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2015年8月8日,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大学和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015年11月15日国务院予以,这是我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历史性跨越的总体指导方案[1]。按照《方案》的部署,“双”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即“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显然,“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也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类型,可以称之为“拔尖创新应用型人才”。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
未来社会的知识生产、传播和交换形态将发生极大变化,知识的后喻时代已经来临,原有的“造就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人力资源塔式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必须促进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改革创新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主旋律[2]。近年来,政府和高校加大了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力度。教育部启动了“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成绩斐然,但与世界大学相比,我国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制约拔尖人才培养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创新意识薄弱、科研条件缺乏及理论与实践脱节。
进入21世纪以来,在“钱学森之问”的拷问下,我国一批重点大学陆续设立新型人才培养组织机构(譬如,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的启明学院、湖北大学的楚才学院等),旨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新体制、新机制、新路径[3]。一些学者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积极展开探索,为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造就科技强国与文化强国做出了积极贡献。刘宝哲[4]以学生为主导从选拔—入学、高校与研究院交叉培养等培养模式展开了研究,以期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精、尖”人才。黄立宏等[5]以学分制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为新理念,以积极倡导研究性教学为新方法,以有效推行大学生课外科研计划为新载体,以创办李达学院为新平台,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王伟祖等[6]通过对教育教学体系、育人环境和教学管理体制等环节的改革和实践,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构建富有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徐晓媛等[7]通过大量调研并对其加以分析,提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推动产学研合作。骆一等[8]从“突出对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要求”“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加强‘综合能力’”的”三项素质出发,通过实践构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高速发展需要的杰出人才。郝嘉利等[9]提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突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要求,在教学和科研的指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学生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中,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合本校校情的拔尖人才。赵忠等[10]针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积极推进农林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通过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需求。
21世纪以来,国家致力于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顺势而生。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办学定位明确,旗帜鲜明地突出地方性、应用型特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培养“拔尖创新型、拔尖复合型人才”是“双”高校建设的主要任务,但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也要承担起培养“拔尖创新应用型”人才的任务。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地探索适合本校校情和当地经济发展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积极、主动地深入贯彻落实《方案》要求,踊跃探索拔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目标。譬如,姚莉[11]在“文技双馨”视域下,以应用型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阅读分析的方法,提出适用应用型本科院校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与体系、教学管理制度等有利于拔尖人才培养的新举措。何根海[12]从校地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之路上积极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张帆等[13]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了适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体系,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牛鑫[14]等从班级管理入手,围绕民办应用型高校办学特色、创新创业教育规律、特点、方法和机制,构建符合民办高校学生特色的双创教育人才激励机制和具有应用型特色的创新人才班级管理体系,逐步探索应用型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徐峰[15]总结了地方综合性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经验,剖析了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目标定位不清、品质教学资源配置不足、制度设计不全等问题,结合国外大学培养本科生的主要做法,提出了地方综合性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课程体系为本,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
为了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需要,百色学院科学、合理地在人才培养方案里设置实践创新平台,在平台的选修模块中添加了创新实践类型,在实践环节增加了“科研及创新活动”和“在各级刊物公开、作品”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根据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专业兴趣爱好选择指导教师,从而合理、科学地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创新活动。在创新实践的驱使和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遇到创新难题时积极主动地从图书馆、各大数据库等查阅有关资料,充实自己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不断纠正自身的实验操作技能。这就提高了学生素养和科学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积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质。
(二)以创新创业项目为抓手,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百色学院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作为培养拔尖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基地之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抓手,推行“导师制”,实行一对一或小班指导,以学分制进行考核。在课堂教学外,学院针对不同类型研究课题,对教学内容和实践技能、方法等进行创新,以培养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应用型人才。
1.建立导师制度,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导师是学生开展实践创新的引路人、航标,是学生知识体系重组的磁石,这就要求导师具备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功底和独特的指导魅力。因此,建立导师制是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首要任务。导师制在15世纪初出现于英国的传统大学[16],并在全球其他高校得以推广。拔尖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导师制是因材施教培养拔尖人才,也是拔尖创新人才集聚自身素养、展现自我的循序渐进教育模式的结晶与升华。学院遴选导师时,应该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学识、创新意识与创新理念、实践创新能力。入选的导师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上,要以自己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影响学生,坚持以因材施教、启发式、循序渐进和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培养拔尖人才。在专业发展上,导师应根据教学计划,合理指导学生选课,参加科研活动、竞赛、科技论文写作和创新服务等活动。导师考核要科学化、制度化,采取成果导向与能力导向并行的考核模式,同时采取创新实战、创新模拟、创新服务等常态多样化考核方式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考核。能力是产出成果的前提,成果是能力的结晶。学院应根据学生考核情况和测评情况对导师进行考核。
2.实行一对一或小班教学,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契机。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和知识结构的复杂及自身能力的不均衡,如何把不同的学生培养成发展的人才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在进行小班或一对一教学时,导师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和知识水平,通过微课、慕课教学让学生自行安排时间进行有效学习。譬如,我们在实验室搭建不同的实验装置(如回流、蒸馏装置等)时,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后再实践,以视频的方式录制实践过程,并将其作为小班教学的教学资料。导师通过讲解视频对学生进行纠错教学,让学生从错误中去觉悟,从觉悟中去规范,从规范中去提高、完善自我。导师通过布置创新实验或创新课题的方式,让学生自行查阅实验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经导师评阅合格的实验方案,学生才能进入创新实验室开展创新实验。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导师的授业解惑贯穿学生的每一个创新实践环节,最终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收获,在收获中得到锻炼与成长。学生只有不断地提高、完善自我,才能成长为富有知识涵养和实践技能过硬的拔尖创新人才。
(三)以校企合作为目标,创建实践创新平台
企业是拔尖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用武之地。学院积极与企业展开合作,定期选派教师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教师在实践期间深入企业调研并获得技术支持,从企业学习工艺技术、技术素养和经验,在培养教师实践素养与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也为高校的人才培养起到航标作用。在专业实习时,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学生依据企业展开实训时把自身的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用于实际生产,并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展开实践创新,学校应积极鼓励和督促学生在专业见习和顶岗实习期间,在企业的工程师和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通力合作中创建实践创新平台,指导学生以企业实践创新为题材设计、完成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学校应抓住校企合作的契机,让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深入到企业去进行实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譬如,百色学院组织让学生到百色大华厂进行专业见习时,学生在见习过程中发现某一个生产流程会产生大量的亚铁盐废渣,如何处理废渣是企业头疼的事情,学生抓住废渣中含有大量的Fe2+,通过工艺研发流程将其变成分析纯绿矾,使其以化学试剂的方式进入到我校的实验室。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与企业实训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校企共赢,最终实现应用型高校培养拔尖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四、结语
我国正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才强国与实践创新强国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突出地方性、应用型特色,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承载拔尖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探索适合本校人才教育的拔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仍需应用型高校教育者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德春.“双”建设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拔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决策观察,2017(11):10-11.[2]杨九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内涵[J].苏州教育信息化,2016(6):11-13.[3]靖国平.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5(9):1-3.[4]刘宝哲.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培养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6):12.[5]黄立宏,龚理专,李勇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成才之路,2015(36):3-4.[6]王伟祖,徐定华,郑旭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成才之路,2017(4):1-2.[7]徐晓媛,史代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成才之路,2016(32):3-4.[8]骆一,徐宏凯,吴娟.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初探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5):10.[9]郝嘉利,康永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成才之路,2015(1):6-7.[10]赵忠,陈遇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成才之路,2015(27):5-6.[11]姚莉.“文技双馨”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文教资料,2017(9):110-112.[12]何根海,谭甲文.基于校地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成才之路,2014(32):8-9.[13]张帆,马伟民,曹大力,等.提高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4(16):111.[14]牛鑫,王复兴,白龙杰.应用型本科民办高校双创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管理模式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7(19):231-232.[15]徐峰.地方综合性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浙江工商大学章乃器学院为例[J].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2013(2013):30-36.[16]徐岚,卢乃桂.“成长的窗户”还是“冰冷的制度”:一所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质性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1):48-49.通讯作者:王仙婵(1979—),女,汉族,湖南祁阳人,讲师