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浅谈保育活化理念下的历史建筑教学创新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浅谈保育活化理念下的历史建筑教学创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浅谈保育活化理念下的历史建筑教学创新

历史建筑是特定历史的载体,具有特殊的地域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新时期历史建筑保护应引入“保育活化”的理念,将建筑、文化、管理、市场运营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应用。这种历史建筑保护模式有助于推动历史建筑重新融入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延续其社会功能,而且也能够尊重公众的公共记忆和城市情感,改良居民的城市文化生活,因而备受重视。我们前期分析了青岛近代金融建筑的保护利用现状,倡导将“保育活化”理念引入到这些金融建筑的维护过程,同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运行策略,即政府、非营利机构、投资者、专业人员和民众五方面力量共同决策、共同监督历史建筑保护体系的健全和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我国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刚刚起步,没有系统化的历史建筑保护课程体系,迫切需要融入历史建筑保育活化的理念。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分析了我国历史建筑保护教育的现状,重点探讨了教学改革中保育活化理念的培养途径,提出符合保育活化理念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为历史建筑保护教改提供参考。

1.历史建筑保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校尚未开展历史建筑活化管理相关的课程,即使少量先行先试的院校引入建筑文化的专业课程也还不够成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师资与专业教材欠缺

当前,我国高校历史建筑保护教学主要由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的教师和建筑师来承担,他们的建筑、文化和管理方面能力相对薄弱,迫切需要引进一批具有一线保护实践经验或海外留学经历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而且,与传统建筑学科相比,历史建筑保护领域的专业著述还是十分匮乏,目前的参考书大多不适合作为教材使用,因而迫切需要组织专人编写或译著专用教材。

1.2课程与实践脱轨

历史建筑保育活化理念是基于建筑学知识储备基础上提出的前沿性理念。多数高校目前无法将教学与实践相关联起来,教学内容专注于抽象的理论知识讲解,学生对历史建筑只存在感官认识,暂时还做不到切身的感受。

1.3普及性教育重视不够

良好的历史建筑保护意识可以通过历史课、思政课等公共课、选修课中文化遗产保护内容来培养。然而,国内高校对历史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造成学生缺少文化素养、视野狭窄,极大地限制了历史建筑保护力量的发展。

2.历史建筑保育理念教改的具体措施

2.1构建融入保育活化理念的系统化知识体系

2.1.1融入历史与理论类课程中

将保育活化理念、实践融入“保护概论”“建筑历史”课程,突出历史建筑保护的源流与演化;融入“中外艺术史”“文博专题”等课程,弥补多数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各类物质载体方面的知识缺憾,使学生在保护价值观和专业基础理论方面提升专业涵养。

2.1.2融入保护设计类课程中

以建筑设计课为基础,加入建筑、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的内容,将“保育活化”理念与方法融入到保护对象的规划设计中,使学生初步掌握设计要领,理解该设计理念的意义,学习如何运用具体的设计手法来达到保护与再生的高度统一。

2.1.3融入保护技术类课程中

从历史建筑的文化和技术信息收集处理,到对其材料与结构的病理诊断,再到修复材料与工艺的特性和应用要领等一套完整的“保护技术”课程内容中融入保育活化理念。

2.2建立融入保育活化理念的课程体系

高校历史建筑保护课程一般由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部分组成。这些课程通常都是由建筑系本系开设,而在全校范围的通识课几乎没有涉及。我们提出应在历史建筑保护教学中建立“横向贯通、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即,将保育活化理念嵌入通识课程及专业课程模块中,建立融入保育活化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根据相关课程中建筑保护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和各课程的特点,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制定明确的体现保育活化理念的相关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渗透式课堂教学,将保育活化理念渗透到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专业实践课中,构建“理念认知、理念应用、理念实践”三维度教育体系,在不同年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传授保育活化理念相关内容,通过系统化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保育活化理念,建立正确的历史建筑保护价值观。

2.3建立符合保育活化理念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

2.3.1开展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实践操作,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知识碎片整合化,使学生深刻理解并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们提出: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之后可以留出时间进行讨论与思辨,或设置一个议题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观点和见解。2)在课下,教师可以围绕体验内容布置课程作业。例如,通过快题和Workshop工作营的形式举办历史文化基地的保护与更新竞赛,通过摄影、手绘、软件制图、PPT文本制作等表达方法整合完成体验式课程作业。在这方面,我们以青岛馆陶路部分历史建筑保育活化为例开展了体验式教学法。指导学生实地调查了日本大连汽船株式会社青岛支店旧址和丹麦驻青领事馆旧址,让他们查阅文献比较保育活化改造前后这些建筑物的状态。学生取景拍摄了这些改造后的建筑,发现它们的整体外观得以恢复,能够客观反映那个历史时期建筑文化与艺术,折射出城市发展与社会演变过程中的建筑技术与流派,当前分别被用作信息产业园和青年旅馆,赋予新的生命。在这种体验式课程中,学生积极性被极大激发,深化巩固了历史建筑保育活化相关知识点。

2.3.2开展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的模式是“发现问题→界定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多方案比较→设计成果”。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我们以青岛金融建筑保育活化为现实案例,说明如何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具体步骤为:1)指导学生调查青岛历史建筑维护的紧迫性、社会影响力和相关项目的支撑情况,最终确定研究对象为青岛金融建筑。2)甄别和梳理这些金融建筑的历史资料,结合现场测绘,分辨这些建筑改变的部分,分析这些改变对原来形式、功能、结构产生的影响。3)研究这些金融建筑利益相关群体的诉求变化,深入理解他们的利益取向、交叉关系,积累及时手材料。4)将当前案例和保育活化成功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指导学生认识青岛金融建筑保育活化的限制性要素。5)提出这些建筑保育活化的解决方案。我们指导学生根据当前复杂的社会和环境因素,对方案可行性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最终绘制出这些历史建筑的改造方案。可见,利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历史建筑保护面临的实际问题能力。

2.3.3加强历史建筑保护普及性教育,深化社会职能

高校应将历史建筑保护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从而普及历史建筑保护教育,增强未来管理及技术人才的历史建筑保护意识。同时,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教育职能,让更多的社会管理人才通过开放课堂、专题学习班等形式得到进修的机会。另外,高校应该积力于解决大学所在地区历史建筑保护的实际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房地产经济的刺激下,历史建筑的拆除导致了新的房地产项目层出不穷,由于历史建筑的消亡,城市特征日益丧失。因此,为了保护历史建筑,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其产生与消亡,和围绕其发生的人情世故,有助于学生鲜活地理解建筑、理解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3.结语

本文将历史建筑保育活化理念应用于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构建融入保育活化理念的系统化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评价模式,树立建筑类相关专业学生的保育活化理念。同时,本文提出要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加强历史建筑保护普及性教育,深化社会职能。这些研究为高校建筑类专业教改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