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式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2017年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下文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我国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适应,深化产教融合在新形势下意义重大。2018年8月23日,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8〕40号),确立了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推动学科专业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等十三大实施任务。近年来,汕头市职业教育紧贴地方经济发展,职业学校对接区域产业,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工学结合之路。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主动对接汕头市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支柱产业和新能源、物联网、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加强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度,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7%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约为67.74%。本文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作为高职教育办学的重要形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理论水平与职业素质平衡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项目实验”“课程综合实训”“生产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形式,而这些环节都是依托校企合作才得以深入开展。当前,校企合作主要是以企业需求为主导的“订单班”模式,以院校培养为主导、企业适度参与的“冠名班”模式,以设备、技术进校园为特征的“校中厂”模式,以课堂教学进一线车间为特征的“厂中校”模式等。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校企合作已得到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普遍认同,合作模式趋于多样化。然而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现行模式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产学研合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1.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重理论而轻实践。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然而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却与本科教育雷同。虽然这些高职院校宣称自身的定位已经向应用型转变,但在实践中仍将绝大部分授课时间用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时比重远远低于评估要求的50%。至于校企双方所签订的合作协议,常被打造成招生宣传的噱头,或是应付督导与评估的检查,并未深入开展合作办学。
2.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某些院校更看重校企合作签约、合作基地挂牌等仪式。新闻媒体报道后,校企双方并未深入合作。院校利用企业安排学生实习以促进就业,企业则将学生当廉价劳动力执行简单枯燥的操作。“校中厂”模式中,某些企业利用学校的场地,将闲置、退役设备安置到校内加工厂,让学生免费为其做简单加工,却冠以实习实训的名义。参与的学生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却得不到技术技能的提升。
3.产教未精准对接,校企合作对口就业率低。高职院校未根据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特点制定专业集群建设规划,不少学生修读热门专业却没能找到对口实习岗位。一方面,高职院校缺乏专业设置预警与推出机制,传统的“老牌师范类专业”连年招生,对口就业率却很低;另一方面,合作企业为了完成签约项目,广泛开展校园宣讲,不管专业是否对口均将学生编入“订单班”,最终却留不住毕业生。4.信息化建设滞后,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不足。校企合作信息化交流平台是高职院校实现与行业企业多方联动的桥梁,是校企双方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媒介。但在具体实践中,不少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滞后,依托现代网络技术搭建的校企交流互动平台缺乏,双方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技术研发、员工培训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制约。
二、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是2002年3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公立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以高职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主体,致力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近年来,我院顺应省市产业结构转型趋势,立足校企合作,坚持开门办学,形成了学院、企业、学生“三赢”的办学模式,实践硕果累累。
1.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经充分的市场调研,我院立足潮汕地区中小型企业偏多、人才需求呈复合型要求的特点,探索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如与广东天际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中,创新模式如下:第三学期组班,第四学期“校内课程+企业课程”,第五学期“校内课程+企业课程+跟岗实习”,第六学期双向选择顶岗实习。新模式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与理念,便于学生在第六学期理性择业。
2.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我院各专业积极组建由学院教师、企业名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2017年3月10日,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仪式暨人才培养方案专家咨询论证会在汕头帝豪酒店召开,会议就现代学徒制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及校企合作新模式展开深入研讨。3.建立校企课程互认与置换机制。为适应校企合作新模式,我院建立校企课程成绩互认与跟岗实习课程置换机制,有效解决校企课程授课时间冲突问题,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保障。2017年9月11日,我院校企合作“天际班”课程置换方案通过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后顺利实施。该方案适用于2015级计算机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文秘等6个专业,涉及“操作系统原理与实践”等17门课程,可置换企业课程包括“弱电应用系统设计”等21门。企业回访结果显示,45%的受访企业认为,我院需加强对学生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育;40%的受访企业认为,讲解传授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是我院学生的短板。
三、优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思考
1.推进产教融合,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高职院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适合自身专业建设特点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是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制度,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兼顾校内实践与企业实践,确保实践育人机制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我院成立校企合作项目领导小组,建立由校企双方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有力推进产教融合,把实践育人落到实处。
2.坚持产教协同,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职院校应把握产融合机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定位与产业需求联动、课程标准与岗位能力联动、教学情境与工作氛围联动、顶岗实习与就业创业联动、院校考核与企业评价联动。我院积极推行中高职衔接,探索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建设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明确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等方面已初见成效。
3.内培外引、专兼融合打造双师型团队。高职院校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及时资源”的理念,提高内部师资队伍素质,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注重凝聚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建立一支结构稳定的“双师型”团队。我院在聘请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高级工程师兼课的同时,坚持“上讲台,能讲一堂好课;下车间,能干一手好活”的思路,鼓励专任教师赴企业带班、培训,目前有“双师型”教师213人,占专任教师比重为42.5%。
4.强化服务意识,为合作企业谋利益。“双赢”理念是校企合作的基础,高职院校必须强化服务行业企业意识,主动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我院鼓励教师参与合作企业课题,为企业排忧解难。对于“订单班”学生,我院根据学生兴趣与专业严加筛选,以提高对口就业率。而合作企业则为我院提供实训设备,给“订单班”学生设立定向奖、助学金,产教融合氛围浓厚。
5.搭建校企信息化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产教深度融合离不开信息化建设,高职院校必须把握“互联网+教育”机遇,搭建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充分整合校企双方资源。我院成立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完善专业建设信息库、师资队伍信息库、实训基地信息库建设,未来将探索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以实现院校专业群与地方产业群信息共享,促进产教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