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产教融合中软件技术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产教融合中软件技术教学改革实践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产教融合中软件技术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0引言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推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更加健全,产教融合发展成效更加明显。”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基本制度安排。报告中也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些都标志着产教融合将迈向新的发展阶段。目前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亟待进行深入的产教融合并大力开展教学改革,从而向市场输送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了较大的供需矛盾:一方面,市场调研的结果表明,高职教育培养的软件编码、软件测试处于软件人才的中低端人才,行业、企业对于该类人才缺口很大,需求旺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的软件技术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与产业、行业脱节严重,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很难不经过企业培训直接胜任相应的岗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定位不够,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无法满足岗位任职要求,课程案例、项目滞后于企业需求;教师主要以普通高校的本科或研究生为主,都是直接从“课堂”进入“讲堂”,他们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理念和职业技能训练,实际“动手”能力较弱,缺少行业、企业的工作经验,对软件行业的流程、工具、方法不熟悉,没有紧跟技术发展,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陈旧;实训条件建设侧重于硬件设备的购置和更新,对实训环境的构建、实训资源的开发、实训制度的建设不够重视,无法满足企业化实践的教学需求,缺少紧密结合的企业共同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软件技术学生理论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缺少足够的实践机会,无法深入软件开发流程,专业课程中没有融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精神等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2.软件技术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产教融合是指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整合学校、政府、产业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产业部门之间形成共生演进、深度融合的协作创新机制。软件技术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发展层出不穷,而软件企业是新兴技术的发源地,高职院校只有实现深度的产教融合,才能够满足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共同要求,将新技术理念融入专业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生产实践之中,使学生能够站在技术前沿看知识,将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相融合,最终将高职院校的人才聚集优势演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产教融合的有许多的途径: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可以将软件领域的近期技术和动态,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入课程中,有效解决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无法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问题;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可以利用企业的资源确保教学使用的硬件、软件与企业保持同步,并培养一支校企融合的专兼职教学团队;校企共同培养学生,学生通过企业实训、实习获得企业项目的开发、测试经验,了解软件产品生产的规范、流程,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品质和职业技能,企业也能从合作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院位于沿江、沿沪产业带,所在的苏州市是软件服务外包、移动互联网产业发达的地区之一,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全国经验丰富,是全国首批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承接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苏州、上海及长三角周边地区对于软件开发及测试的人员需求量很大,因此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已经成为本地区高等职业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针对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院在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中与地方及周边企业紧密结合,通过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建设实训条件,共同培养学生等,提高了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的学生受到相关企业的高度认可。

33.1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以紧密合作企业为依托,联合当地数十家规模软件企业构建校企联盟,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定期开展专业建设实践专家研讨会,教师与专家共同完成职业能力分析,共同制定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技能的提高之外,尤其关注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实施时,由校企工程师联合施教,前两年中聘请企业工程师进课堂,为学生开展职业规划、专业讲座、专业社团等;一年由企业开展实训,并将学生优先安排到紧密合作的软件企业中进行实习,从而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校企文化融合中,把握重点,借鉴和吸纳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学习的企业精神、价值观、人才观;学习企业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敬业精神,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借助物质、制度、行为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校风校的校风、学风中,从而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33.2校企共建课程教学资源

在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后,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目标,并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标准。依据岗位工作任务及流程,融入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基于典型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由企业工程师和课程建设团队将企业的项目中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拆分、提取并改造成教学项目、教学案例等。在确定资源标准后开始设计并建设,包括学习指南、PPT、微视频、专业文献、图片、电子图书、实训指导书、试题库、软件文档、常见问题解答等。经过近3年的建设,专业核心课程《软件测试基础》被评为苏州市新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IT职业导向训练》被评为苏州市在线课程。校企共同开发教材,教材编写时改变传统的章节式的内容组织方式,以围绕软件开发或测试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材,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依托,序化知识点、技能点,在重难点的地方录制微课,并将课程相关的实训资源、文档、图片等以二维码的方式提供给学习者,形成了《软件测试技术任务驱动式教程》等一大批“新形态、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教材,其中《IT职业导向训练》等2本教材被立项为江苏省重点教材,2本教材被评为中国电子教育学会教材二等奖。

33.3共建企业化的实训条件

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在中央财政支持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部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专业实训条件,分别与上海泽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云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等合作建设软件测试综合实训室、移动开发实训室等7个校内实训场室,并构建企业化的实训环境,部署安装了TC测试管理系统、AR自动化测试工具和移动测试工具,购置了移动应用开发(iOS和Android等)的设备等,从而为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的教学开展奠定了基础。学院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优化实训流程,构建实训体系,通过开发实训项目、编制实训指导书等方式,改善了专业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使实训教学的开展更符合行业、企业的需求。聘请博学企业工程师进课堂为专业学生授课,将行业、企业标准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受企业环境中软件开发、测试的流程,通过手把手带学生完成企业化的综合实训项目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3.4组建校企混编的课程教学团队

每学期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2-3名到合作密切的软件企业如创钛中科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上海博为峰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下企业轮岗实践、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外出参加技术研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聘请企业博学工程师担任专业建设企业带头人,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并担任系部的督导工作,指导青年教师的成长;组建企业工程师、课程教师组成课程教学团队,共同进行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室建设等工作;定期召开兼职教师教学研讨会,并通过结对子、听课观摩等对企业工程师进行教学方面的指导,以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经过近三年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一支由系统分析师、数据库工程师、高级程序员、软件测试工程师组成的校企混编、融合协同的师资队伍,获批苏州市首届教学团队,获评江苏省产业教授1名。

33.5学生的培养

与合作企业共建特色显著的产教融合基地,不仅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我院与合作企业签订实训基地协议,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安排到企业基地中进行教学,学生模拟项目开发中不同角色完成相应的开发和测试任务,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工作责任心,有效缩短了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差距。学生在专业实训中不但提高了实战能力,也提高了创新创业的能力。选派学生参加企业组织的冬令营、夏令营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设软件编程、软件测试等精品社团活动,邀请企业专家定期为软件专业学生介绍行业、企业的动态,储备了一支技术能力强、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并且从中选拔学生,参加行业、政府举办的技能大赛,在201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软件测试大赛中获得高职组一等奖1项,连续两年在江苏省第三届、第四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省级二等奖的奖项。

4.结语

建立校企双方共赢机制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基础,高职院校的教学必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依托于企业项目,深化产教融合的深度,拓宽产教融合的广度。校企联合培养需要政府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推动产教融合的长远发展,也需要学校为企业提供研发及所需的人才或资源,调动企业参与教学或指导教学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提高专业教学团队实践能力,围绕人的发展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增强校企合作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