塑造”。处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中,学生的心灵是封闭的、压抑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阻碍,学生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之心当然难以养成。而且这样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反差太大,家里已经娇惯成性,教师这样对待他们,他们根本就无法接受。师生之间就很难建立信任的关系,很难建立感情,学生又怎么会有感恩的心呢?没有尝过爱的滋味,不知道爱到底是什么,又怎么能付出爱呢?所以,只有在学校生活中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使精神相遇的对话关系成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态,才能让学生在一种自由、变化、动态的对话关系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学生生活于其间,也“浸润”于其间,给感恩一个肥沃的土壤。感恩之心才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使感恩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品性,一种生命中的自然流露,感恩教育的开展才有教育环境基础。

(2)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实施感恩教育意识。其实各科的教学,只要教师有感恩教育的意识都可以渗透,不能单纯地认为感恩教育是语文教师的事儿,是政治老师的事儿,其实是所有教育者的事儿,是所有教育者的责任。让学生逐步地了解自身定位,形成“知恩”的道德共识,突出这几点: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对其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其次,通过对自身角色定位及成长历程的探讨,让学生认识到别人为他们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要让他们知道,无论是父母给予他们生命,还是朋友给予友情或者教师教他们智慧,这一切都是恩情。通过课堂教育形成大家普遍认同的“知恩”的道德共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将生活中基础性的道德知识、道德能力和道德智慧的培养融入其中,深入浅出和生活结合,和学生的生命体验结合,这样才会有好的效果。

(3)开展多种活动进行感恩教育,如主题班会,演讲会,辩论会等。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表达出来。正面引导学生了解道德素质是人才的必要条件,了解感恩是生活中一种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它是自发性的行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它化作行动,实践于生活中。一个人会因感恩而感到快乐,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将不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与满足。还可以通过讲座、开展社会调查、讨论等形式,澄清与抵制各种消极的、错误的道德意识,正确认识生活中的不足。教师可以确立主题,运用做手抄报的形式激励学生不断反思现状,设计未来的价值理想。让学生在这种“获得”“反思”“设计”的活动中,不断自我否定与自我生成,从而自我提升人格境界。

(4)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家庭的活动,如给母亲洗一次脚,做一次家务等活动。或者利用一些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教师节等,教学生从身边小事中学会体察生活,知恩图报,学会回馈社会。开展感恩教育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了解到知恩图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这个教师必须加强引导,用得不当会造成反面的影响),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回报可以是一句感谢的话。中国人有一个问题就是感恩在心口难开,不擅于用语言来表达爱,表达感恩之心。教师需常常引导,回报也可以是亲手制作的小卡片,不在物质的多少,重在心意的表达。也可以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学习表达感恩之心。还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表达我们的谢意。如在节日时,做一些卡片,一些手工做品等方式来表达。学会知恩图报,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生命中的各种恩惠,并挖掘出生活中那些小小恩惠的价值。应该看到,日常生活小事是滋养感恩大树成长的养料,关键是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有一双擅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感恩的心。如在母亲的一餐一饭中体会,在老师的每一句的谆谆教诲中感受,在同学的每一次无私的帮助中去体验。生活就如读一本书,你一字一行一页地读,在这过程中被感动了,就会知道报恩了。学会知恩图报也要让学生知道,不是大恩大德的举动才是报恩,对别人点滴的行为知道感谢,知道报答也是报恩。这样就把感恩之心,落实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诸如对父母的点滴孝心,对师长、同学朋友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等等。这样的心与行为会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创设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使感恩教育真正融入校园。实施感恩教育,任重道远。愿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必竟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最终实现我们教育的宗旨:不求人人成才,但愿人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