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提高扬州农村水利基础的分析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提高扬州农村水利基础的分析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提高扬州农村水利基础的分析研究

农村水利是农业发展、农村建设以及农民生存的命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牵着民生、关乎未来。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扬州以生态河湖行动为抓手,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水环境整治,不断激发农村水利发展活力,但与农村水利现代化还有一定差距。加强农村水利基础,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农业灌溉、农村河湖生态修复和治理是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最紧迫的水利难题。

一、提升农村饮水安全

饮水安全直接关系千家万户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是改善农村供水条件的重要措施。目前扬州城乡一体化供水入户率虽逐年提升,但还有一些地区受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没有实现农村区域供水,供水形式为村镇联网供水(小型水厂),受不同村镇自身的水资源质量状况和地势情况影响,饮水安全难以得到保障。本文从扬州农村实际出发,借鉴“十二五”时期水利改革经验,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农村饮水安全。

1.推进城乡区域供水一体化

因水处理技术、水源状况、工程资金来源等因素影响,村镇供水工程的水质提升难免受到一定限制。从长远来看实现区域供水是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实现农村与城市“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的较好方案,从而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水质合格率和供水保障程度。扬州最西边的丘陵山区和扬州最北的里下河区部分乡镇是扬州境内通水较为困难的区域。地下水和塘坝水是居民的主要水源,饮水安全难以得到保障。2009年5月扬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区域供水切实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决议》,经过多年区域供水工程实施,铺设供水支干管网并延伸至乡镇,新建增压站、关闭小水厂、封填地下水井等。目前仪征丘陵山区实现了区域供水全覆盖,江都沿江乡镇也喝上了长江水,高邮和宝应大部分区域实现了供水全覆盖。全市供水管网实现了镇级全覆盖,但供水通村率、入户率还有待提高。推进村级支线管网建设,是实现了区域供水全覆盖的重要举措。2018年3月市政府批复了《扬州市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到2020年全市区域供水行政村覆盖率达到,区域供水区通达行政村的供水入户率达98%以上。

2.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近年来,随着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的积极开展,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随着多年来达标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扬州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得以保障。但是位于里下河地区的乡镇水源地,因受里下河区域特征及排涝影响,部分水源地仍存在一定的水安全隐患。如三阳河临泽水源地,为了从源头上保障饮水安全,需加强水源安全风险排查,落实水源保护范围内的点源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整治和水生态修复等长效管理机制。

3.提升饮用水监测监管水平

首先,加强饮用水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将农村水源水质监测纳入到常规监测范围,可依托规模较大的水厂化验室或有能力的检测机构,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县(市、区)农村饮用水安全检测中心。根据原水水质、处理工艺等因素确定监测项目和频率。此外,联合卫生监督部门加强对供水单位的监管,进行全项水质指标抽检,保障出厂水质达标,同时积极推进饮用水监督监测网络建设,加强监测信息管理,提升监管水平。

二、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当前,扬州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难题:一是部分水利农田基础设施修建年代早、现已老化不能满足灌溉需要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资源浪费;二是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难;三是农村水利设施管理制度不健全,保护意识淡薄,管护主体缺失和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水利基础设施本该发挥的效用。

1.优化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推进灌区节水改造

扬州的农田水利主要集中在里下河地区和通南地区,根据两个地区的水资源配置特点,里下河地区结合江水东引和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提高北部地区的灌溉保障率;通南地区通过增加抽引动力,完善“西引东排”格局,满足干旱年的用水需求。农业节水一直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调整优化农业用水结构,推进灌排设施更新改造,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是灌区节水改造的关键。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灌区现代化改革的同时,加强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水资源、灌排泵站条件允许的地区,开展灌溉实验站网建设;同时对有利于节水灌溉的农机设备购置给予农民适当补贴,激励农业主体主动节水。因地制宜开展高效节水灌溉行动,积极推广使用喷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等节水技术,加强灌溉计量设施建设,试行用水总量控制,提高精准灌溉水平。科学编制方案,有效整合资源,整县整乡、集中连片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通过用水总量控制、现有供水工程挖潜及新增供水工程、水系连通等各类措施,优化水资源配置布局,多措并举、因地制宜打通农田水利“一公里”。

2.调动社会资本,破解农村水利建设融资难题

虽然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断加大,但单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还是难以满足农田水利发展的需要。在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改革发展支持的同时,鼓励出台灵活的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机制,创新水利项目融资模式,完善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不断提高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的热情。

3.引导群众参与,提升农田水利建设和管护水平

农田水利设施是否真正能够长久发挥效用,笔者认为取决于三个方面:首先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当地农业发展需要,是否为民生所向;其次,水利设施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质量和管理是否符合项目要求;第三,项目运行后,工程管护是否到位。所以,农田水利工程项目选择上,在符合政策和项目建设规划范围内也要多听取农民的意见,鼓励农民和村组集体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监督;其次强化市场主体监管,狠抓工程质量和管理,开展工程质量管理考核;第三要创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专业化队伍承担工程维修养护,促进工程良性长久高效运行。

三、农村河湖生态修复和治理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农村生活污水、农业化肥农药污染以及分散畜禽养殖污染等,农村河湖水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河道堰塘淤积不仅影响了防洪排涝和灌溉能力,也不利于河湖生态修复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笔者认为,在完善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村河道堰塘整治,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尊重自然规律实施水系连通,促进河湖生态修复和治理是农村水利改革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1.加强农村河道堰塘整治

农村的堰塘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干旱时可以蓄水保水,发挥灌溉效益,洪涝时又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减少洪涝灾害,还可以发展水产养殖,改善乡村面貌等。但近年来,由于对农村河道堰塘维护投入不足,农村自身维护力量有限,导致农村堰塘在失管、失修的状态下淤积毁损、功能丧失。随着“河长制”的推行,农村河道轮浚机制的实施,全市共整治县乡河道两百多条、村庄河塘两千多个,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农村生态河网。

2.因地制宜实施河湖水系连通

近几年,扬州充分发挥滨江枕淮的地理优势,进一步扩大引江引湖能力,促进水体有序流动,逐步恢复坑塘、河湖、湿地等各类水体的自然连通。自然的河湖水系连通是提高抵御洪涝灾害能力的很好格局,水系连通可以增加河湖调蓄能力,减轻洪涝灾害,还可以提高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此外以河湖水系连通维系的农村水循环,可增加其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改善水环境。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水系特征,尊重自然规律且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科学利用调蓄工程和引排工程,因地制宜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

3.打造农村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扬州在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基础上,积极打造水美乡村,在大运河文化带沿线,选取对整个里下河区域环境改善具有积极作用的小流域进行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具有扬州特色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积极开展“水美乡村”,计划至2020年高水平建成3个“水美乡镇”和30个“水美乡村”,彰显润泽和美的扬州水文化特色,促进农村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主要采取的措施有:河道沟塘清淤及垃圾清运;化粪池改造;生态水岸等。疏浚河道、沟塘淤积,保障水体清洁、无垃圾杂物和漂浮物,对臭水塘和污水沟进行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及时清扫保洁、收集、转运,垃圾清运设施到位,配备专职保洁人员。为保障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和处理,根据住户不同情况,单户或多户设置家庭生活杂排水,通过暗沟或涵管排入三格式化粪池,化粪池定期进行无害化处理与清理,污水处理后可制作农业生产有机肥,进行综合利用。对河道水岸进行整理完善,在确保水岸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硬质驳岸。恢复河道原有植被,并延续其生长趋势,保持水土。

四、结语

提升农村水利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十三五”时期农村水利改革发展的关键,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扬州以生态河湖行动为抓手,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达标提质,加强农村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提高粮食生产水利保障能力,促进河湖生态修复和治理,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支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