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校公共基础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革新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校公共基础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革新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校公共基础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革新研究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除了教授学生知识以及培养学习知识的能力,还应当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与理论学习获取间接经验不同,在实践学习中积累的直接经验更加深刻,对今后的影响更深,这就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实践教学的前期基础内容,公共基础实验教学由于其在知识体系中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充分发挥和挖掘公共基础实验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基于此类教学的独特性质,本文开展了一系列新的思考、探索与实践。

1.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在大学生培养计划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1.1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在大学生培养计划中的现状

实验室是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建设是我国高校三大基本建设之一,与师资队伍建设和图书馆建设共同构成高校建设的三大支柱。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高校先进实验设备的资金投入,制约实验室发展的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然而高校仍然难以形成行之有效的创新培养体系,一方面是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则是整个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着较多的薄弱环节,致使“内功不足”,难以创新。在实验教学范畴中,如大学物理实验、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材料力学实验、金工实习等实验课在知识结构中基础性强,在高校本科教育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中受众面宽、影响面大,在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思维和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无法取代的作用。然而目前的较多高校教学中,学生的各项学分要求在降低或者在总学分要求不变的情况下,各项其他学分,如校外实习、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要求的提高,专业负责人或教学管理者不得不压缩基础实验课程的学时或学分要求,较多经典的基础实验课程从学生的培养计划中被迫取消。这导致给学生打基础的基础实验教学地位进一步降低甚至在学生培养中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2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在大学生培养计划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是其中非常关键的核心环节。教学的大体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在学校及专业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核心课程、学制与学位、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等。其中最为复杂的就是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一般而言,这部分的内涵包括:(1)通识教育课程。比如思想政治、历史、军训、体育课、外语、计算机基础以及人文素养类课程;(2)学科基础课程。比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等;(3)专业课程。本文所提的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就属于此类范畴,为了更好地统筹教学资源,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已经将这类公共基础实验课从理论课的实验学时抽离,独立设课,一方面提高了这些课程的地位和影响,另一方面给予了师生更好的平台。培养计划中可以根据不同学院或者专业大类对于相应知识技能的要求不同而制定个性化的学分要求和方案计划。

1.2.1关于开课时间的思考

学生修读实验课前必须具备理论基础,这是所有教学工作者以及学生的共识。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就应以此作为时间准则,实验课的开课时间必须迟于相应的理论课程,如“材料力学实验”这门课程应晚于“材料力学”开课,这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可以充分理解实验原理,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进一步融会贯通进而创新。一般而言,此类公共基础实验课的开课时间晚于对应理论课一个学期为佳,一方面学生掌握了背景知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实验室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更好地应对面大量广的授课需求。

1.2.2关于学分要求的思考

学生考入大学开始本科学习之后,目前呈现三大主流浪潮:考研、出国、找工作,前面两者宏观而言都属于深造范畴,考研学子大部分都是在大三下学期至考研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用于备考,出国留学的学生基本上也是在这个阶段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找工作的学生则是投身于众多的实习中去。不难看出,学生大部分的本科学习都是在大一至大三上学期完成的,为了促使学生顺利完成本专业内的课程修读,尤其是专业课的修读,基础课程在逐渐压缩要求,公共基础实验课更是如此,学分要求逐渐降低,甚至直接对此类课程不做要求。然而正确的培养模式应当是循序渐进而非急功近利的,基础打不牢,一味追求短平快的专业培养也是空中楼阁。学分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学生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的学分可以根据专业设置的不同做不同程度的要求,就经典实践课程—金工实习而言,机械、材料大类的学生应当比理学、计算机类的学生掌握更多更深,因此对于机械、材料大类的学生应该要求更多的学分。对于理工科背景较强的院校,某些商科或艺术类(诸如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也应当修读此类公共基础实验课,只有具备了这方面实践操作的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从而有利于走向工作岗位或后续学位的修读。

2.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在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2.1关于聘课与建班的思考

2.1.1教学班级人数

不同于理论课程的教学及其管理,实验课程由于其受资源的限制,如师资力量、实验室场地、实验器材等,此类课程的聘课与建班在满足培养要求的同时应严格控制人数上限,否则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有安全隐患。同时,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尽量整合资源,极大满足教学需求的同时,实验室也应当提出合理的人数下限,假如出现某些班级选课人数过少的情况,教学管理方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地进行班级人数调整。学生选课情况同样影响着聘课、建班的方案,整个过程类似于一个闭环控制。

2.1.2任课教师

一般而言,公共基础实验教学是以团队教学的模式开展授课的,常见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种:及时种是“学生见所有教师,教师见所有学生”的形式,即该课程独立开课,一位实验教师带一个或几个实验项目,几位团队成员共同承担这门实验课程的所有实验项目,当所有课时完成,学生会见过不止一位教师,教师也见到了所有的学生;第二种是“学生只见一位教师,教师只见到部分学生”的形式。可以看出,这两种模式都存在着将教学班进行二次分组的操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某些阶段实验室中实际面对的授课教师与课表任课教师不同的情况,这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实验教学反馈数据的真实性,无法有效地促进保障实验室课堂质量。可以做的尝试包括:针对及时种教学形式,学生课表中尽可能地完整体现实验教学团队所有教师姓名,在完成教学后逐次对所有实验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教活动;针对第二种教学形式,把二次分组的过程不再是实验室简单的人数划分,而是在师生教学系统里面进行修改任课教师,让课表与实际上课教师相符,从而保障了学生评教数据的客观真实性。

2.1.3上课时间与建班数量

由于公共基础实验课在本科教学中面大量广的受众,教学单位如实验中心、实验室等应在现有资源允许的条件下放开时间段建立充足且合理数量授课班级,一来满足教学需求,二来避免了学生出现与专业课时间冲突的现象。一般而言,专业课的上课时间是固定的,即使学生的选择公共基础实验课的时间与专业课的时间发生冲突只要该时间段不是学生的选择,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2.2关于教学考核的思考

2.2.1公共基础实验教学考核环节的现状和理论教学的考试环节不同。通常学生的期末成绩是由平时课程的实验环节得分,期末笔试得分,一次考核性或探索性实验得分有机组成,其中平时课程的实验环节得分又通常包括各个实验项目的预习、实验操作得分和实验报告得分总评。根据课程负责人对学生的要求不同或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不同,实验环节、期末笔试、终次考核实验得分所占期末成绩的比重各不相同,或者某些环节可以不设置。

2.2.2对于公共基础实验教学考核环节的优化上节中公共基础实验课程考核形式以及学生期末成绩的评定方式是一种非常常见且经典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可以无需做大的修改。但最为核心的为各部分的权重系数如何设置,这是一个困扰实验教师以及教学管理团队的问题。要形成适用于某课程的考核标准,确定各部分在期末成绩的权重系数,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研究:(1)调研法,向领域内比较的实验中心或教学部门吸取经验,再结合自身实际得出各项环节的权重系数;(2)调查问卷法,通过向师生、督导、教学管理者发放调查问卷,综合问卷数据得出各项权重系数;(3)数据模拟法,利用数学的方法,再通过计算机软件,不断地模拟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权重系数分配方案。通过上述方法评出学生修读基础实验课程的期末成绩,能够较为客观科学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以及教师更好地从事教学活动。

3.公共基础实验课程从基础到提高创新的思考

学生进入实验室修读实验课程不仅要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做到学习与创造紧密结合。因此,无论是公共基础实验教学还是专业实验实践环节中,教学者都必须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在全民创新的浪潮下,固步自封的传统基础实验教学显然是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的,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此类教学应当进行改革创新,不能再局限于经典的实验项目,要注重扩展学生思维,提升能力。

3.1创新实验项目的设置

教学大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尽管公共基础实验依托的都是非常成熟的实验体系,教学组织者可以在课程体系内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对这些实验进行尝试和探索。为了鼓励学生创新,可以给予相应的加分或者将这类创新性实验项目作为考核内容之一从而激励学生深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学生项目、竞赛的安排

除了完成规定的学分外,校级层面应当给予学生更多创新提高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施展自己的能力。近年来,国内各类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蓬勃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念提出一套项目方案,在各级资助和教师的指导下开展项目。这些项目的最终成果可以是产品、方案、报告、专利等,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能学会搜索有用的知识,运用已有的技能逐步攻克难题。另外,学生参加各项竞赛也是可以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渠道,目前类似于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物理实验竞赛、力学实验竞赛等背后依托的都是公共基础实验课的背景,可以说如果没有公共基础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就很难顺利参加这类竞赛。作为基础实验教学的一线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项目或参加竞赛,也可促进其对本身的教学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改革探索,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

3.3教学科研的相辅相成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通常实验室或实验中心都会承担一定量的科研任务,进而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也是宝贵的实验素材。将科研中的部分内容做相应的简化,保留关键内容,将一部分科研项目中的实验探索改造成从基础理论出发的实验也是具备很高可行性的教学设想。这样一来,多年不变的公共基础实验课程会因为实际科研项目内容的注入变得与时俱进,更加生动。一般而言,本科生如果对科研感兴趣且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是可以联系教授团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的。在从事科研工作前期除了阅读大量文献外,对设备仪器的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此时在基础实验课中熟悉掌握的仪器操作原理就可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有利于后续科研工作的开展。在高校,教学和科研从来都不是可以互相独立运行的,只有两者结合,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

4.结语

高校公共基础实验课程是本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本文就高校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做了一系列思考与探索,尝试做出相应的改革与实践。公共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旨在充分重视实验内容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善优化课程体系、教学管理模式,实验教师充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思维习惯、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创新能力,以此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