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校企“双创”合作下的人才培养的探析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校企“双创”合作下的人才培养的探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校企“双创”合作下的人才培养的探析

2015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十三五”规划建议的专家认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是解放生产力,在优化“供给侧”环境机制过程中,强调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构建、塑造和强化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经济政策的调整必然联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供给侧”改革强调的创新创业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切入点;基于创新创业发展要求,从高等教育“供给侧”的角度出发,探索推动创新创业的改革路径,不仅是在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更是为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教育支撑。本文所研究的“校企双创合作下的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课题,是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结合长春大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重点建设课程的改革实践并针对吉林省装配制造业结构升级调整对人才新需求的情况下提出的,以解决在常规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重在观摩、缺乏实践机会、工程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1.国内外校企合作发展现状

经过近年的理论实践,取得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开展校企合作的产学教育模式研究的国家从德、英、美等国发展到几十个国家。目前,成功典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有以下代表模式:“产学研培养”模式。典型代表院校为美国的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其主要特征是与硅谷的高科技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根据经济技术的发展变化情况,动态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基础理论与实践实训并重,实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工厂”模式。它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为代表,主要特点以企业的真实环境为基本,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以增加学生与真实的生产设备、工程技术人员接触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就业能力。“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以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约克大学为代表。它的基本思路以“工学交替”为主,来实现学生与真实生产环境相结合,与工程技术人员相接,与实际生产问题相接触的目的,从而实现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现场工程师”模式是由德国高等教育界提出的以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校企合作培养模型。主要特点是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主,合作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进行校企“双导师”制联合指导培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实现毕业就上岗工作的目的。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校企合作模式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参考了一些欧美国家的合作模式,但是与国情融合度不高,主要表现为企业由于缺乏订单培养概念,在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方面主动性不高,对配置实训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培训指导的投入不足;即使实习学生进行一线生产操作,也难以核算报酬,多数情况均以观摩走访为主,使学生难以深入了解企业技术研发及生产的及时线,而且由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发展较为滞后,难以真正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导致校企合作培养效果不明显。

2.基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校企合作人才改革实践研究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是长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重点建设课程,为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六个专业的平台专业课程,是实践教学为基础的典型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强、应用性及先进性高等优点,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但是讲授过程却存在着内容繁多、系统性不强等缺点,虽然教材以工作原理进行分类,以方便学生理解,但是内部的知识仍然过于庞杂,学生学习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然而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与工业自动化生产设计实际相联系,就可以构建体系明显的教学模式,从检测初端到最终产品成型,可涉及应变式、霍尔式、电涡流式、光电式、热电式传感器的系列典型应用,从而能明显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本着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培养能力为基本原则,以企业实际生产研发流程为主导,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校企合作的良好发展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3.构建项目式的理实一体化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体系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分析具体的企业技术案例,将其分解成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相结合的项目任务,再与知识点相融合,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层次递进的方式,进行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动态学习。在知识点难度设置方面,本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例如设置“应力测量系统”“产品计数系统”“车流量监测系统”“齿轮测速系统”“精密测长系统”“障碍物检测系统”等设计项目,将应变式、电涡流式、压电式、霍尔式、光电式及超声波式传感器的主要知识点相结合,在项目方案设计过程中,掌握其工作原理及典型应用电路,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学习良好的融合效果。引导学生将传感器知识与单片机、计算机编程相结合,实际制作项目的实验样机,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积极参与“大创项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互联网+系列竞赛”“挑战杯”等学科竞赛,以赛代练,使学生获得荣誉的同时,进一步锻炼其团队协作能力。目前学生进行的“基于柔性物体抓取的智能机器人设计”已获得“大创项目”部级立项,已完成吉林省“大创项目”——“基于移动终端设备的车内自动控温/调氧监控系统设计”的样机制作;获得“赛佰特杯”智能互联创新应用设计大赛二等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学生纳入课程建设团队教师的纵向及横向项目组中,通过文献查阅、市场调研、方案制作、样机辅助研发的过程锻炼,使学生理解设计研发流程;目前已将部分学生纳入吉林省科技厅及校级科研项目组中进行科研锻炼。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方面夯实了基础,为下一步的企事业实习实训做好相应的准备。

4.基于特定项目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为了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层次接触,必须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参与解决企业的实际技术问题为手段。学生通过上文提到的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可以具备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在实习实训期间,使用企业的场地及相关技术设备,经由教师及企业工程师现场指导,即可进行企业相关技术项目的设计与研发,这样既降低了企业的研发利润及项目风险,也提高了研发效率。这样的方式既可提高企业在人才联合培养的主动性,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又可以使学生完成角色转换,培养其工程意识,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目前已签订相关横向合作课题两项。

5.总结

为了满足目前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际需求,符合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目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校企合作模式,成为解决目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不明显的有效手段,是构建新型教学体系建设的初步探索。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改革为切入点,结合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共同建立起信息共享、互利双赢的良好合作关系,既能高效解决企业的工程技术问题,又能使学生获得参与研发真实项目的机会;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收益率,同时促进了学生创新与就业能力的提升,达到共同完成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为“中国制造2025”储备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从而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专业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