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三创”教育建设论述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三创”教育建设论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三创”教育建设论述

近年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与应用,为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发展战略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同时也为我国高校培养工科综合应用型人才创造了良好契机。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大学教育要着重引导学生强化创新精神、培育创业意识、训练创造能力,并且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4月12日,教育部高教司发表“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明确指出完善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由此可见,如何确保工科教育与“三创”教育的有效融合,并确保两者更好的衔接等问题已上升到国家层面。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当引起重视,特别是在“新工科”项目建设中,应当融入“三创”理念,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一、“三创”教育的内涵及对新工科建设的意义

“三创”教育是创意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有效整合,三者之间既有行动上的密切联系,也有概念上的区别。创意是在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认知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创新是指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进行新发现和新突破;创业是指利用自身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将创意、创新付诸实践的过程。早在2000年武汉大学就提出以“创造、创新、创业”为主题的“三创”教育理念,并持续推进“三创”教育实践,将“三创”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三创”教育理念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而“创造”与“创意”在现实理解与解析中各有侧重,“创造”是指把以前没有的事物创立或者制造出来,较大特点是有意识地对世界进行探索性劳动的行为;“创意”是指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认知,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相对于“创造”,“创意”在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有基础性和适应性,更具有前置性,彼此存在着承前启后的联系。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持续提升,截止2016年毛入学率达到427%。面对如此庞大的受教育者,如何使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学有所成,便成为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话题。通过实施创意教育,更能确保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和激活身边资源;通过实施创新教育,鼓励工科学生通过创意,在原有知识体系基础上转变思维模式,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路径等要素,并获得一定有益效果;通过实施创业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创新、创意基础上整合资源,将前期成果落到实处,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定位和“三创”教育目标的需求,政、校、企联合共建“三创”教育实践基地,丰富工科学生实践平台;在加强通识教育的基础上,以企业实际项目为基础,积极构建问题导向、交叉学科课程;结合教学需求,邀请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和创业人才为学生开展实践指导。通过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形成以“三创”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工科人才“三创”意识和能力。因此,“三创”教育体系符合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新工科建设需求,能够确保不同类型的院校开展因材施教,能够以一种较为成熟、系统和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活动,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实施“三创”教育,完善“三创”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三创”意识、增强学生“三创”能力,建立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国家在新工科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建设基于优势特色的高校“三创”教育平台、完善“三创”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创”教育现状分析

2000年武汉大学提出“创造、创新、创业”(三创)教育理念,将“三创”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随后,赵志军、刘影等以大学生就业指导为基础,以“创新、创业、创优”为关键词提出“三创”教育相关理念,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中实施应用;2015年清华大学陈旭则提出“整合创意、创新、创业工作,深化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引导”;直至2017年教育部高教司“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明确指出完善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由此可见,“三创”教育自被提倡以来,其理念不断完善,并被学术界与教育主管部门认可。但由于起步晚,实践案例支撑不足,且可复制性不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三创”教育理念认知有待提升

以“三创”教育为主题词,通过知网检索可以发现,国内开展“三创”教育相关研究的成果有190条记录,其中最早一条记录为2002年3月3日由李鑫文等提出的“树立‘三创教育’理念,培养‘三创’人才”。随后,开展“三创”教育理念研究的成果数量逐渐递增,但仍不显著。国家新工科建设计划的启动,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而完善的“三创”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应对复杂的大学生群体,确保新工科建设计划得到有效实施。因此,“三创”教育理念认知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三创”教育实践有待加强

教育实践是教育理念得以实施的必要途径,通过实施教育理念即能检验其可行性,也能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目前,“三创”教育正处于形成阶段,有待推广、完善及升华。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能够助长“三创”教育理念的推广、完善及升华,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办学水平。但国内实施“三创”教育的案例屈指可数,且主要集中在重点建设院校。如清华大学为实施“三创”教育,由管理学院牵头联合12个院系及企业家协会、科技园等单位共同打造x-lab教育平台,通过探索“三创”培养模式、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基础保障;武汉大学作为最早提倡“三创”教育理念的院校之一,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提倡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旨在利用学科优势培养德才兼备的本科生。但这些院校本身存在着教师、学生、教学条件等资源优势,所以在实施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相对会如鱼得水。他们在“三创”教育方面的实施方法并不易被复制。故“三创”教育实践有待加强,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高校应当根据自身优势,将“三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完善新工科人才“三创”教育体系。

三、“三创”教育体系构建与实施办法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重点推进工科教育改革,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高校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党的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及时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高校如何发挥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社会职能,助推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智慧社会等宏伟目标,成为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话题。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院校占普通高校的90%,探索科学可行的工科教育改革与实践路径,是高校开展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举措。“三创”教育贯彻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它以职业认知为基础,经过理论完善和专业提升,最终通过实践强化,使得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形成流程化,促使工科人才知识体系与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构建“三创”教育体系,能够确保工科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和顺利实施,促使创意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者有机统一。具体措施如下:

(一)完善“三创”教育顶层设计

高等教育新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路径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2002年,教育部确立了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9所院校为全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各单位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分别建立了创业教育相关研究或管理机构,监督与管理学校开展创业教育。针对目前国内工科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衔接不合理、实践有待加强等问题,高校应当做好“三创”教育体系顶层设计,根据学校办学层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制定确实可行的监督与管理体制;建立以校、院、教研室三级架构的管理体制;政、校、企三方协同建立“三创”教育基地。为确保工科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将工科学生创造力培养、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新产品和新技术管理能力等放在首位,通过完善“三创”教育顶层设计,为工科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和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二)构建“三创”教育师资队伍

培养“三创”人才需要有“三创”型教师和“三创”型教师教育的运行机制作保障。“三创”型教师不但要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因此,为确保工科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和顺利实施,高校应当优化教师引进政策,根据办学定位、区域特色、专业建设等需求,合理引进具有企业管理经验、能工巧匠等实用型人才,加快“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鼓励校内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定期深入企事业单位参与挂职锻炼,积极为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合作与开发等社会服务,提高自身实践与创新能力,确保教师“双师素质”得到提升;对于没有教学与企事业单位实践经验的新进教师(如应届毕业生),采取企业挂职与跟班培养,确保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与创新意识。通过完善“三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改变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有利于新工科教育顺利实施。

(三)设立“三创”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因此,工科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离不开教学的支撑,而好的教学需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构建基于“专业认知、理论完善、专业提升、实践强化”的“三创”课程体系,是实施新工科教育的有效保障。通过参观企业,开展学生“专业认知”,让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基本工作职责,了解企业对员工基本素质要求,促使学生明确自身差异,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开展通识教育,促使学生“理论完善”,确保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适应社会发展;通过开展专业教育,让学生实现“专业提升”,助长学生专业技术,确保适应社会专业化需求;通过“实践强化”,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实现学生“三创”能力得到提升。

(四)建设“三创”教育实训基地

“三创”教育旨在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最终实现学生“三创”意识和“三创”能力得到提升。而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作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环节,必须要有相对专业的实训基地作为支撑。因此,建设以企业实际运营为模块的实训基地成为工科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的必备条件。通过政、校、企三方协同,由政府在税收、财政支持、其他政策等方面给企业和学校优惠;企业根据学校需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训场所或与学校共同建立实训基地、研究机构等;高校发挥自身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为企业、政府提升科技、咨询服务。最终现实政、校、企三方协同共同开展“三创”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为工科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提供实践保障,能够有效解决新工科教育实践资源短缺,化解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作、学生实施创业的顾虑等。

四、结语

“新工科”项目的实施,对于高校工科专业建设与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应当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积极开展“新工科”项目研究与实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积极开展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通过政、校、企联合开展“三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完善“三创”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三创”教育师资队伍,完善新工科人才“三创”教育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作支撑,为实现中国创造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