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建设发展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城市雕塑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作为北京城市雕塑行业主管部门,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雕办)的主要职责是加强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推动城市雕塑事业发展。机构成立20多年以来,打造了一批标志性的、与时俱进的、代表首都形象的城市雕塑,为首都北京营造了艺术水准较高的人文景观。
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和公共文化活动。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公共艺术的蓬勃发展,很多专家学者呼吁在北京大力发展公共艺术,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尽管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中最主要的门类,但对于公共艺术的提法一直遮遮掩掩。
因此,一直以来,是依据职责管理和服务好城市雕塑事业,还是推动跨界共融让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发展,成为困扰相关工作人员的问题。1.课程的启示
崔恺院士在《城市存量发展中的思考与实践》中讲到,在经历了以投资驱动和增量发展为主的阶段后,我国城市进入以转型为发展思路、以存量空间资源为载体的“内涵增长”发展时代。在城市存量发展时代,城市面临着不同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土地方面,土地利用不够集约,用途结构不够合理;人口方面,老旧小区人口密度高,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环境方面,公共空间数量不足,环境品质不佳;服务方面,商业业态低端,配套服务不完善;审美方面,公共服务设施老旧,缺乏文化艺术内涵;人际方面,缺乏交往空间,邻里关系疏离;精神方面,市民生活节奏快,精神压抑紧张等。
作为一名建筑师,崔恺院士指出,可通过“织补、调整、破界、引导”的手段,加强规划管理,解决城市问题,提升存量品质,实现城市更新。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领域的文化工作者,面对城市存量发展时代的来临,应如何顺应趋势,应对挑战,解决城市更新中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问题,实现北京总规提出的“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的目标,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使命;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哪个才是解决新时代城市发展命题的更优方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的再认识
一方面,公共艺术是一种形式。它包含多种多样的艺术样式,城市雕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除此之外,建筑、绘画、摄影、书法、水体、园林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地景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表演艺术等,都可以成为公共艺术的外化形式。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我们依靠这些形式进行政治宣传、文化传承、理念传达、艺术装饰等。
另一方面,公共艺术是一种观念。公共艺术的核心观念是“公共性”诉求。它促使公共空间的权力秩序“以人为本”,唤醒公众对公共空间的参与意识,提升公众关于公共艺术的素养;“公共性”是区别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的重要标准。公共艺术的第二个观念是“社会学”关照。它也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关心社会问题,体现人文关怀;“社会性”中蕴含着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社会大众是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源。公共艺术还有一个观念是“地域性”对话。它与特定时空交流对话,凝固成艺术形式,表达的不是一个口号,而是让当地受众心照不宣的喃喃细语。
由此可见,公共艺术之于城市雕塑,是一个形式更多样、内涵更丰富、功能更广泛的概念和存在,它蕴含着对美的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回应、对心灵的关照和人与人的沟通,是一种以艺术语言,用平等对话的理念,解决城市公共问题的机制。当然,绝大部分城市雕塑具有这种理念和作用,属于公共艺术的范畴。
既然公共艺术具有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功用,在存量时代城市更新的语境下,它该如何发挥其价值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3.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更新
当前北京城市更新面临的瓶颈
近年来,北京的城市更新主要以疏解整治促提升的方式,开展围绕老城的城市改造,在解决交通拥堵、环境品质低下、城市绿量不足、基础设施破败等物质层面的基础性问题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历史文脉传承、文化内涵挖掘、艺术品位提升、精神人文关怀等方面还需要深入探索。在设计层面,主要表现在:城市更新中,基于地域和环境的个性化设计不够,区域历史文脉和自然地理特色亟待与公共空间设计更好融合;公共服务设施设计过于标准化、机械化、粗放化,功能性与艺术性结合得不够;公共艺术在公共空间的文化艺术引领作用发挥不足;设计和服务中缺乏以人为本、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抚慰等。
4.公共艺术可介入城市更新的方式
为解决存量发展时代北京城市更新面临的瓶颈,可探索发挥作为形式和观念的公共艺术的作用,以问题为导向、以文化为引领、以盘活为目标,进行“地方重塑”。根据北京城市发展阶段,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公共艺术可以在多个方面尝试介入城市更新。
5.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是后工业化时代一种“自下而上”的城市更新方式,以居住在同一社区的居民为主体,以集体行动来处理共同面对的社区生活问题,将区域历史文脉、文化传统、艺术创意融入到现代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同时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
在社区营造中,艺术家通过调研、交流,摸清社区及居民环境、治理、文化、精神等多维度现状,通过设计城市雕塑、装置等公共艺术,打造符合场所记忆的艺术标识,营造富有活力的艺术氛围;通过策划公共艺术展览和活动,用艺术的方式回答社区居民的困惑,塑造和谐互动的新邻里关系。在社区营造中,公共艺术是美化环境的艺术品,更是凝聚社区的精神图腾,通过公共艺术,实现社区由表及里的精神文化新生;在社区营造中,艺术家也是社会学家,以实证态度、软性方式和艺术形式促进规划实施和社区改良,改良的重点不是生硬的物质空间,而是人的精神世界和人与人的关系。6.公共服务设施艺术化设计
老城的公共服务设施面临着补空缺、增功能、提品质的任务,在一般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大多可沿既定路径完成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的任务,同时,也会带来不同街区设施过于标准化、缺乏街区特色和识别度的问题,周边居民缺乏归属感。在城市更新中,可尝试以“文化艺术引领”的思路,设计城市家具、功能设施、标识标牌、线杆电杆、商业牌匾等。艺术家既可以融入区域历史文化元素,对改造街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重新设计,也可以通过“旧物改造”的方式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将历史感和岁月感凝结在场所精神中。我们常说“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客厅”,通过艺术化设计的公共服务设施,将使城市变成一座意味无穷的美术馆和博物馆。潜移默化之中,市民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审美,抚慰了心灵。
7.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加强历史建筑及工业遗产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创新利用方法与手段”。公共艺术无疑是一种保护和活化工业遗产的创意手段。将创意文化引入城市不同发展阶段遗留下的闲置工业遗存、文化遗迹,让艺术家进行再设计,在激活单体建筑和空间的基础上,营造整个空间区域内的艺术氛围。将公共艺术引入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活化,不仅提升空间的艺术品质,也对区域内产业升级、区域间人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像造纸厂、纺织厂、酿酒厂等工业遗址,还可由艺术家、行业专家等共同参与进行生产技艺展览展示和活态保护,将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和背后的故事艺术化讲给大众。
8.城市消极空间改造
在城市增量发展时期,“大规划”解决城市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在用地存量规划时期,“小织补”解决土地利用效率和质量的问题。城市消极空间,如建筑间的中间空间、道桥间的边角空间、用途不明的废弃空间、未经设计的冗余空间,因空间不规则、混乱、难处理、易忽视等原因,未得到精细化设计和充分利用。艺术家通过调研周边居民对该空间的感受体验、设计愿景,根据空间特点,对消极空间进行艺术化、个性化设计,在文化艺术上做到“见缝插绿”,同时,公共艺术观念中传达着周边居民价值诉求的较大公约数,由此,消极空间可能由城市的“死角”变成居民品评的“主角”。
9.历史街区文化传承保护
城市存量发展阶段,“老城不能再拆了”,历史街区是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的核心要素,然而,其面临的人口拥挤、违建众多、空间凌乱、基础设施破败等问题冲击着历史街区的文化传承保护,“北京味儿”在原住民逐渐搬离的过程中,也一点点褪去。历史街区不乏历史传说和历史人物,艺术家可提炼出这些文化精髓,将历史文脉传承在城市雕塑、街头壁画等公共艺术中,把历史街区之魂凝固在街区空间的特定场域,塑造具有历史街区特色的场所精神。
10.关于保障措施的几点建议
城市存量发展阶段,提升城市文化艺术品质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作为城市增量发展阶段容易被边缘化的要素和群体,公共艺术和艺术家应该逐渐向城市发展的舞台靠拢,同时,也必须有必要的措施予以保障。
一是公共空间总体设计阶段,提倡跨行、跨界、共融,邀请不同门类的艺术家提前参与、共同设计,将公共空间、环境景观和公共艺术整体考虑,有些适合的项目艺术家甚至发挥主导作用,将既往“先功能再美化”升级为“文化艺术引领城市更新”的思路。二是借鉴国内外公共艺术经费保障经验,探索“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的可实施性,明确公共艺术在城市更新中所占的投入比例,保障公共艺术投入作为一项强制性的长效机制,持久影响城市发展。三是探索设立社区规划师,作为政府政策的解读者、居民意愿的倾听者、规划实施的执行者、社区问题的发现者,社区规划师可有效衔接政府与社区、居民与艺术家,为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起到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四是加强公共艺术立法,明确管理主体、管辖范畴、审批流程等;依据总规,建立公共艺术建设发展规划,有计划推动公共艺术的组织实施。五是建立公众参与的公共艺术决策机制,使政府、居民、艺术家、社会学家、媒体等在公共艺术设计和策划中发声,真正实现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诉求、社学会关照、地域性对话”观念。
11.结语
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表面上是两种不同概念。在城市存量发展时代,面对城市更新的时代命题,我们应该明确以怎样的态度和思维迎接城市发展新挑战的问题。公共艺术蕴含着对人类个体的关怀、对心灵世界的抚慰、对美的形式的探索、对问题本质的追问,在公共艺术的语境里,也蕴含着“以人为本、以心为准、以法为基、以技为辅、以诚为根”的道理。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武器,也是城市发展需要的精神食粮。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更新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们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