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浅谈专业认证的机制专业 “ 计划 ”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0引言
自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导下,许多高校和组织进行了大胆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经验和成果,为“计划”的进一步实施及推进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证明。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多高校和教师对“计划”存在内涵理解不够、目的性不明确、双师型队伍匮乏、培养方法单一、政策支持不到位、校企合作表面化,缺乏对学生实际工程分析和应用能力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情操的培养,脱离了“计划”的精神实质。南阳理工学院于2011年被批准为河南省2000年以来升本高校中及时所也是一所教育部“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对“计划”开展了大量研究和不断探索。作者及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国家政策和相关文献,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针对以上存在的误区和问题,以面向企业实际需求为目标,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3+1”模式和德育培养着手,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计划”进行了大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显著效果。
1.“计划”的深入解读
要正确和有效实施“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必须深入理解其内在实质和价值体现。首先是体现在“”上,“”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非常、出类拔萃的意思,而是在工科专业中培养出和杰出工程人才的一种目标追求,是参与“计划”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其实质体现在参与“计划”的专业能够获得各级政府的政策、财政支持及社会的高度关注,能够得到高校、行业、企业、教师、家长及学生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参与“计划”的专业和学生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与青睐,从而获得工程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地位,顺利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工程师”完成平滑对接,使用人单位不用再花费较大代价就能培养出合格乃至的专业工程师[1]。其次是“工程师”,也不是指那些具备专业工程师任职资格或已经获得工程师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而是泛指由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出的专业工程师后备人才。这些人才达到了“计划”通用标准规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可以很快适应和融入到用人单位的生产需要中去,并能较好地完成生产任务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够快速成为的专业技术人并脱颖而出,在较短时间内成长为的专业工程师。简而言之,“计划”里的“工程师”是指专业工程师的后备人才,而不是实际意义上的专业工程师。再就是“教育培养”,“教育”主要在于学校层面,是学生在高等学校阶段的受教育过程,针对所有受教育的人才;而“培养”主要在于企业和社会层面,是指在企业和社会中培养和锻炼过程,主要针对企业和社会专业需求的人才。教育与培养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实施对象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二者相辅相成,始终贯穿着合格专业人才的成长过程。就是“计划”,既然是计划,就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国外虽然已有一些成功经验,但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式,国内无论是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高校,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2,3]。只能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各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和社会对各层次工程人才的需求,密切联系地方特色和对口企业,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重点培养本校具特色的专业和优势层次人才,找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型“工程师”培养之路。“计划”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大批高质量各类型后备工程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目的性很强,就是最终造就具有行业背景和工程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对于如何培养合格的工程师,这就需要社会各部门、各层次机构共同协作,大胆进行实践探索,切实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单一依靠高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现实及社会发展需要,校企联合培养是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作为“计划”试点的地方高校,应结合地方建设需求和自身特点,走出亦步亦趋的误区,培养独具特色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2.理论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针对“计划”应构建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基于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适当修订培养方案,形成利于培育“工程师”的授课体系。对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实践环节的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综合达成度评价,通过知识实现矩阵、能力实现矩阵、素质实现矩阵,形成以专业学习为主,文化素质培养同步跟进的新模式,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4]。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计划”,课题组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以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为核心,专业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该模式不是否认理论教学的重要性,而是更加强调了理论学习的作用,只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适当调整教学次序,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程设置继续按通识类、工程基础类和工程专业类三大教育内容设计,分为通识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素质拓展模块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并将应用型工程师学校培养标准分解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教学交叉进行,以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如机械学院《机械设计一体化》课程教学在2014届本科班(含专升本)开始推开。具体做法是将原来的《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整合为《机械设计一体化》课程,以机械设计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项目为主线,以独立完成完整的机械装置设计资料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课程开始即下达任务,以自学为主,问题驱动,急用先学,学了就用,使学生自始至终任务在肩,带着压力自主学习和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教师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引导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授课教师讲授的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少讲多做,讲则指向明确,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较好完成了设计任务,总的教学时间减少,但学生学习过程合理、知识连贯、动手机会增多,设计质量有较大进步。通识平台主要由思想政治、社会公共关系、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文艺术、经济管理、工程训练和体育等知识体系组成,着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工程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基本工具的应用能力[5]。不设或大量删减通识平台课程的做法不可取,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会有思想道德和职业文化的缺失,综合素养和情商较低,缺乏职业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发展后劲不足。通识教育应贯穿本科学习的整个过程,将原来大学前两年即完成的通识平台课程分解到四年完成,使学生在自我需求中主动学习,有效解决学生对通识平台课程不感兴趣的普遍现象。如计算机编程使学生主动学习计算机操作、英语和编程语言;工程结构分析使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理论课程、计算机应用及CAD、CAE软件等;文献检索及总结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技术的搜索能力、科学文化及外语的应用能力、自然科学的认知能力等;成功和失败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情操、社会关系和管理艺术的处理等。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手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想要学而不是被动学。
3.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重在体现“应用”,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教学体系建设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法,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南阳理工学院已进入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实质阶段,通过品质专业学科建设、创办企业、加强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成立协同发展合作处,与地方龙头企业联合成立具有行业背景的优势学科,激发二级学院的灵活度等手段,推进和深化转型改革。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结合前期的实践及学科特色,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在培养方案上采用“倒推法”,以地方机械行业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对机械工程师的能力需求为源头,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工程项目为主线提取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及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执行和落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6]。在教学内容上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主线凝练知识结构,广泛采用案例教学与现场教学,边学理论知识边实践,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培养途径上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请企业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校授课,把现代企业理念和实际工程需要引入课堂;把课堂搬到企业,校内教师和校外指导老师联合授课,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学习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切实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在教学过程组织上,打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界限,大胆探索一体化教学,以完成来源于工程实际的项目任务为主线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学”和“做”结合进行,在“学中做,做中学”,充分调动学生由于“需要”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7]。在专业拓展方面,首先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性质、定位及其在国民建设中的地位,避免出现学生到毕业都不清楚“本专业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用”。在“大一”开学之初,专业负责人和学业导师即介入对学生专业引导,专业负责人负责整个专业建设,学业导师负责班级建设,《专业导论》课程始终贯穿整个大学阶段。每学期之初,专业负责人均要给本专业各年级学生讲授专业现状和新动态,以及本学期各门课程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作用与贡献,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在“大一”第二学期开始,专业负责人和学业导师即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报名参与各类、各级学科竞赛,锻炼动手能力和竞争能力,而且此类竞赛贯穿于整个大学过程。在“大二”开学伊始,则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报名参与教师的各类科研团队,经各团队考核遴选后正式加入团队,确定专业导师,在以后的课余学习生活中就以专业导师指导为主,参与团队项目或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为未来就业或继续深造打下坚实基础。专业负责人始终跟踪班级动态,学业导师始终跟踪所负责班级每个学生的动态,专业负责人、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共同协调学校、学院、团队及各专业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思想上有理想、有目标,在行动上有组织、有纪律,在学习生活上有依靠、有动力,能够充分认识专业性质和未来的价值取向,从而顺利完成学业并能担当大任[8]。毕业设计课题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主,确立双导师制,校内指导教师在选题之初就深入地方企业调研,和企业认真讨论,确定对企业确实有帮助的课题,明确校外导师,建立校企联合指导机制。设计任务规定明确的设计、计算、图纸量和文献综述要求,一个课题必须有整套图纸,计算机辅助绘图和手工绘图各占50%,总装图和主要总成必须有三维图,主要受力构件要进行有限元计算和强度、刚度校核;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不少于15篇,而且必须是与课题密切相关或具有借鉴意义的创新性文献,能够对课题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每个校内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为一个课题组,还要加工装配一套机械装置,让学生在设计、计算、工艺、制造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得到多方位锻炼,做到课题真做、做以致用,能够切实应用到企业生产中去,使学生在毕业时已具备职业“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4.“3+1”模式实施
多年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大力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先行先试,积极探求校企融合、共同培养工程师模式和发达国家“CDIO”的培养模式,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随着我国工程教育理念的逐步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较为成功的模式,该模式有利于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加强产、学、研、用的有效结合,可以扩大学生就业视野,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和综合素质[9]。关键是如何有效实施“3+1”模式,在企业的一年如何安排学生的工作和学习,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工程师”培养,如何激发企业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这都是目前我国高校和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不能为企业提供后备人才支撑的校企合作与联合培养是纸上谈兵,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学生到工作任务饱满的企业实践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对于企业来说却是负担。不能总是要求企业有社会担当,企业要生存,任何额外负担都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在国家没有给企业提供参与人才培养的优惠政策情况下,必须找到让企业感兴趣的利益切合点,这样才能激发企业参与人才联合培养的积极性。高等院校不但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崇高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学生就业的压力,因此高校必须超越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培养出能够符合企业需求,具有专业基本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0]。教育必须与产业同步,高校必须与企业联合,才能培养出符合当代企业需求的人才[11]。目前,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深化校企合作,与南阳防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西峡汽车水泵股份有限公司、西峡排气管有限公司、南阳市红阳锻造有限公司、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力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开展了多项课题合作。先后与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南阳防爆集团、南阳二机集团、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知名企业合作成立了“订单班”,根据企业需求适当调整培养计划和课程结构,在大学三年级开始即掺入企业元素,具有针对性地开设企业需要的课程,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成功建立了“宇通重工班”、“二机国贸班”、“防爆电机班”、“浙江力达班”、“同捷班”、“温州瑞明班”“汇森班”等,而且是连续成班,为企业不断输送专门的技术人才,同时为大学生就业探索出一条可行途径。为了达到与企业长期深度合作,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通过与企业有效沟通,并征得学校认可,针对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对于不同“订单班”还开设有国际贸易、石油装备专业英语、机电维修、电气防爆原理、电机制造工艺、发动机原理、汽车设计与制造、新能源汽车、汽车产业政策等紧扣企业需求的特色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UG、Pro/E、SolidWorks、CATIA、ANSYS、ABQUES、ADAMS等建模、设计和有限元分析软件,并有专业指导教师指导,要求每位学生必须至少熟练掌握一种软件,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进行考核。先在学院组织的计算机制图、建模大赛中以、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进行考核,和良好推荐到学校比赛,再选拔参加省级、国家和国际比赛。南阳理工学院已在历次“挑战杯”等国家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并且通过与企业的项目合作,专门建立了数字仿真实验室、噪声与振动实验室、铸造与熔炼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智能制造实验室、新能源汽车电驱动与控制实验室,拥有CATIA、ANSYS、LMS、ProCAST等正版软件和扫描电镜、拉力试验机、三坐标测量仪、五轴加工中心等先进仪器设备。开发了汽车线束布置与选型系统、汽车舱内有毒气体检测及救生报警系统、NYTransforCAD变压器设计软件、减速器齿轮传动零部件的设计软件等系统和软件,并申报了学生参与的发明专利,实现课堂、实验实训中心和企业的真实环境相结合,实施学生、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相交流,实行教学、科研和工程项目的相互合作,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直接接触到本地区和本行业的近期工程技术状况,参与工程项目,锻炼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和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钻研科学技术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和思维能力,切实达到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无缝对接[12]。
5.学生职业素养培育
很多学校往往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政治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情操的培养,轻视思政课程、体育和国学文化课程的重要性,培养出的学生难免存在人格缺陷或身体素质较差,缺乏终身学习和后续发展潜力[13]。思想政治有问题的学生不可能有社会责任感,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不可能担当重任,国学文化素养不高的学生不可能处理好团队关系和社会关系,汉语水平差、汉字都写不好的学生不可能会成为工程技术人才。南阳理工学院机制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机械制造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的培育,通过与学校教务处有效沟通,将思政课、体育、公共艺术课、专业引导课、创新创业教育、职业道德修养、社会实践等课程分解到八个学期,使得对学生的身心教育贯穿四年本科始终。避免了前两年集中学习思政课,后两年集中学习专业课,学生对课程感到枯燥、乏味的现象,使学生觉得有需要学习思政课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在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课外创作的过程中,始终加强对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团队中作用、责任与知识的局限性,能够理解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义务和担当,并能够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打造忠诚度和主人翁责任感,为未来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政治思想基础[14]。
总之,“计划”就是要树立大工程观,对学生的工程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科学素质、人文素养要同步培养和推进,决不能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育,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15]。
6.结束语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与实践。“计划”的实施不是短期效应和过时的人才培养计划,而是一个中长期计划,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的逐步推进,“计划”也应得到进一步修订和推进,而不是朝令夕改、半途而废,失去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作者和课题组针对机制专业的“计划”,深入研究了国家的相关政策,与企业深度融合,以项目合作和人才输送为导向,借鉴“CDIO”的培养模式,结合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适当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理论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3+1”模式实施和职业素养培育,构建了适合地方特色的机制专业应用型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了“计划”的具体实施途径,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建构提供了可行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师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吴立保.“学习范式”下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经验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7(06):45-52.[3]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06):50-52.[4]林健.“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4):10-17,57.[5]林健.面向“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5):1-9.[6]谭征,刘作.工程师培养路径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83-84.[7]陶永建,冯军,龚胜意.企业维度工程师标准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39-42.[8]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6):1-13.[9]孙敬霞.工科类地方本科高校教师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6.[10]张凤宝,夏淑倩,李寿生.问“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开展化工类专业新工科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6):14-17,32.[11]张士辉,祁芸,严玮.基于CDIO的工程师订单班课程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187-190.[12]张莉.工程师培养项目化管理协同机制的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13]段虹.找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切入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43-45.[14]吴爱华,侯永峰,郝杰.完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7(12):44-48.[15]彭安臣,雷勇军,曾洁.从人文思维到工程思维:院校研究的思维方式转型[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11):53-60,65.。
作者:冯庆东 宗荣珍 赵亚忠 王林鸿 张林海 秦金德 李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