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公共史学视野下的史学人才培养分析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公共史学视野下的史学人才培养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公共史学视野下的史学人才培养分析

人才培养是高校历史学教育的主要功能。就人才培养的实践来看,更多地倾向于以就业为导向、职业为导向。史学属于人文专业,是较为冷门的专业。正如音乐剧《Q大道》中的歌词:“英国文学学历有什么用?我的人生将去向何方?四年大学、无数的知识,换来这个无用的文凭。我没法支付账单,因为我什么都不会。”概括出了人文学科的困境。相对于工程技术类专业,史学专业在大学“失宠”。地方院校的历史专业面临的困境尤为严峻。由于社会需求的变化,中学历史老师的饱和,导致历史专业师范生就业、招生问题日益突出。历史专业培养的学生如果不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如果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能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发挥作用,就不是教育的初衷。本文拟从公共史学的视角,以笔者所在的邵阳学院为例,探索符合教育本旨、学科规律及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新途径。

一、传统史学人才培养的困境

邵阳学院历史专业创办于1959年,秉承“爱心育人,精心施教,潜心科研”的教学理念,为邵阳地区培养了一批中小学教师和公务人员。随着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作为传统学科的历史能否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学了历史能干什么,成为许多家长、学生思考的问题,对于填报历史专业非常谨慎。邵阳学院历史专业于2005年停止招生一年。邵阳学院历史专业面临的困境是二十世纪末以来出现的“史学危机”的缩影。随着史学研究的不断专业化,传统史学逐渐成为一种令人高山仰止的高深学问。史学领域内部分工越来越细,研究界限日渐鲜明,写作模式日益格式化,研究成果越发与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渐行渐远。学院派史家埋头做学问、搞圈内交流,忽视了外部变化,任由圈外学者在大众文化和大众教育领域“解读”和“戏说”史学知识,结果出现了历史学家“集体失语”的状况。史学工作者“肩负公平正义、传承人文精神”的社会功能已经变成遥远的神话。可以说,专业史学界已经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窘境。老师一如既往地鼓励学生考研,从事高深学问的研究,但真正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是很少的,有毅力、有恒心、能忍受清贫寂寞,献身于史学研究者更少。多数学生选择离开校园,走向社会从事非历史研究的工作。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是缺失的,使历史专业学生就业面过于狭窄、就业率低。近年来,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居最难就业专业前十名,史学人才在社会层次中沦为弱势群体,改革势在必行。

二、史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路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遭遇同样的危机。此次危机诞生了公共史学。不同于传统的历史教育,它强调史学教育的实用性、实践性,也被称为应用史学。美国公共史学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培养公共历史学人才(主要是研究生),而进行的公共历史学教学;二是对社会公众进行的历史教育。公共历史学的创始人之一罗伯特•科雷(RobertKelly)从“应用主义”的角度给公共历史学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公共历史学教育是指帮助历史学家就业和将历史方法应用于学院之外的诸多领域(包括政府、新闻媒体、历史遗址和博物馆)的教育。”具有新理念的公共史学教育在美国迅速发展,多所高校开设公共历史学课程,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多学科的知识背景无疑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例如,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历史系本科生毕业后大部分都从事其他工作。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学课程并非限于历史,还包括数学、科学等,所学课程非常。历史专业的学生在后续学习或就业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变通能力,具有较多的选择和机遇。公共史学教育是史学界为摆脱危机所做的一种探索,是史学界对传统史学教育的反思,新颖的理念、成功的经验为邵阳学院改革史学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思路。首先,培养应用型的史学人才而非单一的研究型的史学人才。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高素质的史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史学基础知识的讲授,注重学生的考研。邵阳学院是一所地方性院校,其师资、生源不及重点大学;学生的考研率并不高;培养目标定得很高,难以实现。单一史学知识的学习限制了学生的就业。找不到工作,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生存需要,这样的教育就违背了教育的宗旨,有失人才培养的本意。应用型史学人才主要是指中学历史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历史遗迹的保护、旅游规划以及能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宣传、文秘等工作的专门人才。这些职业更适合于地方院校的学生。其次,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夯实专业基础,注重能力培养,强调综合素质。突破学科界限,注重跨学科的教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专业知识之间的贯通,教学资源共享,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实践教学,加强与地方合作,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培养人才。依托地方、立足地方,发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能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为社会所需,参与未来的地方建设。

三、史学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

1.改革课程设置。2017年邵阳学院历史学专业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的方案体现了公共史学的教学理念。及时,适当降低通史课所占的比重,课程设置更加多元化。通史课仍然以历史学知识体系为主干,系统地传授史学知识,为那些有能力、有兴趣进一步从事学史研究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学院从2017下学期年增开“口述历史的理论与实践”“湘西南石刻调查与研读”“湖南民俗文化鉴赏与调查”“考古学理论与实践”“管理学”等专业特色课,并将“中国社会史”作为专业必修课列入考试。这些课程的开设是实现学院公共史学人才培养的基础。第二,注重应用知识的普及。公共史学主张将史学研究的技能运用到学术界之外的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对社会历史资源进行分析、开发时,必须整合其他学科的方法才能达到目的。例如,在对古村落、古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规划管理和保护开发时,不但要求历史工作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懂得文博、考古、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学院为历史专业学生开设专业外选修课,鼓励学生选修第二专业,以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知识、技能。第三,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明晰实践教学的定位。教学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教学技巧、方法、能力。学院要求学生去中学实习15周。这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中学历史教师岗位。专业实践要求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人文旅游景点等拥有历史实物资料的地方进行专业考察、专业实习,撰写考察报告,学会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历史问题。社会实践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专职老师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参与或见习社会工作,目的是让他们了解社会的现实和需求。史学人才不能只进行封闭的史学研究,应该多接触社会,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历史感悟力、理论理解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紧跟社会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改革教学方法。学院提倡课堂与社会互动的教学理念。实践的过程包括从课堂到社会,再回归课堂,达到历史知识的实际运用。其中,口述史学的实践应该成为关键环节。从方法论来讲,口述历史学是达到公共历史学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美国著名口述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指出:“公共历史学是有组织性的工作,它为公众提供既又富有意义的历史,而口述史学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理想的工具。”目前,邵院学院已经开设了“口述历史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围绕身边问题开展口述实践,如进行邵阳抗战老兵的口述访谈、学院老教师的口述访谈。口述历史不仅是收集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还是一种新的历史教育手段。此外,学院与当地的博物馆、古迹保护部门、旅游部门、社区进行合作,让学生参与博物馆的展览、古迹的规划保护、人文景点的讲解等方面的工作,在武冈一中建立教育实习基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学院还请中南大学的胡彬彬教授来校讲学,让学生了解古村落方面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学院也重视课堂教学,强调史学知识的系统讲述,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要求历史专业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屏、影像为学生传递形象、生动、直观的史学知识。以多媒体为媒介,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向学生解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这种课堂与社会互动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将历史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物具体、形象地了解历史,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满足社会对历史专业人才的需要,又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此同时,学院要求考核方式的多样化。教学的成果可以是研究报告、咨询报告、专题展览、实物展览……这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时间。进行教育实习、专业考察、社会实践等的时间共有34周。这些课堂外的教学活动多数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尤为重要。每一次的实践活动都会分组进行,明确每个小组的任务,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例如,大四的教育实习,三个同学为一组共同负责一个班的历史教学和班级管理,不仅就教学、班主任工作要进行内部协商、合作,还要与原任课老师和原班主任协商、合作。通过实践教学,学生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初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具备团队精神,能让学生在与外界的接触中学会包容别人、被别人接纳,找准自身定位。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复杂性决定教育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成功的教育往往既能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又能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历史学专业应该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团队精神、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邵阳学院遵循公共史学的理念,已经做出了可贵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