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转型背景下城乡规划“区域规划概论”教学 改革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转型背景下城乡规划“区域规划概论”教学 改革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转型背景下城乡规划“区域规划概论”教学 改革

城乡规划专业源自建筑学、城市设计和市政工程学科,后逐步引入人文、地理和社会学科等,最早开设于1952年的同济大学,时称“城市建设与经营”专业,伴随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截止2015年6月,设有城市(乡)规划专业的学校有207所。专业培养特色呈现出主要以建筑学为背景的“工科规划”和以“地理学”为背景的“理科规划”的二元格局,前者如同济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等侧重于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能力,后者如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侧重城市宏观战略规划、区域规划、经济结构分析和空间组织等。在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背景下,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由原来的人口、土地城市化转型为“人口、土地、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城市化,从量向质进行转变。“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等战略的提出,让城市规划工作需要跨过城市与区域腹地进行统筹考虑,带动农村地区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为贯彻精神,国家组建自然资源部,规划行业环境发生变化,淡化了传统的行业属性,更加强调整体、协同、综合、绿色的理念。2011年城乡规划学正式被教育部列入一级学科目录,随后高校陆续将城市规划专业更名为城乡规划专业[3]。西南科技大学是四川省内最早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高校,在省内乃至西南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重大、川大相比存在差距。因此,为适应学科发展的新形势,如何实现课程建设满足行业近期需求,笔者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探讨工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加强区域综合分析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的方法路径。

一、“区域规划概论”在学科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与定位

区域作为地理学研究的出发点以及归宿,既是工科类专业学生在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教学分析的重要内容,也是理科类专业学生深化认识地域的尺度性、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划以及研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4]。《区域规划概论》课程注重区域理论方法的学习,对于不同专业及应用目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均有所不同,从而在教学内容侧重点上也存在着差异,开设此课程的专业有地理、城乡规划、建筑、资源环境、旅游等,充分展示出课程应用的广泛性。城乡规划专业以培养在城市、建筑、景观、旅游等规划设计院所、政府规划与建设管理部门、房地产开发与咨询策划企业、高等学校及研究院所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咨询、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区域规划概论》作为专业限选课程,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从一般性的规划理念向区域宏观视角转变,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对区域发展的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背景、技术支持条件、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及区域优势与分工和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能力,掌握区域规划主要理论及区域各项规划的内容及编写方法,建立起宏观、整体、综合的区域思想和区域规划观,健全专业知识体系框架,进一步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区域规划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动因

(一)学科多元融合发展的新诉求

理清专业学科特色,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推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西南科技大学是一所涉及工学、农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医学等10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城乡规划专业隶属于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是依托土木工程和建筑学科为背景而建立,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于西部山区小城镇与乡村规划的应用型人才”,学科特色属于“工科规划”。根据“新型城镇化、区域统筹、乡村振兴”等指导思想以及政府部门重组对行业环境产业新的变化,顺应规划学科多元融合发展的时代改革区域,不断引入“理科规划”的思维和知识体系,走理工兼容型规划专业发展道路,才能顺应时展趋势,增强专业竞争力。西科大城乡规划专业的《区域规划概论》课程,制定的教材是杨培锋主编《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教材内容主要是区域规划理论、编制内容与程序,专题规划及规划管理与法规等内容,偏重“工科规划”而缺少“理科规划”中的区域各组成部分的前期分析研究,因此,面对专业多源融合发展的新诉求,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健全

自2013年城市规划专业名称变更为城乡规划学后,根据《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评估文件》(2009版)和《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并结合城乡规划专业和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国际前沿,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编制完成2016版培养方案,专业特色调整为理工科综合大学科,培养既具有先进城乡规划理论知识,又兼备丰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力求学生胜任城乡问题研究、城乡规划编制及建设管理工作。随着培养方案的调整,课程体系改革主要侧重以工科为特色的建筑学、城乡规划与设计1、2、3以及园林景观等相关课程,在区域综合思维培养方面仅开设《城乡地理学》和《区域规划概论》两门选修课,均为24学时,分别安排在第8和第9学期,由于很多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考研、公务员及找工作等事情中,选课的学生仅有几人(一般年级50人左右),且存在缺勤情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区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存在不足。

(三)教学方法及内容较单一固化

《区域规划概论》课程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虽然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采用提问教学与学生随时交流,但课程内容涉及相关概念,区域发展理论、条件分析和整体评价等理论知识较多,同时受到学时的限制,基本上是满堂式讲授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无法一直保持学习的专注度,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区域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教学内容分为绪论、区域规划相关理论、区域研究与分析、编制的内容与程序、规划主要类型与案例、规划管理与法规六个教学单元,涵盖较多的知识点,学科跨度较大,同时存在与《城乡地理学》、《城乡经济学》等教材内容交叉的现象,教学大纲的调整没有将不同课程内容进行统一协调以及体现学科发展特色和趋势,教学内容较固化,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

三、《区域规划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及措施

(一)塑造理工兼容型课程体系,增强“理科规划”思维

西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2016版培养方案在区域宏观分析与研究方面设置的课程较少,理工兼容型课程体系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保持现有工科规划特色的背景下,增开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镇体系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同时将此类课程的开设时间贯彻整个培养周期,部分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让学生在低年级形成理工兼容型思维。同时将现行的培养方案中的《区域规划概论》课程名称变更为《区域分析与规划》,教材调整为崔功豪等主编的《区域分析与规划》,突出将地理学理论应用到区域规划实践中,加强区域分析,顺应学科多源融合发展的趋势。

(二)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区域规划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

握对区域发展的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背景、技术支持条件、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及区域优势与分工和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能力,掌握区域规划主要理论及区域各项规划的内容及编写方法,建立起宏观、整体、综合的区域思维方式和区域规划观。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结合专业教学现状,确定教学重点,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一是教学内容与相关课程进行协调,删除交叉重叠的内容,增加区域研究方面的近期成果,优化教学体系。二是加强区域分析内容的教学,包括区域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区域经济社会背景分析,技术支持分析、区域整体评价、产业结构和区域优势等,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也是难点。三是在区域分析教学之后,主要对区域发展战略、经济空间结构等内容的学习,探讨区域规划的总体思路,目标定位以及空间布局。四是实时关注区域研究领域近期动态,增补教学内容,如区域问题协调治理、大都市区、新技术的应用等,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及研究热点。

(三)调整授课方式,采用多样化教学

《区域规划概论》课程内容主要是以区域理论,自然、社会经济及技术等条件分析为主,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满堂式”的授课方式不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高,而且让教师也觉得身体疲惫,内心缺乏满足感,长期下去二者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在转型时期多源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课程内容更加多元化,同时考虑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非常发达,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逐渐提高,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授课方式,采用多样化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学会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建立高效的教学环境。

(1)开展主题讨论活动

组织开展主题讨论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增进师生感情,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区域规划概论》的教学重点内容,确立6个主题: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水平评价、区域产业分析、区域发展战略分析,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以及区域规划案例分析,结合授课的实践情况,选取2-3个主题,让学习提前学习相关教材,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准备讨论发言材料,课堂上进行发言和相互讨论。教师根据讨论情况,适时进行点评、抛出问题等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如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2)案例分析教学

《区域规划概论》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根据授课内容选取实际的案例项目进行分析讲解,既可以让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说服力,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在进行案例教学时重点是选取合适的案例,尽量选取具有可研究性、与生活接近以及典型性的案例,教师先进行理论讲授,学生再熟悉案例区域基本概况,然后进行典型案例学习,开展小组讨论进行总结。如对大都市区相关内容进行学习时,可以对“京津冀区域规划”、“成渝城市群规划”等区域规划的成果(文本和图纸)进行学习和分析,重点分析区域规划如何解决实际区域发展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四)引入新技术、新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伴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大量产生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以“板书—板画—挂图”,乃至如今主流的幻灯片,逐渐不能适应学生对课堂的要求以及教学资源海量化的新趋势。同时,《区域规划概况》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学学时有限,因而可以引入新方法如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大数据的应用(如全国主要城市滴滴数据热力图),既可以将复杂、烦琐的区域问题简单化、形象化,又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另外,利用现代交流工具如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渠道,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及想法,利于改变教学策略和内容。

四、结论与讨论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强调区域整体、协同、综合、绿色发展,与之息息相关的城乡规划学科也呈现出“多源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在此转型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学科发展的形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践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