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浅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浅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浅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

一、供给改革及对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供给侧改革是新时期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来,中央在统筹解决内外供需平衡的结构性调整过程中进行的一次适应性调整。其主要指向主要围绕解决产能过剩、减少生产库存、降低经营性成本、补齐生产制造单位创新动能乏力短板,从生产源头上提升创新及创新元素在产品中的附加值,增加内需供给。其目的是在装备制造业中引导生产企业主动提高研发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打造大国工匠与培育工匠精神。[1]简而言之,供给侧改革对于经济整体运行发展而言所带来的影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促使企业开始新一轮的结构性重组。供给侧改革从物料与产品供给—生产与设备更新—技术与创新换代层面着眼,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与僵尸企业,[2]支持和鼓励新兴产业、产业领域与产能结构,通过为国民经济发展着眼新的增长点,倒逼企业通过内部调整适应市场发展,同时促使企业自主创新适应结构性调整。二是短时间内将出现部分企业减少人力资源需求。供给侧改革过程将会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部分企业与部分行业领域尤其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重组与洗牌将势必导致企业内部进行结构性与市场适应性调整。机械化、自动化装备的高产能优势势必替代老旧的依靠人力开展装备生产,短时期内的人力资源需求量将出现结构性饱和。三是变革中的企业对于自身进行重新定位。企业的内部调整与变革受整体经济环境与营商环境影响加大,新的生产力的交替更新与市场客户需求更新,将促使买卖双方市场角力不断增大,产品的客户依赖性与市场竞争力成为企业更加关注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重新定位对于订单化、批量化员工需求有了进一步变化,个性化与多变化的人力资源需求将成为常态。

二、供给侧改革及对高校教育管理所带来的挑战

与普通本科院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理论教学型教学管理模式相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专业开设的市场性导向相对明显。高职院校的专业主要偏向于技术性应用与实用性操控,受市场经济发展导向明显,学生就业领域相对集中;二是教学设计的实践性导向相对明显。学校教育教学主要基于理论学习+实践应用、基础探索+专业实操开展,就业的方向性较为明确;三是职业化教育的教育本身的优越性较为名校。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品质的人力资源支撑,为各国民经济领域终端输送着大量的人才。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供给侧改革所带来的直接压力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政府导向缺位所带来的指令性不够明确

目前的校企合作还大都建立在学校自行寻求合作路径、探索合作方式、建立合作协议、寻求合作对象[3]。从学校自身层面来说,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存在偏差,即:校企合作是为企业寻求订单化人力资源需求提供下游服务,学校学生“出口”谋求一站式操作,为学校自身开展资源推销。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加强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学生开展教学实践、课程实习、岗前培训、岗位技能培训提供规划化的引导监督、法律支持与双向服务,为支持与学生的劳动合法权益进行精准监控,使得学生正确认识学校组织的统一实习、集中实践,严格遵守有关劳动法律法规上为学生实践实习提供更为具体的培训。

(二)学校急迫的人力推销心态导致的发展能动欠缺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面临紧迫的招生压力,通过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率来增强考生报考吸引力,缺乏从就业质量与就业多元化渠道开拓上进行宏观把控的能力,仅仅单纯讲加大校企合作作为毕业生推销、实现毕业生就业的手段和方法,从而缓解毕业生就业不足、毕业生自身就业动能缺乏、毕业生就业技能欠缺、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品位不高的问题。同时,盲目扩大校企合作数量,造成了轻视合作企业自身发展状况与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导致了低质量的订单化与批量化就业。

(三)企业功利性本位主义导致的合作动力不足

由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的产品型导向与销售性需求,使得企业本身就具有利润属性。尤其是部分企业过分注重产品营销与利润占比,本身对企业员工缺乏有效的培育与培训,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缺失,对于校企合作而言,企业更加看中的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低人力成本与高生产产出,对于“合作”本身并不具有吸引力,因此造成了合作动力不足。同时,企业本身的管理制度运行不畅,势必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在企业实践实习中无法进行有效发挥[4]。此外,部分企业还存在着制假售假,知法犯法等不良行为,这将对尚未走出学校、尚处在职业生涯规划与接受就业指导中的大学生的择业观、价值观与职业生涯观发生系统性偏差,既无益于企业人力资源的持续性优化与企业经营诚信的进一步提高,更无益于学生从在企业实践实习所带来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与学习内容增多,反而对学生造成迷茫与困惑。

三、充分依托供给侧改革契机,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

(一)宏观上要更加注重政府的导向作用,发挥政府的监督效能

政府要更加注重校企合作对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带动作用,要通过制定和出台政策支持和鼓励校企合作,发挥好角色导向与政策制定者的关键作用。要在合作过程中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双向导向,积极引导资源双向流动,做好专业—产业双向对接,政策—激励双向促进,资源—人力双向架构,服务—监督双向实施,建立起学校—政府—企业良性的责任划分机制,促使合作利益较大化、产出较大化。此外,要积极引导企业将校企合作视作供给侧改革的较大受益者,通过主动寻求学校帮助,将学校近期的生产技术、管理方式、人力资源引进模式以及近期的教研成果用于企业运作中,实现企业产能更新换代,生产方式不断发展。同时要积极促使学校通过开展校企合作走出去、引进来,将企业的市场导向机制用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上,促使和倒逼学校按照企业发展模式更新教育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与企业能够实现精准对接。

(二)微观上要加强学校内部的改革力度,发挥学校的应变效能

1.要重视“学校怎么管”的问题。学校要克服死板的教育思路,着力开展“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加强教育的市场化导向,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授方式。在积极寻求开展校企合作的同时,充分结合学校专业开设与办学特色,力克照搬照抄其他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深度发掘自身的办学潜力与合作能力,努力确保合作模式正确、合作思路超前、合作方法规范。

2.要重视“老师怎么教”的问题。要着力引导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对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进行有机结合,在课堂讲授上更加注重结合当前供给侧改革所带来的技术变革,用近期的技术支撑教学方式,以最前沿的学术与理论支持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倾向,实现教学内容更新。

3.要重视“学生怎么学”的问题[5]。要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课程开设、专业所学与自身恰能,提前树立职业生涯规划,重点做好困难群体学生与普通学生、男生与女生、本省生源与外省生源、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区别问题,重点做好学生就业意向采集整理,实现学生通过普通签约就业、升学、创业、政策性就业实现就业的有机结合。

4.要重视“社会怎么导”的问题[6]。要顺应供给侧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加速变革所带来的利好影响,着力做好市场调研,做好对合作企业的内部沟通与外部检测,通过建立市场导向的内部评价机制,开展合作企业“取优去劣”评价模式,将落后业态、陈旧理念、落后产能企业进行有效剥离,实现产学研用能跟上时展、能跟上政府导向、能贴近学生意愿。校企合作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融合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充分运用好和发挥好校企合作的有效作用,才能为学生发展、学校改革提供永续动力,奠定牢固的发展基础,注入深度的发展内涵。

参考文献:

[1]时美英,夏开武.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工匠精神”培育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3(6):43-45.[2]贾德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出路[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5):2-4.[3]丰华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电大理工,2018(4):4-5+10.[4]蔡运荃.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7(6):24-28.[5]沈东生.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高职教育优化建设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2):63-64+73.[6]吴中华,姜大庆.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2):25-28.

作者:张俊霞 范建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