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科研育人对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科研育人对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研育人对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这八种育人机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对于不同的群体,应有不同的侧重。对于处在研究学习阶段的研究生而言,科研活动占据了研究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力实施“科研育人”工程,更加有利于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一、“科研育人”的内涵及其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点

1.“科研育人”的科学内涵。“科研育人”作为一个复合概念,由“科研”和“育人”两个方面组成。所谓科研就是从事科学研究,对已有知识进行反复分析探索出新的内容。而育人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方面,它不同于人才培养宏观性的教育概念,而是主要侧重于人格的养成、品格的塑造和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概念。“科研育人”包含以下几层含义:首先,作为一种育人理念,“科研育人”结合科学研究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和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科研之中的育人理念。其次,作为一种育人方式,“‘科研育人’是指高校广大科研工作者在从事科研工作中对学生产生的有益帮助和积极影响,是一种有目标、有责任、有意识的教育引导行为,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作为一种育人过程,“科研育人”就是依照教育和人的发展规律,立足于研究生科研学习的各个环节,不仅关注研究生的科研活动,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连续性,从而发挥“科研育人”的持久影响力并建立师生学术共同体的过程。[4]因此,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科研育人”就是通过让研究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指导他们开展科学研究,在此过程中,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和科研能力,以实现高校育人的目标。

2.“科研育人”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点。“科研育人”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及时,针对性。首先,这是由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决定的。所谓“研究”,即为“深入地探求”,由此决定了“研究生”要以“研究”为主。以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例,其目标是培养面向政府管理、社会管理和外交外事、高校教学等领域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其次,这是由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所决定。不同于本科生的分班制,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的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导师制,这就决定了导师对于研究生思想、学术、能力和品德会产生巨大影响。一方面,由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为导师负责制,导师和学生的接触较为频繁,对于学生的思想状况也比较了解,这就为导师实现“科研育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另一方面,作为“师傅”,导师在对学生的指导和共同科研中,其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甚至为人处世的方式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由管理研究生的方式决定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以科研为中心,决定了研究生的管理方式不同于本科生的班级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对研究生的管理大多实行的是党支部、团支部和班级三合一的管理方式,并按照专业方向、科研团队、实验室进行设置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也为“科研育人”提供了现实途径,为思政工作提供了有效的载体。第二,实效性。科研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在承担科学研究的使命和任务中,需要研究者在科研的过程中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到严谨求实,同时对待学术研究要立足于实际。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自身所读、所想、所悟能成功的转化为实际的科研目标,并经过自己艰苦认知和探索能得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思想认识,因此对于正在从事学习这项活动的人来说,具有培育良好思想品德的特殊功能。第三,创造性。“科研育人”是培养求实创新人才的关键。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研究属性。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在原有的科学水平上实现成果创新,包括发现有价值的新现象或提出新的理论观点。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活动是培育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主渠道,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能不断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同时引导学生善于提出新问题、积累新经验、关注新课题、探索新方法,运用新的视角、新的观念去看待学术问题的思维,从而增加了自主性探索的能力,使得研究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目前“科研育人”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科研育人”的理念和认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一是部分导师对“科研育人”理念认识不足。长期以来,一些导师认为自己主要对学生学业负责,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课外活动安排主要靠辅导员去做,这就造成科研与育人出现“两张皮”的脱节现象。这种“导师只负责学生学习”观念忽视了科研的育人目的,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由于一些导师储存的知识库更新缓慢,在对学生学术指导过程中,往往忽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关注和引导,不能根据不同研究生的特点选择培养方法,无法激发研究生潜在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部分研究生学习动机有待进一步纠正。一方面,部分研究生科研积极性不够。很多研究生未能摆脱本科期间的散漫、放养状态,不敢与导师交流。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在研究生期间只是为了拿到文凭,除了完成学业课程和考试之外,参加科研活动的意愿以及对待学业主动性不强,很少能坐住“冷板凳”专心做科研,学术和生活上与导师的接触较少,影响导师对学生发展的了解,研究生培养也出现“高文凭、低能力”的现象。

2.科研评价标准和学术评价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科研评价标准不完善。在研究生导师的招聘、遴选和考核过程中,由于主要把导师的科研成果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对导师个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缺乏严格详细的具体要求。因此,基于职称晋升、获取奖励等个人发展的考虑,一些导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出版专著、申请研究课题上。二是学术评价方法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考核机制的不成熟。一些高校对导师科研活动的监督主要是为了应对学校间的科研竞争,重视科研结果,忽视育人过程。这样的学术评价方法不仅增加了导师的科研压力,也致使导师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为科研而科研”,从而忽略了“科研育人”。这种现象不仅没有对育人这一高校的根本任务提供支撑和辅助,反而削弱了科研的育人的力量,影响育人目标的实现。

3.科研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受学科专业平台限制,有些导师科研项目较少。由于部分专业学科的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稀缺、竞争激烈,因此申报课题受限、科研项目较少,难以产出科研成果,也导致学生很难从导师手中接到科研任务,影响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部分导师缺乏危机意识,“科研育人”的积极性不高,在科研和育人的工作中容易自我满足,产生懈怠心理,在已有的条件下长期游离于科研道路之外,因此学生无法获得科研锻炼,从而导致学生和导师之间联系较少、关系淡化。二是导师科研团队合力不足。部分学科导师人数较少,缺少学科带头人,造成科研团队力量薄弱,甚至没有团队意识。同时一部分导师和导师组由于研究方向不同,缺乏畅通团队的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影响导师和导师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科研育人”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优化“科研育人”路径,充分发挥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提高师生对“科研育人”重要性的认识。一是充分发挥导师在“科研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道德品质、思维方式、学术修养和学术水平时刻影响着研究生的发展方向。在加快“双”建设关键时期,对于研究生导师来说,育人好的方式就是科研,许多导师擅长做科研,但是不擅长育人,所以要纠正导师的认识偏差,特别是要转变只重视教书育人而不重视“科研育人”的旧观念,将科研和育人两者关系统一起来,既要做“学师”,又要做“人师”,要求导师树立正确的“科研育人”观念,反对“为科研而科研、脱离育人谈科研”的倾向。二是激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在“科研育人”过程中,作为育人主体的导师具有关键性作用,但同时也应该需要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一方面可以通过基本科研任务要求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如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写学业论文、学位论文等,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便于为“科研育人”提供实践载体;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激励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如在党员发展和学业奖学金滚动评定过程中,针对科研成果酌情加分,以此来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到科研活动中来,为“科研育人”提供良好的实现条件。

2.完善“科研育人”团队的评价体系和机制。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和机制是高校科研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高校科研工作者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一方面要完善科研活动相应的评价体系。将育人成效和时效融入导师评聘和考核机制中,在职务和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育人成效作为首要指标,根据其所投入“科研育人”的时间、成效折算成相应的成绩,作为教学、科研和晋升职称评定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将师德考核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并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教师选聘考核的基本要求,贯穿到教师管理和职业发展全过程。

3.搭建更为广阔的“科研育人”平台。“科研育人”平台的建构和完善,是导师和学生共同需要关注的重点,平台的大小直接会影响科研活动和育人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要统筹各方资源,创新各种方式,搭建各类平台,为师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一是要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在现有导师制情况下,导师资源不均衡会导致“科研育人”在实践中的局限性。可以尝试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对全员开放研究项目,或者实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方式,甚至不分导师。在此,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的经验或可借鉴,学生正常学习期间不分导师,由导师组共同指导培养,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二是要打破学院之间的限制。学院划分的培养方式在管理和教学以及专业化教育方面的效果是显著的,但也存在着视野范围被限制,“科研育人”平台狭窄等局限性。对此,可以通过跨院合作甚至跨校合作等方式来进行完善和补充。“科研育人”体现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发挥“科研育人”作用需要广大育人工作者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要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思想指导下,积极拓展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努力创新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做到科研与育人的“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