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徐沛东流行音乐作品形态分析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徐沛东流行音乐作品形态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徐沛东流行音乐作品形态分析

一、作品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承袭

《我热恋的故乡》由孟广征作词、徐沛东作曲,范琳琳演唱,于1987年发行,是一首具有民族特色和流行韵味的流行音乐作品。听过的人都不会怀疑这是一部中国流行音乐作品。作品从民族乐器、传统曲调、中文歌词的运用等多个方面诠释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承袭。

1.民族乐器唢呐的使用

在这部作品中,唢呐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全曲以唢呐开篇,前奏部分是唢呐、人声和架子鼓的一个互动。在两个乐句之后,是唢呐的一小段独奏,而在全曲之中,唢呐也时常出现。所以说唢呐在作品中既扮演了“主唱”的角色,又扮演了“伴奏”的角色。前奏中的唢呐就是“主唱”,因为它和人声衬词的“唱和”,是对音乐现场的还原叙述,让听者感受到音乐发生可能的现场,把人们带回到了乡土、乡音的家乡情景中。在全曲中,唢呐又作为配器,丰富了全曲音乐的色彩,烘托着人声主唱的旋律和唱词。唢呐是一件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民族乐器,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各类仪式伴奏,大约在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明代后期,在戏曲音乐中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及时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传统河北梆子的运用

徐沛东在接受采访时讲:“西北风”不仅仅是指西北地域的歌曲,我的那首成名作《我热恋的故乡》就不是一首西北风格的歌曲,用的曲调是河北梆子,我把它时代化了,揉碎了,用我的理解去写……”主唱的旋律选用了河北梆子作为音乐素材,具有高亢豪放的特点。采用了单二部曲式,用欢快的节奏,来表达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以及要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的热切盼望。

3.“衬词呼喊”的表达形式

“衬词呼喊”这种用呼喊来演唱衬词的表现形式在作品的前奏部分就有体现,是将衬词“哦”“吼”配合呼喊式的衬腔,与乐器唢呐一唱一和,营造出了古老而生动的劳动场景。这种人声的衬词呼喊最能体现各地域音乐的独特韵味和艺术魅力。这种人声呼喊的表达形式在我国的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各族民歌中都有使用。劳动号子就是人们在这类劳动场合,为了统一节奏、协调动作、激发劳动热情和缓解疲劳而唱的一种劳动歌曲。而这种衬词的呼喊是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江堤河岸辛苦劳作时的现场演绎。

4.“吟唱调”的运用

“吟唱调”是出于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哼唱的,实用性较强的民间小调,如:儿歌、摇儿歌、哭调、吟诵调、叫卖调和风俗仪式中的吟唱调等等。《我热恋的故乡》有些乐句的旋法就采用了类似吟唱调的写法。歌词的及时句就运用了“平词仄曲”的原则,及时小节中的“我的家乡”被置于一个较平整的旋律线中,第二小节中的“并不美”旋律线则出现较明显的起伏。

二、作品对欧美流行音乐元素的借鉴吸收

1.西洋乐器架子鼓的使用

架子鼓不是中国音乐传统中固有的乐器,直到19世纪初才出现在我们的音乐语言中,而到了改革开放前后,架子鼓才正式进入到我国大陆听众的音乐视野中。《我热恋的故乡》的前奏部分是唢呐、人声和架子鼓的一个互动。唢呐和人声一问一答,把人们带回到了黄土、乡音的田间地头或者水流激荡的江河堤岸。而架子鼓的出现,又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现在,渐强的架子鼓鼓点既增强了音乐的张力,又给前面充满民族特色的音乐表达披上了明亮的时代外衣。而在全曲中,架子鼓的节奏鼓点贯穿始终,使得源于河北梆子的音乐旋律,在整体音响效果的呈现上,展现出了粗犷热情的中国西部风格,又不失现代的时尚。欢快的节奏同时伴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构思精巧,搭配绝妙。

2.“一领众和”与“应声轮答”的比较

在作品的前奏部分是唢呐和人声的交替。在这种“一领众和”的表现形式中,唢呐是“领唱”,人声是“众和”,这种表现形式与布鲁斯音乐中“吉他”与“人声”的“应声轮答”(CallandResponse)也颇为相似。所不同的是,布鲁斯音乐中,人声和吉他互为主次,轮番引领,而在劳动号子中,前者称“头号子”、后者称“吆号子”,领唱者往往就是集体劳动的指挥者。在《我热恋的故乡》中,前奏里的唢呐高亢,明亮且粗犷,低沉的人声预示着生活的艰苦,却挡不住唢呐充满活力的喧嚣。唢呐的长音更像是田间劳动者仰天吆喝奋力呐喊的声音,比蒙古族的长调更有力,比布鲁斯的“田间呼喊”(FieldHoller)更激烈。“一领众和”这种音乐表达方式虽在音乐作品中非常常见,但在用法上却有很多的不同。

3.迪斯科元素的运用

《我热恋的故乡》全曲伴随着动感的迪斯科节奏,由架子鼓敲出动感的迪斯科伴奏,搭配着民族的曲调、传统的乐器,给作品带来了现代的生机。迪斯科,来自法语,原意为唱片舞会,是夜总会里跳舞的音乐。20世纪70年代兴起,很快风靡全世界。迪斯科传入中国大概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并于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90年代初期,掀起一股迪斯科的热潮。迪斯科音乐是当时社会的现代精神、时尚符号,是符合当时国人音乐审美的音乐要素。

4.切分节奏的运用

《我热恋的故乡》全曲大量使用了切分的节奏,将源于河北梆子的旋律灵感化作了现代化的新语言,是作品在节奏运用方面的创新。将河北梆子通常使用的2/4拍改成了4/4拍,对原曲调进行了重新塑造。原先的河北梆子带有非常浓郁的乡土气息,在通俗节奏型的运用后,已经将之前河北梆子的民族风格大大改变,将民族特色较强的重音忽视掉。切分节奏以不同的形式被运用于歌曲的各个乐句中,模糊了原有旋律的特征,是通过改变原有旋转节奏,创作现代流行音乐风格作品的成功手段。

三、《我热恋的故乡》演唱形态分析

1.腾格尔演唱版本分析

徐沛东曾说过:“《我热恋的故乡》这首歌很多人唱过,但是大家不太清楚,首唱其实是腾格尔。”腾格尔在首都体育馆举办的“新星音乐会”上唱起这首歌,一举成名。歌曲创作离不开歌手的个性演绎,在当时大家竞相模仿李谷一那种歌唱方式的时候,忽然冒出来腾格尔这种特别“干燥”的声音,让人印象深刻。

2.范琳琳演唱版本分析

范琳琳是“西北风”作品演唱的代表歌唱家之一,演唱了众多的“西北风”风格的歌曲,如《我热恋的故乡》《十五的月亮十六圆》《黄土高坡》等。她在《我热恋的故乡》时,加入了西北民歌一贯使用的呐喊式音调,使听众能够直接感受到这首作品所带来的悲凉、孤寂的感觉。这与摇滚乐“喊唱”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比摇滚乐“喊唱”更加抒情、婉转一些。在歌曲的高潮处,用呐喊式音调表现出了热烈、震撼的冲击力,是刚刚萌生的乡土摇滚与传统民歌的折中。不论什么时代,理想的作品必然是现实生活的缩影。中国流行音乐作品如何借鉴、吸收欧美流行音乐元素,并且将我们的文化元素、形态内涵融入作品之中是一个至今仍具有价值的问题。徐沛东的流行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欧美流行音乐元素和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给了中国流行音乐作品创作、传播以参考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