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浅谈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应对措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17年8月10日印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首次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三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在党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国”。高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既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党员既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骨干,又与教职工党员有显著的区别。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学生党员无法常态化参加教职工党组织开展的学习活动,学生党组织建设往往成为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在党中央提出从严治党、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新要求的背景下,高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工作显得更加重要。本文试对当前高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作简要分析,并从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融合的角度提出对策。
一、高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保障相对缺失,建设路径不够明晰
对于学习型大学生党组织建设来说,学生党支部书记的选任和待遇保障是关键。但是从实际情况看,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首先,有些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通常由辅导员或班主任兼任,也有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由高年级党员学生担任:前者“顺带”承担了工作职分,相关待遇却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后者大多为毕业班学生,要么处在实习期,要么忙于毕业事务,难以组织支部党员开展常态化的有效学习活动。其次,学生党支部书记任期不明确,造成学生党支部书记队伍不稳定。许多学生党支部书记还没来得及深刻把握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理论、总体要求和路径方法,规划和落实好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工作,就离开了支部书记岗位。,与教师党支部有专项党建经费相比,学生党支部既没有专项党建经费,又缺乏其他物质条件支持,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缺乏基本保障。由于高校没有就实施办法、学习模式、管理措施、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学习型学生党组织缺乏实践载体,实施路径不清晰,建设成果不显著。有研究者指出,部分党组织的学习教育活动仍然没有超越传统的学习逻辑和教学方式。
(二)忽视学生党员的主体性,学习形式和内容陈旧
从组织架构上看,学生党支部归高校各学院党总支领导和管理,但日常事务包括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一般由学院分团委或辅导员具体负责。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身份差异,负责管理的教师往往将学生党员看作被教育者、被管理者,学生党员也会自然而然地将自身定位为学习者、接受者。这种对学生党员的角色认知导致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党员的认知能力、习惯偏好及思维模式等个体特征被忽视,学生党员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其结果是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学习活动认同度不高,缺乏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缺乏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责任感。长此以往,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开展学习活动方面缺乏创新与活力,学习形式逐渐趋于单一化,学习内容呈现任务化、同质化的趋向,学习活动逐渐失去了对学生党员的吸引力。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党员的自我提升、发展、价值实现,而且影响了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
(三)与高校育人职能脱节,对学风建设引领不够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是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核心问题。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分子,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关键”。他们既是高校的培养对象,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实践者和传播者。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实践中,学生党支部组织的学习活动与高校承担的育人职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学生党组织建设与学生德育、专业人才培养及学生教育管理等工作缺乏融通性,衍生的问题是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对普通大学生的学业进步、学风建设、专业研究引领乏力。
二、高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的问题成因
(一)理想信念教育泛化造成学习效果欠佳
大学生党员品学兼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高校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将它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面向包括大学生党员在内的全体大学生的。但是,对照学习型党组织的实际目标和具体要求,我们可以发现,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或多或少地存在泛化倾向,导致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陷入困境。一般而言,大学生党员应当是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出色的学习者。但是,高校在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之外,没有面向大学生党员开展个性化的教育活动。学校党委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规划中,也很少专门就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制定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这不仅削弱了大学生党员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效果,而且妨碍了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学生党员在校期短限制了学习的深度开展
与高校教师党员队伍具有相对稳定性相比,大学生党组织及党员队伍的变动性较大。高校绝大多数学生党员都是从进入高校后才接受组织培养的,他们要想加入党组织,必须从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并接受党的基础知识培训起步,并且经过党组织的培训、教育和考察。一般来说,从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到被确定为预备党员,最短需要三个学期的时间。假设某个学生从进入高校的及时学期就被确定为积极分子,在第四学期通过党组织考察而被批准为预备党员,他作为学生党员的在校实际时间只有一年(专科生)或两年(本科生)。按照党中央关于发展党员的有关规定,“发展对象未来三个月内将离开工作、学习单位的,一般不办理接收预备党员的手续”。因此,专科生在第六个学期、本科生在第八个学期是无法加入党组织成为预备党员的。总体来说,学生党员的在校时间比较短,难以充分发挥其骨干作用和先锋作用,学校党组织针对学生党员制定的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计划在实施上存在较大的难度。尤其在实习期间,学生党员的实习单位分布范围广,高校很难保障每个学生党员都能有效完成学习计划。
(三)学习保障资源匮乏导致长效学习机制缺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求学习教育活动覆盖全员、坚持常态化。为了贯彻党中央有关文件精神,许多高校制订了《推进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方案》《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方案》《基层党建堡垒工程实施办法》等制度措施。这些举措自然对大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但是从配好书记、建好班子、建好阵地、完善配套制度等具体方面来看,真正适用于学生党组织的内容较少。大学生党组织的学习活动保障资源匮乏,学习活动场所往往与学生会、社团共用,党组织学习活动专项经费较少,在具体学习型党组织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学习活动简化、虚化、形式化的现象。高校往往以德育评价、专业评价替代对学生党组织学习活动效果的评价。这些现实问题必然影响学习型学生党组织的长效学习机制建设。
三、专业融合视域下加强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的策略
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局,其建设目标必须与高校的教育目标和国家在新时代培养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保持一致。近年来,从事高校党建工作和党建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即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宏观目标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并从不同层面、不同视域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有研究者针对大学生学习型党支部的构建问题,主张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第二课堂学术活动,以发挥学生党员的表率作用。还有研究者结合专业特色,提出通过提高专业兴趣促进学生党建工作[5]的观点,认为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应该加强工作与学习的结合、营造团队学习氛围。笔者从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相融合的角度提出以下策略,以便更好地加强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
(一)强化“三个认同”,提高学生党员的学习力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和频率的加快,学习力逐渐成为个体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学习力是蕴藏于个体内部的力量,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情趣、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四大构成要素,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能动性。只有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学习力,才能夯实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的基础。为此,高校需要强化大学生党员对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个体价值的认同,引导他们将终身学习与职业追求融合起来,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中国梦融合起来。首先,高校要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认同。高校要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大学生党员的精神力量,帮助他们确立高远的人生理想,激励他们将对理想的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要求他们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切实转化为潜心求知的精神力量,刻苦学习、拼搏成才,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斗者、开拓者、奉献者。其次,高校要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认同。高校要充分肯定每位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性存在,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并指导他们将之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倡导大学生党员用实际行动涵养思想朝气、学习静气、生活正气,营造刻苦求知、积极进取、风清气正的良好道德风尚。,高校要强化大学生的个体价值认同。高校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党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求,通过安排系统的学习内容并指导他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深刻理解理想信念教育、党组织建设与个人价值实现之间的关系,利用他们自强、自律、自觉的思想特点,引导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高校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党员将政治理论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融为一体,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强化他们的专业学习内驱力,以提高学习成效。
(二)创设学习环境,建设专业学习交流平台
党员的个体成长对党组织建设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学习型大学生党组织建设尤其需要发挥每一位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高校党组织要积极创造鼓励个人发展的组织环境,进一步完善有关集体学习、团队学习、帮扶学习的规章制度,提高学生党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强化学习共识,统筹学习资源,通过组织化、制度化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党员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要鼓励学生党员争当各类学习的领跑者;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专业优势,研究大学生党员在各自专业学习中的实际状况,遴选政治素质过硬、专业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党员组建专业成长团队,开展协同学习和研究活动;以科研项目、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和实习实践项目为纽带,建设学习交流平台。
(三)发挥两个示范作用,完善党风带学风建设模式
高校教师党员群体规模较大,在高校党员中占比较高。由于长期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党员在教学和科研上广有建树,在教学工作中与学生的交往接触比较多,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师党员业务精熟、学识渊博、威望较高和贴近学生的优势,将他们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党员,争取把学生党员培养成学术后备力量。比如,高校可以实施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工程,安排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结对帮扶,实现师生党组织的良性互动和资源共享,帮助学生党员了解专业前沿、行业动态,拓展专业视野,形成以党风带学风的良好氛围。高校还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一方面,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可以建立组织学习和专业学习帮扶机制,以学业困难、成绩较差的同学作为帮扶对象,形成以学生党员为帮扶骨干的“一带一”或“一带多”的帮扶机制,较大限度地帮助学业困难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凸显学生党员的引领示范和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党组织的党风、学风建设的带动作用,形成党风带动院风、班风、学风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学生党组织要发挥高年级学生党支部在引领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业水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将学习型大学生党组织建设的辐射范围延伸到大一新生。
总之,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融为一体,符合高校大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实际状况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整体要求。这既是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服务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客观要求,也是锤炼一支有思想、有能力、能开拓、能创新的学生党员队伍,实现高校党建育人目标的必然路径。高校各级党组织应当根据客观条件为大学生党组织开展学习活动提供保障,加强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促进学生党员个体和学生党组织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