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车联网背景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应用型本科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而是为迎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的需要,以“应用”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其重点在“应用”,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不同于一般的汽车专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本文亦简称:汽服专业)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管理学交叉融合的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专业的人才培养注重动手能力,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和知识综合应用,这些都是应用型本科培养所重视的能力要素,因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把汽服专业列入综合改革试点,作为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车联网(IOV,InternetofVehicles)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典型应用。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与车联网产业迅猛发展,目前车联网产业已初具规模:国务院层面的重要政策如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等均提出要大力发展车联网;部委层面,工信部在2016年10月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在2017年12月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由于汽车可通过车载系统、有线网络或智能手机进行联网,车联网将成为汽车标配,我国千亿市场可期。车联网的趋势不可阻挡,与车联网发展潜力和巨大市场不一致的是车联网专业人才的短缺,这既是应用型本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机遇,也是挑战。探索面向车联网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汽服专业综合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汽车产业最需要的人才就是集营销与服务于一体的人才,这也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快速发展的一个要因。由于目前车联网的市场渗透还不到5%,还没能引起汽服专业人才培养相关高校的足够重视,所以现在的汽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比较传统,一般认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培养具有扎实的汽车基础知识,能胜任汽车营销策划、保险理赔、检测维修,以及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岗位,是发展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4]。由于车联网概念源自物联网(IOT,InternetofThings),其主要技术为V2X(VehiclestoX),因此,现有的关于“车联网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是从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等专业视角在开展。例如王义君在基于车联网的重点学科建设一文中,提出车联网系统课题设置的四个关键点,就是站在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背景,没有考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陈鹏则更加直接的指出车联网就是研究自动控制、通讯、网络、传感器和数据处理五类技术,他设计的车联网课程体系就针对的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然而,“车联网”并不仅仅是汽车电子技术,车联网正在颠覆整个汽车产业,汽车后服务领域亦不能幸免,而为汽车后服务市场培育人才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积极的去适应这一变化,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推动面向车联网产业人才需求的汽服工程人才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
当前汽车产业正在经历升级转型,有三个特征:及时,传统车型上绿色技术的创新应用进一步推进;第二,新能源汽车在崛起,占比迅速提高;第三,建立在IT技术与汽车新装备新技术之上,车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7]。根据这三个特征,未来汽服人才除融合汽车营销、保险等服务知识技能和传统汽车保养、维修等技术,还需要融合车联网、新能源车、绿色技术等知识技能。其中,车联网的出现对给汽车产业注入了新的内涵,其对人才的要求与前时期要求迥异,影响巨大。车联网平台一般有“端管云”三个层次,终端的感知层实现车辆对内外部环境的感知,需要传感器、RFID、车辆定位等技术;通信管道是网络层,异构网络的通信需要蓝牙、WIFI、DSRCVANET、LTE-V等技术;应用层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综合应用,构建智能交通管理、交通事件预警、车辆安全控制等典型应用场景,同时,应用层还应提供车辆信息查询、信息订阅、事件告知等各类信息服务,并且为保障车联网平台的安全,还需要信息安全,包括安全架构、授权认证、密钥、入侵检测和数据、隐私保护等等;不仅如此,构建一个好的车联网平台还需要数学建模能力,需要物流、交通、管理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因此,未来的汽服人才必须是综合这些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车联网也是“人车路”协同的系统。通过车载单元、路边单元、手持或穿戴设备,利用近、远程通信和互联网等技术,对所有道路、车辆和人的信息进行采集,并传输到后方的大数据平台上,通过对所有信息的融合、分析和处理,再根据不同的场景需求做出相应决策,及时反馈给监管单位、驾乘者和车辆,甚至可以通过车载终端直接干预车辆(如紧急制动),从而实现人、车、路之间的智能协同。由此可见,除上面提及的通讯、电子和IT技术,以及物流、交通和管理知识体系的熟练掌握外,更需要能理解新的应用模式,并能拓展、创新的能力。因此,车联网要求未来的汽服人才有系统思维,有全局观,有创新性。
三、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
面向车联网产业人才需求的汽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课程体系四个层面。首先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掌握车联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熟悉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网联汽车,掌握对它们进行营销、维修、售后服务技能,具备基于IT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进行网联汽车信息处理的能力,具备从事车联网设计、开发、应用与管理工作的能力,可以胜任车联网工程建设、管理与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次是教学方法创新。以“工学结合”为目标,建立与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质量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并在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大三开设校企合作、院系合作的车联网选修课。再次是教学环境建设。建立并有效利用校内外资源构建实训基地,搭建车联网实验室,通过学校与车联网相关企业共建车联网平台的实验环境,培养双导师制及双师型人才队伍等。是课程体系构建。车联网正在颠覆传统的汽车市场,我们不能培养因“知识陈旧”而“毕业就失业”的学生,构建新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需要突破传统课程体系的固有模式,要以汽车专业课程、非汽车专业课程两条主线展开。根据非汽车专业课程的不同还可分成不同培养方向,例如车联网电子与通信、车联网平台和车联网应用,汽车专业课程的汽车技术知识是必选的,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开设第二专业课程则不同,如车联网电子与通信方向可开设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无线射频知识、互联网物联网等知识,车联网平台方向可开设软件开发、数据库等知识,车联网应用方向可开设交通、物流、旅游等知识。
四、应用实践
成都工业学院是全国“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应用型本科建设院校,是四川省首批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单位。学校从2014年开始招收“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本科生,从2015年开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成为学校应用型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在2017年学校又依托该专业,启动了新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基于产教联盟背景下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2442开放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教改项目,我们在成都地区开展了调查,发现成都车联网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体系,但汽车服务市场目前的车联网人才却供需两不旺,深入研究发现,这一情况的出现,是由于车联网横跨汽车与电子、通信和IT等多个专业,属于跨界科学,汽车专业以外的学生不熟悉汽车,车联网企业如果招聘此类专业的学生无法马上上手,而汽车专业学生又不懂通信、软件,故车联网企业往往只能自己在实践中培养所需人才。根据这一发现,学院迅速启动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车联网方向人才培养的尝试,通过与校内通信学院、电子学院、计算机学院、计科系横向的协作,在成渝汽车后服务产教联盟(学校是理事长单位)的相关企业支持下,学院成立了“车联网大数据应用中心”,开出包括《车联网导论》、《车联网技术基础》在内的多门选修课程,开展了上百人次的车联网培训讲座,得到了包括汽车服务工程学生在内的众多学生的支持,目前的反响很好,但进一步的效果尚待检验。
五、结语
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产业导向促使车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然而巨大的车联网市场面对的是车联网专业人才的缺乏,特别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车联网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很少有关注此领域人才培养的高校。学科建设应适应市场需求,因此,整合高校各院系资源,通过产教融合邀请车联网企业参与,开展车联网方向人才培养的建设不仅可行,也是应用型本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改革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